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以前西王母形象的演绎
2021-12-05汪受宽
汪受宽
(北京师范大学 历史学院,北京100875)
西王母与周穆王会见并赠礼的故事,是东西部君主的第一次正式交往,也是西域玉石与华夏丝绸的第一次交流,从而形成了在中国文化史上极有影响的西王母文化。这件事原貌如何,后来西王母的形象是如何演绎的,这是本文所要探究的问题。
一、东西部君主会见的最早记录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最早记载与西王母故事相关的周穆王出游资料在《左传》中,云:“昔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将皆必有车辙马迹焉。”①杨伯峻:《春秋左传注》昭公十二年,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341页。穆王名满,第五任周王,约公元前976—前922年在位,他曾周游天下,留下了车马行迹。这是春秋后期的资料。
随后就有《竹书纪年》与《穆天子传》两种较详细记述周穆王西征与西王母相见的资料。原来,晋武帝太康二年(281)②汲冢书的发现时间,在《晋书》中有三说,《武帝纪》言咸宁五年,《卫恒传》言太康元年,《荀勗传》言太康二年。雷学琪《竹书纪年考证》认为:“竹书发于咸宁五年十月,《帝纪》之说,录其实也。就官收以后上于帝京时言,故曰太康元年。《束晳传》言二年,或命官校理之岁也。”其说颇有道理。本文仅言太康二年,以与下引《束晳传》说法保持一致。盗不准掘汲郡(治今河南汲县)战国魏襄王墓发现大批竹简,经当时的学者荀勗、和峤、束晳等整理成75篇古书,其中就包括《竹书纪年》13篇与《穆天子传》5篇。《晋书·束晳传》言:“初,太康二年,汲郡人不准盗发魏襄王墓,或言安厘王冢,得竹书数十车。其《纪年》十三篇,记夏以来至周幽王为犬戎所灭,以事接之,三家分,仍述魏事至安厘王之二十年,盖魏国之史书……《穆天子传》五篇,言周穆王游行四海,见帝台、西王母。《图诗》一篇,画赞之属也。又杂书十九篇……大凡七十五篇,七篇简书折坏,不识名题……武帝以其书付秘书校缀次第,寻考指归,而以今文写之。(束)晳在著作,得观竹书,随疑分释,皆有义证。”①《晋书》卷51《束晳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432-1433页。
《竹书纪年》以编年的形式,记载了上古至战国魏襄王二十年(前299)的史事。学者以其所用纪年判断,该书先为三代史官所记,周幽王以后为晋国史官所记,三家分晋后由魏国史官所记,直至魏之今王(襄王)二十年的编年史书。该书所记史实,虽有与传统史书记载乖异之处,却屡屡与出土甲骨文和金文的记载相符,因而学者对该书的史料价值评价很高。可惜该书原简早已佚失,而荀勗等人整理的释文也逐渐失传。幸有唐宋诸类书保存了书中的许多文字。明清以来陆续有学者从事该书辑佚工作,最严谨者为王国维于丁巳年(1917)所成《今本竹书纪年》,其中有两条与西王母相关的记载:
(帝舜)九年,西王母来朝。西王母之来朝,献白环、玉玦。
(周穆王)十七年,王西征昆仑丘,见西王母。其年,西王母来朝,宾于昭宫。秋八月迁戎于太原。王北征,行流沙千里,积羽千里,征犬戎,取其五王以东。西征,至于青鸟所解(原注:三危山)。西征还,履天下亿有九万里②王国维:《今本竹书纪年》,见方诗铭、王修龄《古本竹书纪年辑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198页,246-247页。。
