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桑黄活性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2021-12-05崔诗遥朗明紫但彩云李文乐李有贵时连根

蚕桑通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羟基黄酮多糖

崔诗遥,朗明紫,但彩云,刘 雪,李文乐,李有贵,时连根*

(1.浙江大学 动物科学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8; 2.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蚕桑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21)

在自然界中,可用来食、药用的真菌多达2000多种,如今已经证明了其中的200多种真菌具有抗癌药效,然而真正被应用到临床和生活中的仅有20多种[1,2]。桑黄(Phellinusbaumii)属担子菌亚门(Ba⁃sidiomyeotina)、层菌纲(Hymenomyeetes)、非褶菌目(Aphyllophorales)、锈革孔菌科(Hymenochaetace⁃ae)、针层孔菌属(Phellinus),因寄生于桑树(Morus alba)而得名,是一种传统的珍贵药用真菌,有“森林黄金”之美称[1]。桑黄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药用价值,有关其活性成分的药理作用研究已成为近年热点。

桑黄古代亦被称为“桑耳、桑臣、桑鸡、胡孙眼”等,首次被命名来自于唐代甄权撰写的《药性论》,但一直来在本草古籍记载的名称与来源未曾统一,关于其性味归经及功效应用的描述也各不相同[3]。桑黄除寄生于桑树的鲍氏针层孔菌(Phellinusbau⁃mii)外,还有寄生于柳、杨、桦、山楂、花揪等阔叶树的火木针层孔菌(Phellinusigniarius)以及寄生于丁香、杨、栋、忍冬、女贞、桦槭等树的裂蹄针层孔菌(Phellinuslinteus),其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在我国境内主要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及四川、云南等地,少量分布在中美洲、非洲和东亚等地[4~6]。桑黄含有黄酮类化合物、多糖类化合物、萜类化合物等活性成分,在古代本草医书中记录有医治带下、延年、闭经、血崩、血淋、痢疾、出汗、脱肛泻血、止泻以及脐腹涩痛等,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具有抗肿瘤、抗炎症、抗氧化、降血糖、免疫调节、护肝等功效,在中国、韩国、日本等东亚地区被广泛应用于保健品与药物制剂产品中[3,7,8]。

关于桑黄活性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取得很多成果。本文对其主要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供桑黄的多元化深度开发研究所参考。

1 桑黄的主要化学成分

桑黄的化学成分有黄酮类、多糖类、萜类、甾体类、落叶松覃酸、脂肪酸、芳香酸、氨基酸、酶类等,其中多糖类、萜类、黄酮类、甾体类是其重要的活性成分[8,9]。

1.1 多糖类化合物

桑黄子实体的粗多糖主要由甘露糖、半乳糖、葡萄糖、树胶醛醣和木糖等单糖构成[10]。王汲通过热水浸提法提取桑黄粗多糖,提取得率为3.99%,并初步确定含有D-半乳糖、D-乳糖、D-葡萄糖和L-阿拉伯糖[11]。葛青等研究发现,桑黄子实体活性多糖P1F1由甘露糖、葡萄糖及半乳糖组成,其摩尔比为0.64∶1∶1.94,此外还存在一种特殊的单糖:3(4)-O-甲基-己糖[12]。窦茜茜等对桑黄子实体多糖进行分离纯化,获得相对分子质量为1.42×104的多糖PL-A和相对分子质量为2.22×104的蛋白聚糖PLB,PL-A和PL-B中含有少量甘露糖和多量葡萄糖,PL-B中还存在有鼠李糖[13]。Wang等对桑黄发酵菌丝体多糖进行分离纯化,得到PIP1均一多糖,其分子量为17 kDa,由半乳糖、甘露糖和葡萄糖按4.06∶1.00∶3.70比例组成,经鉴定其糖苷键为β构型,由(1→4)-甘露糖和(1→3)-葡萄糖组成其主链,由(1→4,6)-甘露糖和(1→3,6)-葡萄糖组成其侧链[14]。

1.2 黄酮类化合物

从桑黄中分离得到的黄酮类化合物有桑黄黄酮A(5,7,4’-三羟基-6,2’-二羟基苄基二氢黄酮)、樱花亭(4’,5-二羟基-7-甲氧基二氢黄酮)、甲基桑黄黄酮A(methylphelligrin A)、柚皮素(4’,5,7-三羟基二氢黄酮)、异甲基桑黄黄酮A(epi-methylphelli⁃grin A)、7-甲基圣草素(5,3’,4’-三羟基-7-甲氧基二氢黄酮)、异甲基桑黄黄酮B(epi-methylphelligrin B)、芫花素(5,4’-二羟基-7-甲氧基黄酮)、山奈素(5,7,3’,4’-四羟基黄酮醇)、甲基桑黄黄酮B(methylphelligrin B)等[15]。

