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农机化+信息化”融合发展现状与思考

2021-12-05

智慧农业导刊 2021年8期
关键词:农机化农机主体

吕 江

(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农机化推广中心,江苏 淮安 223200)

目前,各地区在“农机化+信息化”融合发展方面热情较高,主要是农业经济发展直接和本地经济建设紧密关联,其中农机研发机构、农机销售企业和农户,在政策激励下深受鼓舞,农机市场比较活跃。但在看似活跃的氛围下却隐藏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了“农机化+信息化”融合。寻找这些问题根源,探寻解决对策,保证“农机化+信息化”深度融合,实现毗邻区域深度合作。

1 “农机化+信息化”融合发展的必要性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提升农机普及率、实现农机交互、人机交互成为提升农业劳动生产效率的关键。而且从全局来看,“农机化+信息化”融合发展可以促进“五个振兴”,这是源于政府、农机研发机构、乡村农机应用主体党支部间的对接,这便是组织振兴;在农机智能化过程中需要引入人才,包括研发技术人才、销售人才、应用培训人才等,这便是人才振兴;现阶段绿色农机研发力度不断加强,其对农村生态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这便是生态振兴;而随着农机普及,农民以及涉农机构生产效率提升,会直接促进当地农业经济飞速发展,乃至于形成产业链,这便是经济振兴;在农机不断普及的过程中,农机站、农技站等提供技术培训,群众围绕农机技术组成学习小组等,这也必然给农村文化带来影响,这便是文化振兴。而来自新华社的消息更让人振奋,2020年我国农作物耕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了70%,将农村劳动力解放出来,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1]。另外,一些农民加入创业大军,积极运用电子商务平台向国内外消费者推广本地特产,这使农村产业实现了电子商务化,改变了传统产业布局,拓宽了销售途径,增加了农民收入。鉴于此,“农机化+信息化”融合发展必须要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当中的重要抓手,必须要常抓不懈。

2 新时代“农机化+信息化”融合发展的现状

在农机购置补贴扶持下,农业机械化发展获得了长足进步。为此,2020年我国进一步加强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于26个省份进行了39种农业机械补贴试点工作。截至目前,“农机化+信息化”融合发展体现在以下几个领域。

2.1 人机交互

人机交互是“农机化+信息化”初步融合,目的是改善操作者的使用体验,可以实现高效操作,或者实现远程操作。目前农机科研机构也在努力结合人体工程学、农业种植领域数据来不断改进机械设备,使其操作上更轻松,降低操作者疲劳感。而在这个过程中,大数据技术显然发挥了数据采集分析作用,为农业机械研发机构提供了科学参考。在人机交互系统当中,北斗无人驾驶系统在耕地深松、旋耕以及播种当中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农机手可以通过操作系统提高操作精度,能够对耕种风向等进行动态调整;有的设备上还带有自动测亩功能,可以知道当日劳动量,对于农民的田间管理等具有积极促进作用[2]。

2.2 机机交互

目前,在GPS、传感技术、互联网技术、通信技术的联合作用下,农业机械初步实现了机机交互,即设备间彼此通信,实现生产线操作。我国已经出现了无人农场,其中以机机交互为特点的物联网贡献较大。通过物联网,能够实现机械彼此间的控制、监护,也包括植入专业软件来对农机设备运行状态进行监视。2020年6月,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朱台镇禾丰种业无人农场诞生,其将农业机器人、无人机、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综合运用,能够实现“天地空一体化”管理,能够对土壤墒情、气候、空中湿度等进行动态监控,能够做到因时因地耕种,保证科学的覆土厚度,保证出苗率[3]。该农场具有可视化管理、智能化操控特点,成为我国农业生产向无人农业转变的先头军。

