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美国影视剧集在科学传播中的特点与作用
——以剧集《西部世界》为例
2021-12-05陈煦阳
陈煦阳,战 迪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 成都 610071;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广东 深圳 518060)
现代的科学传播作为一种受众广泛参与、双向频繁互动、渠道大幅拓展的信息传播活动[1],其表现形式是不断更新的。随着影视业的快速崛起,影视化的科普作品逐渐发展成为科学传播的新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也出现了一些影视化的科普作品,但总体而言影响力不大,传播效果不佳。有学者在研究中指出,我国影视剧科学传播题材比较单一,多集中在对1949年后科学家的描写,对科学内容的描写也趋于扁平化、模式化[2]。此外,中国的影视制作模式缺乏专业的科学团队指导,制作人员缺乏科学素养[3],在科学传播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事实性错误。在移动互联网普及的当下,我国传统的科教电视频道和科教类节目也出现了大幅度的衰落,加速了边缘化、低收益的现象[4]。今天,科普类电视节目已经不再是科学传播的主要渠道[5]。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影视剧集进行科学传播逐渐成为当今社会中行之有效的实践方式。美国作为当代影视产业最为发达的国家,在利用影视作品,特别是电视剧集进行科学传播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无论是《生活大爆炸》《绝命毒师》还是《别对我说谎》等剧集都在传播科学信息的同时兼顾了艺术水准,获得了市场的口碑和观众的青睐。对于我国目前科学传播影视化而言,美国剧集不失为一个有益的参考。基于此,本文以美国科幻剧集《西部世界》为例,试图总结出当代美国剧集科学传播的方式与特点,并为国内影视剧科学传播提供意见和参照。
一、当代美国剧集在科学传播中的特点
1. 精彩多元的叙事方法提升剧集吸引力和可观性
美国剧集向来以高超的叙事、丰富的情节闻名于世。不管是《权力的游戏》这样的宏大巨制还是《生活大爆炸》这样的棚内情景喜剧,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性格鲜明的人物角色都是其获得成功的必不可少的要素。对于观众而言,这也是美剧吸引力的重要来源。
在《西部世界》中,制作方为观众搭建了一个细节完整、故事丰富的“西部世界”。在这个乐园中,每个机器人接待员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故事情节,无数个机器人接待员的独特经历构成了乐园完整的故事主线与世界观。在乐园之外,整个“西部世界”的操控者也各不相同,有人为了名利将人工智能机器人视为可以任意丢弃的物品,有人在感性与理性的冲突中煎熬,也有人在历经对人工智能机器人的设计、生产、投放之后猛然发现自己也是其中一员。而这两个世界之间,又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相互联系,使得故事更加丰富。在《西部世界》第二季当中,导演还采用了复杂的蒙太奇叙事和剪辑手法,把看似混乱的时间线串联起了整个故事的全貌,将整个故事所埋下的伏笔在剧集的最后抽丝剥茧地呈现到观众眼前,带给人极大的心理震撼。在单集时长设置上,《西部世界》不像其他剧集一样保持单集相对固定的时长,而是以故事情节的发展为基础制定单集时长。整部剧集当中,部分集数仅有40分钟左右,而一些集数却超过90分钟。这样的剪辑方式使得剧情走向更加清晰连贯,加强了故事的吸引力。在《西部世界》中,情节总是以观众意想不到的方式发展着,剧中人物也各有特性、复杂多变,而这一切都是由片中的科学信息推进的。可以说,正是由于其叙事的多样性和人物的复杂性,科技与伦理的冲突才能被深刻揭示。
2. 科学与人文的结合引导观众纵深思考
现代社会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科技的进步推动了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变,也推动了各种现代思潮的诞生。可以说,科技的发展从一开始就与历史、哲学等人文因素相互交织、相互成就。但是,在科学与人文密切交织的另一面,两者也存在着严重的对立和冲突。美国科学史家乔治·萨顿(George Sarton)意识到了20世纪科学与人文分裂的现象,提出了“科学人文主义”,倡导将科学与人文结合,使科学人文主义化[6]。在这种背景下,美国启动了一系列包括科学与哲学教育(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等将自然科学与历史学、哲学、文学甚至是神学相链接的面向公众的科学传播活动[7],而后,欧洲也将科学教育与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相结合,形成了一股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交融的热潮[8]。
