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技术
2021-12-05唐海荣邱传明
唐海荣,邱传明
(1.信宜市镇隆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广东 信宜 525347;2.茂名市农业科技推广中心,广东 茂名 525000)
近年来,农民为追求高产盲目增施化肥,尤其是过量施用氮肥,导致肥料利用率低下,产品质量下降,土壤板结,耕作层变浅,且病虫害发生加重,农药使用量也随之增加。不但影响产品的食用安全性,还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原有的施肥技术已不适应粮食作物品种、产量水平、栽培方式的变化及优质高效的现代生产要求。控制化肥农药施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推广水稻健康栽培,减轻病虫害发生,减少农药施用,实现水稻增产提质,已成为生产上急需解决的问题。为做到施肥数量准确、施肥结构合理、施用时期适宜、施用方式恰当,提高肥料利用率;并且控制病虫害发生,减少农药施用次数,推广实用新技术,实现增产提质,提出如下水稻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技术。
1 增施有机肥
实行多种形式的秸秆还田(稻草还田、花生苗还田、玉米秆还田产)。秸秆中含有氮、磷、钾、镁、钙、硅等多种元素,这是水稻生长所必需的营养元素。据测定,秸秆中有机质含量平均为15%左右,农作物秸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焚烧秸秆不仅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还造成环境污染。每0.067 hm2秸秆还田量至少达到150~200 kg,并积极推广应用商品有机肥(如精制有机肥、生物有机肥等),每0.067 hm2用量达到150~200 kg。通过增施有机肥促进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促进土壤养分的释放,减少化肥的施用量。
2 控制氮肥施用总量
在水稻生产中,氮肥普遍施用过量,造成水稻贪青迟熟,甚至后期产生倒伏,结实率降低。并且,偏施氮肥使叶色过于浓绿,稻叶偏长偏大,稻株群体通风透光不良,一会引发病害(如细菌条斑病、白叶枯病、稻瘟病),二会加重虫害(如稻纵卷叶虫、稻飞虱)。化学氮肥(N)每0.067 hm2用量要控制在15~18 kg,比习惯施肥平均每0.067 hm2调减3 kg 左右。实施秸秆全量还田的前期可适当增施速效氮肥,后期适当减施氮肥。
3 适当调减磷肥及增加钾肥用量
按照稻农平常对于磷钾肥的施用习惯,存在施用磷肥过多,钾肥偏少现象,使得稻株光合效率降低,影响后期光合产物向籽粒输送,结实率降低。氮磷钾施用比例应为1∶0.35∶0.9,每0.067 hm2施磷(P2O5)量要控制在5 kg 左右,土壤速效磷较高的地区,或经常施用磷肥种植蔬菜的田块,水稻每0.067 hm2施磷量要比习惯施肥调减约1 kg。每0.067 hm2施钾(K2O)15~16 kg,增强稻株抗性,提高稻粒结实率。
4 优选肥料类型
有的种植户喜用氮磷钾含量为15-15-15 等高浓度复合肥,这是不科学的,建议选用水稻专用肥料,也可根据目标产量,通过施肥量的调节,进行“大配方、小调整”。氮肥可选用尿素,磷肥可选用普钙,钾肥可选用氯化钾为主。水稻是喜硅作物,对缺硅山区,常用山泉水进行灌溉,水温较低,影响根系对硅元素的吸收,稻瘟病发生严重,建议基施适量硅肥;缺锌地区要在育苗时基施锌肥,或在移栽后喷施含锌叶面肥,以满足营养临界期需要,防止白条叶的发生。
5 科学适期施用肥料
原则上,磷肥实行一次性作基肥施用(磷早期施用为好,水稻各生长时期都需要磷,磷在稻体内移动性大,前期吸收的磷酸可贮蓄在稻株内,后期可以再转移利用;同时,土壤对磷肥保蓄能力较强,不易流失);钾肥可分次施用,基肥与蘖穗肥各占半,注意增加钾的用量;氮肥实行分期施用,如基肥施用尿素,应在整地耕翻时施入,做到全层施用。机插稻氮素一般基肥占35%、分蘖肥45%、穗肥占20%,其中,分蘖肥在移栽约7 d 后施用总氮量的15%,移栽15 d 后再根据苗情施用总氮量的30%,穗肥在倒3 叶期施用总氮量的20%。始穗期、齐穗期和灌浆期用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结合喷药进行叶面喷施1~2次。