《史记》言:“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③西王母第一次来朝在虞舜践帝位九年,约当公元前2100年。西王母第二次来朝是对周穆王去西王母国的回访,时间在周穆王十七年,约公元前960年。西王母两次来朝华夏帝王的时间相距1100余年,显然,所谓西王母,是西王母国历任君主的通名,而不是某一个人。十七年,周穆王西行至昆仑丘见西王母,当年西王母即来中原西郑回访,可见该昆仑山原本离中原并不是太远。
更详细的西王母资料在《穆天子传》中。今传该书6卷,据说是荀勗整理后所定,署为晋郭璞注,前有晋荀勗序,言“虽其言不典,皆是古书,颇可观览”④《穆天子传序》,明程荣纂辑《汉魏丛书》,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影印本,1992年,第294页上栏。。清四库馆臣也说,书中所记“实则恍惚无征”,故将其收于子部小说家类⑤《四库全书总目》卷142《穆天子传》提要,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205页下栏。。该书记事无年代,仅以甲子记日,颇类《尚书》等早期文献色彩。而其叙事稍详,且有夸侈,又与《左传》《国语》等有相像之处,与战国间形成的《国策》、诸子书大有不同。故我们以为,《穆天子传》应为周室东迁前后整理旧有故事形成的作品。郭璞注《穆天子传》卷3记周穆王见西王母之事。文云:
癸亥,至于西王母之邦。(卷二末文字)
吉日甲子,天子宾于西王母。乃执白圭玄璧以见西王母,好献锦组百纯,组三百纯,西王母再拜受之。
乙丑,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谣,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天子答之曰:“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天子遂驱升于弇山,乃纪其迹于弇山之石,而树之槐,眉曰:“西王母之山。”西王母之山还归,其 世民作忧以吟曰:“比徂西土,爰居其野,虎豹为群,于鹊与处。嘉命不迁,我惟帝天子大命,而不可称顾世民之恩。”流涕芔陨,吹笙鼓簧,中心翔翔,世民之子,唯天之望。
丁未,天子饮于温山,考鸟⑥《穆天子传》卷3,明程荣纂辑《汉魏丛书》,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影印本,1992年,第296页中栏、下栏。。
周穆王于此年某月的癸亥日到达西王母国所在的弇山,第二天为甲子吉日,遂会见该国之君西王母,以白色的圭和红色的璧作为见面礼,且赠其丝锦一百匹,丝绶三百匹,西王母多次拜谢穆王的赠礼。第三天乙丑日,周穆王邀西王母在瑶池之上畅饮美酒,席间,西王母唱起了《白云之歌》道,感叹东方的君王越过千山万水来到西王母国,祝愿他长寿,希望还能再次访问。周穆王表示,回去治理好国家,三年后一定还到这儿会您。这段记载,塑造了中原君王在公元前10世纪远赴西域,与西王母会见的故事。以玉圭为贽,是三代君主贵族相会的礼数,而赠以大量丝锦和丝绶,可视为丝绸之路上第一次中原丝织品输送于西域的记录。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西王母形象的叙述,按照清四库馆臣的说法:“然所谓西王母者不过西方一国君”①《四库全书总目》卷142《穆天子传》提要,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205页下栏。,普普通通,绝无神仙诡异色彩。
二、从人到神的西王母
赋于西王母以神仙色彩的是《山海经》。该书作者,有人言为伯益,有人言为大禹,清四库馆臣分析道:“观书中载夏后启、周文王及秦汉长沙、象郡、余暨、下嶲诸地名,断不作于三代以上,殆周、秦间人所述,而后来好异者又附益之欤!”②《四库全书总目》卷142《山海经》提要,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205页上栏。是应视为确论。
