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山贫困地区农产品品牌建设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以武隆区为例
2021-12-05陈祖湘高飞虎
廖 江,陈祖湘,高飞虎
(1.重庆市武隆区农业农村委员会,重庆 408500;2.重庆市农业科学院,重庆 401329)
武隆区位于重庆市东南部,地处武陵山脉与大娄山脉的交汇地带,渝东南乌江下游,东连彭水、西接南川和涪陵、北抵丰都、南邻贵州道真,处于重庆渝东南生态保护区,作为第二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正在持续大力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近年来,在新时代发展农产品品牌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的重要举措;是适应公众消费升级需求,增加安全优质特色农产品供给的必然要求;是坚持质量兴农,实施农业标准化和品牌战略的主要抓手[1-4]。武隆区认真贯彻落实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的部署,在推进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行动计划过程中,提振农业品牌,实现产业兴旺,推动农产品品牌提档升级。本文对武隆区农产品品牌现状及面临的问题进行了认真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发展对策建议。
1 武隆区农产品品牌发展现状
1.1 农产品品牌基础差底子薄
截至2019 年底,全区有效期内的“三品一标”总个数为168个,其中,绿色食品58个、有机食品4个、无公害农产品99个、地理标志农产品7 个,低于渝西及渝东北平均水平。5 个产品(半边粮西红柿、仙女脆桃、莲花白、紫架豆、蜂糖李)认定为重庆名牌农产品。武隆区共取得了7 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但这7个产品目前仍停留在初级农产品阶段,品牌增效及溢价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同时,在区域公用品牌的打造方面,“寻味武隆”仍在打造中,虽制定了详细的品牌建设战略规划,仍缺乏周密性地研究和系统性地策划。
1.2 农业产业结构渐有起色
近年来,在农业政策的激励下,围绕优化粮经、种养、区域、产业、产品、经营结构的思路,高山蔬菜、高山茶叶、生态畜牧、特色水果、生态渔业、特色粮油、特色经济林、中药材八大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逐渐发展壮大。高山蔬菜在重庆主城市场较为活跃,特别是秋淡季蔬菜为主城区蔬菜保供稳价起到了积极作用。由于特殊的气候原因,武隆区高山茶叶具有色绿、香高、形美等特点,备受茶友青睐。以脆桃、猪腰枣、脆冠梨、李子、蓝莓、樱桃等为主的特色水果产业,以肉牛、山羊等为主的草食牲畜产业产值过亿。以冷水鱼、大闸蟹为主的生态渔业,以及中药材等产业也取得了一定进展。
1.3 品牌建设主体参与度低
据不完全统计,武隆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超过1 000 家,农业企业100 家左右,家庭农场80 家左右。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已超过全市平均水平,但“空壳社”“挂名社”大量存在,股份合作社数量少之又少。并且,武隆区农业经营主体、小农户对品牌建设的思想认识程度偏低,绝大多数农业经营主体“重评前”“轻评后”,对品牌的包装营销及打造十分匮乏,制约了武隆区品牌建设的进程。
2 武隆区农产品品牌建设面临的问题
2.1 农产品品种繁多支柱产业缺乏
全区范围蔬菜、水果、茶叶、草食牲畜等农产品品种繁多,但全区范围缺乏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一村一品”的格局尚未形成。比如:火炉镇的脆桃、羊角街道的猪腰枣在全区范围称得上“小有名气”,也获得了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称号,但成为火炉镇、羊角街道的支柱产业还有差距。该产品特色及风味十足,但产业收益覆盖面较狭窄。总体上看,武隆区农产品品牌创建工作仍显滞后,存在多、杂、乱、弱、小、散等问题,对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和区域经济发展形成制约。
2.2 品牌意识、商品意识有待提高
许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是松散的,缺乏长远规划,只顾眼前利益、短期行为,质量意识、品牌意识淡薄。产品缺乏统一品牌和质量标准,难以形成品牌效应,导致产品走不出去。现阶段农产品生产规模小,仍以农民分散种植为主,缺乏强有力的产品质量控制机制,农产品市场占有率低,不能形成品牌效应。
2.3 科技对农产品品牌的支撑引领作用不足
研究中发现,科技对农产品品牌的支撑引领作用发挥主要存在3 方面的短板。一是新技术研发、推广以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条件相对不成熟,农产品生产、加工技术尚处于初级阶段。二是农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制约了武隆区农产品品牌的建设发展。为推动产业发展,武隆区也先后组建了畜牧研究所、蔬菜研究所、茶叶研究所,但编制、人员、经费保障仍需加强。三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断档”无法满足农产品品牌建设的需求。虽然武隆经济依靠的是旅游,但也不能忽视武隆仍然以发展农业为主的事实,全区各乡镇(街道)农业服务中心人员编制数平均10人左右,但实际在岗人数只有2人左右。
3 推进武隆区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对策建议
