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细菌性果斑病和角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2021-12-05李发福
李发福
(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合肥 230088)
由细菌侵染导致的西瓜斑病包括细菌性果斑病和细菌性角斑病。其中西瓜细菌性果斑病又名西瓜细菌性果腐病、果实腐斑病、西瓜水浸病、细菌斑点病,是近年由国外传入的毁灭性病害,我国台湾和海南省有分布报道,主要危害西瓜、网纹瓜等,也可以感染其他葫芦科植物及番茄、胡椒、茄子等。西瓜细菌性角斑病又名西瓜细菌性叶斑病、西瓜细菌褐斑病,各个西瓜种植区均可发生,主要危害冬瓜、葫芦、西葫芦、丝瓜、甜瓜、西瓜、黄瓜和笋瓜等。笔者对西瓜细菌性果斑病和角斑病的病原、侵染循环、流行规律及危害症状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相应的综合防治措施。
1 病原
1.1 细菌性果斑病
病原为燕麦食酸菌西瓜亚种 [Acidovorax avenaesubsp.citrulli(Willems et al 1992)],为革兰氏阴性菌。菌体短杆状,极生单根鞭毛;不产生荧光和其他色素,严格好氧;不产生精氨酸水解酶,能在4℃~41℃生长;明胶液化力弱,氧化酶和2-酮葡糖酸试验阳性;利用葡萄糖和蔗糖作碳源结果不一致,但利用p-丙氨酸、柠檬酸盐、乙醇、乙醇胺、果糖、L-亮氨酸和D-丝氨酸结果一致。
1.2 细菌性角斑病
病原为丁香假单胞杆菌黄瓜角斑病致病型[Pseudomonas syringaepv.lachrymans(Smith et Bryan.)Yong,Dye& Wilkie],为革兰氏阴性菌。菌体短杆状相互呈链状连接,具端生鞭毛 1~5 根,大小为(0.7~0.9)μm×(1.4~2.0)μm,有荚膜,无芽孢。在金氏B 平板培养基上,菌落白色,近圆或略呈不规则形,扁平,中央凸起,污白色,不透明,具同心环纹,边缘一圈薄且透明,菌落直径5~7 mm,外缘有放射状细毛状物,具黄绿色荧光。生长适温24℃~28℃,最高39℃,最低 4℃,48℃~50℃经 10 min 致死。
2 侵染循环
2.1 细菌性果斑病
病菌附着在种子或病残体上越冬;病菌可附着在种子表面,也可能侵入种子的内部组织,带菌的种子成为该病主要的初次感染源。该菌在埋入土中的西瓜皮上可存活8 个月,在病残体上存活2 年,在田间借风、雨及灌溉水传播,从伤口或气孔侵入,果实发病后在病部大量繁殖,通过雨水或灌溉水向四周扩展进行多次重复侵染。
2.2 细菌性角斑病
病菌附着在种子内外,或随病株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成为来年初侵染源。病菌由叶片或果实伤口、自然孔口侵入,初在寄主细胞间隙中,后侵入到细胞内和维管束中,侵入果实的细菌则沿导管进入种子,造成种子内带菌。此外,采种时病瓜接触污染的种子致种子外带菌。且可在种子内存活1 年,土壤中病残体上的病菌可存活3~4 个月。生产上如播种带菌种子,出苗后子叶发病,病菌在细胞间繁殖,病部溢出的菌脓,可借助雨水、灌溉水或农事操作传播,通过气孔或伤口侵入、蔓延,进行多次重复侵染。
3 流行规律
3.1 细菌性果斑病
多雨、高湿、大水漫灌易发病,气温24℃~28℃经1 h,病菌就能侵入潮湿的叶片,潜育期3~7 d;细菌经皮进入果肉后致种子带菌,侵染种皮外部位,也可通过气孔进入种皮内。
3.2 细菌性角斑病
西瓜细菌性角斑病的发生、流行与气候、栽培管理等因素相关。
3.2.1 气候。病害喜低温、高湿,发病适温24℃~28℃,最高39℃,最低4℃。相对湿度在80%以上,叶面有水膜时极易发病。所以昼夜温差大,结露重且时间长时,发病重。病斑大小与湿度有关,夜间饱和湿度持续超过6 h,病斑大。湿度低于85%,或饱和湿度时间少于3 h,病斑小。露地西瓜蹲苗结束后,随雨季到来和田间浇水开始,始见发病,病菌靠气流或雨水逐渐扩展开来,一直延续到结瓜盛期,后随气温下降,病情缓和。
