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水稻生产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1-12-05孙加威
孙加威,郎 梅
(成都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四川 成都 610041)
成都市位于成都平原核心地带,是四川重要的水稻生产基地。成都市常住人口超过1400万人,城镇化率超过70%。成都市农业生产已逐步迈入都市农业,水稻生产技术推广应用正面临深刻的变革:一方面是对于水稻产量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对稻米品质和生产效率的要求,客观地看这两者相互矛盾,需要依靠品种和栽培技术的改良协调两者的矛盾,这就对水稻生产技术的推广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农业技术推广法中农业技术推广被定义为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把农业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活动。农业技术推广包含了3个要素:农业技术、农业技术的受众、农业技术的推广者,为此本文就水稻生产技术存在的问题、水稻生产者进行问题的阐述,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1 存在的问题
1.1 目前水稻生产技术存在的问题
1.1.1 技术涉及的面广,对关键节点的把控不足 水稻生产技术的产生主要包括两个方向:一是对现有和传统水稻生产技术的引进、改进以适宜现有生产状况,如免耕技术、水稻直播技术等。二是针对现有生产状况,进行的创新性技术如重穗稀植理论、强化栽培等。水稻生产技术应有本身的关键环节,这些关键环节决定了该项技术的成败。技术的主要内容主要是对这些关键环节的概括,如水稻免耕技术主要环节就在于免耕整地,重穗稀植主要环节就是品种的选择和密度的配置。现有的水稻生产技术涉及面广对作物生产的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管理措施和技术要求,杂而多。农业生产者对于农业生产过程有一定的技术基础,技术环节过多往往适得其反。水稻生产技术的产生需要抓住农业生产中主要矛盾,针对主要矛盾带来的问题进行技术的改进和创新。农业技术的生产和改进者对于水稻生产过程中存在问题有不同的角度,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往往存在抓不住主要的矛盾的情况,由此导致产生的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无法解决原本所针对的问题。
1.1.2 水稻生产技术对农业生产环境和生产的条件针对性不足 农业生产上,环境变化多样,不同地域间气候、土壤等外界环境条件差异都会对农业生产产生明显的影响。农业技术的推广必须适应当地的生产环境,任何一个农业生产环境的细节被忽略都会导致该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失败。此外,各地生产条件如劳动力充成本的高低、劳动者生产习惯均是水稻生产技术在研发过程中必须考虑的。我市农业生产主要位于平坝和浅丘地区,两者环境差异较大,如金堂县和大邑县,大邑县水稻生产主要在平坝地区,生产的机械化、规模化可以得到大面积的应用,金堂县浅丘面积较大,不适宜大型机械的操作,规模化生产较为困难。此外我市不同区县在种植习惯上也有明显不同,如彭州市蔬菜种植面积较大,水稻前茬作物为蔬菜茬口,邛崃市水稻前茬作物以油菜和小麦种植面积较大,不同茬口种植水稻在土壤肥力及生育期要求上有较大差异。
1.1.3 水稻生产技术可操作难度大,水稻生产技术容错率低 水稻生产技术的受众是广大种植户和农业从业人员,农业从业人员的特点主要是人员素质偏低,据成都市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2016年全市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九成以上的农业生产者学历为初中及以下。统计年鉴显示,2018年全市农业生产经营人员140.07万人。此外农业生产方式较为粗放,农业生产条件如降水、温度等随意性较大,导致技术在实际操作和预想的差异偏大,示范应用的效果不理想。技术环节越多越复杂,技术的容错率就越低,加之生产环境的不确定性就更容易导致技术的失败。相反,技术的要求越简单越能被接受,也容易被推广应用。
1.2 水稻生产技术的受众及外界环境
1.2.1 农业生产者老龄化趋势明显,农业生产者数量急剧下降,农村劳动力进一步缩减,劳动力成本大幅提高,劳动力老年化趋势明显 据成都市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2016年全市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中年龄在55岁及以上占38.6%,年龄在35岁及以下仅占11.6%,老龄化趋势明显。此外据成都市统计年鉴显示,2008年成都市农业从业人员为276万人,2018年全市农业生产经营人员140.7万人,10年间农业从业人员减少明显。农业从业人员的减少、农业从业人员老龄化、农业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导致适宜在我市推广的水稻生产技术需要更高的机械化率、更低的劳动力投入。
