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山西省特色产业扶贫模式成效的思考
2021-12-05李淑敏赵国斌
李淑敏,赵国斌
(1.山西省外资扶贫项目管理办公室,山西 太原 030024;2.山西省科技教育扶贫工作站,山西 太原 030024)
产业扶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五个一批”脱贫措施的第一批,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在脱贫攻坚中有独特地位和重要作用;是以市场为导向,以贫困地区特色禀赋为基础,以贫困人口脱贫增收、贫困地区区域经济增强为目的的重要扶贫方式。脱贫攻坚以来,山西省立足山西“特”“优”资源禀赋,聚焦特色产业发展,扎实推进“一村一品一主体”,不断完善带贫益贫利益联结机制,产业扶贫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为巩固全省脱贫成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支撑。据统计,全省已脱贫的人口中有99.10%得到了产业扶贫政策措施的支持。
1 产业扶贫模式
贫困地区千差万别,山西省立足各地资源禀赋,立足贫困群众和基层干部的能力素质,找准发展路子,做好特色文章。
1.1 开发多种业态产业扶贫模式
1.1.1 传统产业提质增效
全省58 个贫困县,利用区域发展比较优势,充分挖掘当地潜力,山区发展中药材,干旱地区发展旱作农业,生态脆弱地区开展生态扶贫,开发乡村旅游扶贫,县均培育1~2项特色农业主导产业,涌现出山西药茶、大同黄花、忻州杂粮、吕梁红枣、临汾梨果等知名区域品牌,构建了“南果中粮北肉、东药材西干果”的产业发展格局。
1.1.2 光伏扶贫
利用光照资源充足,光伏扶贫成为脱贫攻坚重要产业支撑,山西省作为全国光伏扶贫试点省份,经过5年持续深入推进,光伏扶贫已成为山西省产业扶贫最大项目。从2015年试点开始,由最初装机规模20.56×104kW 发展到总装机规模294.4×104kW,规模总量位居全国第2,光伏收益实现贫困县贫困村全覆盖。大同市天镇县位于山西省东北端、晋冀蒙三省(区)交界处,属燕山太行山连片特困地区深度贫困县。天镇县光照资源比较丰富,年均日照时间2 842 h,属于全国太阳能资源很丰富带(第二类),被评选为中国新能源产业百强县。截至2020年9月,累计投资5.8×108元,建成光伏扶贫项目6.48×104kW,累计实现收益1.11×108元,受益贫困人口1.7×104户4.4×104人,实现了贫困村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全覆盖、集体经济全破零和行政村光伏扶贫收益全覆盖。
1.1.3 旅游扶贫
依托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板块,发布《山西省乡村旅游示范村等级划分与评价标准》,印发《关于组织实施山西省扶贫示范村旅游发展专项规划》,上线“山西省旅游扶贫地图”,打造300个旅游扶贫示范村建设。临汾市乡宁县关王庙乡云丘山村委和云丘山景区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推进农旅融合,实施村企共建,带动周边8 个乡镇、80 余个村委2 573 个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户均年收入增加8 000~20 000元。形成了“以企带村、强村促企、村企共赢”的发展模式。公司与周边382 户农民组成了上河优质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有机粮食和有机菜,发展农耕体验,将农业发展与旅游产业有机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兴农”。
1.2 带贫机制促进贫困户增收
2020 年,山西省印发《关于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的实施办法》和《关于健全完善产业带贫益贫机制的指导意见》《关于规范完善减贫防贫保险机制的指导意见》,突出把提高产业扶贫质量、提升带贫益贫能力,作为过渡期内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贫困户稳定增收的根本支撑。
产业扶贫的视角转换到户、定位到人,因人因户施策,以“市场+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村集体)+贫困农户”的模式,支持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加入合作社,通过务工就业、订单生产、生产托管、产品代销、资产租赁、保护价收购等方式,建立契约型、股权型联结机制,探索产业扶贫利润分配模式。
长治市平顺县将中药材产业确立为脱贫攻坚特色产业,引进了山西振东健康产业集团、山西正来医药、长治欣玉科贸等14 家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企业,扶持发展山西金山谷、平顺县君品、平顺县良元等174 家新型经营主体和专业合作社,将产业扶贫资金、资产资源折股投放到合作社,作为贫困户的股权份额,每年参与分红,带动8 000 余户贫困户增收。通过内育外引,600余户有实力、懂市场、会技术、善经营的种植大户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通过结对子,吸纳贫困户土地流转或务工等方式,直接带动3 000 余户贫困群众户均增收4 000 多元。依托“山西药茶”品牌,创出一条太行干石山区产业扶贫增收的新路子。
1.3 多措并举巩固脱贫成果
