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孤独感与心身健康
2021-12-05
《中国统计年鉴》的调查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高达1.7亿,占比12.6%,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发展[1]。老年是“丧失”的时期,感知觉衰退,记忆和认知能力下降,离开了原有的工作岗位,社交网络收缩,一些老年人甚至需要面对丧偶等重大生活事件。面对老年期的种种变化,孤独感悄然袭来,成为老年人各种身心问题的导火索。欧洲健康、老龄化和退休调查第5波数据调查显示,欧洲老年孤独感的患病率为9.2%~12.4%[2]。我国最新的全国范围的老年人孤独感调查是中国人民大学在2016年公布的《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报告》。这一研究报告显示,全国高达24.78%的老年人有孤独感,而其中1.42%的老年人的孤独感程度较为严重,经常体验到无人陪伴和被孤立的感觉[3]。尽管老年孤独感患病率在早年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但是在随后的几十年内并未有显著增长。这一现象可能是社会变迁的效应与孤独有关的其他因素的变化所抵消导致。Perlman & Peplau将孤独感定义为对“期望和达到的社会接触水平之间的差异”的反映。关于孤独的定义大多数都涉及3个假设。首先,孤独是由感知到社交网络中的缺陷造成的。第二,孤独是一种主观状态,区别于社会孤立的客观状态。第三,孤独的体验是令人痛苦的[4]。
情感孤独和社交孤独是接受较广的孤独感分类。社交性孤独是指缺乏社会融合或能提供归属感的社交网络如朋友、同事、社区等。情感性孤独是缺乏亲密关系或是可以依恋的人,例如儿童的父母或者其他抚养者,成人的伴侣或亲密朋友。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孤独程度量表(UCLA)和de Jong Gierveld孤独量表是目前国内外测量老年孤独感应用最广泛的量表,其有效性和可靠性在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各种人群中均得到了证实。老年人作为孤独的易感群体,一直以来都是孤独感领域中的重要研究对象。
1 影响老年孤独感的可能原因
研究者对老年孤独感的预测因素研究十分重视,在这一方面的研究也是最多的。了解与孤独有关的因素对发展适当的干预措施来预防和减少孤独至关重要。研究者一般是针对特定的群体,对多个预测因素进行研究。老年人孤独感的预测因素是复杂的,并且因素之间有交互作用,这些因素往往对孤独感的发展起累加效应。
1.1 社会人口因素 高龄老人经历了更多的身体限制和社会损失,他们对社会交往的期望可能很难实现,因此他们比年轻的老人体验到更高的孤独感。性别与孤独感不直接相关[5],往往是和其他因素相互作用的,如婚姻状况或生活安排等。社会经济地位高[6]、受教育水平高[7]和居住在城市中心附近[8]的老人孤独感水平相对较低,因为这些老人可利用的社会和个人资源较为丰富,而且人与人之间的老龄化速度各不相同,在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群中,老龄化速度更快[8]。是否有移民背景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老年人的孤独感,Cheung等[8]发现,在新西兰居住的亚洲移民孤独感得分高,这可能是由语言障碍带来的文化和社会孤立导致的。
1.2 躯体健康因素 老年人可以通过改善他们的长期健康问题从孤独中恢复过来。研究发现,自评健康状况与老年人的孤独感呈正相关,身体疼痛可能增加老年人孤独的风险[9]。在老年人中,听力损失和多发病的出现与孤独存在联系。认知功能下降导致社会退缩,进而导致孤独的产生。
1.3 心理因素 在心理因素方面,有研究者发现五大人格特质中的宜人性、稳定性和开放性与老年男性的孤独感呈负相关[10]。主观年龄对老年孤独感有重要的影响。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大流行期间,年轻的主观年龄可能会削弱老年人孤独感与精神症状的关联性,而那些主观年龄较大的老年人往往无法从密切的社会关系中获益,以减轻孤独感[11]。另外,身体形象满意度较低的老年人可能基于年龄的耻辱,从而产生强烈的孤独感[12],所以解决老年人孤独感的方向应该考虑关注老年人对衰老的看法。抑郁作为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和孤独往往是并存的。积极的应对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老年人的自尊和孤独感之间的关系。良好的自我评价也是孤独状态向非孤独状态转变的重要因素。总的来说,积极、健康、年轻的心态是远离老年孤独的必备法宝。