《山海经》有三处提到西王母: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海内西北陬以东者,蛇巫之山。上有人操柸而东向立。一曰龟山。西王母梯几而戴胜杖,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在昆仑虚北。
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③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山经柬释卷二·西次山经》,第50页;《海经新释卷七·海内北经》,第305-306页;《海经新释卷十一·大荒西经》,第407页。。
《山海经》中多次记载西王母事,说明西王母在先秦中华记忆中的重要地位。三处所言西王母的居地各不相同,郭璞分析道:“《河图玉版》亦曰:‘西王母居昆仑之山。’《西山经》曰:‘西王母居玉山。’《穆天子传》曰:‘乃纪名迹于弇山之石,曰西王母之山’也。然则西王母虽以昆仑之宫,亦自有离宫别窟游息之处,不专住一山也。故记事者,各举所见而言之。”④袁珂:《山海经校注》郭璞注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海经新释卷十一·大荒西经》,第409页。至于西王母的形象,首先,她不是人而是神,是“天帝之女”⑤〔明〕张溥编《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四库全书本)卷57《晋郭璞集·山海经图赞》称:“西王母:天帝之女,蓬发虎颜,穆王执贽,赋诗交欢。韵外之事,难以具言。”,其职责为“司天之厉及五残”,即专管灾疫和五刑残杀的凶神。其次,“其状如人”,长着与人相似的面庞,有着老虎般的牙齿,身子如老虎一般白底上是黑色虎纹,尾巴又像豹子一样,蓬乱的头发上戴着玉制的蔽发饰物——胜。第三,她居住在洞穴(或云“西王母石室”)之中,经常手持杯子面朝东凭几而坐,有三只青鸟(或云“三足鸟”,见司马相如《大人赋》)负责为她取食。彻底颠覆了《竹书纪年》《穆天子传》中善于唱歌的西王母形象,将一个人变成了形象怪异的神。若西王母真是如此长相,周穆王怎么可能与她一见钟情,相约三年后再长途跋涉来相会呢?周穆王的审美观也太奇特了。
司马迁遍阅中秘藏书,壮游全国,搜集大量历史资料,撰述《史记》。书中辨斥《山海经》所记神怪之不可信,言:“至《禹本记》《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⑥《史记》卷123《大宛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179页。《史记·赵世家》中,以数十字叙述周穆王(先秦穆、缪二字相通)会见西王母的故事:
造父幸于周缪王。造父取骥之乘匹,与桃林盗骊、骅骝、绿耳,献之缪王。缪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见西王母,乐之忘归。而徐偃王反,缪王日驰千里马,攻徐偃王,大破之。乃赐造父以赵城,由此为赵氏⑦《史记》卷43《赵世家》,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1779页。。
其内容大体与《穆天子传》相似。至于西王母国在何处,《史记》中引述张骞出使西域的报告,言:“安息长老传闻条枝有弱水、西王母,而未尝见。”①《史记》卷123《大宛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3163-3164页。条支,西亚古国名,在今伊拉克境内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据说为塞琉古(塞琉西)王国建立。张骞未曾到过此地,系传闻之国。我们不能不佩服司马迁实事求是的鉴史之功。
