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新趋势,适应新变化,做好新应对
——谈新教材与老高考的有效衔接
2021-12-05河南省南阳市内乡菊潭高级中学苟学建
河南省南阳市内乡菊潭高级中学 苟学建
在全国新高考改革的历史大潮下,河南省教育厅明确了2021年入学的高一新生,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使用新教材,但依旧实施老高考的政策。处于重要变革转折期的各所普通高中,既面临严峻挑战,更迎来了难得机遇。笔者认为,只要做足、做好新教材与老高考衔接中的“三认识、三变三不变、六应对”,主动作为、充分应对,不仅能为学生提供更强有力的学习支持,托举他们步入美好的明天,还有可能促使学校在革新的机会中脱颖而出。
一、顺应新教材与老高考相结合的高考改革特殊期
(一)认识到新高考是国家高考改革的产物
新高考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既涉及为国选材的国家大事,更是关系莘莘学子前途和命运的大事。为此,学校管理者及每位教师都要充分认识到,这是教育改革发展所向,也是历史发展所向,应当强化学习、更新观念、主动顺应时代浪潮,真正成为新时代高考改革的“冲浪者”。
(二)认识到新教材是落实新时代高考的载体
新教材承载着新高考的特殊使命,具有异常重要的“文化中介”功能。如何通过教材落实对学生的学科素养及关键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学校管理者和学科教师加强对新教材的学习,加深对新教材的理解。尤其是每位学科教师,要以研究的心态和行动,认真学习、对比、分析新旧教材在体系编排、内容选择、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基本要求等方面的区别和联系,因为充分地理解教材是用好教材的重要前提。
(三)认识到“新老”结合是地方推进改革的制度缓冲
自2014年国家实施新高考制度以来,浙江、上海、山东、湖南等省市先后启动新高考,为如今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条条可借鉴的经验和教训。河南作为高考大省,不急不躁、沉着应对,于2021级实施“新教材+老高考”的政策,于2022级正式启动高考综合改革并采用“3+1+2”选科模式。应当说这是目前最为稳当的改革方式,应充分利用好“新老”结合的过渡期,做好学校新高考的推进和准备。
二、适应新教材与老高考衔接中的“三变三不变”
(一)关注“新老”衔接中课程理念、教与学方式的变化
1.关注教育价值理念的变化
新教材传达的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更加强调教育的育人功能。新教材不但要完成“培养什么人”的首要问题,还要承载“怎样培养人”的任务,具体是要突出学科素养、强化关键能力、提升必备知识掌握程度和综合水平。新高考在人才培养上,要求教师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多元个性化发展,注重生涯规划的指导和教育。
2.关注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
新高考命题理念发生了重大转变,这要求教师必须做出相应的教学方式转变,才可能培养出适应新高考的学生。教学方式究竟如何变化?一是为学生提供情境化学习,二是加强学生体验式学习,三是增强学生参与式学习。如此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此才能落实新高考改革的育人目标。应当说,这是对教师最大的挑战。
3.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
一是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努力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学习氛围;二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以此提高其学习兴趣及学习成效;三是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以此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进而达到提升学生基本素养的目的。
(二)明确“新老”衔接中的任务、主体和考查方式没有变
1.教育的根本任务没有变
当下的学校教育,都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五育并举”的基本方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使命不会变。教育改革与否,国家对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和要求是不变的,只有学校、教师保持办学方向纯正,才能培养出品德优良、爱国奉献的优秀学子。
2.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没有变