1.4 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的可用性在改善孤独方面尤为重要。家庭为老人提供温暖的避风港,使之远离孤独。苏淑文[13]用自制的孤独感量表调查了1000名老年人,发现在社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比在养老院居住的老人更少体验孤独的情绪。婚姻被认为是抵御孤独的主要保护因素。没有伴侣的人在孤独程度上比已婚或同居者得分高得多[14]。婚姻伴侣被证明是重要的,无论是作为亲密的依恋,还是促进与更广泛的熟人圈子的参与。另外,家庭规模和孤独之间存在U型关联,独居和四户以上的人口孤独感比2至3人的家庭孤独感得分更高[15]。有研究者认为亲属关系的主观方面(关系紧张、支持、家庭凝聚力)比结构方面(生活安排、家庭规模)更能解释孤独感的变化[16]。邻居由于其邻近性,容易获得,是老年人重要的社会支持。这些都表明了关系的质量比关系的数量更能影响老年人的孤独感。
老年孤独的成因是复杂的。那些年龄较大、农村户口、受教育程度较低、社会经济地位较低、使用新媒体频率低的人往往会经历更高的孤独感,这表明老年孤独的社会不平等现象。Yang等[7]提出了一种年龄差异的模式,即自评健康状况和家庭功能对年轻老人和高龄老人都很重要,而婚姻状况、教育、社会参与和新媒体的使用只对年轻老人重要。不同类型的孤独也受不同因素的影响,例如情绪社会支持和生活质量对情绪孤独的预测力最强,同伴关系和工具性支持对社会孤独的预测力最强[17]。诸如此类的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增加了孤独成因的复杂性。
2 老年孤独感对心身健康的影响
老年期的孤独感往往会带来一系列的身心健康问题,降低其主观幸福感和生命质量,增加脆弱的风险。某纵向研究发现,孤独感与死亡风险升高20%相关,但在进一步调整健康状况和抑郁症后,这种联系消失了,这说明健康状况充分解释了孤独感与死亡率之间的关系,孤独感通过影响健康状况增加老年人死亡风险[18]。
2.1 身体健康状况 老年期的孤独会引发一些身体健康问题。Powell等[19]的研究表明,孤独的美国老年人倾向于报告疼痛、疲劳的症状。跌倒是老年人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重要影响因素,在独居者中更为常见,孤独的老年人跌倒的概率增加[20]。睡眠障碍在晚年生活中是常见的,但这并不是衰老的必然结果,可能归因于一系列因素,包括心理社会风险。研究证明,睡眠不足可能是孤独影响健康的重要机制[21]。有学者认为,免疫系统和代谢系统这两个压力敏感系统参与了社会关系与健康的联系。Shiovitz-Ezra等[22]的研究发现,孤独感与HbA1c、BMI和代谢负荷这3种代谢生物标志物水平恶化有关,具有孤独感的老人有高出39%~71%的概率发展为预期风险水平。但有纵向研究采用了更为严格的研究方法和更具有代表性的大样本数据,发现孤独感与以HbA1c为标志的心脏代谢状况并没有关系[23],所以孤独感与代谢系统的关系仍有待探讨。另外,具有炎症性病因的年龄相关疾病,特别是心血管疾病与老年人孤独密不可分[24]。Vingeliene等[24]发现,持续性孤独与男性CRP水平升高相关,男性比女性可能更容易受到以生物变化(包括全身炎症)为信号的孤独感相关疾病风险影响。以上许多健康问题与衰老本身有关,因此衰老和孤独的综合生理效应可能更加复杂。
2.2 认知功能 在孤独对健康和福祉的多重不利影响中,与老年人维持独立功能最相关的因素之一是认知功能障碍和患痴呆风险的增加。孤独感可能间接影响认知能力,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功能和身心健康的衰退介导了老年孤独感与认知功能低下之间的关系。Wang等[25]校正了研究中其他变量及其交互作用项后发现,孤独感与认知功能的下降没有显著相关性,这表明孤独感与认知功能可能不存在独立的相关关系。孤独感与激活背外侧前额叶皮层脑区在执行控制功能效应下的激活具有相关性,老年人的孤独感降低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老年人的注意网络功能[26]。
2.3 心理健康 孤独对晚年的心理健康有不利影响,并可能与某些精神疾病有着双向的关系。孤独感可能会引发老年人述情障碍,从而加重老年人的人际关系问题,造成恶性循环,降低其主观幸福感。在一项访谈调查研究中,研究者认为孤独感触发了一种适应不良威胁的反应,在这种反应中,老年人对自我更加关注,对不确定性和焦虑症状更加难以容忍从而导致疑病[27]。以城市居家养老老年人为样本的研究发现,社交焦虑与老年人孤独感正相关,且两者具有良好的双向预测作用[8]。Fox等[29]的研究发现,老年人的社交孤独和情感孤独与创伤后应激症状纵向关联,并且可能存在双向的关系。消除孤独感有助于预防抑郁,同时抑郁程度的加深也会导致孤独感的增加,抑郁症状与孤独感之间存在风险增加效应。
3 老年孤独感的干预措施
3.1 心理治疗 朋友或社会交往的数量不如他们关系的质量对孤独感更具有预测性,提高社交技能和解决适应不良的社会认知侧重于社会互动的质量,其更能直接地解决孤独问题。对有孤独感的老年人来说,交友很可能具有成本效益,所以心理治疗主要集中于改善老年人的不良认知和社交技能的提升。
