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结构大变革时期大学生的就业观教育

2021-12-05张钧宸

人才资源开发 2021年24期
关键词:就业观产业结构变革

□张钧宸

在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推动下,中国就业形势一改过去四平八稳的局面而变得扑朔迷离,总体呈现稳中有变、变中有忧的趋势。一方面随着产业结构的变革,在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下,岗位替代效应不断扩大,传统就业岗位大量减少。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人数在逐年攀升,根据官方数据显示,2020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874万,并在2021年突破900万大关,大学生就业形势也与国家就业大趋势一般变得扑朔迷离,对大学生就业观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产业结构大变革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1.产业结构变革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就业途径。产业结构的大变革带来的是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这些技术的发展所创造的新的技术、管理、服务等行业,以及这些行业催生的新业态新岗位会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基于新技术催生的产业结构变革的背景下,大学生的就业机遇和就业选择也变得更加的宽泛。一方面,新技术催生的互联网思维,让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更加重视将自己向复合型人才进行培养,产业机构大变革下的“互联网+专业技术”人才需求也要求大学生具备更加多维度的能力素质,从而适应当下技术革命发展的阶段的岗位需求,实现自己的劳动价值。另一方面,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发展,面向服务大学生就业的人力资源服务也走向了数字化道路,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等复杂算法的人力资源匹配服务也越发具备个性化、定制化。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催生了新的技术,拓宽了就业途径,同时也对当下大学生就业观教育提出了要面向新技术注重培养学生在就业中的自主意识的新要求。

2.产业结构变革给大学生带来了新的就业压力。在本次产业结构变革过程中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基于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技术下的岗位替代效应。人工智能机器人模拟了人类的智慧,并以高于人类的工作速度、优于人类的工作精度、胜于人类的工作态度,协助人类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危险场合和极端环境的难题,人工智能机器人为企业提供了更加廉价、更加精确、更加快速的劳动力,替代了许多体力劳动的岗位,进而导致了部分技能型的大学生在部分体力劳动岗位上失去了竞争优势。技术的进步让企业在生产力相同的情况下减少了就业岗位还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专业水平要求较高岗位。由于目前大学里的专业教育未必能及时跟随技术进步进行更新,加之自身学习动力不足和方向盲目,导致很多大学生在大学学习的专业知识未必能够匹配产业结构变革后的岗位需求,导致大学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面对如此大的就业压力,心理尚未完全健全的大学生群体就极易产生心理问题,在对大学生开展就业观教育时,既要注重正确就业思想的教学,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对学生面临就业压力的心理疏导,及时缓解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为下一步就业指导营造良好的身心环境。

3.产业结构变革给大学生带来了新的就业误区。在产业结构变革过程中,大学生通过互联网可以收集到许多信息,这些信息的真伪优劣性难以辨别,一些隐藏在就业信息中的“网络传销”“网络诈骗”信息层出不穷。更有甚者利用大学生人群社会经验不足的弱点,有针对性利用大数据手段进行欺诈求职广告的精准投放,更是使大学生群体防不胜防,在即将离开校园步入社会之际走入欺诈的圈套,极其容易打击大学生的就业热情。此外,当今社会上一些“唯金钱论”“唯利益论”的错误思想的引导,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唯工资论”的择业观点,只注重眼前利益,而不注重职业的长远规划,不能够立足自身技能水平进行准确的自我定位。还有部分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会发现自己的技能水平与专业相关岗位需求界限模糊,尝试求职失败后,出现畏难情绪,害怕面对就业,错失了就业机会,产生等待性失业现象。面对这些新的就业误区,大学生就业观教育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更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认识的能力,帮助大学生在繁杂的就业信息中进行准确的自我定位。