随着新高考改革的纵深推进,发挥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将一直是教育的一项核心目标,唯有尊重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才是遵循了现代教育的本质。因此,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还学于生、让学于堂”,努力追求落实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是导引“新老”过渡期教学思想和行为的不二选择。
3.高考为主的考查方式没有变
“新老”衔接期,与新教材、新高考时期的人才录取方式存在很大差异。过渡期高中生进入高等院校的主要途径仍然是高考,在录取方式上仍主要是以高考成绩为录取依据。因此,培养学生扎实的知识基础、学科能力和素养在以高考为主的考查路径中仍将是最主要的制胜法宝。
三、做好新教材与老高考衔接中的学科“六应对”
(一)做好学科素养目标达成的应对
2015年以来,在历年高考中,学科素养在高考考查中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高考命题者会通过设计将现实社会生活情境和学习探索情境高度匹配到试题之中,模拟出一种在真实的背景下解决问题的情形。考生在答题过程中,必须运用到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才能解决其中隐含的实际问题,进而达到高考选拔人才的目的。因此,在“新老”衔接中,学校应做好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经验、基本品质、基本态度等方面的目标达成设计。
(二)做好新旧教材体系变化的应对
2019年5月9日,高中新教材正式发布。新教材相较旧教材而言,更加注重时代性因素,非常强烈地体现了时代教育理念和价值要求。总体来讲,通过每个学科的新旧教材对比,可以发现在体系结构上都有了较大的变化。这是对学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巨大考验,学校必须开展新课程、新教材能力提高培训,才能保证将新内容、新要求较好地落实到日常的教育教学环节之中。
(三)做好教材知识内容变化的应对
教材体系的变化,可能会伴随着知识内容的相应变化。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新旧教材中,学科的知识结构相对稳定,也就是说,高考要求学生掌握的主干知识,80%的知识是相同的。新教材是在旧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删、增、变”,使之与新高考方向更加趋于吻合。总体而言,新教材中知识偏向于更容易掌握和学习,更加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实际生活。学校要做好各学科知识内容上具体的细节变化比较,研究好新旧教材知识的联结点、生发点,才能在日常的教学中做到精准用力、精准施策。
(四)做好课堂教学方式变化的应对
从近年来高考命题的变化趋势来看,在高考的考查要求上,对基础知识要求更扎实,更加强调知识能力的触类旁通,命题中体现理论联系实际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不断增加。另外,倾向于创新能力考查的问题情境式题目更是成为热门。对于越来越灵活的运用知识、能力和素养去解决问题的考查方式,教师必须改变过去“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真正从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出发,更多采用体验式、情境式、探究式、启发式等多样化教学。尤其是在能力培养上,多创新问题情境式教学设计,以学为本,不断修正和提升自身教学方式。
(五)做好学生学习方式改变的应对
基于高考命题的进步和变化,学生要由过去重听、死背、多刷题的机械学习方式向侧重知识、能力和素养培养的学习方式转变。教师要通过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克服过去学习上一些习惯性思维和行为,在课堂上适当“让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进而在学习中增强成功感和愉悦感;教师要善于用问题情境式的学习设计,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学习兴趣、学会学习、解决问题;教师要设置必要的探究性问题,让学生去突破思维、深入探究,使得学生在实践与体验的过程中,将知识演化为能力,内化成素养和智慧。
(六)做好学科教研方式变化的应对
新教材、老高考是全面实施新高考的适应期,改革的号角呼唤学校管理者及学科教师要注重角色转变,要以学习者、研究者、践行者的身份主动作为、勇于改变。目前,很多学校在学科教学上,都有组织开展集体备课,不少学校还做到了每日备课、一课多研等,这都是很好的做法,值得坚持和推广。但对于变革的关键顺应期,学校还应在教研的规范性和内涵上加强细化、落实要求,同时要提醒各学科教师和备课组,既要低头拉车,还要抬头看路,要多在改革方向上、政策上、变化上保持清醒的学习意识和敏锐的探查意识。学校要尽可能为教师们“打开多扇窗”“搭建多平台”,在校际、校内开展多样化研究学习共同体建设,以活动为载体,“走出去、请进来”,不断丰富教研路径和内容。
未来已来,把握当下,才能更好迎接未来。在如火如荼的新高考改革洪流中,面对新教材、老高考的衔接问题,各学校只要加强学习、研判,顺势而为、创新作为,定能创造出独有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