脱贫攻坚战从决定性成就到全面胜利,夯实产业扶贫是巩固脱贫成果的重要举措。山西省将产业扶贫项目纳入脱贫攻坚项目库,实施规范管理,落实公示公告制度,对享受扶贫政策的产业项目运行情况、带贫益贫成效,乡村两级定期跟踪问效,每年预警监测,防止“晒太阳”工程、“半拉子”工程。建立全省信息管理台账,持续加强监测评价,出台《扶贫龙头企业和扶贫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监测评价实施办法》,委托第三方对带贫益贫成效每年开展监测评价,支持好的、出列差的。要求各类带贫主体,明确扶持对象、带贫合作期限、保底收益比列、收益发放形式、分红兑现时限。印发《关于进一步明确<关于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的实施办法>相关支持政策的通知》,明确脱贫不稳定和边缘易致贫“两类户”小额信贷、培训、就业、扶贫公益岗及相关带贫主体的8项支持政策,切实做好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工作。
大同市云州区因地制宜,发展黄花产业。在扶持培育合作社、龙头企业、能人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同时,探索实践由党支部领导、村干部领办合作社,把贫困户吸引进合作社,把分散的地块整合起来,把上级的扶贫资金折股量化到合作社,统一规划使用,统一田间管理,按股分红贫困户和村集体,经营收益各村根据不同情况确定村集体与贫困户的分红比例,实现了村集体和贫困户的双赢。全区有3.2×104贫困户通过经营自种黄花、在黄花合作社务工、享受土地流转费和黄花扶贫合作社分红等途径,每年人均增收3 500多元。
2 存在问题
2.1 产业发展不强
有的地方生产性基础设施薄弱,产业选择盲目跟风,产业项目同质化严重。目前全省仅有15%的杂粮经过以分拣、包装为主的初加工,其余均以原粮形式流入市场;80%的中药材以原药形式销往省外;果品商品化处理能力仅占总产量的5%,产后加工环节发展严重滞后。
2.2 市场培育不足
部分地区市场理念和营销能力不足,重产不重销、重量不重质、重品种不重品牌。公用品牌价值较低,且品牌多数是省内地域性品牌,影响力亟待提升。部分地区产销衔接还不顺畅,有的经营主体自身管理和发展能力较弱,生产管理不科学,经营管理不规范,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有待提高。
2.3 带贫效果不优
近年来,多地都把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农户参与入股作为产业扶贫的模式。但有的地方仍存在大户增收、贫困户带不动的情况。主要表现为:一是贫困群众参与度不高,贫困户因自我发展能力不足和观念落后扶持不起来,主动参加培训、掌握技能的意愿不强;二是地方农村“空心化”和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只能选取适合老年人的产业,青壮年外出打工也使得产业发展缺少必要的人才支撑;三是有些项目简单采用资金入股、土地流转、生产托管等带贫形式,产业收益分配依然存在“一股了之”“一发了之”和“拉郎配”等现象。
3 解决对策
3.1 延长扶贫产业链条
目前,贫困地区发展的扶贫产业项目,整体还处于种什么养什么阶段,处于产业链的低端,生产出来的产品只能作为原材料进入市场,影响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更多获益。要逐步延长产业链条,朝着精深加工、特色品牌的方向发展,提高产品附加值。2020 年,山西省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十大产业集群发展的意见》,提出依托山西杂粮、畜禽、蔬菜、鲜干果、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打造特色鲜明、链条完整的农产品精深加工十大产业集群。全省58个贫困县县均培育1~2项特色农业主导产业,依托“南果中粮北肉”出口平台和“东药材西干果”商贸平台,全方位构建酿品、饮品、乳品、主食糕品、肉制品、果品、功能食品、保健食品、化妆品、中医药品农产品精深加工十大产业集群。
3.2 着力激发内生动力
创新党建“主业”与发展产业、带贫益贫“主责”结合的方式方法。党员带头与贫困户结对帮扶,发挥模范表率作用;乡村两级党组织组织贫困户发展生产,设置公益岗位,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帮助贫困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激发内生动力,提升生产技能,推动贫困群众从“等靠要”向“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转变。
加强贫困劳动力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将贫困劳动力培育成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贫困劳动力就业技能和生产技术大幅提升,掌握了挣钱本领,激发内生动力。
3.3 发展壮大带贫主体
对扶贫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可以给与产业扶贫资金支持、政策倾斜,支持其发展壮大,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带贫实效;对创业致富带头人,加大筛选培育力度,提升培育质量,开展针对性培训;对返乡创业人员,将其培育成致富带头人,支持其发展生产带贫减贫。
发挥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定盘星”的作用,把致富带头人、扶贫合作社领办人发展成党员,吸纳进支部,把支部委员往致富带头人的方向培养;党员带头实施产业项目,带头实验新品种、新技术,引领贫困群众发展产业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