1.3 萜类化合物

萜类化合物是由甲戊二羟酸衍生、分子骨架以异戊二烯单元(C5单元)为基本结构单元的化合物及其衍生物。从桑黄中分离得到的萜类化合物有倍半萜、二萜和三萜,其中三萜为主要药理活性成分[10]。目前分离得到的三萜有羊毛甾醇、羊毛甾-8,25-二烯-3-醇、苯四酸、幼叶酸、羊毛甾-8,23,25-三烯-3,22-二酮-23,26-环氧、natalic、孕甾-8-烯-20-羧酸-4,4,14-三甲基-3-氧代、阿尔贝酸、松针酸、羊毛甾-30-羟基-8,24-二烯-21-酸、gilvsins A、gilvsins B、gilvsins C、gilvsins D、24-亚甲基 La⁃nost-8-ene-3β-22-二醇、原人参二醇、白桦脂醇、乌苏酸、β-乳香酸等[16]。

1.4 甾体类化合物

目前从桑黄中分离得到的甾体类化合物主要有麦角甾烷-7,22-二烯-3-酮、麦角甾烷-3界羟基-7,22-二燦、麦角留烷-4,6,8,22四烯-3-酮、麦角留醇、麦角留烷-(22E)4,7,22-三烯-3-酮、麦角甾烷-5α,8α-环过氧化物、麦角甾烷-3β,5α,6β-三羟基-7,22-二烯、麦角甾烷-4,6,8(14),22-四烯-3-酮、麦角甾烷-4,6,22-三烯-3-酮(22E)、胆甾烷-3α,12α-二羟基-7-烯-24-酸、啤酒酵母甾醇、胆固醇等[10]。

2 桑黄的主要药理作用

《本草纲目》记载:桑黄可治腹痛金疮、癖饮积累。《中药大辞典》记录:桑黄用于多种内科疾病治疗。桑黄子实体入药,味微苦,具有止泻、排肠气、止血、利五脏、排毒等药效,传统主要用于医治带下、崩漏、淋病、疵瘕、脾虚泄泻、癖软、积聚等症状,在日本亦作为利尿剂使用[17]。桑黄的药理作用主要有免疫调节、抗炎、抗氧化、抗菌、保肝与抗肝硬化、抗肿瘤等。

2.1 抗肿瘤作用

温克等将5种真菌类药在2个不同种类的移植性肿瘤细胞小鼠模型上进行抗肿瘤试验,结果发现PL-2、灵芝、阿加里斯茸、桑黄、PL-5对S180肿瘤、胃癌的生长均具有抑制作用,其中桑黄的抗肿瘤效果最为明显;桑黄的抗肿瘤机理是明显提高单核-吞噬细胞的吞噬系数α与吞噬指数k以及免疫器官指数(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同时促进T淋巴细胞增殖[18]。张敏等通过实验发现,桑黄多糖对Lewis肺癌、H22、S180瘤细胞均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其抑制作用主要是通过激活巨噬细胞并提高其吞噬作用、诱使巨噬细胞产生、分泌肿瘤坏死因子等方式来实现的[19]。Liu等研究发现,桑黄多糖(PBPP)能显著抑制HELA和SGC-7901细胞的增殖,其体外抗癌作用是通过将细胞分裂阻滞在G2期或S期来实现的[20]。

2.2 保肝和抗肝硬化作用

肝纤维化发展过程是慢性的,是由慢性肝损伤引起而产生的机体病理反应,致使肝脏内大量胶原纤维增生,以此破坏肝脏的结构与功能。肝纤维化产生原因十分复杂,影响因子也较多,具有多病因、多病变、易渐变、病变可逆、难以治疗等特点。近年来国内学者研究发现,在药用真菌中,桑黄、茯苓及冬虫夏草等均有抗肝纤维化的药理作用[21]。

张万国等研究发现,桑黄热水提取物对于肝损伤、肝纤维化等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22]。用四氯化碳诱发肝损伤的大鼠模型,研究桑黄对模型大鼠肝脏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理,发现桑黄治疗组大鼠的肝细胞变性程度明显下降,肝组织结构保持完整,血清中氨基酸转移酶量和活性氧含量明显降低,合成蛋白质能力变强,白细胞介素-4释放量降低,超氧化物酶活性明显提升,γ-干扰素量明显增高;桑黄护肝功效的主要机理:一是调节炎症因子释放量和抗脂质过氧化,其中抗脂质过氧化作用是通过提高肝区微循环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来达到改善血液动力学性能以及清除自由基的目的;二是诱导γ-干扰素生成,γ-干扰素作为肝纤维化的抑制因子,通过调节其他细胞因子来间接抑制肝星状细胞(HSC)的激活或直接抑制肝星状细胞增殖,同时抑制胶原基因mRNA表达,降低胶原合成[23]。Wang等从蛋白质组学方面评价桑黄多糖对肝纤维化模型大鼠的影响,发现有包括肌动蛋白在内的13种蛋白质表达量发生了明显变化,这些蛋白分别参与氧化应激反应、亚铁血红素和铁代谢、半胱氨酸代谢、支链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以及谷胱甘肽代谢等,表明桑黄多糖通过减少铁相关自由基的产生来抑制氧化应激反应、调节氨基酸和核酸代谢来增加谷胱甘肽分泌,达到抗肝纤维化的作用[14]。