2.3 人人交互

指的是农业经济产业链内各主体(政府、农机研发机构、农机销售单位、技术培训部门、种子研究中心、天气预报部门)间的交互。目前,人人交互主要是以政府通过扶持性购置补贴和农户交互为主。另外,人人交互也体现在政府等部门建立网页和其他主体实现交流沟通。对于“农机化+信息化”融合发展而言,人人交互更为重要,其是保证各部门、各环节对称沟通的基础,是确保政策落实、技术落实的关键[4]。

3 关于实现“农机化+信息化”融合的思考

总体来看,在“农机化+信息化”融合方面,全国各地呈现出较为积极的发展态势,政府、农机科研机构、农机销售单位、农户、农机站、农技站等都参与进来。然而,这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也值得深思。

3.1 “农机化+信息化”融合现存问题

3.1.1 有关主体联系不紧密,人人交互欠佳

“农机化+信息化”融合发展过程中除了需要政府、农户、农机销售商之外,还需要农机科研机构、农机站、农技站等融入进来。虽然目前为止这些主体都存在于系统中,但彼此间缺乏调配,单位之间联系并不紧密,存在较为明显的信息孤岛。其中最明显的是,对于县域当中各镇的土壤情况、地块分布、病虫害种类以及发生水平、气候特点、常见作物耕种习惯、种子质量等方面的信息不全,造成了传统农业机械采购后作用发挥不明显,甚至有的地块无法使用现有的农业机械。以河南为例,地形多以丘陵为主,大型农业机械运转不灵,急需小型机械。但该地区小型机械研究以及生产规模小,对当地农业发展造成了约束。政府在机械推广当中缺乏实地考察,能享受补贴政策的机械有的不适合当地。这就使得局部地区享受不到相应的优惠政策,不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机械销售单位不能对总公司或者机械研发机构提供信得过的数据,不能给予研发人员数据参考,导致了设备和农户需求存在差距。农机站、农技站所提供的培训又是几年前的技术,和目前所流行的农业机械操纵技术、维修技术相比已经落后很多,造成了培训低效化[5]。

3.1.2 县域内农业数据采集难度大

主要是基层统计人员能力有限,县域、市域、省域的统计表内容存在差异,这也造成了统计数据变形,不能为有关主体提供参考,若不能积极进入基层展开数据调查,很难获得第一手详实可信数据,通过信息化手段形成的调查数据存在一定的水分。

3.1.3 不同主体对“农机化+信息化”认识程度不同

对“农机化+信息化”的认识,很多主体尤其是基层政府、技术人员等将其等同于机械设备自动化,这种观点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将单个机械设备作为了对象,忽略了人机交互、机机交互、人人交互。

另外,也有主体将物联网形成的农业机械联合看成了“农机化+信息化”,而且仅限于农业生产环节,忽视了深加工机械、农产品质量系统物理组件,这也造成了农业机械应用范围小,给现代农业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因为对“农机化+信息化”不同的认识,决定了不同主体在信息化平台、新媒体建设等方面投入力度不同,造成了信息化平台零散化,重复建设情况比较严峻[6]。

3.1.4 缺乏人才支撑

在“农机化+信息化”融合过程中需要信息技术、销售人才、农机研发人才、信息化平台维护人才等,这些人才相对匮乏,对融合形成了阻碍。尤其是缺乏跨界型人才。以农机研发为例,需要研发人员具有信息素养,对各类数据具有敏感性,还能够精通自动化、传感技术等,目前具有这样能力的研发人才显然数量不足。而基层当中精通农机培训、故障检测、故障维修的人才也相对缺乏,造成了先进设备维护困难的局面。