6 强化田间管理
提倡壮苗、小苗浅栽,有条件的地区实行机械栽插。生产过程中严禁大水漫灌,做到以浅湿灌溉为主,以浅水调肥,减少氮、钾肥料流失。根据水稻不同生育阶段营养需求,适期喷施针对性强及配方合理的叶面肥料,并实行肥药混合喷施,提高工作效率,以满足水稻敏感期和快速生长期等关键时期对养分的需求。
7 选用抗病品种及浸种
品种间的抗性有较明显的差异,从品种类型看,一般粳稻较籼稻与糯稻抗病,常规稻较杂交稻抗病;从株形看,小叶型的品种较大叶型品种抗病,叶片窄而直立的品种较叶片宽而平展的品种抗病。将水稻种子用清水浸8~12 h,再用质量分数为85%强氯精300~500 倍液浸种8~12 h,捞起冼净后进行催芽播种,以减轻病害的发生。
8 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
该技术主要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大力推广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科学用药等防控技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降低农产品农药残留量,实现病虫害的可持续控制,保障稻米生产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
技术要点: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培育健康种苗,改善水肥管理等栽培措施;生物防治,以菌治虫,以菌治菌等生物防治措施,结合使用植物源农药,农用抗生素等生物制剂;物理防治,推广性诱杀、杀虫灯等物理防控技术;科学用药,选用安全、高效的药剂,对症下药,适时适量用药,交替用药,延缓病虫抗药性。
9 “三控”施肥技术
水稻“三控”施肥技术以控肥、控苗、控病虫为主要内容,是一项高产稳产、节本增效、环境友好、增进稻米安全的新型施肥技术,协调好高产与高效、安全、环保的关系。与传统技术相比,该技术具有三大优势:一是高产稳产,增产增收;二是省肥省药,安全环保;三是简单实用,适应性广。
技术要点:氮肥总量控制,根据目标产量和不施氮空白区产量确定总施氮量,氮肥的分阶段调控,在总施氮量确定后,按照基肥占40%左右、分蘖中期占20%左右、幼穗分化始期占30%、抽穗期占5%~10%的比例,确定各阶段的施氮量。磷钾肥的施用,可按N∶P2O5∶K2O=1∶0.2~0.4∶0.8~1 的比例确定磷钾肥施用量,其他配套技术,合理密植,保证基本苗数,适时控苗,防治病虫害。
10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水稻在栽培过程中,施肥管理是十分重要的环节,水稻生长离不开营养的供应,只有肥料施用得科学合理,才能确保植株的良好生长,为丰产增收打下良好基础。在施肥过程中,所施用肥料的种类、数量及方法都会对水稻的生长产生重要的影响,既要满足水稻生长的需要,同时也不能过量施用。过量施肥不仅会导致植株徒长,影响结实,同时还会造成巨大的浪费,增加生产成本。在施肥过程中,进行测土培肥,对土壤所含养分进行科学测定,根据土壤的实际情况,再结合水稻生长需肥情况制定施肥方案。
技术要点:田间试验,土壤测试,配方设计,校正试验,测土配方施肥推广(示范推广—宣传培训—效果评价—技术创新),水稻测土配方施肥原则。
11 无人机喷药统防统治技术
统防统治方式是根据水稻病虫害发生规律选择作业时间,科学配置农药和用量,进行大范围集中喷施,大大降低成本,提高防治效果。植保无人机喷药效率高,用药量少,防治成本低,在短时期内集中快速精准施药解决大面积病虫害防治,有力防治水稻病虫害,助力粮农增产增收。
技术要点:选好水稻病虫害统防统治无人机喷药时间,选择飞防喷洒的药剂为低毒高效低残留农药,在飞防作业时,严禁施放气球、风筝等低空飞行器,飞防时不要在院外晾晒食物,以防发生中毒事件。
12 稻—菜轮作技术
有条件的地方(尤其是南方省份),实行稻菜轮作种植模式。一般来说,种植蔬菜的田块,经过深翻及晒地,泥土松软,改善土壤的结构,可提高土壤的活性,促进土壤有效养分的释放,提高土壤肥力。种植蔬菜效益高,菜农会施入较充足的有机肥。因此,菜地土壤较肥沃,进行稻—菜轮作,可减少稻田化肥的施用量,并可提高水稻的产量及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