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学研用”协同提升生物工程专业新工科人才创新创业能力

2021-12-05刘朝霞雷生姣苏香萍龚大春

农产品加工 2021年8期
关键词:产学研专业教育

刘朝霞,雷生姣,苏香萍,龚大春,汪 植

(三峡大学 生物与制药学院,湖北 宜昌443002)

《教育部关于做好2018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指出,要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落实创新创业优惠政策,提升创新创业服务保障能力[1]。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新时代对高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以本为本,四个回归”。如何培养具备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创新创业能力的“新工科”人才,这是全国高校教育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问题[2]。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根据教育现代化的总目标,提出了提升一流人才培养与创新能力,加强高等学校创新体系建设,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全面提升高等学校原始创新能力[3]。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新模式,促进我国“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背景下企业、高校、产业的转型升级,从根本上促进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

生物工程专业是省属院校省级品牌专业,目前正面临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建设一流专业和培养“新工科”人才的严峻考验,同时也是本专业转型升级的最佳时机。以市场对人才的具体需求为导向,完善“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加强企业和高校充分沟通协作和拓展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内生动力,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是培养“新工科”人才的重要途径,是提高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推手。

1 建立创新创业网络合作平台

如今互联网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人们的信息交流方式。培养生物工程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综合能力,创建一个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创新创业的网络指导平台,显得尤为重要。生物工程创新创业网络平台创建模块由赛事公告、人文素养园地、产学研用中心和成果展示四大板块组成,具有以下几点优点:①可以宣传创新创业人文素养,引导学生提前构思企业文化,为学生创业奠定基础;②及时宣传与专业相关的各类赛事时间,让教师和学生及时了解赛事并积极申请参赛;③构建“产学研用”板块,建立地方区域企业与专业的网络连接,了解企业动态,实现以产出为导向的教育模式,让学生明白相关课程知识在企业中的实际应用,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相关知识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效果;④展示教师科研成果和学生各种比赛获奖情况。通过成果展示,一方面能够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另一方面也展示了该专业的特色优势和创新创业成果,并最终达到推广创业创新的目的。

生物工程创新创业网络平台的构建为教师学生提供更多的资源,该平台的建立提供共享知识和经验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创业思维的启发。构建多元化“产学研用”合作平台,融生产、教学、科研及应用于一体,探索行之有效的“校企合作、产学研用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借助网络平台优势,将企业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融入教师的教学中,鼓励支持教师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实施产学结合(校企共建生产车间,学生参与生产实践)、研用结合(科研成果用于教学和生产,服务社会)、学研结合(学生参与教师课题、毕业设计等)等多条途径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使教学、科研、生产及应用成为多向互动的有机系统。

2 转变传统的“灌输式”为“探索式”教学模式

教师是影响创新性人才培养的主导性因素,教师创新思维格局对学生创造性思维有较强启发作用。高校教师有科研与教学的双重压力,难以单独与学生充分地交流与沟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与学生接触的各种机会进行人文素质的灌输。一方面教师可以将人文思政教育引进课堂理论和实验实践教学中;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创新课题项目指导的时间,让学生明白“付出就是学习成长的过程”,转变学生学习文献和做实验心态,让学生不断地思考研究课题的意义、作用和价值,树立创新精神、进取意识和人生大格局。教师自身的“敬业奉献”“太阳精神”“尊师重道”“灵活变通”的科研素养,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双丰收”,培养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生物工程专业选修课“药物分析”“生物制药工艺学”等课程,属于考查课,学生对课程重视不够,教学模式需要持续改进。可以采用“探索式”教学方法,让学生提前预习相关教材,每个章节选取一个典型药品进行全面分析讨论。例如,阿司匹林药品作为一个讨论组,有的学生分析其化学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有的学生讲解药理活性和不良反应,有的学生调查其目前相关的产品情况,有的学生查询相关文献了解此芳酸类药品的主要研究方向。通过“以点带面”的方法,让学生具有“知识迁移”的能力,并通过国家虚拟仿真线上实验和线下实验让学生真正掌握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和药品的全面检查过程,并培养其探索创新的意识,具备一定创新创业能力。

目前,生物工程专业引进的青年教师都是博士,科研理论水平较高,需要不断地结合企业生产实际,解决实际复杂工程问题。通过网络平台实现教师和企业有限沟通,建立校企合作科研项目,教师的科研选题更接地气,并引导学生开展相关课题,使课题更有“工程味”,方可培育出具有工程素质的学生。当教师的教学方法和科研课题有具有很浓的“工程味”和“创新味”时,学生经过长时熏陶,学生将会是企业和社会受欢迎的新工科创新人才。

3 引导学生组建“X+1+1”本硕创新团队

按照专业和研究生学生比例和结构,教师引导学生组建“X+1+1”本硕创新团队,即3~5位本科生加上1位全日制研究生加上1位非全日制研究生。本科生里面可以形成大一、大二和大三梯度模式,全日制研究生的实验技能和写作能力强,非全日的企业实践操作能力强,这样的“X+1+1”本硕创新团队可以形成优势互补,有利于每位学生的创新创业综合能力的提升[4]。教师事先做好规划,根据学生处于不同的阶段进行合理有效的安排,低年级的大学生,注重文献的查询和阅读中文和英文文献,并解析相关重要文献,引导学生撰写开题报告。教师可以组织课题组教师和学生,定期召开课题组讨论会,及时解决学生在每个学习环节中出现的疑惑。“X+1+1”本硕创新团队可以实现以高带低,即高年级的学生或者研究生带着学,开展形式多样的课题讨论会。一方面对于精读文献要求大家打印出来仔细阅读,各自提问由主讲者答疑;另一方面课题组的每个学生都依次作主讲人或者答疑人,进而培养学生探索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团队中每个学生建立课题的主人翁意识,灌输“太阳精神”,引导学生愿意为团队付出。这样通过一段时间的交流学习,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为参加各类比赛打下坚实的基础。

4 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竞赛

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科技讲座、论坛、各类科技竞赛与创新创业活动,以适应国内“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通过参加全国化工设计大赛、全国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等各类大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创新思维、收集材料、撰写论文和成果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和探索未知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学习实践实验技能、相关软件操作知识和综合工程运用知识,培养与锻炼学生的创新创业的综合能力。

通过参加各类比赛并获得相关荣誉,学生从思想上感受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找到学习的乐趣,形成学生创新创业综合能力的螺旋式上升的局面[3]。理论只有紧密结合企业实际生产,才能启发学生去主动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然后通过理论知识的指导解决实验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建立创新思维模式。

5 建立创新创业的激励机制

科学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是激发学生创新行为、提升其创新能力的重要推动力。学校鼓励并大力支持学生的创新创业,建立了创新创业教育学院,专门服务于教师和学生的创新创业,促进提高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专业所在学院每年开展“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激励教师和学生共创团队,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筛选出好的作品参加省级和国家级比赛。学校对获奖的学生有现金奖励和优先评优保研等,另外,对其指导教师也有相应的奖励措施。建立和完善多种激励方式相结合的激励体系,能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各项创新创业比赛活动。

综上所述,“新工科”背景下省属院校生物工程专业本科生与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以三峡大学生物工程专业为例,搭建生物工程专业创新创业网络平台,为教师和学生创新和持续创新的提供服务平台,探索“校企合作、产学研用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新工科背景下生物工程专业创新创业的教育实施,为省属高校生物工程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创新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猜你喜欢

产学研专业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推行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设
题解教育『三问』
基于产学研三位一体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用“国家使命”导引航向——大学之大,重在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和科技成果转化
部分专业介绍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