二、产业结构大变革下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的新理念新内容

本次技术升级带动的产业结构大变革,从前期的技术研究和实验室逐渐走向了社会,渗透到了工业、商业、服务业等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在改变产业结构的同时,也对大学生的就业观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让大学生更好的应对本次产业结构变革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在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的理念和内容上,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培养“主动型”就业观。大学生作为就业需求的对象,在产业结构变革带来就业转型的环境下,需要树立主动的就业观,要积极响应技术升级带来新的岗位要求,用主动提升自身能力积极应对以人工智能机器人为代表的岗位替代现象。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劳动供求与工资决定理论指出:“资本的积累一方面扩大对劳动的需求,另一方面又通过‘游离’工人来扩大工人地供给。与此同时,失业工人的压力又迫使就业工人付出更多的劳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是劳动地供给不依赖于工人的供给。”技术升级转型带来的资本积累会增加对劳动的需求,但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出现导致了在对劳动需求增加的同时却并未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反而是对劳动力需求的减少。在替代过程中,资本家通过“失业工人的压力”提高对岗位的要求进一步加重对工人的剥削,进而满足对劳动增加的需求。因此,在培养大学生就业观时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社会化的实践教学,让大学生及时掌握技术变革动向,了解就业岗位需求,发现在自身学习中与社会需求上存在的差距,提升大学生危机意识,主动形成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学习。

2.注重培养“战略型”就业观。在产业结构大变革的背景下,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就业质量也有所下降。大学生群体在历经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后,不但希望解决就业问题,更加关注如何高质量就业的问题。如何在自己即将面对的职业生涯中,为自己的未来进行规划,需要注重培养大学生“战略型”的就业观。在就业“战略上我们要藐视一切敌人,在战术上我们要重视一切敌人”,既要在战略上结合长远的奋斗目标进行就业规划,也要在战术上认真分析环境和自身特点,明确自身面临的机会和危险,评估当下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战略上要意识到“选择有时比努力更重要”,要审视职业选择的方向是否符合技术革命的方向,要对行业环境进行评估,在就业战略上做到清晰的认识。能力不是一堆证书,也不单指懂得多少知识,能力是综合运用自己所有的知识、逻辑和判断力去把一件事情做好。在长远宏观的就业战略确定后,也要针对自身的环境进行自我战术调整,将个人自我能力的培养、专业能力的提升和就业战略的长远目标进行结合。

3.注重培养“务实型”就业观。目前仍有许多大学生在择业期,仍然固守“象牙塔”精英化思维,没有清楚认识到在产业结构变革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历经多年“扩招”,我国大学教育的“大众化”进程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部分大学生不能够进行准确的自我定位,在就业观“战略”上出现偏差。一方面,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唯专业论、唯待遇论、唯利益论的观点仍旧存在,就业中不够积极主动,等靠要思想严重,在等待中错失了就业良机。另一方面,随着近年来各省市相继出台“人才新政”,通过放宽落户条件,提供人才住房,提供生活补贴等形式开展全国的“人才争抢大战”,在为人才提供优惠政策的同时,也对部分大学生造成了一定误导,认为人才优惠政策都是面向所有大学生,然而在这些人才政策里更多是面向“长江学者”“百千人计划”和带有科研项目的硕士、博士及以上人员,这部分人在大学生群体里所占的比例也是少之又少。因此,应注重用战略的眼光去帮助他们进行自我定位和职业规划,促使大学生在专业选择及就业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战略眼光和思想觉悟,将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就业岗位实际相结合,避免出现因自视过高、自我认知不准确等原因错过就业时机,积极引导他们立足岗位发光发热。

4.注重培养“灵活型”就业观。许多大学生在初入职场之时,都期待前往沿海发达地区,或者行业龙头企业就业,更有部分大学生在欠发达地区就业历经锻炼后,仍抱有“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心态。但在产业结构变革导致的就业岗位减少、高校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自身综合能力水平不足等多种因素影响下,部分大学生在发达地区、优质岗位求职过程总是不太顺利,然而在内陆地区、基层服务岗位和其他社会服务岗位上,对大学生群体的需求仍然巨大。一方面,在“公务员热”持续居高不下的背后,一些服务基层和偏远地区的岗位和“三支一扶”“西部志愿者计划”“大学生村官”项目却存在鲜有人问津的现象。另一方面,家政、物流、营养服务等一些服务型行业对具备一定知识水平的服务型人才需求越来越大,以往被低端劳动力占据的就业市场正在逐渐走向中高端人才化,给大学生群体提供更加灵活的就业方式。