1.2.2 农业生产规模化生产日益兴起,由此导致农业生产的管理方式更为粗放,对作物种植效率要求进一步提高,效率低下的生产技术进一步被淘汰,对生产技术的稳产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年来,随着土地流转政策的出台和完善,资本进入农业土地市场,农业规模化市场日益兴起,农业合作社等生产经营组织大幅增加,据报道成都市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由2006年的1516个,增加到2016年的12041个(不含简阳),且有进一步扩大趋势。这导致农业生产过程中更加注重效益。农业生产有明显受到气候影响的特点,种植经营大户为追求效益和资本的安全性对作物产量求稳而不求高。在此前提下农业生产更为粗放,追求效率。
1.2.3 农产品的生产导向由以前的高产逐步向高产高效稳产优质过渡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已不仅仅满足于吃饱,还要吃好,如近年来高产优质的水稻品种宜香优2115、川优6203,“双低”油菜品种倍受种植户欢迎。但随着农业生产面积的减少,为尽力维持农产品的总量必须要提高作物单产,此外为避免生产资料的浪费提倡节约成本,降低肥料、农药的施用,保证农产品的安全。
1.2.4 农业土地面积减少,农资浪费严重,配置不合理 据成都市统计年鉴数据,2018年成都市水稻面积约为15.3万hm2,较10年前的种植面积大幅下降。水稻茬口过于集中,麦(油)茬水稻占有较大比例,导致本就缺少的农村劳动力供求矛盾加剧。麦后插秧越早栽插的水稻产量越好,为保证晚熟品种,如F优498能够在七月底安全抽穗,插秧宜在五月底之前结束,但目前尚存在因劳动力不足或天气干旱等原因导致插秧日期推后,甚至撂荒的现象。
2 对策
2.1 明确我市水稻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矛盾
2.1.1 我市水稻生产目前正逐步向规模化生产的方式转变 目前成都市水稻面积约为13.33万hm2,2016年水稻规模种植(大于10hm2)面积大约为2.8万hm2,2020年约为3.4万hm2,我市机插秧水稻面积所占比例不足60%,人工栽插水稻占有较大比例,随着城市化的进程的推进农村劳动力进一步缩减,水稻生产者数量将会下降,劳动力老年化趋势明显,劳动力成本大幅提高。为此全市水稻生产中存在劳动力逐年下降和水稻规模化面积扩展间的矛盾。
2.1.2 成都市城镇化率超过70%,城市人口总量仍在增加,对于粮食的供给量在逐年提高,在水稻种植面积逐年下降的压力下水稻需要进一步挖掘生产潜力 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粮食品质的要求也在提高。目前水稻生产上水稻产量和米质间存在一定矛盾,现有的品种和栽培方式仍需改进以调和对两者间矛盾。此外,现有的生产技术条件下水稻的产量和水稻的生产效率间也存在矛盾,产量和效率往往不可兼得。
2.1.3 各地生态条件、种植习惯与现有农业技术不适配的矛盾 水稻是成都市主要的大春粮食作物,但不同的地域间水稻种植的习惯差异较大,如彭州市蔬菜种植一年的收益比较高,为了提高收益他们一般都会选用生育期比较早的水稻品种种植,腾出多余的时间再种一季秋菜。在邛崃大邑等地水稻种植户会选择种植生育期偏长,适宜在9月收获的水稻品种种植,水稻收获后种植油菜或小麦形成了稻麦(油)轮作的周年模式。成都市平坝面积约占44%,低丘面积约占33%,在平坝和低丘陵地区均有水稻种植。但平坝地区和低丘地区的生态条件不同,将会影响其肥料运筹、适宜密度、品种选择等方面的问题。
2.2 针对主要矛盾提出相应的技术
2.2.1 重视水稻单产的提高,合理分配水稻生产效率、米质的比例 水稻产量的提高一直以来都是农业科技工作者关心的重要节点,高产水稻同优质水稻和高效率水稻生产之间的矛盾长期存在,近年来随着科技工作者的努力这个问题正逐步得到解决,如水稻品种宜香优2115、川优6203等的推出就很好解决了米质和产量的问题,水稻机插秧技术也正在逐步解决生产效率和产量间的矛盾。
2.2.2 加大高效的农业机械研发力度,适宜成都市场,培训农机人员,提高农机操作人员技术水平,通过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提高水稻生产效率 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是提高水稻生产效率的主要途径。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需要适应当地的生产条件和地理环境,我市现有的农业机械大都是从外地引入改进的,不能全部满足全市各地的生产条件和地理环境,为此需要在农业机械的研发上下功夫,深度结合全市水稻生产的环境开发适合于全市不同地区的水稻生产机械。对比江苏等沿海地区的农业机械操作人员技术,发现本地农机操作较不熟练,如外地机手在机插秧过程中漂漏秧率可以控制在1%以内,这就避免了水稻栽插后补苗的环节。提高农机人员的操作技术是提高机械化生产水稻产量的关键。此外种植大户可以采用购买栽插服务等形式保证栽插环节的质量,还可提高农机操作人员熟练技术的积极性。
2.2.3 引导水稻生产者合理地选用生产技术 在不同地区水稻生产的成本尤其是劳动力成本差异较大。如在农村劳动力充裕的地区可选择手插秧进行水稻种植,保证产量的同时可以降低生产中的风险。在劳动力较为匮乏的地区可以选择机插秧、直播等技术保证水稻田不撂荒,在此前提下尽量提高水稻产量。推广应用不同生育期的油菜和小麦品种,缓解在麦油后水稻生产的劳动力供求矛盾。为缓解这一矛盾,需从种植方式和品种间相互配合,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尽量延长水稻适宜的播栽时间,保障种植面积和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