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丹参林下立体高效栽培技术

2021-12-05群张定艳

乡村科技 2021年16期
关键词:丹参种子土壤

左 群张定艳

(1.黔东南州农业科学院,贵州 黔东南 556000;2.灵秀培训学校,贵州 黔东南 556000)

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Bunge)为双子叶植物,属多年生直立草本植物;根肥厚,外皮朱红色,内白色;叶常为奇数羽状复叶,顶生或腋生总状花序;苞片披针形,花萼钟形、紫色;花冠紫蓝色,花柱远外伸;小坚果黑色、椭圆形,4—8月开花,花后见果。丹参常分布于我国安徽、山西、河北等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种植。该植物主要以干燥根和根茎入药,味苦、微寒,具有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等功效,主治胸痹心痛、脘腹胁痛、热痹疼痛、心烦不眠、月经不调和痛经经闭等症状[1]。目前,丹参在治疗冠心病、高血压、小儿肺炎、糖尿病等方面效果显著[2]。

1 丹参发展现状

丹参的主要化学成分为丹参酮类和丹酚酸B,对多种心脑血管疾病具有显著疗效,使得以丹参为原料的中成药的需求量逐年增加。目前,其用量在常用大宗药材中位居第一,年需求量在75 000 t以上,并以5%的速度逐年增长,且出口量随之增加[3]。

贵州省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引入丹参,目前在贵阳、毕节、遵义等市(县)已大规模种植,但在黔东南地区未实现规模化种植。2020年,施秉县为推进优势农产品布局优化,切实提高土地复种指数,结合林下经济,充分利用现有的果林资源,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挑选适宜果林下发展的中药材品种进行栽培,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丹参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种植简单、产量稳定且花期长等特点,与其他果树套种不仅能减少土壤养分流失,而且能抑制杂草及病虫害发生。此外,利用其花期长的特点在果园周围放置蜂箱,形成“果、丹、蜜”高效立体种养模式,可实现“以药养果、以花养蜜、以短养长、果药蜜多收”,增加种植户的收入。

2 丹参林下立体栽培技术

2.1 生长习性

丹参在海拔200~1 600 m内均能生长,适应性强,对土壤条件要求不严,在气候温和、光照充足、空气湿润的环境下生长良好,且常生长于山坡、林下草地或沟边。

2.2 种根选择

通常,选择一年生健壮、无病虫危害植株的实生苗作为种根,不宜选用老根或细根。老根作种易空心、须根多、产量低,细根作种易导致生长发育不良、根条细。

2.3 选地整地

选择pH值在6.5~8.0、土层深厚、土壤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且应选择向阳的坡地[4]。

果林下套种丹参时,应选择株行距大于3.5 m的果林,在树间开1.2 m宽的厢,深耕25~30 cm,注意不要离果树太近,以免损坏果树树根。另外,应施足底肥,每667 m2施入优质腐熟农家肥4 000 kg、钙镁磷肥或过磷酸钙100 kg,之后耕耙平整做畦。秋冬季定植苗时需覆盖地膜,春季定植时不需覆盖地膜。

2.4 繁殖方法

丹参的繁殖方法有种子繁殖、分根繁殖、芦头繁殖等。

2.4.1 种子繁殖。第一,选种。种子为在施秉县当年采集的成熟饱满、无病虫、发芽率95%左右的丹参种子。第二,种子处理。剔除种子中的杂质。播种前1 d,用30℃的温水浸种10~12 h后捞出沥干水分备用。第三,苗床准备。选择腐殖质含量高、疏松、排水良好的沙壤土或腐渣土地块作为育苗田,不宜选用黏土、排水不良的地块。前茬作物收获后进行翻耕整地,起垄开厢前均匀撒施腐熟的土杂肥或厩肥、堆肥,之后将厢面耙平整。播种前7 d,用45%代森铵水剂300倍液对苗地土壤进行消毒。第四,播种育苗。每年4月中下旬,把种子均匀撒播或条播于畦面上,上面盖一层稻草或麦草,便于保墒和保温。出苗前撤去盖草,应注意保湿,经常浇水。第五,苗床管理。一是除草。出苗前需保持厢面无杂草,出苗后需及时清除杂草并松土,做到勤锄、浅锄,避免伤根。二是间苗。需经常拔草,苗出齐后间苗两三次,及时拔除多余的菌株。三是排灌。干旱时浇水,洪涝时排渍。

2.4.2 分根繁殖。秋冬季收获时,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危害、发育良好的当年生丹参根条作为繁殖材料,将种根切成10 m长的小段,竖植于土中。同年冬季种植时,可以随种随挖。如果第2年春季种植,可将种根留在土中,越冬至萌发新芽前均可采挖,再进行分根种植。然而,采用该方法易导致出苗参差不齐、后期产量不稳定。

2.4.3 芦头繁殖。采挖后的商品丹参需切除芦头,可将切下的芦头作为繁殖材料种植于土壤中。由于芦头下面没有根,种植后期侧根生长缓慢,与种苗繁育种根和分根繁殖相比,其产量较低,不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故实际生产中很少使用此方法。