三、产业结构大变革下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的方法

1.注重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发挥就业观教育桥梁纽带作用。在产业结构大变革推动的技术革命下,高校的专业课程教育和就业观教育都将“培养什么样的人”作为教育的首要问题。在面对专业课难以以当下就业需求为导向,就业观教育难以与专业内容相适应的问题上,二者都应当结合当前社会就业实际情况和学生在择业就业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也就是在学生就业观上找到一致的方向,将就业观教育有机融入各门课程的教学,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效结合,实现立德树人的润物无声。在就业观教育工作上,注重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与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相结合,注重立德树人与专业能力培养结合,注重产业变革和社会进步相结合,充分发挥就业观教育桥梁纽带作用,把专业课和就业观教育目标连在一起,为企业、社会和国家输送政治素质硬、专业技术强、品格德行好的新时代高等教育人才。

2.注重用好产业升级为就业观教育提供的新技术。产业结构变革下催生的新技术在打破原有就业理念和就业平衡的同时,也为就业观教育提供了许多工具。一方面通过收集学校、企业、单位、学生信息,搭建学生就业大数据平台,对企业(单位)的岗位需求、学生求职意愿、学校教学内容以及就业优惠政策建立模块进行分析,为学生就业观教育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使大学生在对宏观经济、行业发展等形势准确把握的基础上,比较全面地掌握其就业形势和政策,做出科学的就业决策。另一方面,通过“互联网+就业数据”的服务,有助于帮助就业指导老师通过输入学生个人信息、求职需求、专业能力等信息,摘取成功经验和工作方法,为学生就业指导、职业规划提供精确性个性化服务,实现就业观教育的私人定制教学模式。

3.注重凝聚政、企、家庭三方与学校在就业观教育中的合力。政府要在大学生就业观教育中扮演好制度保障和政策供给的好角色,政府要有所作为,但又不要管得过多过细,主要应从宏观上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和政策设计,通过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消除就业歧视、搭建官方的就业平台,打击就业欺诈、进行正向的宣传引导营造积极的就业氛围等,为就业观教育的开展打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企业要在大学生就业观教育中扮演好实践导师的角色,企业是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向,可以通过开展企业家进课堂上好一节就业观教育课等形式,从企业家的角度为广大大学生提出职场要求、解答求职困惑,让就业观教育更加具有实践性、说服力。家庭要在大学生就业观教育中扮演好节拍器的角色,受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家庭的整体决定,而并非是简单的个人抉择,然而大学生群体已具备一定的社会认知和自我认知,有着自己的就业态度和理念,父母在大学生就业观教育中要始终把握好松紧节奏,要在就业理念上紧跟时代步伐,要在就业选择上适当松开包办选择的手让孩子在正确的方向上进行自我选择。

四、结语

综上所述,产业结构大变革给大学生就业提出了新问题新挑战的同时,也为大学生提供了新的机遇。在此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观教育需要新的理念、内容和方法,要拓宽新的就业途径,应对好新的就业压力,避免走入新的就业误区,就要培养大学生主动型、战略型和服务型的就业观。在树立大学生良好就业观的过程中,就业观教育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是树立良好就业观的核心,同时利用产业升级为就业观教育提供新技术手段,整合政、企、家庭三方合力,为产业结构大变革时期大学生就业观教育提供支持保障。

猜你喜欢

就业观产业结构变革
税收政策对东营市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及意义
疫情后,青年农民工就业观变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当代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研究
整车、动力电池产业结构将调整
中医药院校学生就业观对就业质量的影响分析
变革开始了
建筑业产业结构研究综述
新媒体将带来六大变革
变革中的户籍制度
创新IT 赋能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