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人文关怀作为中医高校课程思政内容的教学设计思考
——以《中医妇科学》“异位妊娠”为例∗

2021-12-05邓高丕

西部中医药 2021年5期
关键词:异位医学人文

袁 烁,赵 颖,江 玲,邓高丕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妇科,广东 广州510405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新形势下对高校教师提出的新的教学命题,其目的是实现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的要求。在实际工作中将课程思政融入到专业课程中符合当下大学生的成长环境与心理预期,打造令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又能起到思政教育春风化雨效果的课程教学,是一种新的尝试,又是迫切需求。由于中医药为我国特有的文化瑰宝,能使“课程思政”在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发挥更好的协同效应[1]。现以《中医妇科学》“异位妊娠”为例探讨将人文关怀作为中医高校课程思政内容的教学设计思考。

1 中医学的人文底蕴与医德倡导

中医学的发展深受中国古代“儒”“道”“佛”等诸家文化的影响,自古有“仁者,人也”与“德术并重”的医德宗旨,文化与医学的交融使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与思维模式自成一体[2]。“和”是中医追求的最高境界,这种“和”,包含了天、地、人的和合包容,万物阴阳属性的对立统一,疾病诊疗的平衡和谐,医患之间的信和有度。

要达到坚持上述信念,对作为医疗主体的“医者”提出了较高的医德信念要求,大因医者所从事职业的崇高性,能解救人类疾病之苦,这体现对“病患”这个客体的尊重与关爱。如《灵枢·师传第二十九》篇曰:“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无病,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忧,传于后世,无有终时”;唐代孙思邈《大医精诚》中要求医生临证“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所以在中医学专业的课程学习中,应该把中医学的人文底蕴与医德倡导并贯穿于教学实践中。在教学日常,潜移默化地强调“术”与“德”都应该是一名合格医者所具备的基本条件[3],只有怀揣实现这两者的统一信念,真正属意于这份职业,树立积极正面的价值观,方能从医学生年代便甘于承担日益繁重的学习任务,方能接受工作之初的艰苦与相对不对等的劳务收益,潜心向上,继而成就“医之道大矣,可以养生,可以全身,可以尽年,可以利天下与来世”,确此“非浅识者所能为也。”

2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内涵转变

对于中医院校高等教育的专业课教师而言,主要的课堂时间多用于传授专科知识,往往忽视或割离了中医学本有的文化传统与哲学思维。课程思政的内涵,是强调将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到课堂教学各环节,寻求“各类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实现路径,是把思想政治工作和人文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的尝试和探索[4]。这对中医临床学科的教学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课程思政,不是生硬照搬思政条文,而应该体现在课程设计上,巧妙有心思地将隐藏在每位医学生心中的对专业的热情、对知识的渴求、对职业的向往等正向能量激发出来,进而起到“知行合一”与“润物无声”的效果。本文结合中医妇科学教学特点,以“异位妊娠”课程为例,将人文关怀融合到中医高校课程思政内容中,探讨其教学设计。

3 中医妇科学专业课程思政内容的融入路径

首先应该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结合中医学专业特点,把中医传统文化作为一种高度,把悬壶济世的理想作为一种境界,把严谨求实的态度作为一种精神追求,糅合到教学目标中,激励学生不忘使命的职业情怀。故教学目标除了常规的知识与能力的掌握、熟悉、了解外,还需要同时制定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体现课程思政的内涵。

再者是创新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法、演绎法、问答法、讨论法、翻转课堂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可同时使用。为达到共情效果,在病案设计中加入人物背景,包括年龄、职业、婚史、经带胎产史、生育要求等,这些元素在病案中的加入和强调,使病案丰富而真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中体悟到何谓医学的人文情怀。

4 教学设计与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尝试——以“异位妊娠”课程为例

4.1 生命的起源——对生命保有敬畏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通过对生命起源的了解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敬畏,对父母双亲的感恩,对新生命的憧憬,对医生职业崇高性的信仰,对妇产科学特点的深入体会。

教学内容:生命的起源——《易经》云:“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这是人类认识生命起源最早的经典之说。《灵枢·决气》篇云:“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父精母血,两精相合而成胎元,胎元意味着一个新生命的诞生,胎元形成后,正常着床,受母体孕育,长达280天,演化脏腑,渐成形神俱备之血肉之躯。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绎法,关于生命起源的论述,可由一系列Flash 动画完成,教师讲解时语调轻快,配以古文的描述,调动课堂气氛,令学生对新生命充满憧憬。