明方以智《通雅》言:“按郭璞注《尔雅》,以西王母在西,《山海经》言虎齿有尾曰西王母,此谓外国之人耳。《穆天子传》西王母,正如外国之君长。后乃附会,以与东王公相对。”②〔明〕方以智《通雅》卷21《姓名》,景印文渊阁本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杂考之属。明胡应麟更斥《山海经》西王母形象的无谓,言:“《山海经》称西王母豹尾、虎齿,当与人类殊别。考《穆天子传》云,天子宾于西王母,觞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谣,天子执白圭玄璧及献锦组百、纯组三百,西王母再拜受之。则西王母服食语言,绝与常人无异,并无所谓豹尾、虎齿之象也。《山海经》偏好语怪,所记人物率禽兽其形,以骇庸俗,独王母幸免深文,然犹异之以虎齿,益之以豹尾,甚矣!其无稽也。”③〔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34“三坟补逸下”,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第344页。但无论如何,《山海经》开始颠覆了三代以来西王母的形象,将西王母从人变成了神。
《山海经》中的西王母神仙的形象契合了汉魏方士学者好夸猎奇的风气,诸书纷纷从早期西王母的记述中演绎出颇多灵异。其中,汉武帝时的东方朔扮演了重要角色。传为东方朔所撰的《神异经》中言:
(东荒经)东荒山中有大石室,东王公居焉,长一丈,头发皓白,人形鸟面而虎尾,载一黑熊,左右顾望,恒与一玉女投壶……
(中荒经)昆仑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围三千里,圆周如削,下有回屋,仙人九府治,上有大鸟,名曰希有,南向,张左翼覆东王公,右翼覆西王母,背上小处无羽,一万九千里,西王母岁登翼上,之东王公也。故其柱铭曰:“昆仑铜柱,其高入天。员周如削,肤体美焉。”其鸟铭曰:“有鸟希有,绿赤煌煌,不鸣不食,东覆东王公,西覆西王母,王母欲东,登之自通,阴阳相须,唯会益工。””④《汉魏丛书》所收《神异经》中无此段文字,此处系引自〔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1引〔晋〕张华所叙《神异经》中文字,见王先谦《合校水经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1页上栏。
据称,这是最早将西王母的配偶称为东王公的文字。所谓东王公,就是东方之男性君主的意思。文中对《穆天子传》中周穆王与西王母三年后再见的相约之言作了最大的发挥,将东王公和西王母视为“阴阳相须”的夫妇,西王母每年一次登上大鸟之背去会见东王公。后来的《汉武帝内传》又有了七月七日西王母下凡与汉武帝相见的故事。从二书中,我们依稀能感悟到古代广为传播的董永每年七夕与七仙女在鹊桥相见的原始因子。
在汉魏人的眼中,东王公和西王母都是天上的神仙。东汉吴晔著《吴越春秋》载,春秋后期,越王勾践败于吴王夫差后,大夫文种向其进复国称霸之九术,“一曰尊天事鬼,以求其福。……越王曰:‘善。’乃行第一术,立东郊以祭阳,名曰东王公;立西郊以祭阴,名曰西王母;祭陵山于会稽;祀水泽于江州。事鬼神,一年国不被灾……”⑤〔汉〕赵晔撰《吴越春秋》卷5《勾践阴谋外传》,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182页。我们知道,历代帝王在都城郊外祭天祭地,这里的“尊天”就是要祭天神,只因东王公在东、西王母国在西,而东为阳,西为阴,才称东郊祭阳即祭东王公,西郊祭阴即祭西王母。
两汉时期全国有许多西王母祠。西汉后期,还发生过一次影响全国的以西王母筹保命告西王母祠的灾异事故。《汉书》载:
