湖南地区苗族服饰分布及造型分析
2021-12-05马万林
马万林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服装艺术设计学院,湖南 益阳 413000)
湖南苗族是一个文化历史丰富的民族,地居中国中南部和长江中下游,因位于洞庭湖以南,所以名为湖南。在经过一系列变迁之后,部分苗族居民已经搬迁至江南地区,在我国地域上,主要遍布在东北地区、云南地区、广西地区,大多聚居在这些地区的山区里。
苗族人至今都穿苗族服饰,因为苗族服饰代表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在节日或者其他值得庆祝的日子时,苗族人都会穿着色彩靓丽的衣服前去欢呼和舞蹈。苗族服饰代表了苗族居民的生活习惯,也体现了苗族居民独特的审美观念。服饰最具特色之处主要在款式、造型和穿着上,苗族服饰不像现代服饰讲究简单和舒适,仅覆盖在人的身体表面,主要是在结构、造型、着装上体现其独特性。
1 湖南苗族地区服饰概述
苗族服饰样式众多、色泽艳丽。苗族服饰代表苗族人的一种文化和精神,汇集了苗族人的手工艺术元素,不仅是苗族人的一种象征,也是苗族人一种无声的语言。苗族服饰主要由童装、便装、盛装组成。本研究论述的主要是盛装,上衣叫银衣,下衣是百褶裙,前后都有围腰,头上有装饰,多数苗族人会佩戴一些银饰品。苗族服饰图案选材主要来源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物象,而苗族服饰代表着苗族的象征、语言和支系。苗族服饰从造型上来看主要是线描;制作技艺主要有编制、织制、缝制、裁剪制、混合制等;在服饰选色上,通常采用多种颜色,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从构图上看,没有主题特色,主要是根据人的形体来设计,强调穿着的整体感。除此之外,服饰特色也会根据苗族人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有所不同,苗族女性的上衣主要为窄袖、大领、对襟短衣,下衣主要是百褶裙,衣裙有长、中、短3种;而便装与上衣相似,下衣主要是长裤,头上包缠头帕,长裤脚绣有花边,腰上系花围裙并佩戴一些首饰品。衣料以棉布、麻布、毛布为主,百褶裙上通常有刺绣、织锦、蜡染、花纹等,裙子的颜色主要有红色、蓝色、白色、黑色等[1]。
2 湖南苗族地区服饰分布特色
苗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湖南、贵州、云南、四川、广东、广西等地区,本研究主要介绍关于湖南苗族服饰的分布特色。湖南苗族服饰主要分布在凤凰、吉首、花垣、芦溪、古丈等县市,其中以凤凰、吉首、花垣最为典型,也与其他民族服饰交相辉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服饰。
湘西型苗族女性服饰主要是佩戴银簪、项圈、手钏等,衣服比男性的长,衣服上有红绒和绣花作为装饰,裙子是棉布,青红相间,与男性有很大的不同。湘西型的服饰特色吸取了汉族的文化特点,也有妇女穿裤子,上衣制作成圆领,在衣领上、袖口上、裤边和上衣下底上缝制花边。男性服饰较为简单,和女性相差无异,穿长袖衣,前后开叉,也是圆领,腰间系有铜扣。在湘西凤凰岭和松桃地区,苗族女性上衣是圆花肩,袖口和上衣下底花边较少,穿着胸围兜,头上裹着花步帕,花步帕包缠成圆筒的形状,显得女子高大;此外,也可以在头上裹着短帕,主要包裹额头和耳后,而大部分女性已经不挂披肩了。另外,芦溪、古丈南部、吉首东部的女性穿蓝色竖领窄袖短衣,衣服上简单无装饰,男女都戴白色头帕,造型简单且淳朴[2]。
3 湖南苗族地区服饰造型特色
苗族服饰从造型上来说采用的是线描式或者与线描式类似的技法,是通过单线条对服饰外的花纹样式进行构造的一种手法,在制作上主要有5种类型,分别为编制型、织制型、缝制型、拼合型、剪裁型,且具体的制作过程各不相同。制作后,在选用色彩时,制作者均采用对比明显的颜色,强调一种艳丽感,对颜色和服饰的匹配度要求较高。
3.1 服饰纹样造型
湖南地区生活环境相对闭塞,造就了苗族人和大自然的密切联系。因此,在选择服饰造型上,以大自然中的动植物作为服饰的纹样,主要有动物纹样、植物纹样、几何纹样、其他纹样4种类型。首先,动物纹样也被称为图腾纹样,选择了动物界中有象征意义的吉祥物作为纹饰符号,采用了多种变形手法表现在服饰表面,象征着湖南苗族人向往自由的价值追求。其次,植物纹样种类较多,多以植物界中的花草为对象,且重点选择了植物中的枝、茎、叶、藤条为对象,通过多种制作手法装饰在服饰的肩部、衣襟、底边、裤脚上,表现出人们对大自然的向往和热爱。再次,几何纹样主要有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两种造型构造方式,通过点、线、面的方式进行艺术创作,并对前两种纹样造型进行分类和概括等,呈现出十字纹、方格纹、万字纹、菱形纹等几何文案。最后是其他纹样,主要是将以上不同的纹样进行综合和重构,表现出多种多样的纹样造型,是一种生动活泼、灵活巧妙的创作手法[3]。