2.5 移栽定植

丹参每667 m2定植8 000~10 000株,在厢面上按20 cm×30 cm的株行距[5]进行穴栽。为保证出苗整齐,定植时应选用长势均匀且健康的种根,将所有带芽头种根的长度控制在10 cm左右,并根据种根的长度开穴,将种根直立放入穴中后把土壤压紧压实。秋冬季覆盖地膜时,需用泥土将地膜口周边压实,既要保温保湿,又要防止丹参出芽后在地膜内受高温影响而烧苗。出现死苗时,应及时补苗。

2.6 田间管理

2.6.1 中耕除草。根据丹参种植地杂草的生长情况,每年需进行三四次中耕除草,可采用人工锄草或拔草方式。待丹参封行后,厢面杂草减少,沟里的草可用割草机割除,除草时注意避免伤害丹参茎秆,不能使用除草剂。

2.6.2 追肥。丹参是一种喜钾、喜有机肥的植物,栽培时除施足底肥外,生长期应追肥2次。第1次追肥是在3月,待丹参出苗后667 m2施10 kg尿素以壮苗;第2次是在7—8月,主要追施磷钾肥,以促进根系生长膨大。每次追肥都可以结合中耕除草或在阴雨天气时进行。

2.6.3 合理排灌。丹参怕涝,在雨季及时做好田间排水工作,以免种植地内因长时积水而导致根腐病发生,甚至被水淹死。在干旱季节,需定期进行浇灌。

2.6.4 摘蕾。摘蕾是促进丹参增产的重要措施,为保证丹参丰产,出蕾后应及时摘除。对于需要收集种子的丹参,可留出长势较好的地块不摘蕾,以便后期收集种子。

丹参是一种无限开花植物,花期较长且泌蜜量大,易招引蜜蜂。在施秉县果树套种丹参的模式下,在果园周边放置蜂箱,蜜蜂在4—9月不缺花蜜,既有果蜜又有丹参蜜,不用担心花期过短蜜蜂缺蜜的情况。

2.7 病虫害防治

2.7.1 根腐病。该病害主要危害根部,是丹参主要病害之一,全年均有可能发生,在高温多雨季节危害严重,可使植株枯萎死亡。为有效防治根腐病,需合理轮作,雨季注意排水,种植前进行土壤消毒,发现病株及时挖出并在穴内撒入生石灰,发病初期浇灌甲霜恶霉灵溶液。

2.7.2 叶斑病。该病害主要危害叶片,先危害下部老叶片,初期叶片上会出现针尖大小的灰色小点病斑,后逐渐变深,严重时导致叶片枯死。为有效防治叶斑病,种植前应对土壤和种苗进行消毒,秋冬季清园,发现病株及时挖出并在穴内撒入生石灰,发病初期可喷施广谱性杀菌剂或苯醚甲环唑。

2.7.3 根结线虫病。根结线虫会寄生在丹参须根上,严重时抑制根部生长,进而影响丹产量。高温高湿季节在沙质土壤中易发生根结线虫病。为有效防治该病害,需结合整地进行土壤消毒,合理轮作,或种植前15 d在土壤中施入80%二溴氯苯烷水溶液。

2.7.4 银纹夜蛾。该虫害多发生于夏秋季,主要以幼虫咬食叶片。为有效防治银纹夜蛾,应在种植区均匀安装杀虫灯,采收后收集园中残枝烂叶并进行集中烧毁,幼虫出现时可喷施苏云金杆菌溶液进行防治。

3 采收与加工

3.1 采收

丹参生长期在1 a以上,采收时间为每年12月中旬地上部枯萎或翌年春季新芽萌发前的晴天。除去地上茎叶后采挖根部,由于丹参根系发达,采挖时需注意深挖,以免断根。采挖后的丹参不能水洗,将泥土抖干净后去掉芦头,扎成小把,整齐摆放。

3.2 初加工

有条件的可直接将采挖后的丹参送入烘干设备及时烘干,确保丹参酮含量不会流失过多。如果条件不能满足要求,则只能通过阳光暴晒至完全干燥后再收集起来,这样就形成了丹参商品。通常,合格的丹参商品无芦头、无须根、无霉变且外皮为紫红色。

4 结语

施秉县充分利用现有的果林资源,不仅林下套种丹参,还在周边养蜂,既增加了复种指数,也提高了经济效益。当地种植户将收获的丹参送到相关单位检测后,检测结果是丹参酮类平均含量为0.51%,是药典规定含量的2倍(新药典规定不少于2.5%),丹酚酸B平均含量为10.2%,是药典规定含量的3倍以上(新药典规定不少于3.0%),品质较好,深受药厂喜爱,市场前景广阔。

猜你喜欢

丹参种子土壤
丹参“收获神器”效率高
土壤
灵感的土壤
丹参叶干燥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动态变化
桃种子
识破那些优美“摆拍”——铲除“四风”的土壤
丹参叶片在快速生长期对短期UV-B辐射的敏感性
幸运的小种子
可怜的种子
灵感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