3.2 提高“农机化+信息化”融合的策略

3.2.1 促进“农机化+信息化”产业链化发展

所谓产业链化发展是让农机科研机构、政府成为技术供给、政策供给者,而农机销售企业等成为上游企业、农户以及涉农企业为中游企业、农机站(农技站)等作为下游企业主要负责提供维护和培训。在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的作用下,实现农机技术科研机构、政府以及其他上、中、下游企业间紧密对接,这是保证大数据采集有效化的关键一环。其中县域融媒体中心需要积极地就本地土壤结构、天气情况、农林牧渔各行业发展状态等展开精准的数据采集,并将数据上传至融媒体平台,利于需要者下载利用。这样的信息化建设对于一些地形、地理比较特殊的地区尤为重要。政府制定政策时,要参考融媒体中心数据,要广泛征集农民意见,要保证政策的精准性。另外,机械研发机构、机械销售单位、农户(涉农企业)间要形成数据流动,保证终端数据传输到研发机构,为农机设备研究提供参考,力求机械和当地土壤结构、地理地形、天气情况等匹配。农技站、农机站要定期更新培训资料,保证在新型设备推广中发挥积极作用,减少无效培训[7]。

3.2.2 提高基层统计人员水平

要针对基层统计人员展开集中培训,要提高队伍工作水平,避免数据采集错误,要保证数据填写完整、正确,这是保证第一手数据被决策层所用的前提条件。需要省域、市域、县域、镇域、村域五级行政统计能够统一表格,避免不同层级间指标、单位上的差异。需要提高基层统计人员待遇,完善奖励机制,确保数据和实际吻合,避免各级行政部门为美化政绩而故意改变数据。

3.2.3 统一不同主体对“农机化+信息化”认知

首先,需要将“农机化+信息化”具有的“人机交互”“机机交互”“人人交互”内涵传达到位,要让各方主体不可忽视技术、人力、信息、制度等所有因素。必须要纠正过去存在的偏见,既要保证单个设备自动化、智能化,也要实现地区内(同一农场)设备的彼此连接,还需要不同主体间形成动态交流交互。要确保互联网、物联网、5G、传感、遥感等技术在各主体所从事的工作中得到综合利用。要确保以镇域、县域为单位形成强大的农机信息化管理平台,让个体农户、涉农企业的所有农机都能够获得必要的维护、保养,除了智能化、自动化农机之外,也要尽量将普通农机纳入进来,这样才不会造成资源浪费。另外,要将深加工机械、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物理组件等都纳入到农机系统之内,要保证农机渗透到检测、监测、种植、田间管理、收割、加工、销售等环节内[8]。

其次,需要各主体在建设信息化平台时,能够从地域范围出发,实现彼此平台的有效对接。最好的方式是以县域为单位形成融媒体中心,以其为载体展开信息化平台建设,让不同主体能够在该平台有效交流互动,实现数据整合,避免出现以往数据散乱无法统计、各平台存在重复建设的情况。

3.2.4 积极培养人才

需要联合域内高校积极培养各类人才,尤其重要的是对接国家政策积极培养本科应用技术型人才,要满足“农机化+信息化”融合发展对人才的渴求。通过新型产学研平台来培养跨界人才。这其中尤其要抓住农机研发人才这一重点,积极整合资源提高培养效率,能够攻克芯片、工艺生产线等屏障,确保新型农机设备不断涌现。需要针对基层情况,将有志于农业故障检测、维修的行业人员集中起来进行培训,择优录取形成强大的基层维护技术团队,为家乡“农机化+信息化”建设贡献力量。

4 结束语

“农机化+信息化”的融合发展需要由不同主体、不同技术、不同领域来协同努力。目前,其在全国范围内方兴未艾,各方面发展比较零碎,尚没有整合成为一个比较完整的系统。需要从现在开始,从基层数据采集分析、各类人才培养、责任划分等入手来初步构建新型农机产业链。故而观念的统一、全面信息化管理成为两个抓手,需要以政府为主导,其他主体予以配合,在相同目标指引下精诚合作。

猜你喜欢

农机化农机主体
智慧农机护航小辣椒种出新花样
强化述职评议 落实主体责任
王小虎:“土”专家与“新”农机的不解之缘
论碳审计主体
春来好时节 农机备耕忙
CHAME 丞华农机展
互联网技术在农机化技术推广中的实践和思考
何谓“主体间性”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创新开展山区特色农机化的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