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草莓高产栽培技术
2021-12-05许影强
许影强
(民权县白云寺镇人民政府,河南 民权 476800)
草莓属于蔷薇科草莓属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其果柔软多汁、色泽鲜艳诱人、营养丰富,素有“水果皇后”的美称,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1]。为进一步提高草莓的栽培效益价值,设施草莓栽培模式应运而生。采用此模式栽培的草莓产量更高、品质更好。草莓植株矮小适合设施栽培,这一特殊优势使草莓种植业成为近年来我国鲜果业中发展最快的一项产业。
1 草莓生长习性
1.1 根系生长习性
草莓根系在一年中有3次快速生长期。当室外温度在2~5℃或地温在1~2℃时,草莓的越冬根开始生长,温度升高至7℃左右时,根系生长达到第1次高峰。当草莓植株进入开花和幼果膨大期,其根系生长逐渐减缓,部分新发的根系开始变色、枯萎死亡。7月上旬,气温、日照时间均达到一年当中的最高值,此时草莓进入营养生长期,萌发大量匍匐茎,发出许多新根系,这是草莓根系生长的第2次高峰。10月前后,气温开始下降,叶片不再吸收养分,大量营养开始向根状茎回流,根系生长进入第3次高峰。
1.2 茎、叶、花生长习性
草莓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喜欢光照充足的环境,草莓茎在根系生长7~10 d后开始生长,茎叶生长的适宜气温为20~30℃,新长出的长柄表面附着茸毛,叶片从长柄上长出。当长出三四片叶时,花苞从托叶鞘内初显。花芽分化期温度需保持在5~15℃,开花结果期气温需保持在4~40℃。草莓越夏时,如果气温高于30℃且光照较强,需采取遮阴措施。
1.3 结果习性
草莓的整个花期可持续20余天,每朵花花期3~5 d。气温在10℃以上时,草莓开始开花结果。草莓可食部位在生长过程中呈现不同的颜色,早期为浅绿色和绿色,中期逐渐变白,快成熟时由白转红或深红[2]。
2 设施草莓高产栽培技术
2.1 栽培要点
2.1.1 品种选择。一般选择容易栽培、抗病能力强、果型大、休眠期短、能连续结果的抗寒、早熟草莓品种。利用草莓异花结果力强的特性,可多栽培几个品种,将授粉品种与主栽品种搭配种植,可有效提高草莓产量。草莓在生长过程中易感染病毒,因此,选栽经过消毒杀菌的草莓苗,可有效提高草莓幼苗成活率。与使用普通的非脱毒苗相比,种植脱毒苗可提高草莓产量15%左右。
2.1.2 整地与施肥。以在富含有机质且保水能力强的透气土壤中栽种草莓为宜。草莓生长周期较短,在生长期内不便施肥,所以要求一次性施足底肥。栽培前应精细整地,每667 m2施入农家肥5 000 kg、过磷酸钙50 kg,将肥料均匀撒向地面,深耕20~30 cm。草莓设施栽培一般采用高垄栽培,要求垄间距80 cm、垄高30 cm、垄面宽40 cm、垄底部宽60 cm。
2.1.3 适时定植。一般在每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进行定植。定植前进行温室消毒,每667 m2使用硫黄粉2.00~3.00 kg、敌敌畏0.25 kg与锯末拌匀分堆点燃,密闭温室24 h,之后放风开始定植。选用根系发达、新茎粗壮、无病虫害的壮苗适期栽植。合理密植是实现草莓高产的重要条件,每667 m2种植密度控制在8 000~10 000株为宜。栽种时掌握好深浅,先挖定植穴,之后将根系舒展放于定植穴中,再填细土压实,使根系与土壤密接,栽好后立即浇定根水。
2.2 田间管理措施
2.2.1 适时扣膜保温。在设施草莓栽培中大棚扣膜时间一般在10月中旬,过早扣膜易影响花芽分化,过晚则会导致植株变矮,影响植株正常生长与结果。覆盖地膜后土壤温度和湿度适宜,微生物活动旺盛,可以促进草莓根系生长发育,增强草莓自身的抗性,提高草莓品质[3]。
2.2.2 温度管理。草莓整个生育期内对温度要求较高:夏季温度超过25℃时需进行降温,可打开温棚进行通风;冬季温度过低时,需采取增温措施。草莓生长各阶段对温度的要求不同。栽培初期,白天温度应控制在30℃以内,夜间应控制在8~13℃。草莓花期对温度的要求更为严格,白天温度应控制在30℃以下,夜间温度应控制在8~15℃,夜间温度过高会使花芽退化、花蕊发育受阻。草莓膨大期至成熟期若气温偏高,会导致草莓偏小、品质下降,此期白天温度应保持在20~25℃,夜间应保持在8~10℃。
2.2.3 及时去除匍匐茎和侧枝。草莓苗进入花芽分化期后,需及时摘除黄叶、新生的侧芽及匍匐茎,通常保留2个侧芽,以促使养分集中供应花蕾。
