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路径与建议:以毕节试验区为例

2021-12-05朱沙旭陈永文王剑宏

农技服务 2021年6期
关键词:攻坚精准工作

刘 毅, 杜 傲, 朱沙旭, 陈永文, 王剑宏

(1.贵州省毕节市农业机械研究所, 贵州 毕节 551700; 2.贵州省毕节市畜牧站, 贵州 毕节 551700)

党的十九大把脱贫攻坚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向人民做出了承诺,把乡村振兴作为党的七大战略之一写入了党章。抓好这两件事,关系全局,影响深远。“三农”工作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字总要求,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振兴乡村是个中长期规划的面层设计工程,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十三五”期间脱贫攻坚强力推进,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体现在领导体制、工作体系、支持政策、规划实施和项目建设等工作机制探索上。党的十八大以来,毕节试验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毕节试验区作出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脱贫攻坚方针政策,紧盯“扶贫四问”、做到“六个精准”、落实“五个一批”,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事业纵深发展,脱贫攻坚实现了“三个变化”。目前,全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取得阶段成效,为该项工作的有效可持续推进,提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建议如下。

1 毕节试验区脱贫攻坚情况

1.1 取得的成效

1.1.1 生活水平明显变化 累计减少贫困人口221.75万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29.95%下降到2020年的0;1 98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7个国家级贫困县全部摘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4 926元增长到2020年的11 238元,人民生活实现了从普遍贫困到基本小康的重大跨越,成为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一个生动典型。

1.1.2 基础设施明显变化 建成通村油路(水泥路)1.12万km,全面完成14 640 km农村“组组通”硬化路建设任务,实现30户以上自然村寨100%通硬化路目标,农村连户路和院坝“两硬化”基本实现全覆盖。2 500余个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全部实施完成,解决200余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全市农村电网改造、农村通讯设施、4G网络、美丽乡村建设均已实现全覆盖。

1.1.3 精神面貌明显变化 通过脱贫攻坚战的历练与鼓舞,毕节试验区干部群众面貌焕然一新,广大干部干事创业激情高涨、斗志昂扬,全力以赴打赢脱贫攻坚收官之战后,又马不停蹄地将精力投入到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推进乡村振兴、努力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上来。农民群众更加理解、相信、感恩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内生动力全面增强。

1.2 主要做法

在具体工作中,毕节试验区聚焦“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注重压实“两个责任”、聚合“两种资源”,抓实“两轮专项治理”,突出抓好“两业”“两通”“两训”和“3+1保障”。

1.2.1 压紧压实党委政府主体责任和行业部门帮扶责任“两个责任” 建立“联县帮乡驻村入户”工作机制。压实联县责任,明确1名市领导联系1个县(区),6名市委常委联系3个深度贫困县;配强帮乡力量,市四家班子其他同志分别联系1个以上贫困乡镇,162个市直部门定点帮扶3个深度贫困县92个乡镇;强化驻村帮扶,从市、县、乡三级部门选派3 297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进驻815个深度贫困村和贫困发生率高于10%的村开展驻村帮扶;做实入户遍访,全面摸清贫困底数和帮扶需求。

1.2.2 聚合东西部扶贫协作和社会帮扶“两种资源” 东西部扶贫协作城市累计投入帮扶资金20.32亿元,其中广州市投入财政帮扶资金13.62亿元、深圳市累计投入财政帮扶资金6.7亿元。整合社会帮扶资源,恒大集团投入帮扶资金110亿元,993个民营企业帮扶1 234个村、累计投入资金58.57亿元。

1.2.3 抓实“两轮专项治理” 2018年开展第一轮专项治理,国家和省对市、县两级党委和政府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及交叉检查反馈的532个个性问题全部整改完成,各级巡视、调研、督导、审计等反馈的654个问题全部整改完成。2019年开展第二轮专项治理,国家反馈的19个问题和举一反三排查的251个问题全部整改结束。

1.2.4 着力抓好产业和就业“两业” 产业方面,重点发展12个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食用菌、香葱、辣椒等短平快特色优势产业12万hm2,发展茶叶、皂角、刺梨、优质核桃26.67万hm2。就业方面,目前组织87.34万人返岗就业或外出务工,开发“十大员”就业扶贫专岗12.23万个,募上岗11.65万人。

1.2.5 抓好交通和流通“两通” 交通方面,完成国省道提级改造940 km、县乡道提级改造671 km,建成通村油路(水泥路)1.12万km,全面完成14 640 km农村“组组通”硬化路建设任务。流通方面,建成农产品物流园6个、冷库221个,组织国有企业参与农产品集中配送,在广州江楠果蔬、深圳海吉星等设立农产品销售窗口,每年农产品销售稳定在150万t、销售金额稳定在110亿元以上。

