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皖北地区夏玉米的“四度”栽培
2021-12-05张俊勇
张俊勇
(泗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安徽泗县 234300)
近年来,受国际玉米市场的影响,我国籽粒玉米持续滞销且价格低迷,玉米的种植效益逐年下降,农民种植的积极性和栽培管理的主动性日益降低,粗放种植又代替了传统的精耕细作。其主要表现在:玉米播种质量差,成苗密度低且整齐度差;田管不及时,省略了间、定苗和相应的田管,玉米植株的均匀度差;避灾、怕偷的心理及玉米的“假熟”现象使农民在玉米籽粒未完全成熟就收获,导致玉米的成熟度较差,损失了产量,降低了品质。为稳定玉米主产区面积,提高皖北地区夏玉米产量,改善其品质,增加玉米的种植效益,笔者对皖北地区的夏玉米提出了“四度”(密度、整齐度、结实度、成熟度)栽培法。
1 增加密度
1.1 提高作业质量,增加种植密度
作物产量是单位面积上的群体产量,合理密植是获得高产的最有效途径。玉米单株独穗为主的特性使得穗数的增加主要靠增加密度来实现,因此,加大种植密度、提高单位面积收获穗数是实现玉米高产的重要途径。针对近年来皖北地区夏玉米单位面积收获穗数逐年降低这一趋势,应采取多种有效措施,通过增加密度来提高单位面积收获穗数。
选用高性能小麦联合收割机械,提高收割质量,将留茬高度控制在13 cm 以下,将秸秆粉碎至8 cm 以下,尽量减少麦秸和麦茬对玉米播种的影响。同时选用高性能的种肥同播机械,严格控制其作业速度,保持匀速,使行走速度不超过5 km/h。根据品种特性和地力水平,确定适宜的种植密度,进行精细播种。耐密型品种播种密度为75 000 株/hm2,成苗密度为 64 500~67 500 株/hm2;平展型品种播种密度为67 500 株/hm2,成苗密度为57 000~60 000株/hm2。
1.2 播后造墒,提高出苗率
正常年份,皖北地区6 月上、中旬出现干旱少雨天气的机率较高,如墒情差,要先抢时播种,然后再进行播后造墒。由于玉米是单子叶植物,且种子较大,播后浇水不但不会妨碍其出苗,还能显著提高出苗的整齐度和均匀度,培育壮苗。因此,播后造墒即及时浇好“蒙头水”势在必行。
2 提高整齐度
大量研究表明,玉米产量与植株整齐度呈高度正相关,提高玉米群体整齐度对于提高产量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合理密植的基础上,必须保证植株生长均匀、果穗整齐一致,空秆率和小穗率低,才能获得较高产量。
2.1 严把播种质量,提高幼苗的整齐度
首先要做好种子精选,确保种子大小均匀一致;其次要搞好种子处理(特别是晒种),确保其发芽时间整齐一致;最后是严把播种质量关,按精准播种技术要求,控制播机行走速度,达到接行准确、行距合理一致;播机下种准确均匀、播种深浅合理一致;覆土良好、镇压紧实。采取抢墒早播或播后造墒,保证出苗时间整齐一致,苗全、苗齐、苗匀、苗壮,且幼苗生长均匀一致。
2.2 精细田管,提高植株群体的整齐度
玉米出现大小苗后,小苗竞争力弱,生长瘦弱,易形成空秆,即使形成小果穗对产量作用也很小,并且容易倒伏,采取精细田管才能确保玉米植株大小整齐一致、生长发育整齐一致。
2.2.1 及时间苗、定苗。及时间苗、定苗是减少弱株率,提高群体整齐度,保证合理密度的重要环节。在玉米3 叶期间苗,确保植株横向分布均匀;5 叶期定苗,去除过大苗和弱小苗,留大小一致的苗,确保植株纵向生长整齐一致。
2.2.2 精准追肥,促均衡生长。玉米追肥一般在小喇叭口期进行,要做到因苗施肥。对弱小苗和病株要适当多施,施偏心肥促弱转壮、转匀。对大壮苗适当少施,以促进全田植株均衡生长。
2.2.3 及时拔除病株、弱小株。玉米进入大喇叭口期后,因多种原因,田间会形成一定数量的病株和弱小株,病株、弱小株既占据一定的空间,消耗肥水,影响通风透光,又容易染病,不能够形成相应的产量,因此,应及早拔除,以提高群体整齐度。
3 改善结实度
根据皖北地区玉米开花结实期的生态气候条件,使玉米生育进程与最佳季节同步,充分利用温光水等资源,趋利避害,加强对肥、水和病虫害的田间管理,改善结实率,提高群体总粒数。