2.2.4 及时疏花疏果。草莓进入花期后,由于每个花苞均能生长成为小果,如果不及时疏除,营养将分散至每个小果上,导致草莓整体果形偏小,影响草莓品质和销售价格。而摘除多余的果实及弱果,可保证养分集中供给大果,使其快速膨大,同时能促进植株间空气流通,减少病虫害发生,可提高草莓的产量和品质。一般每株草莓有2个花序,每个花序有6~30朵花,花序上先开的花结果个体大、成熟早,后期开的花往往不能坐果。因此,在花蕾分离期,最晚不能迟于第1朵花开放,应疏除晚弱花蕾,一般疏除15%~20%,疏花可减少养分消耗,促使养分及时供给先开的花蕾,使得草莓个头大且整齐、成熟早。疏果通常在草莓幼果青色期进行,疏去畸形果、病虫果及果柄细弱的瘦小果。对于植株密度较大的地块,每个花序留果6~8个、每株草莓留果12~16个为宜。草莓的留果数与品种、种植密度、土壤肥力密切相关。晚熟品种对土壤肥力要求高,土壤肥力高,可适当多留果;在土壤肥力较低的种植条件下,早熟品种可适当少留果。
2.2.5 肥水管理。为提高草莓的产量和品质,应适时追肥。9月中旬,草莓进入旺盛生长期,每667 m2随水冲施钾肥和氮肥,有利于植株生长发育,促进花芽分化。追肥以氮、磷肥为主,每667 m2追施尿素10~15 kg、磷肥20 kg。早春草莓萌发出花蕾时,可结合浇水施肥,促进草莓早期生长发育,使叶面储存大量养分,后期能增加花序数量,促进花序坐果。4月底草莓进入花期,此时追肥对提高坐果率、增加产量具有明显的效果。草莓坐果后至转色前,为促进膨果、提高果实品质、增加果实硬度等,每667 m2可追施磷酸二氢钾15~25 kg;草莓果实采收后,需及时给土壤补充养分,尽快恢复植株生长,促生新叶新根,此时应施加尿素10~15 kg、磷肥15~20 kg、钾肥7~10 kg。
2.2.6 花期人工辅助授粉。花期通过人工授粉能提高坐果率,从而提高草莓产量。通常,在天气晴朗的白天10∶00—15∶00进行人工授粉。人工授粉时,需提前准备好授粉的手套、清洗干净的毛刷和毛笔等,找到草莓的雄花后,用刷子轻轻蘸取花粉,之后涂抹至雌花上。采用这种方法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工,因此,也可采取放蜂方式。开花前7 d,将装满蜜蜂的蜂箱放于大棚内,保证每株草莓有1只以上的蜜蜂传粉[4]。
2.3 草莓主要病虫害防治
2.3.1 灰霉病。该病害主要危害草莓的果实、花瓣、花萼及果梗。发病初期,果实基部会形成淡褐色水渍状病斑,之后扩展为边缘棕褐色、中央暗褐色病斑,最后全果腐烂,表面生出灰色霉层。防治该病害,需做好田间管理工作,及时清除病残落叶,使用70%甲基硫菌灵8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3%多抗霉素600~800倍液喷洒防治。
2.3.2 青枯病。草莓发病时茎叶枯萎,根状茎变为褐色且腐烂。防治该病害,需实行水旱轮作,避免与茄科作物轮作;采用高畦深沟栽培,合理密植,适时排灌;及时摘除老叶、病叶,增加通风透光条件;发病初期用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3 000倍液喷雾或灌浇进行防治。
2.3.3 白粉病。该病害主要危害草莓的叶片、叶柄、草莓果及果柄等部位,发病部位通常出现一层白色粉状物。早期受害时,幼果会停止发育;后期受害时,草莓果果实表面会密布一层白粉,严重影响浆果品质。防治该病害,需摘除老、病叶并移至园外销毁或深埋;合理施肥,防止偏施氮肥;控制湿度,科学灌水,加强通风以降低棚内的湿度;发病后,轮换使用1%多抗灵100倍液和15%腈菌唑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可获得理想的防治效果,并且对草莓灰霉病和炭疽病也有良好的效果。
2.3.4 蚜虫。草莓蚜虫生存及繁殖能力极强,在草莓整个生长周期均会出现,尤其在温度较低的干旱环境中。蚜虫吸食草莓植株叶片中的汁液,致使叶片变形、弯曲,造成草莓浆果发育迟缓,严重影响草莓植株的生长速度、果产量和品质[5]。草莓蚜虫的防治方法是少施氮肥,加强通风透光,摘除蚜虫大量聚集的叶片;可利用瓢虫、草蛉、食蚜蝇、寄生蜂等控制蚜虫数量;可使用50%灭蚜松乳油2 500倍液、10%蚜虱净可湿性粉剂4 000~5 000倍液等喷洒防治,喷药后12~14 d再采收浆果。
2.4 适时采摘
草莓浆果成熟时需及时采收。对于即食草莓运输距离短的情况,可在草莓成熟度高时再采收,此时草莓的口感更软、更甜;对于远距离运输的草莓,可在草莓八成熟时采摘,有利于保存运输。通常在早晨露水已干至午间高温未到之前或傍晚天气凉爽时进行采摘。采摘草莓时需轻拿轻放,采收初期每隔一两天采收1次,盛期1天采收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