1.2.6 着力抓好干部和群众培训“两训” 干部培训方面,举办培训班283期、培训各级干部108.58万人(次)。群众培训方面,累计完成贫困劳动力全员培训41.66万人(次)、农村实用技术培训22.72万人(次)、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培训7.22万人(次)。

1.2.7 着力抓好饮水安全、基本医疗、义务教育、住房安全“3+1保障” 饮水安全保障方面,投入18.77亿元,实施饮水安全工程895处,基本解决了109.1万人安全饮水问题。基本医疗保障方面,8个建制县区、226个乡镇和3 327个行政村(居)均建成达标县级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建档立卡贫困户政策内参保率达100%,报销比例达90%以上。义务教育保障方面,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实现动态清零;累计资助贫困家庭学生319.16万人(次),资助资金40.24亿元。住房安全保障方面,完成14.77万户农村危房改造、2.27万户透风漏雨老旧住房治理任务;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32.48万群众搬迁入住。

1.3 经验典型

1.3.1 探索建立“四看法”指标体系,确保贫困对象精准 探索建立了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能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的精准扶贫“四看法”指标体系,精准识别贫困人口166.97万人。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调研时,对毕节市探索建立的精准扶贫“四看法”指标体系和“十子”工作机制给予肯定;2015年,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给予肯定;2016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发布《中国扶贫开发报告2016》(扶贫蓝皮书),将精准扶贫“四看法”指标体系为经验典型写入该书。

1.3.2 探索建立新时代农民讲习所,确保政策宣传精准 围绕政策宣传探索创建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全市累计创建讲习所3 986个,实现所有乡镇全覆盖,开展培训1.8万多场,培训干部群众200万余人(次),贫困群众脱贫政策的知晓率达95%以上。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党的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讨论时,指出“新时代的农民讲习所,赋予它新的内涵,这是创新”。

1.3.3 探索建立“十子”工作机制,确保帮扶机制精准 围绕精准落实建立精准扶贫“十子”工作运行机制。通过瞄靶子建识别机制、梳辫子建分类机制、结对子建驻村机制、理路子建规划机制、想法子建帮扶机制、找票子建配置机制、甩膀子建动力机制、强班子建引领机制、凑份子建联动机制、造册子建管理机制,构建具体、细化、全面和系统的工作运行体系,确保贫困对象精准、贫困类别精准、驻村帮扶精准、目标思路精准、内容措施精准、资金配置精准、宣传动员精准、基层组织精准、力量整合精准、分类管理精准。

1.3.4 探索建立“联县帮乡驻村入户”攻坚打法体系,确保责任压实精准 围绕尽锐出战建立健全“联县帮乡驻村入户”攻坚打法体系。压实“联县”责任,明确1名市领导联系1个县(区),针对深度贫困县脱贫攻坚任务重的实际,调整6名市委常委分别联系3个深度贫困县;配强“帮乡”力量,市四家班子其他同志分别联系1个以上贫困乡镇,162个市直部门定点帮扶3个深度贫困县92个乡镇;强化“驻村”帮扶,2016年以来,累计选派驻村人员53 408人次(其中,2020年选派11 296人,组建2 219个驻村工作组,3 297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进驻815个深度贫困村和2018末贫困发生率高于10%的村开展帮扶);做实“入户”遍访,市级党政主要领导遍访贫困发生率30%以上的贫困村53个。

1.3.5 探索建立党支部领办村集体合作社发展模式,确保产业扶贫精准 围绕产业扶贫创新建立党支部领办村集体合作社发展模式。结合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创新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机制的需要,探索出党支部领办村集体合作社发展模式。建立“217”利益分配机制,明确村集体合作社纯收益的20%留存作为合作社发展资金和风险防控资金,用于扩大生产经营和弥补亏损;10%作为合作社管理人员奖励资金;其余70%按集体股、个人股等占股比例进行分配。截止10月31日,全市共建成党支部领办村集体合作社7 229个,其中,股份经济合作社3 61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3 615个,共覆盖带动农户74.5万户300.7万人,带动群众入股分红增收2.4亿元,就地就近务工增收5.6亿元,实现村集体增收8 854.5万元。

