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秦安县小麦生产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2021-12-05康秋花

农技服务 2021年6期
关键词:劳动力全县面积

康秋花

(秦安县农机服务中心, 甘肃 秦安 741600)

秦安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辖17镇428村,总人口58.16万人,耕地面积6.99万hm2。2020年粮食总产量21.63万t,人均占有粮372 kg。小麦为当地主要的粮食作物,2020年全县种植面积2.06万hm2,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36.67%。按照秦安县“十四五”规划,全县小麦面积保持在2万hm2以上,中高产田占80%以上,单产水平225 kg/667m2以上,小麦总产量6.75万t。小麦生产机械化水平达80%以上。生产用工由目前的平均8个/667m2降至6个/667m2,净产值由目前的230元/667m2增加至330元/667m2,政策性补贴收入由目前的40元/667m2增加至100元/667m2,使小麦生产每个劳动力日收益达到70元以上,不少于农村雇工收入。为推进这一目标的实现,现分析秦安县小麦生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对策如下。

1 秦安县小麦生产现状

1.1 生产规模

全县小麦常年播种面积约2万hm2,主要分布在王铺、中山、云山、陇城、五营、莲花等镇山区、半山区,全部为山旱地,其中高产田(250 kg/667m2以上)0.23万hm2,占比35%;中产田0.50万hm2(200~250 kg/667m2),低产田(200 kg/667m2以下)1.38万hm2。低产田主要以不宜种植果树及玉米等高产作物的边远瘠薄地为主,预计3~5年内将大部分撂荒或退耕还林还草。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和林果业的快速扩张,除高山区外,全县小麦等粮田逐步退出一、二类地,种植在偏远瘠薄的三类地。且较少施用农家肥,现阶段仅在部分中、高产田中施用。全县小麦平均施用化肥30 kg/667m2,以磷肥尿素为主,少数高产田施用二胺、复合肥等。化肥农药污染严重,耕作粗放,耕地质量逐年变差。

1.2 生产效益

2020年全县小麦平均产量206 kg/667m2,总产量6.36万t。调查显示,小麦高产田需人工9个/667m2,肥料、种子、农药、运输、脱粒等物质费用投入315元,平均产值650元/667m2,净产值335元/667m2,每个劳动力日收益37.2元,不足农村劳动力雇工价格80元的一半;中产田需人工8个/667m2,物质费用投入280元/667m2,总产值510元/667m2,净产值230元/667m2,每个劳动力日收益28.8元;低产田需人工7个/667m2,物质费用投入250元/667m2,总产值380元/667m2,净产值130元/667m2,每个劳动力日收益18.6元。

2 秦安县小麦生产存在的问题

2.1 面积持续下降

全县小麦面积从2011年的2.4万hm2减少到2020年的2.06万hm2,年均减少0.04万hm2。其原因:一是“果进粮退”。秦安小麦销售均价仅2.2元/kg,政府导向与农民意愿均倾向于高收益的林果优势产业,特别是近2年花椒价格的大幅度攀升更加刺激农民加快弃粮种果步伐。二是“压夏增秋”。在小麦、玉米、马铃薯三大主粮作物中,小麦是典型的低产低效作物,而玉米、马铃薯种植产量和效益均比小麦高出1~2倍,加之近年全膜玉米推广中政府相对优惠的扶持政策和行政干预,促使农民在粮食作物内部扩大玉米种植面积,减少小麦种植。2011年以来,全县玉米种植面积增加了0.067万hm2,年均增加0.017万hm2。三是劳动力不足。通过对调查村农民家庭劳动力就业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两多两少”(老人居多,妇女居多;较高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少,掌握劳动技能少)问题日趋加重,综合素质明显偏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造成农民家庭经营劳动力紧张,农村劳动力工价上涨,粮食生产劳动力供给不足。三夏生产、秋收秋种等大忙季节,调查村劳动力日工资80元以上,70%以上的农户认为从事粮食生产劳动力不足,造成粮食生产中普遍存在不精细、很少积送农家肥。特别是在果树套袋、花椒收获和苹果下架销售时节,用工需求量激增,工价大幅度上涨,大量在家劳动力就地转移,严重影响粮食作物的田间管理和及时收获。调查村50%以上的农户因三夏大忙季节缺乏劳动力而简化种植结构,减少收获期短的小麦种植面积以及麦后复种面积。

2.2 机械化、规模化程度低

由于小麦种植地块边远、零散,且以山坡地居多,缺乏农机路,小麦生产中农机化仅限于微耕机等小型机具,机械化程度不高,仅45%,小麦收割以人工为主,劳动强度大,劳动效率低。全县缺乏以生产小麦为主的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且全县所有流转土地在利用方式上由粮食种植转向果品、蔬菜、中药材等高收益产业。