哀帝建平四年(前3年)正月,民惊走,持稾或棷一枚,传相付与,曰行诏筹。道中相过逢多至千数,或被发徒践,或夜折关,或逾墙入,或乘车骑奔驰,以置驿传行,经历郡国二十六,至京师。其夏,京师郡国民聚会里巷仟陌,设张博具,歌舞祠西王母。又传书曰:“母告百姓,佩此书者不死。不信我言,视门枢下,当有白发。”至秋止⑥《汉书》卷27下之上《五行志下之上》,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476页。。
其实,这是时人借西王母来攻击当时干预国政的哀帝祖母傅太后,外戚王氏却借机铲除了外戚丁氏、傅氏的势力,而将汉成帝母王太后捧上前台,最后成就了王莽篡汉建新的历史。但从另一方面,也说明西王母的故事已经从典籍进入民间,成为家喻户晓之事。
大概因为《竹书纪年》中西王母在舜帝和周穆王时两次来东方朝见华夏帝王的记载,故而汉人又将西王母视为寿星,西汉扬雄《甘泉赋》有“想西王母欣然而上寿兮”句①《汉书》卷87上《扬雄传上》,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531页。。东汉中期成书的《太平经》中亦言:“乐莫乐乎长安市,使人寿若西王母,比若四时周反始”②。
西王母长寿并能助人长寿是因其有不死成仙之药,西汉刘向的《列仙传》中记载了神农时的雨师赤松子“至昆仑山上,常止西王母石室,随风上下,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仙俱去”③。又有“羿请无死之药于西王母,嫦娥窃之以奔月,将往,枚筮之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恐毋惊。后且大昌。’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④。
还有燕昭王饮了西王母的“玉酒金醴”,遂得羽化的故事。燕昭王是燕国第31代君主,名平,前311至前279年在位33年。燕昭王见西王母的记载始载于十六国苻秦方土王嘉所撰《拾遗记》卷4,宋时所编《太平广记》卷2《神仙二·燕昭王》摘引其主要内容如下:
燕昭王者,王哙之子也。及即位,好神仙之道,仙人甘需臣事之,为王述昆台登真之事,去嗜欲,撤声色,无思无为,可以致道。王行之既久,谷将子乘虚而集,告于王曰:“西王母将降,观尔之所修,示尔以灵玄之要。”后一年王母果至,与王游燧林之下,说炎皇钻火之术,燃绿桂膏以照夜。忽有飞蛾衔火集王之宫,得圆丘朱砂,结而为佩。王登握日之台,得神鸟所衔洞光之珠,以消烦暑。自是王母三降于燕宫,而昭王徇于攻取,不能遵甘需澄静之旨,王母亦不复至。甘需白王母所设之馔,非人世所有,玉酒金醴,后期万祀。王既尝之,自当得道矣。但在虚凝纯白,保其遐龄耳。甘需亦升天而去。三十三年,王无疾而殂,形骨柔懦,香气盈庭。子惠王立矣⑤《太平广记》卷2《神仙二·燕昭王》,南京: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年影印《笔记小说大观》第3册,第13页下栏。。
这个故事原型产生的时间很难准确界定,但肯定早于十六国时期。在《秦始皇本纪》中燕国以卢生为首的方士是为始皇求不死之药的重要人物,因其求不死之药的进程,先后酿成了秦将蒙恬出兵击匈奴夺取河南地、尽杀身边随侍者以对行之所在保密、坑杀诸生四百六十余人的三大事件⑥始皇“三十二年(215),始皇之碣石,使燕人卢生求羡门、高誓。”“燕人卢生使入海还,以鬼神事,因奏录图书,曰:‘亡秦者胡也’。”三十五年“卢生说始皇曰:‘臣等求芝奇药……方中,人主时为微行以辟恶鬼,恶鬼辟,真人至……愿上所居宫毋令人知,然后不死之药殆可得也。’”等记载,见《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51、252、257、258页。。我们发现这些记载与《搜神记》中燕昭王通过仙人甘需见西王母的故事情节十分相近,只是结果不同罢了。由此可否猜测,燕昭王见西王母故事可能形成于秦汉前后。燕昭王见西王母的故事,有几点值得注意。其一,西王母极为长寿,故能在战国时讲述千万年前炎帝击石生火的故事。其二,西王母能给人传授得道霞升之术。其三,即使像燕昭王这样“徇于攻取”的君王在吃了西王母的饭菜和酒以后也能得道羽化而去。需要注意,该文所记相对于下引西王母见汉武帝的场景,还比较质朴,没有西王母来去时的宏大排场,也没有西王母是自天而下还是自外而入的路径叙述,更没有西王母成百上千神仙随从陪同的铺述。