2.3 免疫调节与抗炎作用

Kim等免疫学试验发现,桑黄菌丝体胞外多糖能促进T淋巴细胞增殖,并增强毒性T淋巴细胞的毒性[24]。傅海庆等用桑黄口服液饲喂小鼠,发现高剂量组小鼠的脾脏和胸腺重量显著增加,吞噬细胞吞噬能力增强,Th1细胞活性提高,在正向细胞免疫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25]。Liu等研究发现,桑黄多糖(PBPP)能促进RAW264.7细胞增殖,增强其吞噬能力,促进其分泌IL-6和TNF-α细胞因子,并增强细胞周期中的S期,显示出明显的免疫调节活性[20]。Park等研究发现,桑黄多糖通过抑制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通路并提高细胞抗氧化能力,使得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减少炎性因子和趋化因子的分泌,从而发挥出抗炎活性[26]。孟庆龙等研宄发现,桑黄胞内多糖PIP和胞外多糖PIE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均具有非常高的抑制作用,能抑制由角叉菜诱导产生小鼠足跖肿胀和棉球引发小鼠肉芽肿胀和炎症反应,并且提高小鼠的脾脏和胸腺指数[27]。

2.4 抗菌作用

Hur等分别以正丁醇、氯仿、水和甲醇作为溶剂,使用浸提法提取桑黄子实体,其提取得率分别为0.026%、0.008%、0.016%和0.06%,采用二倍稀释法计算各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结果显示抗菌效果最好的是桑黄子实体正丁醇浸提物(MIC=63~125 μg/mL)[28]。

2.5 抗氧化作用

Liu等从桑黄中提取纯化出多糖(PBPP),测定其抗DPPH、抗羟自由基和还原能力,结果显示出显著的体外抗氧化性[20]。Yuan等研究发现桑黄多糖能降低血液丙二醛含量,并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29]。祝子坪等采用化学模拟体系检测桑黄胞内和胞外多糖体外抗氧化能力,发现桑黄多糖抗氧化作用具有明显的量效关系,且胞外与胞内多糖在清除羟自由基、DPPH等的能力上存在差异[30]。Kozarski等通过测定桑黄多糖的还原能力来研究其抗氧化性,发现其还原能力随浓度升高而明显增加,随后保持稳定不变[31]。

3 展望

桑黄在我国分布广泛,如黑龙江、吉林、华北、西北及四川、云南、西藏、台湾、广东等地,它作为传统的宝贵中药材,其药理学作用广泛并且有效安全,已吸引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桑黄含有多糖、黄酮、甾体类、吡喃酮类、呋喃类、萜类等活性成分,这些活性成分将被用于医药保健开发中,在抗肿瘤、提高机体免疫力、抗氧化、消炎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近年来有关桑黄活性成分的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研究的报道较多,但其研究多集中于体外,同时有关桑黄活性成分间是否存在相互与协同效应,桑黄药效成分的分子结构、结构修饰、构效关系与临床评价,桑黄菌种及培养条件对其药效的影响,桑黄真伪产品检测、代表性成分与产品等级标准等方面的研究较为落后。今后随着对这些方面深入研究后取得成果,将会大力推动桑黄开发利用的进程。

天然桑黄在我国数量较少,伴随着近年来全国各地地对天然桑黄开启掠夺性开采,天然桑黄资源近乎枯竭。但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健康保健意识也逐渐提高,对享有“森林黄金”美称的桑黄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解决这一资源与需求之间的矛盾,除加强天然桑黄资源保护外,还需要加大桑黄人工栽培开发。日本和韩国早期对桑黄进行人工栽培试验已经达到了批量生产规模,并主要用于制造抗癌产品和高档美容养颜保健品等,目前也开发为抑制艾滋病的新型药物。桑黄人工栽培的研究在国内起步相对较迟,桑黄副产品种类也较少。研究桑黄的液体及固体培养基配方、高效人工培养桑黄子实体技术以及高效提取纯化桑黄菌丝体和子实体活性成分工艺,探明桑黄活性成分抗癌、免疫调节、抗衰老、抗疲劳等作用及其机理,研发桑黄药用活性成分副产品以及保健食品,是未来桑黄开发与应用的重点与方向。

猜你喜欢

羟基黄酮多糖
枇杷糖中总黄酮检测前处理条件的研究
菠萝蜜多糖可调节肠道微生物
羟基磷石膏晶须制备及有机改性的研究
不同桑品种黄酮含量测定
桑黄黄酮的研究进展
珊瑚羟基磷灰石表面改性的工艺
藤三七茎总黄酮微波提取工艺优化
浒苔多糖的提取工艺研究
沙蒿多糖乳化特性研究
黑木耳多糖对大豆蛋白乳化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