3.2 服饰穿法造型
3.2.1 叠穿造型
叠穿是少数民族服饰的特点之一,主要是依据少数民族女子身材娇小的特点设计的,通过叠加衣服,可以使少女们的身形看起来更加丰满。
首先,苗族女性在叠穿时先穿着一件斜扣短衣,然后在短衣上挂一件披肩,在披肩上缝制裁片,在裁片上再缝制穗子,下装搭配百褶裙,裙子腰部扎上绣带[3]。这种叠穿法给人一种堆积感,可以体现穿着者身形的丰韵,在活动时,衣裙上下摆动,有一种灵动之感。
其次,苗族服饰的上装多采用堆叠的方式,给人一种美感。苗族女装上衣有两件,外面主要是披肩,将披肩进行立体的剪裁后,形成一种半立体造型,再将剪裁后的面料半挂在人的背上进行塑型[4]。里面一件是长袖装,主要是白色,样式简单,方便穿着。
最后,苗族服饰的下装是百褶裙,裙子腰部用一种可以收拢的腰带进行扎系,在结构造型上与上装相似,展开后都呈长方形。在制作百褶裙时,主要依据长方形长边的某一小部分进行裁边并收聚到腰部,然后用宽度等量的腰带进行固定。考虑到人形体的曲线型特征,选择衣装叠穿法可以使服饰有一种修饰形体的作用,突出人体的形态特征,因此,叠穿法渐渐流行于苗族女性中间。
3.2.2 裹附包缠造型
包缠是人类最原始的穿法,随着现代文明的到来,包缠主要用于连接衣服和固定衣物,同时也有一定的审美作用。包缠体现了人类生理功能和服装作用的统一,通过造型来体现衣服的价值,既可以达到修饰作用,又能体现一种舒适美。包缠主要是指把衣物面料通过缠绕包裹的形式系扎在人的身体上,也可以根据每个人的身形来调整,这可以体现出服饰在衣物上和人身体空间上的一种控制作用。通过对人体的一种空间轮廓的衡量,用衣物数量来进行控制,保证人可以活动,同时也能塑性。例如苗族女性进行包缠穿着后,在民间劳作时,衣物上下摆动,当天气热或者不方便时,可以把包缠在外面的衣物脱下来;当天气冷了,回家前可以再继续包缠。因此,包缠穿法可以随着每个人的需求进行相应的改变,具有一定的功能[5]。另外,包缠造型还有一定的审美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女性头饰上的包缠,苗族女性有留长发的习惯,未婚女性将头发梳成辫子盘在头上,已婚女性将盘后的发髻推于头顶,插上梳子。某些地区的女性还会将头发梳成三角型,这也是一种头发上的包缠法,既可以体现苗族女性身形之高,也是一种头部造型的修饰,是人对美的一种追求。第二是女性在裙子腰部位置进行裹附,苗族女性将上衣的衣底塞进百褶裙腰部,然后用腰带在腰部缠绕,以此固定上衣和百褶裙这既是一种穿法的修饰作用,也可以此调节上衣和百褶裙的大小。腰带缠绕的层次感与头顶的缠绕相互呼应,给人一种整体上的造型搭配之美,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3.2.3 披挂造型
披挂造型最早是为了映衬衣料裁剪后的宽松造型,可以让人穿着舒适,没有束缚感,讲究随意、简单,与前面的缠绕、包裹相反,代表穿着者对自由的追求。原始披挂式的衣物穿法是将不经裁剪和装饰的衣物以人的肩线为轴心,直接简单地覆盖在人的形体上,这类似于“希顿”的穿法。苗族的披挂主要是将不经裁剪的衣物在对折后剪开,缝合至里层上衣的领上,不是直接披在外层衣物上,而是连同里层的上衣直接穿,这样可以随着人身形的摆动呈现一定的褶皱和样式,反映了衣物和人形体的一种立体关系。另外,这种披挂式的图形裁减面与正方形相似,在正方形中间剪开一个口,四周可以剪一些流苏作为装饰。苗族妇女在穿着时,可以用肩部作为支撑,衣物悬挂于肩下,面料随着人的身形垂直向下,可以给人一种侠骨风范。苗族男性和女性的披肩较为相似,衣物平面结构图也相似,都是类似于以上剪法,仅稍加裁剪,将衣物覆盖于人的形体上,体现出一种美感,这样的披挂穿法造型简单、穿着方便。披挂法和包缠法可以相互结合,呈现出一种内紧外松的造型风格,在视觉上体现出一种动态美和舒适美[6]。
4 结语
随着苗族服饰的演变和发展,装饰、头饰和各种佩戴品都有深刻的含义,代表着苗族人民的审美观念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服饰上的点缀图案代表着一种民族精神,比如丰收、勇敢、传说、信仰、幸福、爱情等。从苗族人民的服饰中可以看到苗族人民生活的场景,可以想象苗族历史的变迁,具有文化意义、精神意义、历史意义等。因此,研究苗族服饰可以为现代服装设计注入新的时代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