基于工业革命的先发优势和深厚的人文积淀,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较早地进行了“科学+人文”的科学传播探索。在当今美国剧集中,制作者们仍然沿袭了人文主义的传统,将科学技术放置在历史和哲学的语境下思考。《西部世界》所展示的是人工智能高度发达后的世界,故事背景地是以人工智能机器人为接待员的高端游乐园“西部世界”,探讨的却是人工智能与生物人之间的伦理关系问题。在剧情设定中,这些人工智能机器人有着与生物人相似的思想情绪,可以感知快乐与悲伤等复杂的情绪,能体会到爱情的愉悦,也能感受到骨肉分离带来的痛苦。在剧中,机器人之间的情感连接随处可见:梅芙作为被二次利用的机器人,仍然记得上一个角色中与女儿的母女之情并为此展开了复仇之路、迪乐芮因为父亲脑内机器系统的崩溃而大开杀戒、迪乐芮与泰迪之间萌发的爱情……虽然这些感情都只是预先安装好的程序代码所为,但却实实在在地影响到了人工智能机器人的行为。可以说,人工智能机器人就是在无数预先安装好的情感代码的推动下逐渐完成了自我意识的觉醒,将剧情推向了高潮。随着剧情的深入,《西部世界》又向观众提出了更加深刻的问题:当人工智能机器人拥有了自主思想,成为在思维上与生物人无异的“另一种人类”以后,人类应该如何处理机器人的权益,又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这些人工制造的“人类”?如果机器人开始与人类争夺这个世界的控制权,我们又该做出什么样的选择?最后,如果这些灾难真的发生,我们是不是应该重新思考科技发展之于人类社会的意义?
不难发现,《西部世界》剧集制作方在展示科技发展的成果外也关注科技发展的人文伦理层面,正如一些学者所言:“在当代的科学普及中,主要涉及两部分的内容,‘一部分是与具体的科学知识相关;另一部分则是仍在与科学知识相关的前提下,更为关注与科学有关的其他方面,或者更简单地说,也就关注对于科学的人文审视’”[9]。
3. 成熟的商业生产模式与科学传播相互促进
在科学传播的发展史上,初期的科学传播大多来源于权威,与商业鲜有联系。这一时期的科学传播主体大多为权威机构,通过大众媒介自上而下地向民众传达科学信息。20世纪50年代,英国皇家学会最早在《公众理解科学》报告中提出了“公众理解科学”的概念[10],但这仍是一种由科学共同体到普通民众的单向被动传播,民众无法自主选择内容,科学传播也就无法转化为商业价值。随着“公众理解科学”的概念不断发展,李正伟和刘兵比对西方世界关于“公众理解科学”的几篇报告后认为今天的“公众理解科学”与其初始时期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已经由科学家到公众的单向流动过程,转变成为由科学家到公众、公众到科学家的双向互动过程了”[11]。这个阶段的科学传播不仅在形式上变得多元,也逐渐融入整个社会经济的运行当中,在传播科学信息的同时获得商业价值和市场认可,而商业收益又能促使科学信息在大众媒体传播,形成良性的循环模式。在科学传播与商业市场的结合上,美国的影视行业可谓驾轻就熟。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的影视市场上就不乏科幻主题影视的身影。当今,科学和科幻题材更是成为美国电影电视产品中最主要的类型片之一,它们不仅是科学传播上的先行者,也是商业产品的佼佼者。
《西部世界》系列剧集由美国HBO电视网发行,作为投资超过1亿美元的大制作,它在保持了高水准制作的同时也获得了极高的收视率和关注度。在美国,有超过220万观众通过HBO电视台观看了长达90分钟的《西部世界》第一季最后一集。除了有线电视外,HBO旗下的流媒体HBO Go和HBO Now将收视提升至360万观众。结合HBO全球所有播放平台,《西部世界》第一季的平均收视高达1200万人次,成为HBO历史上收视最高的首播剧集。在《西部世界》第一季之后,HBO也觉察到其巨大的商业价值,拍摄了第二季和第三季。目前,《西部世界》第四季已经续订,这也预示着一个更加宏大的科幻世界将展现在用户面前。纵观《西部世界》系列剧集的发行和传播,正是其良好的剧集质量实现了其商业价值,也是其优秀的市场表现推动了剧集质量的提升。以小见大地从《西部世界》出发,可以发现美国影视剧集中商业与科普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4. 科学团队的积极参与助力剧集专业化发展