3.1 凝聚推动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意识
推动农产品品牌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强化全社会的品牌意识,趁着全国上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东风”,推进武隆农业产业振兴。在全区范围内通过广泛宣传,强化全社会的品牌意识,形成全社会重视品牌、爱护品牌、支持品牌、创建品牌的良好氛围。要引导相关企业充分认识品牌建设对于提升社会认同感、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意义,强化“品牌就是竞争力、品牌就是生命力、品牌就是效益”的理念,自觉加大品牌建设力度。
3.2 持之以恒抓好农业产业的基础
推动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关键是抓好农业基础,做特做优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以双河镇、接龙乡、黄莺乡为重点,在海拔800~1 500 m 地区重点发展秋季鲜销高山蔬菜,同时,探索“观光蔬菜”“蔬菜超市”等发展模式。围绕全区“一红一绿一特”茶叶产业布局,以“仙女红”高山有机红茶为重点,加强茶叶加工工艺研发及夏秋茶的利用,开发特色产品,提高茶叶资源的利用率。加快标准化果园、菜园、茶园及畜禽养殖场、水产养殖场等“三园两场”建设,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3.3 大力培育新产业新业态
围绕全区深耕仙女山、错位拓展白马山、以点带面发展乡村旅游定位,以田园风光、农耕体验、科普教育、民俗文化、健康养生为特色,开发一批市场前景好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拳头产品,扶持发展一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市场主体。围绕高山茶叶、高山蔬菜、特色水果、特色渔业、草食牲畜等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带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民增收。
3.4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业生产大户是农业品牌经营的主体和核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开拓市场、降低成本、农民增收、抵御风险、农产品品牌建设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力发展与农民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带动面广、科技含量高、竞争力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民专业协会等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积极扶强、扶大、扶优。
3.5 强化对农产品品牌建设的保障
推动农产品品牌建设离不开组织、经费、要素等方面的保障。在人力保障方面,进一步优化涉农部门干部、人才的配置,引进一批有文化、有经验的产业技术骨干;探索乡镇(街道)农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管理新模式,让更多的农业技术人才专职于农业技术研究、推广。在政策保障方面,区级财政预算农产品品牌建设等经费,切实保障农产品品牌建设。健全“三品一标”和重庆名牌农产品等品牌认证在税收、质检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加大品牌产品生产和流通的支持力度,运用法律手段,强化品牌保护,形成良好政策环境。在宣传推介方面,在电视台、报社等新闻媒体增加农业品牌方面的栏目,同时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抓好农产品品牌的宣传推介。
4 总结与思考
在农业发展的现代化进程中,农产品品牌建设是其中的重点内容及指导方向[5],尤其是在我国西南的武陵山贫困地区发展尤为明显。品牌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依托、相互促进。我国区域差异明显,各地区农产品品牌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基础与发展模式不尽相同[6-8]。当前中西部地区品牌化与农业现代化基础薄弱,为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产业强农、品牌兴农,促进品牌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协调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品牌化与农业现代化水平相对较高,但进一步发展所需的土地资源和生态空间约束趋紧,需加快机制创新,提高农业现代化治理水平,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促进品牌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
从武隆区的发展路径来看,一是要强化农产品品牌建设发展意识,加快农产品品牌化进程;二是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以现代农业体系支撑农产品品牌化与农业现代化;三是优化空间布局,培育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9-10];四是落实好政策,强化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