1.3.6 作出“四个留下”的决策部署,确保脱贫成果巩固精准 突出“选、育、管”三个环节强队伍,“留下”一支永远不走的工作队。在“选”上下足功夫,突出“二十字”好干部标准,全面选优配强村支两委干部特别是村级党组织书记。在“育”上下足功夫,创新乡村人才开发培养机制,建立村党组织书记后备人才库,构建“优秀人才-村后备干部-村干部-村党组织书记”的培养链条。在“管”上下足功夫,建立完善村干部考核评价和关怀激励机制,探索推进村干部职业化管理,完善“能上能下”机制,对不胜任工作的及时调整或清理。突出“组建、管理、运营”三个关键抓领办,“留下”一批活力强劲的合作社。做到合作社组建所有行政村全覆盖,坚决保证合作社由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管理必须规范化,建立完善合作社日常运行体系,切实提升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水平。合作社运营必须有实体,积极探索与龙头企业合作、发展易地产业、强村带弱村、强社带弱社等有效方式。突出“造血、充血、输血”三种路径促发展,“留下”一份殷实厚重的村集体资产。从政策、资金、项目上加大对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倾斜支持力度,扎实推进“三变”改革,积极探索村企、村社合作模式,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突出“自治、法治、德治”三种方式抓治理,“留下”一套高效管用的乡村治理体系。发挥自治的强基作用,发挥法治的保障作用,发挥德治的教化作用,建立健全持续稳定的乡村治理体系。

2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路径的选择

2.1 领导体制和工作体系

2.1.1 顶层设计,各级各部门分工负责 目前,脱贫攻坚取得世界瞩目成就,工作开展从中央到地方实行一盘棋推进,在五级书记负总责主抓工作的领导机制运行下,加强脱贫攻坚制度体系建设、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完善常态化的城乡社会救助政策、逐步建立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等,对于稳定脱贫攻坚成果,顺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极其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以毕节试验区为例,各级各部门分工负责,相互协作,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但仍需注意的是分工合作过程中的部门责任承担问题,部门的工作开展情况最终要落实到基层。

2.1.2 注重调研,实干接地气 脱贫攻坚工作从上到下兴起调研之风,以问题为导向,不断在工作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最实干的工作方式方法解决现实矛盾,紧紧抓住实质性问题解决毕节试验区经济社会治理过程中的短板和弱项问题,优化工作流程,不断优化和调整完善工作方式方法,推进工作精准落地。注重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使得基层从繁杂的迎检材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和从不必要的文山会海中挣脱出来,以更多精力投入到实际工作中。基层工作繁杂,随着时代改变,问题矛盾突出,推进工作的过程时间节点不固定,如果光看材料,绩效很难体现出来,不必要的形式尽量减少。特别在大数据时代,方方面面工作都在搞创新,强调数据精准,但数据一时的精准性往往很难体现实际动态工作开展情况,片面强调和依赖系统,而忽略实际工作开展情况,难以评估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的工作成效。所以建议不必要的系统开发尽量控制,如有必要开发,工作指标设计上建议进行适量控制,删繁就简。特别是一些二级三级可设可不设的打卡式指标最好不设置或不收集,从制度设计上减轻基层负担。

2.1.3 加强培训和培养,配强干部队伍 注重干部的能力建设,注重一线干部的成长,培养政治过硬,作风踏实的专业型干部。打好“人才建设牌”,着力打造过硬的乡村人才队伍。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任务能否高质量完成,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队伍作风。”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要管好用好脱贫攻坚干部队伍。多年的脱贫攻坚工作,锻炼培养了一大批敢于吃苦、乐于奉献,攻坚克难、勇于创新的扶贫干部。注重培养留得住稳得下的本土干部,他们或是在外务工的返乡农民,或是大学生,有的还是专家,他们除了爱农村,更有热情,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2.2 政策支持

2.2.1 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建设优先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九大把污染防治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可见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培育符合当地的产业一般需要3~5年,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需要10年以上,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在稳定粮生产的同时,需培育名特优的新农产品,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上形成多管齐下,百花盛开的局面,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如果没有适合当地发展的农业特色品牌和加工产品,或者产业低端,竞争力就谈不上。毕节试验区立足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紧紧围绕“55441111”农业提升工程,重点发展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畜牧业等12大特色优势产业。2020年,毕节试验区全面启动推进“十百千”乡村振兴示范工程,全面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全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累计投入各类村庄清洁资金6 423.79万元,开展村庄清洁行动28 398个村次,清理农村生活垃圾29.06万t,清理村内水塘12 903口,清理村内沟渠2.98万km,清理村内淤泥4.26万t,清理畜禽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10.45万t,发动农民群众投工投劳93.41万人(次),清理残垣断壁23 127处,开展进村入户宣传教育26.64万场次,发放宣传资料164.63万余份,张贴宣传标语4.96万条。农村人居环境卫生得到有效整治,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持续向好,农业总产值实现了持续平稳增长,涌现出了七星关区砂锅寨,大方县木寨村、箐口村、龙泉村,黔西营盘村,金沙县金星村等一批靓丽村庄。为此,只有顺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趋势,未来农产品才能走上“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绿色化”的发展道路。

