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家校联动 促进就业新机制

2021-12-05□戴

人才资源开发 2021年24期
关键词:家校毕业生协同

□戴 颖

家庭和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在大学生的就业选择时都具有关键性的影响。在三全育人理念的指导下,开展家校联动,共同促进大学生就业有着非常现实的需要。据教育部统计,2021年高校毕业生约有900万。高校毕业生求职困难增大,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既关系到学生的前途发展,也关系到社会和家庭的持续稳定。因此,针对目前毕业生中存在的就业认识和选择问题,提出转变毕业生就业观念、找准自我定位树立就业信心、构建家校联动机制促进就业的建议。

一、建立“阶梯式就业”的观念

阶梯式就业是指学生毕业时缺乏经验和相关技能,通过从事基层工作或待遇较低的工作,逐步达到自己理想工作目标的一种就业形式。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化往大众化发展,就业也必须要向大众化工作转变。尤其在就业形势严峻时期,就业要有大众化心态,追求一次性稳定就业会有一定的困难,可以把起点放低一点。与其在不甘心中等待蹉跎,不如做好职业规划,以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行动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增加工作经验,以阶梯式螺旋上升的方式逐步达到理想职业目标。

1.增加核心竞争力才是最大的稳定和保障。“铁饭碗”越来越少并面临着更加严苛的优胜劣汰,最稳定的职业不是公务员或者拥有事业单位编制,而是能够发挥自己能力和优势的职业,最好的保障是自身不断提升的核心竞争力。

2.比专业对口更重要的,是找到适合的岗位。据不完全统计,接近三分之一的家长希望学生就业和专业方向一致,但是大学学习内容和实际工作后所需要运用的知识是有一定差距的。任何工作起步时都要从头学起,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跨行就业将成为常态,选择自己擅长的和感兴趣的行业,发挥自身的潜能和优势,才能真正在职业发展中处于优势地位。

3.降低“学历”依赖性,用好“实力”敲门砖。对高学历,既要敢于争取,也要敢于放下。通过了考研分数国家线的学生要放下“名校”情结,以能录取为首要原则,主动积极地争取复试和调剂机会。没通过国家线的学生应及时转变,踏实就业,努力奋斗,锻炼提高自身实力。即使准备“二战”考研也最好先就业,有工作托底才能更从容的面对形势的变化。

4.敢于选择基层,把职业理想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直接决定着经济社会是否能持续发展、繁荣和稳定。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在基层历练成长,不仅是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也是有助于增长个人才干的一种务实选择。

二、树立就业信心,细化就业指导

1.不等不靠不观望,在行业转型的窗口期,敢于在职业选择上“抄底”。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传统行业在萎缩,也有很多新兴行业在异军突起。行业需求变化带来了行业转型的趋势,也是学生就业“抄底”的机会。李克强总理在2020年强调“深度挖掘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和实体经济融合创造的新就业机会,帮助毕业生在传统渠道外多方位就业”。我们要引导学生看到社会行业之间融合发展的趋势,敢于选择行业发展的新方向,敢于选择新兴的行业。

2.找准自我定位,看到自身优势。有的学生觉得自己是民办高校,有学历自卑心理,这是自我定位不明确带来的认知误差。我们作为应用型本科,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我们要竞争的对象不是博士、硕士,而是本科毕业生。湖北省有高等院校129所(其中,本科68所),2020届高校毕业生40万左右。考研、出国等深造率16%,全省约33万高校毕业生进入劳动市场(数据出自估算)。学生应该有更自信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定位,在就业市场中体现出更多的竞争力。

3.细化就业指导,精准施策。增加信息传达与学生求职意向的匹配度,增强就业指导类别的针对性。对不同求职类型的学生推送不同的就业信息,采取不同的指导方法,提高学生主动求职的积极性。如想回家乡工作的学生可重点推荐大学生村官和西部计划;想考公务员的学生希望有稳定的工作环境,也可以同时推荐“三支一扶”和大学生村官。