大概时人意识到并非每个人都能仙,昆仑山上西王母的不死之药一般人是无法企求的,为了给普罗大众以长寿的希望,中药中遂将有养生功效的枸杞子和枣子命名为西王母。《本草纲目》言:“枸杞地骨皮,[释名]枸檵,枸棘,苦杞,甜菜,天精,地骨,地节,地仙,却老,羊乳,仙人杖,西王母杖。(本经上品)”“[主治]枸杞,主五内邪气,热中消渴,风痹风湿。久服坚筋骨,轻身不老,耐寒暑,下胸胁气、客热头痛,补内伤大劳嘘,吸强阴,利大小肠,补精气诸不足,易颜色,变白、明目、安神,令人长寿。(本经别录)”①“有仙人枣,长五寸,把之两头俱出,核细如针,霜降乃熟,食之甚美,俗传云出昆仑山,一曰西王母枣。”②〔魏〕杨衒之撰,周祖谟校释《洛阳伽蓝记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68页。
还将古代很常见的龙须草视为西王母所乘虎之须。“有龙须草,一名缙云草,故世人为之妄传。至如今有虎须草,江东亦织以为席,号曰西王母席,亦岂西王母乘虎而堕其须也?”③
又将古代玉制的管状乐器律说成来自于西王母所献。“黄帝作律,以玉为管,长尺,六孔,为十二月音。至舜时,西王母献昭华之琯,以玉为之”④《晋书》卷16《乐志六》,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474页。。
三、道家神话中的天神西王母
道教于东汉末形成,其后,遂将历代传说中的神仙列入道教系统,西王母顺理成章地成为道教诸神之一。
东晋道士葛洪(284—364)所著《枕中书》言,当天地混沌如鸡子时,盘古真人,即元始天王已经游乎其中。经过四劫,天地始分,然后产生岩石、水、元虫、滨牵、刚须和龙。元始天王住在天中心之上的玉京山。再经过二劫,在石涧积血之中生出太元玉女,她“天姿绝妙,常游厚地之间,仰吸天炁,号曰太元圣母。”元始天王下游见到太元圣母,“与通气结精,招还上宫”。元始天王再经一劫一施,太元圣母生下了扶桑大帝东王公,号为元阳父,又生下了九光玄女号为太真西王母。以后,又生下地皇十一头,人皇九头,各治三万六千岁。再后才是八帝三王。所谓三王,即夏禹、殷汤、周武三位开国君主⑤〔东晋〕葛洪《枕中书》,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1版,第2页。。西王母的出身如此之高贵,在天地间简直是无与伦比。由此决定了她可以与天地并存,永远保持青春,真正的万寿无疆!
南朝梁道士陶弘景(456—536)所著《真诰》言,“所谓金母者,西王母也;木公者,东王公也。仙人拜王公,揖王母”⑥〔南朝梁〕陶弘景《真诰》卷5《甄命授第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道家类,1059册,第358页。。正式为东王公、西王母定位为众仙人的总管,且因五行说中以西方为金、以东方为木,称西王母为金母,东王公为木公。