2.2.2 培育产业发展,注重政策倾斜 农业是基础性产业,位置重要但处于基础地位,在产业发展还非常滞后、生产力薄弱的环境下,没有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和倾斜很难形成规模。国家政策要从产、供、销到供、产、销各个环节培育,注重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从种养专业化、电商智能化、市场壮大培育和机械现代化等方面都需要政策层面的支持。

2.3 规划实施和项目建设

2.3.1 引导产业规划,创建精品产业示范带动 做好产业规划,避免重复雷同,一要稳定粮油、畜禽、水产等大宗农产品生产。二要按照品牌的格局,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做精做优特色产业,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市级农示范业区。三要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并培育市场,解决产销供一体的智能销售模式。四要推进农文旅结合的模式、打造康养型、绿色生态型和信息化融合,延长产业链。五是时及调整和更新淘汰产业,积极培育新产业,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2.3.2 因地制宜,搞好村镇规划和建设美丽乡村家园 脱贫攻坚主要针对贫困村、贫困户的脱贫摘帽,乡村振兴则涉及到农村、农民、农业。相对而言,乡村振兴更全面、层次更高,所需时间更长,任务更重更大。高标准,高质量做好村屯规划和建设,成为农村改善人居环境的必由之路。如来宾市象州县中平镇,村屯大多数的危旧房已经被拆除,拆除后的这些空地,有的用来种植其他农作物,有的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村民从解决温饱到富裕起来,对享受文化生活需要不断提高,村屯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和人们对向往幸福生活的基本需求更高,现在村镇居民与城市居民的待遇进一步缩小,满足人民的生活需求,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需要更多政策和资金支持。

2.3.3 营造优越卫生条件,打造优良人居环境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调动村民的积极性,整体打造一批先行示范村屯,带动辐射周边,大力整治人居环境,创造优美家园,形成良性循环。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中小河流治理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目前,村镇生态治理投入极少,管理方面偏弱,地方政府平时注重项目的投入,治理经费和管理经费的投入极不匹配,造成偏于建,疏于管局面。

2.3.4 创新社会治理体系,夯实基层政权 基层党建引领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抓好基层党建工作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奠定了基础。目前,切解决村级党组织党员平均年龄偏大,带富和执行政策的能力不足的问题,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任重道远。大力吸收新型农民和农村技术人才加入党组织,使基层党组织不断得到新鲜的血液,凝聚力不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不断得到巩固。时刻发挥党员先进模范,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时刻,用实际行动践行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3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建议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国家“十四五”规划建议中的一项内容。毕节试验区将按照十九届五中全会要求和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决策部署,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下一步经济社会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抓紧抓好抓实。

3.1 持续落实四个不摘,巩固脱贫成果

一是落实好“摘帽不摘责任”。落实党委政府主体责任,各级党委政府承担本行政区域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主体责任,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责任制,层层压实各级领导干部责任。压实行业部门责任,市、县各级行业主管部门要按照“责任不松、政策不变、力度不减、监管不脱”的要求,对本行业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工作负责,加强沟通、协作,指导、监督县(区)落实脱贫攻坚相关政策。建立健全巩固脱贫长效机制,对辖区内扶贫对象稳定脱贫情况进行调度。二是落实好“摘帽不摘政策”。继续保持资金投入,持续落实增收政策,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做好技术指导和市场销售工作,作好就业全过程服务、管理工作,实现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意愿的脱贫户通过就业创业稳定增收。持续落实“3+1”政策,认真落实教育扶贫政策、健康扶贫政策和住房保障政策,确保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持续巩固饮水安全保障工作成果,进一步压实农村饮水安全保障“三个责任”“三项制度”,建立农村饮水工程长效管护机制,实现户户安全饮水有保障。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完善“五个体系”建设,实现搬迁群众“搬得出”向“稳得住,能致富”转变。坚持现行金融扶贫政策,引导脱贫户用活用好扶贫小额信用贷款发展生产增收。强化兜底保障政策,精准落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做到应保尽保。三是落实好“摘帽不摘帮扶”。压实帮扶责任,按照尽锐出战的要求选派定点帮扶单位、结对帮扶干部、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并保持帮扶队伍稳定。进一步明晰帮扶工作职责任务,根据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形势任务需要,落实好“一任务两要点三清单”和“一帮六宣”职责任务,留下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持续深入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主动与广州市、深圳市沟通协调,围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建立扶贫长效机制,落实好东西部扶贫协作相关政策,进一步提高协作成效。四是落实好“摘帽不摘监管”。强化监测预警,发挥数据共享融通优势,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做好监测预警工作,加强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各种客观原因收入骤减或支出骤增户的监测,提前采取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强化监督管理,进一步规范扶贫资金管理,严格执行扶贫资金项目公示公告制度,引导群众参与脱贫攻坚全过程监管,提高群众满意度。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巩固出列村、脱贫户脱贫成果,对落实“四个不摘”不力的,严格依照《贵州省脱贫攻坚问责办法(试行)》规定追究责任。