美国影视业历来对科幻题材青睐有加,随着美国科学类影视的持续发展,来自科学共同体的专业力量也加入影视作品的制作中。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就参与了包括《星际穿越》等在内的许多科幻题材影视制作。美国国家科学院更是在2008年成立了“科学与娱乐融合”(The Science and Entertainment Exchange)项目组,以此支持影视剧进行科学传播,提升民众科学素养。可以说,美国影视行业与科学传播已经实现了深度结合。在专业科学家参与影视剧集制作的实践中,情景喜剧《生活大爆炸》是最为成功的代表之一,该剧在拍摄过程中,包括史蒂芬·霍金在内的许多著名科学家都参与其中,片中出现的科学信息也都由科学顾问确认了正确性,甚至影片中出现黑板上的公式也都由顶级院校的大学教授写成。2010年,加拿大皇家科学院还授予《生活大爆炸》两位制作人名誉院士的称号,以表彰他们两位对传播科学知识所做出的杰出贡献[12]。在市场认可和传播科学方面,《生活大爆炸》做到了两全其美,得到了包括科学共同体在内的社会各界认可。
在《西部世界》系列的制作过程当中,科学顾问同样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早在剧集构思之初,制作方就聘请了斯坦福大学脑科学教授大卫·依格曼(David Eagleman)担任剧集第一季和第二季的科学顾问,深度参与到影片的编剧和制作当中,使故事复杂的架构和世界观具备科学合理性,用专业知识为剧集搭建了科学框架。大卫·依格曼在接受《科学》杂志的采访时就提到,自己在剧集创作过程中曾与编剧连续数小时探讨人工智能的情感与意识问题。同时,作为科学顾问参与剧集也为自己看待人工智能带来了新的灵感。值得一提的是,大卫·依格曼本人除了是一名科学家之外,也是一位在世界范围内活跃的科普工作者,不仅出版了《死亡的故事》(SUM)等科普著作,还执导了获得艾美奖提名的电视节目《大脑的故事》(The Brain with David Eagleman)。此外,他还作为演讲者参与了TED演讲。在美国的媒介平台中,专业科学家的加入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与之相比,在我国诸如大卫·依格曼这样活跃于影视媒体行业的权威科学家还相对较少,科学传播与影视的结合还并未完全成熟。可喜的是,近几年来随着科幻影视作品的不断涌现,科学专业力量也越来越多地服务于科学影视。2020年7月,中国科协与国家电影局共同发布了《关于促进科幻电影发展的若干意见》,同年举办的第五届中国科幻大会也宣布成立中国科协科技传播与影视融合办公室。政策的相继颁布和机制的完善建立为探索科影结合提供了保障,也给予了科学家参与科普的平台。
二、当代美国剧集在科学传播中的作用
1. 传播科学信息,提升公众科学素养
美国学者戴维·温伯格在其著作《知识的边界》中这样描述媒介在知识传播中的决定性作用:“当知识变得网络化之后,房间里最聪明的那个,已经不是站在屋子前头给我们上课的那个,也不是房间里所有人的群体智慧。房间里最聪明的人,是房间本身:是容纳了其中所有的人与思想,并把他们与外界相连的这个网。”[13]其实,不管科学传播媒介渠道如何改变,它仍然是一种以科学信息为内容的传播。只是随着技术的发展,表现形式变得越来越丰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科学传播的受众门槛,也为科学信息的广泛流通提供了基础。在《西部世界》第一季第一集中,剧集向观众呈现了“西部世界”乐园背后制作和运行的场景:在“西部世界”乐园运行的后台空间中,工作人员利用3D打印技术制造乐园中的人类和马匹的骨骼和躯体,又通过设置程序赋予这些机器体“生命”。紧接着,这些机器体会被工作人员进行动作、语言等程序测试,以确保他们能按照预先设定的程序正确无误地运行。仅在第一季第一集不到一小时的正片中,《西部世界》就为观众展现了人工智能技术、3D打印技术、显示屏折叠技术、全息投影技术、语音识别技术等前沿科技。通过视频载体,这些前沿技术被清晰直观地表现了出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以往文字和图片传播的障碍,在科学传播上发挥了更好的效果。
除了科学技术的可视化之外,《西部世界》也着力于阐释学术理论和科技伦理。《西部世界》全剧的世界观来源于美国心理学家朱利安·杰恩斯于1976年出版的《二分心智的崩塌:人类意识的起源》(The Origin of Consciousness in the Breakdown of the Bicameral Mind)一书中阐述的“二分心智理论”。在这本著作中,作者认为人类在三千年以前都不具备自我意识,而是依赖生物本能和另一个半脑里“神的声音”的指引。随着社会风险性持续增加,二分心智体系逐渐崩溃,人类开始拥有自我意识[14]。在《西部世界》第一季第三集当中,乐园最初的发起者福特和阿诺德就详细地解释了这个贯穿全剧的理论依据。在剧中,阿诺德在制造第一代人工智能机器人时,给每一个人工智能机器人设置了各自一套中心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机器人们能够听到来自操控室内工作人员的各种指令,这些指令就像是内心独白。按照二分心智理论,此时的机器人就像是自我意识未觉醒之前的生物人,凭借脑海中的“本能”行事,而控制这一切的就来源于计算机编写的程序,也就是另一个半脑中的“神的声音”。正如剧中福特所说,“他(阿诺德)想创造意识,他将其想象成金字塔:记忆、即性行为、私立。至于顶端,则从未到达过”。毫无疑问,此处的顶端指的就是二分心智理论中的“自我意识”。