3.1 抢时早播,避免苗涝和花期高温热害
皖北地区6 月下旬进入梅雨季节,7 月下旬至8 月上旬进入高温季节。玉米苗期怕涝,花期易遭受高温热害。因此,小麦收获后玉米要抢时早播,最好能做到随收随播,力争在6 月18 日前齐苗。这样既能避免玉米苗期受涝,又能使花期避过高温季节,从而免遭高温热害,减少玉米穗的秃顶和缺粒程度,改善结实度(率),提高穗粒数。
3.2 适时田管,提高结实度
玉米小喇叭口—开花吐丝期是玉米一生中生长最旺盛的时期,也是灾害性天气的多发时期,抽雄吐丝前干旱(“卡脖旱”)、吐丝开花期高温(高温热害)、花期阴雨寡照等都会严重影响玉米的结实度。
3.2.1 及时追肥。在玉米小喇叭口期视土壤墒情及时追肥。如墒情差,应及时进行先灌溉后追肥。切不可靠天等雨,贻误追肥时机,导致因脱肥影响玉米的穗粒数和结实率。
3.2.2 加强水分管控,避免“卡脖旱”。玉米抽雄吐丝前10 d 是其一生中对水分最敏感的时期,缺水易造成雄穗不易抽出,雄花发育不良,花粉数量少,雌穗小花数量减少,雌雄花期不遇,影响正常授粉,导致秃顶、缺粒。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如土壤墒情不足,应视天气情况及时浇水。要浇“丰产水”,不要靠天等雨浇“救命水”。减少玉米穗的秃顶、缺粒现象,提高结实度。
3.2.3 多措并举,防控高温热害。一是高温期间提前喷、灌水,改善农田小气候,直接降低田间温度,减免高温热害。二是化学调控。采取根外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抗旱保水剂和微量元素肥料,如芸苔素内酯、美洲星、旱地龙等,并加入磷酸二氢钾进行叶面喷施,以增强植株对高温的抗性,降低水分消耗、增强根系吸收活力,促进玉米正常的生长发育,有效缓解高温干旱的危害。三是人工辅助授粉。在玉米进入抽雄吐丝期时如仍是高温天气,要采用人工辅助授粉。方法是人工用丁字架或粗绳拨动雄穗,辅助授粉,以提高结实率。
4 确保成熟度
养根护叶防早衰,适时晚收保成熟。养根护叶可保证足够的灌浆强度;适时晚收,能充分延长灌浆时间。确保成熟度,增加粒重,并改善品质。
4.1 加强田管,养根护叶防早衰
一是补施粒肥防止因脱肥而早衰;二是搞好水分管理,及时浇水和排涝,保根、护叶、增粒重;三是及时防治病虫害,确保植株有足够的绿叶面积、充分的光合产物来保证有足够的灌浆强度,增加粒重。
4.2 人工去雄,减少消耗增粒重
人工去雄可节省植株养分,减少呼吸消耗,改善群体光照条件,并减少叶片上的花粉堆积,提高光合速率,同时还能减少玉米螟的危害。
4.3 适时晚收,提高成熟度
受传统习惯和玉米“假熟”现象的影响,皖北地区一般9 月20 日前后就收获玉米,此时正值玉米蜡熟末期,千粒重仅达最大重量的85%~90%,玉米未熟早收通常减产10%左右,即造成平均750 kg/hm2左右的产量损失。玉米从吐丝授粉后,就开始籽粒形成和灌浆过程,籽粒形成后进入灌浆成熟过程。玉米籽粒的成熟过程分3 个阶段:乳熟期、蜡熟期、完熟期。乳熟期经历15 d,相当于授粉后的15~30 d;蜡熟期经历15 d,相当于授粉后的30~45 d;完熟期相当于玉米授粉后的45~55 d。玉米授粉30 d 后,籽粒顶部胚乳组织开始硬化,与下面的乳状部分形成一个横向的界线,这条界线叫作灌浆线,也叫乳线,是籽粒灌浆进程的标志,随着籽粒灌浆,灌浆线向下移动,直至消失,则灌浆停止。当前生产上应用的紧凑型玉米品种多有“假熟”现象,即玉米苞叶提早变白而籽粒尚未停止灌浆,这些品种往往被提前收获。一般在授粉后40~45 d,即乳线下移到1/2~3/4 时已经收获。收获时间越早,对千粒重的影响越大。籽粒乳线消失与乳线1/2 处收获相比,每晚收10 d,增产10%以上;高产田平均每天增产90~120 kg/hm2。玉米成熟的标准是:植株的中、下部叶片变黄,基部叶片干枯,苞叶变白,上口松开,黑层出现,乳线消失,籽粒变硬、并呈现出本品种固有的色泽。要确保在玉米完全成熟时收获,提高成熟度。同时,完熟收获的玉米籽粒饱满、均匀,小粒、秕粒减少,籽粒含水量较低,蛋白质含量高,商品性好,售价高,同时也便于脱粒储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