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壤区雷竹笋用林造林技术规程》 解读
2021-12-05王海霞曾庆南
王海霞 曾庆南 程 平
(江西省林业科学院南昌 330032)
1 标准制定的背景
雷竹(Phyllostachys violascens) 是一种非常优良的中小型笋用竹种,富含蛋白质(2.74%)、脂肪(0.52%)、糖类(3.54%) 及植物甾醇、不饱和脂肪酸、黄酮类、必需氨基酸、Se、Rb、Mn等多种稀有营养及活性物质,组织幼嫩,笋味鲜甜、口感清脆别致,且具有出笋时间早、产笋时期长、丰产性能好、经济价值高等特点,作为食物资源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本草纲目》 《本草经》和《齐民要术》 等古典名著中均有记载。近30年来更是倍受人们青睐,产品供不应求。
种植雷竹是雷竹产区竹农致富的重要途径,雷竹产业更是成为当地林业及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雷竹原产于浙江,原产区有食用和经营雷竹的传统,但近年来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攀升和竹林退化问题,雷竹产业不断向产区外转移。江西省地处中亚热带,气候温和,水热资源丰富,土壤类型多样,十分适宜竹类植物生长,是中国重点产竹区,借助区位和市场优势,成功的承接了雷竹产业的转移,并在赣东北地区形成了1.33万hm2以上的固定种植区,成功打造了“黄泥雷竹笋”的品牌,市场份额日益扩大。然而,江西省雷竹种植起步较晚,且多发自民间,尚无适合江西省雷竹造林的科学技术体系,雷竹种植多参考甚至照搬浙江省的做法。
由于江西地处红壤区,大面积的红壤土与浙江雷竹产区的黑壤土在pH值、结构、有机质及矿物质含量等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基于黑土总结研发的雷竹笋培育技术在江西红壤土上表现出明显的“水土不服”:不仅成本较高、存活率低、成林慢,且成林后笋产期、产量及品质参差不齐,产品供应极不稳定,严重危及市场的主动权。甚至有些林分造林后不到10年,因林分退化需全部挖除重造,进入不断“造林—退化—再造林”的恶性循环,造成了极大的浪费。为了切实地解决这些问题,江西省林业科学院竹类研究团队自2012年开始,根据生产实际,在整合现有雷竹造林技术的基础上,开展林地规划、配套设施配置、造林种苗选择、移栽及幼林管护等技术研究,切实有效降低江西红壤地区雷竹造林成本、提高造林成活率及经营效益。
项目组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红壤区雷竹笋用林造林技术规程》[1],规范江西省及周边地红壤区雷竹笋用林造林技术相关的术语和定义、林地建设规划、幼林管护、水肥管理等要求,为促进雷竹笋用林规范化造林和推动雷竹走向科学、规范培育之路,推动江西红壤区雷竹笋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2 规程特点及主要条款
2.1 规程特点
本规程首次提出了红壤区雷竹笋用林的相关培育技术要点,技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 考虑了雷竹高强度集约经营生产实际、江西红壤立地条件及生长生理特性,规定了林地土壤、水体及气候环境条件要求,并对林地机动车道及灌溉条件提出了可控要求。
2) 针对雷竹喜肥特征,充分考虑了雷竹生理生长特点及不同肥料特征,规程编写侧重不同肥料的施用时间、方法及用量。
3) 借鉴了地方标准的成功经验,在充分试验的基础上,根据江西省生产的实际情况,首次对相关的指标或要求进行规范。
2.2 主要条款解读
根据雷竹高强度集约经营实际情况,结合现有研究成果,编制技术规程中的条款,以保证红壤区雷竹笋用林分生产及经营需要,造林的适用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还要注重技术规程的实用性,继续对技术标准中积累的实测数据进行更好的补充,以便修订规程。
规程内容的研究应尽可能全面,既考虑一般性要求,又有针对性,同时又提出量化的指标,便于操作和应用。
2.2.1 林地选择
考虑雷竹生产要求,应选择海拔低、坡度小、地下水位1 m以下、交通便利、灌溉水源丰富的丘陵缓坡地。同时,考虑到食品安全性,对土壤和水体环境提出了相关要求。
2.2.2 设施规划
雷竹生产过程中,生产物资量大,对水分需求大,为此主要考虑林间道路规划、灌溉水源和排水沟配置,满足成林后竹笋生产要求。
2.2.3 母竹的选择和移栽
主要考虑整地、母竹选取、移栽等技术措施,以确保造林成活率。母竹的选择及移栽,直接影响着造林质量,因此本规程强调母竹质量、要求及移栽技术措施,确保造林成活率及林分竹材产量。
2.2.4 幼林管护
主要考虑套种、灌溉、及时疏笋养竹等技术措施,以确保尽快成林。
2.2.5 施肥
雷竹是喜肥树种,适当的施肥能有效提高林分产量和质量,因此本规程根据科研人员长期研究结果,规定了施肥时间、施肥种类、元素配比、施肥量及施肥方式,以确保肥料利用率及林分产量。
2.2.6 灌溉
雷竹是喜水怕涝植物,有效的水分管理是确保林分生长和高产的技术措施,特别是笋芽分化期,保证水分供应是笋芽分化的必要条件,因此本规程规定了恰当土壤湿度和灌溉的时机,以确保林分正常生长。
2.2.7 病虫害防治
防治主要采取综合措施,遵循预防为主、科学防控的原则,规程提出以预防为主、防重于治、抓早治小、绿色防控的生态调控措施,从林分群体健康的角度,提出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为主、农药防治为辅的雷竹林分群体健康调控方法。
3 标准宣传和应用建议
加强宣传和培训的力度。通过提供技术咨询、科技支撑、实施林业科技推广项目、编印技术手册、借助江西林技通平台等形式加强对本标准的宣传和培训,并营建示范基地以示范和普及雷竹笋用林科学造林理念及技术,提高造林水平、降低造林及林分投产后的生产成本,推动红壤区雷竹笋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