三、构建家校联动促进就业新机制

中共中央、国务院2004年发布的第16号文件指出 “学校要探索建立与大学生家庭联系沟通的机制,相互配合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2017年9月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要建立更加开放的教育体制机制,加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构建政府、学校、家庭与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因此,构建家校合作协同育人工作机制既是响应国家号召,也是推动就业工作的现实需要。

1.总体思路。坚持以国家相关文件精神为指导,基于学校和家长在培养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共同责任和共同目标,发挥协同育人合力作用。在家校合作已有的工作基础上继续查找问题,如以往的家校合作个别化交流较多,整体性交流较少;临时性交流较多,常态化交流较少;谈具体问题多,谈整体规划少;有的家长缺乏继续教育孩子的意识,有“学生有学校教育就行了”的片面认识,有的家长则缺乏继续教育指导学生的能力。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家校合作的内容和方法,利用好新媒体技术和平台,在协同育人的系统化、常态化、规范化上下功夫,探索家校合作协同育人的有效途径。

2.联动目标。探索系统化、常态化、规范化的新媒体背景下家校联动途径,凝聚合力,促进学生学习有规划,选择有方向,就业有底气。重点是争取家长理解,难点是得到家长配合和支持。一是家校之间能够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建立帮助学生顺利就业的共同目标,明确培养学生的共同责任。二是分解共同目标到大学学习的各个阶段,促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各阶段的协同配合,避免各自为战,在关系学生考研、就业等重大选择的关键节点上能够形成合力帮助学生合理选择。三是将职业规划以入学为起点,以就业为终点,贯穿到家校合作协同育人的全过程中。

3.家校联动的内容和方式。2018年9月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针对新的时代背景下暴露出来的就业问题,家校联动的内容应以此为依据展开,以思想道德教育为基础,在文化知识教育中强调学业规划,在社会实践教育中强调职业规划,并将规划目标分解到大学学习的各个阶段,将规划教育贯穿到大学学习的全过程中。借助新媒体平台,通过更便捷的沟通方式、更多样化的沟通平台加强家校联动,鼓励家庭教育在育人过程中充分发挥协同作用。

第一,搭建平台,形成共识。组织周期性的“家校课堂”,向家长系统讲解学校的培养计划、学科特色以及不同的学习阶段的培养要求。建立家长信息库,组织调研,分析学生成长环境,了解家长对学生的成长期望和顾虑。增进家校之间相互了解和认同,能够在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上达成共识。

第二,量化指标。及时评估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以便于学校、家长和学生本人对教育过程进行评估。反馈每个学习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学校、家长和学生三方共同总结反思并加以改进,以“治未病”的方式推进家校协同,把影响学生将来就业和发展的问题解决在萌芽阶段。

第三,共同目标和规划教育贯彻始终。在低年级和高年级阶段应区分家校合作的重点,从学业规划逐步过渡到职业规划,以顺利毕业为目标,共同制定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学业规划和阶段性目标。兼顾整体和个别,既有面向全体学生家长的整体协同,也有面向重点学生家长的个别协同,促使家长能够认识到和愿意承担家庭教育的责任,从早期介入就业观念指导和就业形势分析,家校合力共同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就业方向,抓好关键少数,由点到面把规划教育落实到促进学生顺利毕业、就业的共同目标上。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曾指出:“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都不可能造就全面发展的人。”就业是大学生人生阶段的重要选择,也是独立成长的新阶段,更需要学校和家庭的指导与帮助。家庭与学校围绕促进学生就业的共同目标,承担共同责任,家校联动目标的实现需构建科学合理的工作机制,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互为支撑,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组织工作形成协同育人常态,成为促进学生成长成才、顺利就业的保障体系。

猜你喜欢

家校毕业生协同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互动+沟通——基于信息技术的家校沟通新模式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