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河洛古国”发现了我国最早的骨质蚕雕艺术品

2021-12-05周心晨时连根

蚕桑通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古国河洛麋鹿

周心晨,时连根

(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8)

2020年5月7日,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通过新华每日电讯发布双槐树古国时代都邑遗址中发现了我国最早的骨质蚕雕艺术等阶段性重大考古成果,2020年5月9日《都市快报》A07版上也进行了刊载。

双槐树遗址位于黄河南岸高台地上、伊洛汇流入黄河处的河南省巩义市河洛镇,其面积达117万平方米,发现有仰韶文化中晚阶段三重大型环壕、封闭式排状布局的大型中心居址、采用版筑法夯筑而成的大型连片块状夯土遗迹、三处经过严格规划的大型公共墓地、三处夯土祭祀台遗迹等,并出土了一大批仰韶文化时期丰富的文化遗物。近几年经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双槐树遗址的连续考察和研讨论证,认为双槐树遗址是距今5300年前后古国时代的一处都邑遗址,因位于河洛中心区域,建议命名为“河洛古国”。

“河洛古国”的地理位置和所处时代极为重要,伊洛汇流后在这里汇入黄河,遗址呈现出的景象与内涵,契合了《易经》“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的记载,支持了遗址是黄帝时代的都邑所在,并与周边多个遗址对其都邑形成拱卫之势。

“河洛古国”宏大的建筑规模,严谨有序的布局,所表现的社会发展模式和承载的思想观念,均呈现出古国时代的王都气象,北斗九星与“天下第一”的关联以及其他凸显礼制和文明的现象,被后世夏商周王朝文明所承袭传承,使中华文明的主根脉愈加清晰。

在“河洛古国”的中心居址区内,有九个陶罐埋在土中,只露出一小部分,并摆放成北斗九星形状的天文遗迹,这表明5000多年前的“北斗”崇拜是当时仰韶先民的最高信仰之一。其中一颗如今已看不到的星,推测可能是景星即超新星。《河图》记载:“黄帝治,景星见于北斗也”。也就是说,在北斗附近出现景星的时候是黄帝治理天下的繁盛时代,这九个陶罐有可能记录了一次超新星爆发。在北斗九星遗迹上端,还有一头首向南并朝着门道的完整麋鹿骨架。大部分鹿类在夏天脱角,只有麋鹿在冬至脱角,而古代天子有冬至祭天的传统,所以麋鹿在古人眼里是一种神奇的动物,统治者把麋鹿脱角视为吉祥的象征,并把麋鹿与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气冬至关联。可以想象这样一个5000多年前的画面:九个陶罐和麋鹿都埋在地下,当房子建成后,居住的主人日常活动时,就仿佛骑在麋鹿身上,向诸部落氏族表达自己才是呼应天上中心的地下王者。可以推测,这应该是一位有地位并且谙习巫术和天文的古国首领,以这种方式设计自己的居室实际是在神化自己。

在“河洛古国”还发现了国宝级的文物——中国最早的骨质蚕雕艺术品。它与青台遗址等周边同时期遗址出土的迄今最早丝绸实物一起,实证了5300年前后黄河中游地区的先民们已经养蚕缫丝。骨质蚕雕艺术品长6.4厘米,宽不足1厘米,厚0.1厘米,用野猪獠牙雕刻而成,是一条正在吐丝的家蚕形象。它的做工十分精致,腹足、胸足、头部组合明晰,与现代的家蚕极为相似,同时背部凸起,头昂尾翘,与蚕吐丝或即将吐丝时的造型高度契合。

尽管1973~1977年在浙江余姚发掘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刻有蚕纹的牙质盅形器,但雕刻成一整条蚕形的精美艺术品还是首次发现,这也是迄今发现的仰韶时期与养蚕及丝绸起源相关联的、比较直观的实物资料,对于寻找丝绸之源具有重大学术价值。

不久前在河南荥阳的汪沟遗址出土瓮棺里的头盖骨附着物和瓮底土样中,检测到距今5000多年前的桑蚕丝残留物,这些丝绸是用来包裹亡童下葬的,这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发现的时代最早的丝织品,令学术界大为振奋。事实上,郑州地区的仰韶文化聚落群发现好几处蚕丝裹着孩童放在瓮棺里。为什么死后要裹蚕衣?因为当时的人们希望死后像蚕破茧飞天一样复活。孩童的瓮棺也多为小口尖底瓶,形似蚕蛹,体现了先民对蚕神的崇拜。也许正是因为原始崇拜,先民才会去驯化野蚕,使用蚕丝,牙雕蚕说明当时先民已经非常熟悉蚕的生长习性了。

猜你喜欢

古国河洛麋鹿
太极三部曲Ⅲ·河洛象
揭开“河洛古国”的神秘面纱
河洛康家富贵传家的奥秘
The Return Of Wolves Has Already Made A Big Difference
神秘古国的传说
穿越千年 寻找梦中的高棉古国
精美的古国图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