3.2.2 栽培管理。病菌一般从气孔或水孔等处侵入传播,但寄主叶片有伤口时会加速病菌的侵染,易发病;缺肥或氮肥过多也易发病;土壤黏重、耕层浅、排水不良都会导致田间的湿度过大,加重病害的发生;连作地导致土壤中病菌的积累,加重病害。
4 危害症状
4.1 细菌性果斑病
西瓜细菌性果斑病苗期和成株均可发病,瓜蔓、叶柄和根部通常不被侵染。
4.1.1 瓜苗。瓜苗染病沿中脉出现不规则褐色病变,有的扩展到叶缘,从叶背面看呈水渍状,种子带菌的瓜苗在发病后1~3 周即死亡。
4.1.2 果实。初期果实上部表面出现数个水渍状斑点,数毫米大小,灰绿色至暗绿色,随后迅速变褐,并扩展成大型不规则的水浸状龟裂斑,以致果实腐烂,分泌出一种黏质琥珀色物质,进一步发展,细菌透过瓜皮进入果内。该病多始于成瓜向阳面,与地面接触处未见发病。
4.1.3 叶片。病瓜周围病叶的叶脉边缘上出现褐色小病斑,病斑周围呈水浸状,有时有黄晕。
4.2 细菌性角斑病
西瓜细菌性角斑病分布较广,但一般轻度发病。全生育期均可发生,叶片、茎蔓和果实都可受害。西瓜细菌性角斑病与蔓枯病的危害状有些相似,但蔓枯病病斑表面有许多黑色小粒点。
4.2.1 幼苗。子叶沿叶缘呈黄褐至黑褐坏死干枯,最后瓜苗呈褐色枯死。
4.2.2 成株叶片。初生水浸状半透明小点,以后扩大成浅黄色斑,边缘具有黄绿色晕环,最后病斑中央变褐或呈灰白色破裂穿孔,湿度高时叶背溢出乳白色菌液。
4.2.3 茎蔓。茎蔓染病呈油渍状暗绿色,以后龟裂,溢出白色菌脓。
4.2.4 果实。初生油渍状小点,后逐渐变成油渍状坏死斑,病斑颜色也逐渐由黄绿色转变为近圆形红褐至暗褐色边缘黄绿色。随病害继续深入发展,病部凹陷龟裂呈灰褐色,空气潮湿时病部可溢出锈色菌脓。
5 防治方法
5.1 西瓜细菌性果斑病
5.1.1 农业防治。①加强检疫,不用病区的种子,发现病种应在当地销毁,严禁外销;②与非葫芦科作物进行3 年以上轮作;③采用温室或火炕无病土育苗;④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或酵素菌沤制的堆肥;⑤采用塑料膜双层覆盖;⑥合理灌溉,禁止大水漫灌;⑦病害一旦出现后,应随时清除病苗和病果,并彻底清除田间杂草。
5.1.2 化学防治。
(1)种子处理:用40%甲醛150 倍液浸种30 min 后,用清水冲净浸泡6~8 h,再催芽播种;对甲醛敏感的品种,可用50℃温水浸种20 min,再催芽播种;可用漂白粉进行种子消毒。
(2)药剂喷施:在发病初期及时喷洒47%加瑞农WP 800 倍液,或喷洒50%丁戊已二元酸铜杀菌剂500 倍液,或77%氢氧化铜WP 500 倍液,或30%碱式硫酸铜悬浮剂SC 400~500 倍液,施药应均匀周到,隔 10 d 左右 1 次,连续防治2~3 次。
5.2 西瓜细菌性角斑病
5.2.1 农业防治。①因地制宜选用较抗病的品种;②与非瓜类作物实行2 年以上轮作;③培育无病种苗,用新的无病土育苗;④露地实施高垄覆膜栽培,平整土地,完善排灌设施;⑤底肥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忌偏施氮肥;⑥保护地适时放风,降低棚室湿度,发病后控制灌水;⑦收获结束后清除病株残体,翻晒土壤等。
5.2.2 物理防治。种子处理:用50℃温水浸种20 min。
5.2.3 化学防治。
(1)种子处理:用4%次氯酸钠20 倍液浸种30 min,再用清水洗净。
(2)药剂喷施:在病害发生初期,喷洒50%丁戊已二元酸铜WP 500 倍液,喷洒77%氢氧化铜WP 1 200 倍液,喷洒14%络氨铜AS 300 倍液,喷洒72%霜脲·锰锌WP 800倍液,施药应均匀周到,每隔10 d 防治1 次,连续2~3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