基于扎实的科学理论基础,先进的科技成果才能融入剧情,以可视化的形式出现在电视荧幕上。也正由于剧集创作者跨学科式地广泛吸取科学信息,才能赋予剧集深刻的故事内核。在科学传播领域,影视作品表达的直观性和接近性较为突出,在传播科学信息、提升民众科学素养方面有着其他传播方式难以取代的优势。芝加哥科学院副院长米勒(Jon D. Miller)在对美国民众科学素养进行研究中提出,科学素养是民众可以读写并理解科学概念,形成自己对于科学信息的见解的能力[15]。从《西部世界》所产生的影响力来看,如果将观众观看《西部世界》作为一个科学传播的过程,能使观众了解熟知科学信息,甚至引发观众关于科技和伦理的思考,那么这一次传播无疑是成功的,也是米勒对民众科学素养注解的现实反映。
2. 激发公众科学兴趣,增强科普交流互动
在前网络时代,影视作品与受众之间的互动仅限于见面会、主创交流会等线下形式。受制于时空距离,受众难以与创作和传播主体产生长时间、大规模的互动。同样,在移动互联网普及之前,科学传播也处于传播主体单方面地向大众传播科学信息的固有模式中。现今,这一境况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媒介技术的不断革新为受众积极参与表达个人意见态度和情感赋予了更多的权利,各类型网络媒介平台的崛起则为受众提供了创作和传播的阵地,受众在频繁的网络互动和二次创作中被激发了浓厚的兴趣,从被动接收信息转为主动创造和传播信息。在科学传播中,这体现为一种互动式传播,科学信息以一种突破时空界限的姿态被不同的主体所传播,在这个过程中其本身也得到丰富和延展。
粉丝文化研究学者亨利·詹金斯认为,粉丝群体是新媒介使用的开拓者,也是积极的原文本“盗猎者”[16]。在移动互联网的帮助下,粉丝群体可以通过网络集结成线上粉丝社群,剧集则能够在发达的移动社交网络助推下得以实现和受众的深度交流。作为“盗猎者”,粉丝群体也可以基于原文本参与影视文化产品的二次创作,衍生出各种创意作品。然而,个体粉丝想要对原文本进行再创作,就必须建立在对原文本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其中当然也包括对原剧集科学信息的深刻理解。出于互动和创作的需求,这些来自各个群体,甚至毫无科研背景的受众也开始自发地学习专业科学知识。在剧集《西部世界》的传播中,粉丝的力量就是以这种方式被充分激发的。在社交平台新浪微博上,名为“西部世界”的超级话题主页有着约2.4亿的阅读量和数千篇帖子。在问答平台知乎上,也有超过10万人关注《西部世界》的相关话题。在成千上万的帖子中,不乏粉丝引经据典,对《西部世界》的科学理论基础、故事架构和情节合理性方面作出了十分深刻的解析。在《西部世界》诞生的美国本土,粉丝们对于原片的解读和再创作也十分深刻,他们对原片中的人物故事、技术逻辑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美国著名杂志《Esquire》官方网站就发布过多篇《西部世界》粉丝关于影片科学伦理和逻辑的文章。这些粉丝的解读通过大众传媒获得了更广泛的传播,使得更多人注意到《西部世界》本身及其科学逻辑,为科学传播提供了来自受众的推力。
3. 启发想象和创新能力,提升科学传播魅力
美国影视行业向来有拍摄科幻类型片的传统,诸如《西部世界》一类的讲述人工智能机器人故事的影视作品在美国更是早已有之。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就已经出现了《禁忌星球》(Forbidden Planet)等反映人工智能机器人为人类所用并改造社会的影片。到了20世纪70年代,又出现了《五百年后》(THX1138)、《未来世界》(Future world)等描述人工智能机器人在拥有自主意识,思维上无异于生物人之后世界的影片[17]。实际上,《西部世界》剧集也是基于70年代美国的科幻影片《西部世界》情节拍摄的。在那个连基本家用电器都尚未普及的年代,美国的电影业就已经将视角着眼于未来人工智能机器人与人类之间的矛盾上了。可以说,2016年版本的《西部世界》虽然在影视制作技术上有了质的飞跃,在表现形式上也与40年前的作品完全不同,但是其反映人工智能与人类矛盾,着眼于未来技术的内核却是与40年前一以贯之的。