4.2 异位着床——妊娠充满风险,激发学生悲悯之心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深刻解读异位妊娠的定义,异位妊娠作为妇产科的常见病与危急重症,贯穿着病情由稳到危的瞬息变化,患者由喜而悲或恐的情感历程,身为医生,当换位思考,要求医生不仅要客观地对待疾病,也要对患病的人群给予人文关怀。

教学内容:异位妊娠的定义、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

教学方法:案例法+设问法,胎元初结,但异位着床,病情急转直下。案例设定为初婚,育龄期女性突发下腹疼痛,于急诊就诊,如何根据患者病情,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这需要对“异位妊娠”定义有深入解读。受精卵在子宫体腔以外的部位着床,以图片展现,以问题形式与学生一同推导该疾病的病史、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进而对诊断与鉴别诊断进行推演。

4.3 为医之责,在千钧一发之时救死扶伤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在异位妊娠出现腹腔内大出血,患者生命体征不平稳的前提下,在异位妊娠危急症的抢救过程中,医生是被“性命相托”的载体,此时与这份崇高使命感相匹配的,是过硬的专业技术能力,由此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内容:异位妊娠危急症临床表现,急症处理。

教学方法:案例法+讨论法+演绎,初婚,育龄期女性,急诊就诊过程中,出现生命体征不平稳状态,急症当如何处理?手术谈话该如何进行?涉及与生育相关的问题,术前、术中、术后如何与患者及家属沟通?设计以案例的形式,请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或请同学分角色扮演医生与患者家属,以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围绕一份正式的“手术同意书”,演绎术前谈话的场景,真切感受人文情怀在医患沟通中的应用。

4.4 生育能力与社会现实,一个不可避免的热门话题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与生育相关的问题,目前依旧是困扰许多中国家庭的现实问题。异位妊娠可被治愈,而其后续的与生育相关的诸多问题,以及女性所承受的社会与家庭压力,依旧需要被关注。从医生角度如何更好地去帮助这些女性,值得医生思考。

教学内容:异位妊娠的预后转归。

教学方法:案例法+讨论法,初婚,育龄期女性,因为异位妊娠疾病,切除了一侧输卵管,后续可能面临的与生育相关的问题包括哪些?如何逐一解决这些问题?分小组讨论并课堂作答。

5 医学人文教育中的“以人为本”

医学人文教育是通过医学人文课程的讲授、环境熏陶、实践体验等多种途径传播医学人文精神、培育医学人文素质、使受教育者自觉掌握和运用医学人文知识与技能,从而实现医学实践的人性化[5-7]。人性化的医学实践,即是“以人为本”价值观在医学领域的体现。临床医学课程所讲授的内容是各科疾病,而疾病发生的主体是人,医学实践的对象也是人,所以在临床课程中引入人文关怀教育,案例教学中为患者设定人物背景,可避免课程讲授的机械化,为课堂气氛添加活跃的色彩;可引导学生在认识疾病的同时设身处地地思考病患之苦,激发其“不忘初心”的情怀;可实现在大学课堂中,将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自然衔接,把“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的目标[8]。

医患之间的关系,其实也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医患之间信任的建立,需要有效沟通,而这种沟通倚仗于有感情有温度的人文元素[9]。为了实现医学与人文的高度契合,需要在医学生培养过程中给予其有关医学人文的理论和实践的培训及熏陶[10]。教育的职能潜移默化,感性的情感体验需要真实病案的支撑,在医学专业课程教育中施以人文关怀,发扬医者仁心的传统美德。

6 教师的思想觉悟与自身修养的提升

《大学之道》言:“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善无境,而何以言止!医者医德与为师者师德有异曲同工之妙,医学院校的教师身兼两职,所以首先教师本身需言行一致,克己复礼,恪守职业操守,才能更好地立足于本职工作,发挥主观能动性,用更灵活巧妙的教学设计,把济世救人的情怀与教书育人的目的结合起来。

7 结语

当前的高等教育在新形势下正经历着一场变革,这场变革更注重与专业知识及技能相关的内涵与形式。课程思政的推行,应该根源于教师对本专业相关知识的透彻理解,基于以往教学经验的总结与反思,密切结合专业课程特点和课程内容,所进行的切合实际的教学设计与创新[11]。人文关怀作为医学教育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应该更好地和临床专业的课程思政相结合。

猜你喜欢

异位医学人文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保守治疗异位妊娠疗效分析
中药联合米非司酮及甲氨蝶呤治疗异位妊娠的护理干预
孕酮联合CA125对异位妊娠药物保守治疗结局的预测价值
《安徽医学》稿约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