伪托班固撰《汉武帝内传》,是早期道家西王母形象的集大成者。文云⑦以下文字,系据《汉武帝内传》,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小说家类异闻之属,小说2,第1042册,第289-297页。:汉刘彻即皇帝位以后,好神仙之道,经常祷祈名山大川五岳,以求神仙。元封元年(前110)四月戊辰日,一青衣女子自称是西王母使女来对武帝说,从今天开始,你要斋戒,不管人事,到七月七日西王母就会来。七月七日夜二更,西南方向云端箫鼓声和人马声响起,在骑乘龙、虎、麟、鹤和天马的数千仙人的前导下,西王母“乘紫云之辇、驾九色斑龙”,在五十位天仙的随侍下下凡至承华殿下,由二侍女扶侍上殿,东向登床而坐,“视之可年三十许,修短得中,天姿掩蔼,容颜绝世,真灵人也。”武帝“跪拜问寒暄毕立”,西王母让他面南共坐。“王母自设天厨,真妙非常,丰珍上果,芳华百味,紫芝葳蕤,芬芳填樏,清香之酒,非地上所有”。又拿出三千年才一结实的七颗仙桃,自食三颗,给武帝四颗。在酒觞数遍以后,西王母的诸侍女王子弹八琅之璈,作九天之钧,歌玄灵之曲。歌毕,王母开讲,要想修身,必须营气,益精易,常思灵宝,以上仙籍。并将侍笈玉女李庆孙书写的《太仙真经》给他,让他缮录而据以修行。
言毕,王母即命驾龙严车离去,武帝下席叩头挽留。王母于是派侍女郭密香前往问候四千余年未见的上元夫人,希望她屈驾下凡向刘彻语以至道。上元夫人是统领十万玉女名箓的三天上元之官。不久,在箫鼓声中,在千余女文武灵官的陪同下,上元夫人下凡来到。“夫人年可二十余,天姿精耀,灵眸绝朗,服青霜之袍,云彩乱色,非锦非绣,不可名字。头作三角髻,余发散垂至腰,戴九云夜光之冠,曳六出火玉之佩,垂凤文林华之绶,腰流黄辉精之剑。”夫人上殿拜王母,王母让她同坐北向,并向刘彻介绍:“此真元之母,尊贵之神女。”于是,武帝拜问寒温,还坐。夫人说,你刘彻好道而无收获,是因为你“胎性暴,胎性淫,胎性奢,胎性酷,胎性贼。……从今已舍尔五性,反诸柔善,明务察下,慈务矜冤,惠务济贫,赈务施劳,念务存孤,惜务及爱身,恒为阴德,救济死厄,旦夕孜孜,不泄精液,于是闭诸淫漈,养汝神,放诸奢,从至俭,勤斋戒,节饮食,绝五谷,去膻腥,鸣天鼓,饮玉浆,荡华池,叩金梁。按而行之,当有异耳。”在王母的一再催促下,夫人又答应教给武帝尸解之方。西王母说,尸解之方是下方,我会在后三年赐给他成丹半剂、石象散一具。
这时,武帝见王母巾笈中有一卷书,王母言其为《五岳真形图》,是三天太上道君所书,秘藏于玄台,而出为灵真之信。在武帝叩头固请之下,“今以相与,当深奉慎,如事君父,泄示凡夫必祸及也。”上元夫人告诉武帝,你虽然有了《五岳真形图》,却没有灵飞之符、玉女之箓、策精之书等十二事,仍无法“召山灵、朝地神,摄总万精,驱策百鬼,束虎豹,役蛟龙”。武帝又下地叩头请求夫人授以致灵之途。在西王母一再催督之下,上元夫人终于传授给刘彻“灵飞及此六丁左右招神天光策,精可以步虚,可以隐形,长生久视,还白留青。”
最后,“王母因授以《五岳真形图》,帝拜受俱毕。夫人自弹云林之璈歌,步玄之曲。王母命侍女曰:四非答歌。歌毕,乃告帝从者姓名及冠带执佩物名,所以得知而纪焉。”
第二天早晨,“王母与上元夫人同乘而去,人马龙虎道从,音乐如初。而时云彩郁勃,尽为香气,极望西南,良久乃绝。帝既见王母及上元夫人,乃信天下有神仙之事。”
以上不厌其繁地述引《汉武帝内传》,是因为这篇文字中的西王母形象颇为重要。第一,作为天神的西王母自天堂下凡时的排场竭尽壮观和奢华,人间帝王再怎么样也是无法与其比肩的。第二,尽管她已诞生了亿万年,却仍是约三十岁容颜的绝世女子,多么令人爱慕。第三,她的地位极高,大汉雄主武帝在她面前只有叩头跪拜站立侍候且一再求请的份儿。第四,她的餐饮称为天厨,非人间所有,而餐后水果,就是后来神话孙悟空在天上偷吃的仙桃(在《西游记》中称璠桃),她给汉武帝吃了三颗,虽然后来武帝并没有停止杀戮,以至终老而死,却在死后尸解,而有许多灵异。第五,统领十万玉女名箓的神女上元夫人被西王母召来,其排场一如西王母,而年龄只是二十来岁。上元夫人可以指斥武帝的无道,也能教授武帝修真养性,可以步虚,可以隐形,可以长生不老,可以免除其所有罪恶,留名青史。
《汉武帝内传》中的西王母和上元夫人的形象,给道家和文人以无限发挥的空间,产生了无数解释演绎和诗词歌赋。有学者试图论证其无谓无根,其实,神仙的事本来就不是历史学者讨论的课题,我们还是要尊重魏晋道家对西王母的编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