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课程中思政教育的融入
2021-12-05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丁建生陈冯梅杨淑丽
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丁建生 陈冯梅* 杨淑丽 刘 颖
医学院校不仅要培养具有医术的医生,还要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职业道德和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实施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动员全体教师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将德育要素融入每门课程,使课堂教学成为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有道德的人才的主渠道。本文探讨了预防医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挖掘预防医学课程所蕴含的德育要素,整合思政课的教育功能,加强“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并重,实施全过程多维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预防医学专业人才。这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深入分析和科学总结,为全面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也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
一、预防医学的课程特点
预防医学的课程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预防医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人群,又侧重于健康和无症状的人群,一切措施必须从人群出发,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2)预防医学具有多学科、防治结合的特点。预防医学的学科范围较广,强调预防为主的理念,强调积极预防疾病,具有较大的人群健康效益,遵守防治结合。(3)注重理论与临床医学相结合,把预防贯穿于临床实践的全过程,实施三级预防策略和措施。(4)预防医学具有社会医学的特点,更加强调法律、法规、政策的制定与执行。
二、预防医学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必要性与意义
(一)实现“三全育人”的需求
实施课程思想政治教学,符合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方向和要求,体现了全课程“大思政”的教育体系,实现了全过程、多维度的教育。大多数医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他们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他们的事业毫无用处。他们专注于医学专业理论和临床实践技能的学习,侧重于执业医师考试的通过,并认为只有这样才有能力为病人的健康服务,主观上削弱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构建课程思政无疑是弥补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足的一条好途径。
(二)预防医学课程教学的内在动力需求
新冠肺炎疫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最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也是最严重的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国公共卫生体系、重大疫情防控与应急管理体系在这场抗疫斗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抗疫斗争取得了重大战略成果,但同时也暴露出能力不强、防治结合不紧密、基层公共卫生人才不足等问题。而这也正是预防医学课程所关注的,如何加强临床医学人才防治结合的能力?如何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展开调查工作?在课程授课过程中,可以联系疫情发生的突发情况,激发医学生产生更多的“思想”共鸣,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观,教育医学生要做到“又红又专”。
(三)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
现阶段中,大多数在校医学生均为“00后”,且是家庭中的独生子女,其情绪比较不稳定,并且心智思想并未完全成熟。而这一阶段是学生形成正确“三观”的重要时期,因此在该阶段对学生展开思政教育显得至关重要。此阶段学生的思想较为活跃,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很强,但是易被事物表象所迷惑,再加上医学生的课业比较繁重,故而很容易导致其内心产生不平衡心理与厌学不良情绪,最终导致价值观取向不正确。因此,在预防医学专业教学时,应合理选择案例向学生展开思政教育,这对学生形成正确“三观”十分有利。
三、预防医学课程教学融入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
实际上,预防医学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十分丰富,在开展医学课堂教学时,以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将思政教育内容充分融入其中,主要包括爱国主义与课程教学相融合、增强公民责任意识、强化伦理道德等,就能够实现思政教育在预防医学教学中的开展目的。
(一)爱国主义与课程教学相融合
在预防医学教学中,以中国科学家在预防医学领域的贡献为例,结合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早在16世纪,人们就发明了预防天花的疫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涌现出伍连德、苏德隆、何观卿、钟南山、陈薇等一批著名学者,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医学现状,激励他们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结合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出现的防疫英雄为例,培养大学生对国家公共卫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增强医学生公民责任意识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曾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现阶段,全球经济高速发展背景下,环境污染问题已日益突出,主要包括水污染、土壤污染及空气污染等。在预防医学的教学当中,环境和健康之间的关系也是教学重要内容。教师在开展授课时,可借助图文并茂的方式,向学生讲解环境污染事件,如“伦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件”“中国癌症村地图”“巢湖蓝藻暴发”等,并让学生观看与空气污染有关的纪录片,促使学生能够深刻认识到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所造成的破坏,以及对人们健康所造成的威胁,进而引导学生能够自觉遵守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全面参与到保护环境的行动中,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公民责任意识。
(三)强化伦理道德教育
加强对医务人员展开伦理道德教育,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比如教师在讲解有关传染病防治相关章节时,可为学生播放一些公益视频,如《永远在一起》《爱在阳光下》等,除让学生了解艾滋病基础知识以外,还能让其树立起反歧视的意识。对于患有传染病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尊重及保护其隐私,不可存在歧视心理,给予患者人文关怀。对于医护人员而言,这是其必须遵守的一项基础职业伦理。如在讲授环境卫生学相关内容时,可为同学们播放“日本决定福岛核污水排放入大海”的新闻报道,引入相关科研数据,和苏联切尔诺贝利的核污染事故联系起来,了解7级核污染给人类带来的惨痛教训,再引入我国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保护环境的信心和决心,更加全面地展现我国的大国担当;又如在讲解实验流行病学相关内容时,可为学生播放“黄金大米事件”这则新闻报道,该报道主要曝光研究人员在未经允许情况下,将转基因大米应用在儿童群体中实施人体试验,进而引发社会大量关注。这一事件也给我们医疗科研工作人员一定警示,即科学研究是不可突破伦理底线的。
实践证明,在开展预防医学教学时,应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础,建立全程育人的工作体系,积极探索将思政教育融合与专业课程汇总的方法,从而实现价值引领、能力培养及知识传授等教育目标,以此培养德才兼备的专业医学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