3.2 切实开展贫困监测,防止致贫返贫

一是持续抓好动态管理。结合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对非建档立卡特殊困难户、没有公安户籍的农户等,要及时掌握动态变化情况,并开展困难救助、临时救助、特殊帮扶等工作,确保不致贫。二是加强返贫致贫风险监测预警。根据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和帮扶机制要求,联合各行业部门对自然灾害或其他原因等引发收入骤减或支出骤增的农户进行重点关注。对因灾导致农户临时性生产生活困难的,尽快组织力量解决农户困难,抓紧灾后正常生产生活秩序恢复。对农田、土地等生产经营资料受损严重,农作物受损导致收入大幅下降及房屋等生活基础设施受损导致基本生活保障有困难的农户,尽快评估返贫致贫风险,及时纳入防贫监测范围。三是及时开展帮扶。对因灾难以按时脱贫和返贫致贫群众, 及时采取针对性帮扶,全方位做好受灾群众的帮扶工作,防止返贫和新的贫困发生。对未纳入监测的非建档立卡农户和已脱贫户,经排查发现存在临时性生产生活困难的,积极主动对接应急、民政、住建、水利等部门,尽快解决农户困难。新纳入监测范围的农户,第一时间落实好政策性保险、民政救助、兜底保障等措施,确保农户不因灾致贫和返贫。

3.3 推动工作有机衔接,实现创新示范

一是推动目标任务有效衔接。认真对照乡村振兴的目标要求,从督导考核、政策激励等方面着力,抓好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有针对性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前谋划解决乡村振兴方面的难点问题,纵深推进农村产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大力推进乡村环境综合整治等。二是推动体制机制有效衔接。借鉴脱贫攻坚成功经验,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工作机制,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制度保障,参照脱贫攻坚模式研究出台责任落实、工作推进、督查考核等方面实施细则。适时调整并优化各级乡村振兴协调机制规格和人员编制,逐步将工作重心全面转移到乡村振兴上来。加大农村综合改革力度,尤其是农村土地制度、产权制度、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制度等方面“三农”发展亟须的改革事项,有效激发农村发展内生动力。三是推动战略规划有效衔接。对照《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等系列文件精神,进一步细化完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阶段性实施方案,特别是制定好“十四五”期间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工作规划,充分结合乡村振兴目标标准来制定,确保二者相辅相成、同频共振。注重项目规划的通融性、科学性、合理性,实施乡村振兴项目时着重在生态产业、战略新兴产业、重大基础设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修复治理等方面向相对贫困地区倾斜,实现同步发展、同步振兴。四是推动政策措施有效衔接。按照推进乡村振兴的目标要求,对现有扶贫相关政策进行清理,该完善的完善、该强化的强化、该接续的接续,加快完善推进乡村振兴的政策体系。加大力度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强化对产业发展加工、销售环节及其对农户利益联结的补助力度,解决当前毕节产业发展“小、散、弱”的问题,逐步补齐“产业发展”这一最大脱贫短板。加快推进农村土地制度、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深化农村“三变”改革等重点农村改革,有效破除体制机制弊端,盘活农村资源、资产,激发农村发展活力。鼓励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参加乡村振兴,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前提下,研究出台市场化方式推进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争取国家、省财力性转移支付力度向毕节市倾斜,请求上级行业部门取消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市、县配套资金要求,减轻毕节市在推进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财政资金压力。五是推动工作成果有效衔接。注重总结梳理脱贫攻坚中成熟的理论成果、实践经验,用于完善乡村振兴政策体系、制度框架。进一步加强乡村振兴统筹指导,在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后,推动市、县脱贫攻坚指挥力量、业务力量、监管力量等从脱贫攻坚逐步转移到乡村振兴上来,保持“三农”工作政策不变、力度不减,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融合发展。

猜你喜欢

攻坚精准工作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不工作,爽飞了?
精准扶贫二首
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