2.3 缺乏先进适用的生产技术

现有的小麦全膜覆土穴播、膜侧沟播等生产技术存在劳动力投入多、不宜机械化操作且投资收益率低的缺陷,难以在劳动力严重缺乏的秦安大面积推广,急需适宜机械化、规模化、效益化生产的先进生产技术。

2.4 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政府将玉米、马铃薯已纳入产业化发展,扶持和重视力度较大,相比较小麦生产只限于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四项补贴等常规扶持,没有专门提振小麦生产的优惠政策和投资大、覆盖面广、先进适用的重大技术项目支撑。

2.5 小麦商品率极低,供给缺口大

据调查,全县高山区农户已将小麦种植面积压缩到维持口粮水平,基本没有余粮出售;半山区农户小麦种植面积仅能满足一半口粮需求;川道浅山区农户已不再种植小麦,口粮全部依靠外地小麦。近3年全县小麦产量维持在6万t左右,外购口粮小麦3万t左右。

3 秦安县小麦生产发展潜力

3.1 粮食安全需要

小麦在历史上是秦安人民最适口的主粮,目前农村大部分老人不愿放弃小麦等粮食生产。更重要的是,全县60万人温饱口粮需要18万t,其中小麦需求至少占一半,但目前小麦产量为6万t左右,即有3万t的粮食缺口。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小麦面积的进一步减少,全县粮食安全风险将逐年加大,因而需要扩大和加强全县的小麦生产,满足粮食安全需要。

3.2 生产条件需要

秦安县是甘肃省18个干旱县之一,土壤贫瘠,山坡地居多,瘠薄地近1.33万hm2,适宜发展耐旱、耐瘠薄、抗重茬、适应性广的小麦种植。

3.3 结构优化需要

多年来,秦安县林果业的过度发展忽视了劳动力水平和环境条件,部分地方林果面过积大,或是果园老化严重、果园位置不佳,冻害和病虫害严重,农民难以有效管理,造成粮果两不收,效益降低。同时,林果面积过大导致粮食种植结构单一,轮作倒茬受限。如新栽植果园仅能种植马铃薯、大豆等低秆作物;粮田面积过少只能种植油料作物、马铃薯和蔬菜。加之近年来政府对全膜玉米项目的扶持和行政干预,致使玉米连作严重,造成病虫害加剧,产量下降。目前急需对粮、经、果以及粮食作物内部种植结构做出科学规划,优化种植结构,恢复或稳定小麦面积,合理轮作倒茬,促使粮、经、果平衡并可持续发展。

4 秦安县小麦生产发展对策

4.1 加大对小麦生产的政策支持力度

一是建议国家改革种粮补贴方式,对秦安等一年一熟小麦产区,尝试实行按缴售量进行价格奖励。目前全县农业补贴基本按照承包地面积实行“一卡通”,但实质上与农户是否种粮、良种应用等并不挂钩,对稳定粮食面积作用不大,特别是对低产低价的小麦生产激励作用微乎其微;而实行以物代补则工作量大,监管难度大,腐败易发,资金浪费流失严重,运行成本高。因此,亟待改革现行的“撒胡椒面”式的种粮补贴政策,化零为整,按照农民缴售小麦数量在国家保护价基础上给予0.4~0.6元/kg的价格奖励,既可提高小麦生产效益,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也可提升小麦商品率,增加市场供应量。同时,政府尽快出台优惠政策,扶持以种粮为主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产生和发展。对以种植小麦等主要口粮为主的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在土地流转、信贷、政府补贴等方面给予更多优惠。

4.2 实施高标准口粮田建设工程

一是鉴于全县原有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在小城镇建设和林果业的过度扩张下受到影响,建议政府尽快编制基本口粮田保护区规划,从法律法规上保证全县粮食种植面积。二是进行中低产田改造,建设高标准口粮田。由于种粮收益与林果收入、外出务工收入的巨大差距将长期存在,今后三五年内小麦等低产低效粮食作物面积还将持续下降,增加粮食产量必须提高单产,而提高种粮效益最有效途径是实现规模化生产。在不断提升耕地质量的同时,要保证适宜机械化作业,大力建设田间农机路,彻底打破交通落后对粮食生产的制约瓶颈,同时鼓励引导农户进行以规模化经营为目的的承包地流转,化零为整,实现连片承包。

4.3 提升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水平

改良玉米-小麦-膜两用、小麦全膜覆土穴播、小麦-玉米带状种植等精细化栽培技术,并创造条件大力推广以机械深松耕、机械条播、机械收割为主要手段,配套良种良法的适度规模化生产。

猜你喜欢

劳动力全县面积
怎样围面积最大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四十年巨变数字看发展
面积最少的国家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巧用面积法解几何题
三种不规则面积的求法
金沙县召开2014年全县关工委工作推进会
妙笔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