怀旧治疗顾名思义是通过唤起病人对过往事情的回忆并进行讨论,一般会借用照片、录音等熟悉物品的提示帮助回忆。怀旧疗法是老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常见心理疗法,在治疗孤独感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团体心理辅导可以给老年人增加交往机会,通过心理辅导可以改变其过往错误的认知关系,提高社会交往能力,从而使其孤独感得到减轻。有中国研究者利用实验法证明了萨提亚治疗模式的团体辅导干预老年人孤独感的有效性[30]。针对抑郁和焦虑的团体认知行为疗法项目可有效地减少孤独感,这可能是由于孤独、抑郁和焦虑之间存在共同的潜在认知和行为机制。近年来园艺疗法兴起,其应用领域广泛。有学者研究发现,园艺疗法能够改变老年病人消极的自我认知,提高自我效能感,达到缓解孤独感的疗愈效果[31]。园艺疗法是由美国园艺疗法协会提出的,是指一个专业的治疗师协助参与者进行园艺相关的活动以实现特定的治疗目标,对情绪治疗十分有效[32]。通过参加园艺操作活动可以减缓压力、提高自信和情绪的稳定性以及自我认同感、改变认知方式等,从而使社会交往能力得到提高。冥想训练等也可以通过改变老年人的认知来减轻老年病人的孤独感,有效缓解和调节因孤独感而产生的负面情绪[33]。袁勇贵等[34]创立的平衡心理治疗,基于平衡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认为其通过把握“度”和“关系”这两个层面,使个体达到心身平衡的状态。老年人的孤独感说到底也属于关系问题,在未来可以尝试用平衡心理疗法进行干预。
孤独干预的有效性是通过适应目标人群来增强的。有研究表明,在养老或护理机构中,怀旧疗法和园艺疗法报告了孤独感的最大减少,因为这些干预措施是不依赖重大体力活动或行动能力,允许通过机构内设置的团体活动形成和维持社会关系。所以,行动能力较差的老年人较为适合心理治疗的干预措施。
3.2 其他治疗 体育运动尤其是集体的体育活动,如广场舞[35],太极拳[36]等,能够给老人提供社交机会[62],满足其情感需求,而且运动还可以提高身体健康水平,减缓机能衰退,抵抗老年疾病的侵扰,在降低老年人孤独感方面作用明显。新技术和社区参与艺术被视为解决老年人社会孤立和孤独感的一个有前途的工具。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也成为了微信等社交媒体的用户,这些社交软件成为他们生活中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微信等社交媒体的出现,给老年人的社交也提供了机会,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即使行动不便,也能和周围人维持联系且可以在网络上寻找新的人际关系,减少内心的孤独感[37]。视频会议干预和社交机器人也可以提供陪伴,与老人进行沟通和交流,从而解决情感和社交孤独问题。但是由于老年人使用新科技能力和科技资源的限制,而且某些干预方法成本高,难以大范围推广。Poscia等[38]的文献分析研究表明,社区参与艺术为解决老年人孤独感带来了积极的结果,尤其是在感觉受损人群中。此外,还建议增加志愿活动,使老年人能够相互帮助,以减少帮助者和被帮助者之间的孤独。完善医疗保健系统在解决这一基本公共卫生问题中也起着重大的作用。
4 研究展望
近年来,老年孤独的研究取得一些进展,但仍有许多不足之处,在未来需要更多的研究。(1)老年人由于其独特的身心状态,其孤独的含义也会有所不同,但是很少有学者针对老年人的孤独特点制定量表。(2)老年孤独相关的生理发生机制并不清晰,且研究范围多局限于生物变化,未来可在老年人孤独感的神经发生机制方面有更多的探索。(3)老年人孤独感与精神障碍的关系研究有利于对一些精神疾病进行早期预防,但这方面研究较少且范围窄。(4)老年孤独的影响因素十分复杂,很多因素与孤独具有双向关系的同时也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老年孤独感的跨文化研究非常少,文化因素对老人孤独感的影响难以明确;将来的研究可以多关注一些可改变的因素,如认知和应对方式等;研究者也应关注社交媒体或科技对老年人孤独感的影响,这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5)现有的老年人孤独感干预措施成功率高的一种解释是,研究人群并不代表普遍老年人,例如有很多研究排除了具有某种认知障碍的老人,所以未来需要在身体和认知能力方面减少限制,让更多参与者参与到研究中,以评估孤独干预措施是否能在更普遍和更具代表性的老年人群中有效。(6)在研究方法方面,有些研究采用一些大型社会调查项目中的研究数据,例如“欧洲健康老龄化和退休调查”等,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样本容量,提高了样本代表性。近年来纵向研究和质性研究增多,但相关研究占据非常大的比重,这不利于确定因果关系和深入研究老年孤独感,之后仍需更多努力。(7)中国由于老龄化的发展,孤独感问题得到了一定的重视,但研究的本土化程度不够,研究应多重视结合中国独有的文化特点来探究中国老年人的孤独感特点及其个性化的干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