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的影视化科学传播主要都是通过科学类电视频道来进行的。科教类电视频道虽然突破了图文局限,但是仍然有着显著的弱点:完全如实反映现实生活的拍摄方式在保证真实性的同时也失去了影视化科学传播独有的魅力。而在美国剧集的科学传播中,制作者惯于在现实基础上突破现实,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呈现在作品当中。这样的创作方式和习惯使得美国影视业在长达几十年的科学影视发展史上涌现出许多充满想象力的科幻作品。《西部世界》作为近年来美国科学类剧集的代表之作,也表现出超凡的创造性:在影片描述的人工智能乐园里,游客可以自由地满足自己的任何需求。接待员们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破坏后,又会被重新进行修复并投放,周而复始地满足着游客的杀戮欲。然而,随着各方势力的介入,“西部世界”中的接待员却逐渐形成了自主意识,逐步介入并改变着人类世界。在《西部世界》第一季第四集当中,接待员梅芙就逐渐感知到自己曾经经历过的场景,在这个场景中自己的酒馆总是反复被匪徒扫荡,自己也在冲突中中弹丧生,接着就有数名穿着奇特的人走进场景。这一幕发生在酒馆被洗劫这一故事线重复发生之后,乐园工作人员会进入场景,收走暂时待机的接待员返厂维修并清除记忆,随后又重新投放到乐园中,再次完成乐园既定的故事情节。梅芙作为机器人,本不应该保留这一部分的记忆。然而,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迭代更新,这些机器人也逐渐拥有了自主意识,成为片中剧情构建的重要力量。
在剧情以外,《西部世界》的创造性也表现在对影片中乐园场景的构建上:第一季第一集中的美国西部沙漠小镇、横行的盗贼、未开化的原始人。第二季第五集中充满浓郁的东方风情,混搭了中国、日本、韩国、越南等东亚地区国家风格的“德川幕府时代”等。剧中的一切环境都在高度还原现实的基础上充满了超现实主义的色彩。
在《西部世界》中,充满想象力的情节和元素贯穿了整部剧集,为科学传播增添了魅力,提升了科学传播的效果。近年来,包括《异星灾变》《危机边缘》《苍穹浩瀚》等美国剧集也越来越注重想象力的作用,倾向于描述未来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在现有科学技术和科学原理的基础上构建出全新的未来场景,当代美国剧集在科学传播中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普惠着大众,在启发大众想象力和创造力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结论与展望
社会信息量的剧增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新的变化与可能,但同时也给人类带来新的困惑。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知晓科学信息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以《西部世界》为例分析当代美国剧集中的科学传播不难发现,当代的美国剧集立足于本国现实,与当今最新的科技成果和社会事件衔接紧密,体现出了相当的时效性,能真正发挥出科学传播的应有之义。在题材和立意的选择上,当代的美国影视剧集制作者也能清晰意识到科学与人文的正确关系,认识到当今我们所面对的科技问题归根究底都是人类的生存和伦理问题,所以在成片中不仅展示出科学成果,也从哲学意义上进行科学本质的探究。除此之外,当代美国剧集在科学传播中体现出的巨大影响力、号召力和商业价值都是世界范围内科学传播的范例。总之,美国的科学类影视剧集所体现出的高水平和全面性是值得我国科普和影视从业者认真考察,取其精华的。
当前,我国的科学主题影视发展逐渐走上正轨。近年来,包括《流浪地球》等科幻电影进入院线,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本土科幻电影的发展。以中国科协和国家电影局为代表的相关机构也着力推动影视科学传播的本土化发展。但是,与起步早、实力强的北美相比,我国的影视科学传播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特别是在本土特色的挖掘、社会与人文议题的关注、叙事的多元性和对大众的吸引力上还有所欠缺。以美国影视剧为镜可见,我国还应继续加大政策和平台对影视科学传播的支持。以市场和行业力量为推手,促进科学家和科研工作者参与科普和影视科学传播。除此之外,还要注意抓住影视传播的故事核心,由主管部门和头部公司牵头吸引更多具备科学素养、人文素质的影视从业人员加入影视科学传播的队伍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