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应急管理能力的实践初探

2021-12-04陈宏王泽万强

管理学家 2021年20期
关键词:专业性应急管理实践探索

陈宏 王泽 万强

[摘 要]近年来,安全事故频频发生,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提出了系列指导思想。应急工作作为安全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的重要思想为方针指南与基本遵循。文章围绕涉核研究所(以下简称“本所”)在应急工作的实践探索,介绍其以“四专特性”(专一性、专业性、专家性以及专长性)为指导开展的各项举措,给出现有痛点及难点问题的解决思路,以期为其他应急工作的持续推进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法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应急管理;实践探索;专一性;专业性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2(2021)20-0082-0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这个新的时代中,国际变化日新月异,国际形势日趋严峻。这就对应急管理工作有了更加全面的要求和更高的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应急工作的开展,提出一系列指导性的方针政策,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的重要思想。这是新时代下应急管理工作的方针指南与基本遵循。

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更新与发展,应急管理经验的不断丰富,人民群众自我保护意识的逐步提升,应急工作呈现出方法多元性增加、实施可行性提高、全面系统性完善的良好趋势。但近年来,安全事故依旧频频发生,让人痛心疾首。这些安全事故的背后不仅反映了作为应急工作主体的人民群众对安全认识的不足,也体现出了提升应急管理能力依旧在路上。

一、应急工作现状及问题

应急救援与处置是事故预防的防护屏障,然而在应急救援及处置中仍存在救援效果不理想或失败的结果[1],这就对应急工作在日常的管理运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急工作在日常的工作中主要有以下一些难点。

(一)源头严把关,加强应急预案管理

为全面贯彻管理方针,切实加强、规范应急管理工作,疏通从上至下在应急工作中的响应脉络,切实保障应急工作中预案和准备的主体地位,加强应急预案管理就是打好源头严把关的先锋军,制定行之有效的应急预案就是重要措施。

(二)實践重方法,确保应急演练适宜

应急演练作为检验突发事件责任主体应急预案可行性、应急准备全面性、应急机制协调性及应急处置能力高低的重要途径[2],在应急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确保应急演练的适宜性,使得演练方式有效、高效、经济是应急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准备需充分,保证应急工作安全

应急工作具备危险性。在开展应急演练时,应高度注意安全问题,避免演练变灾难,造成人员受伤以及财产损失等不好的结果。因此,演练需准备充分,保证方案、人员以及物资都在可行与可控范围内,避免造成较大损失。

(四)记录可追溯,实现应急经验增值

应急工作需实现全方位记录,实现过程可追溯。从应急预案的编写、签署、评审到应急演练全过程再到应急工作分析报告及至应急工作评价总结均需明确,并定期整理,实现经验增值。

二、提升应急管理的思路

为切实有效解决应急工作难点,持续改进应急工作,本所充分汲取了在长期安全生产实践以及应急工作开展中取得的经验和做法,发挥本所在应急工作的特色优势,提出了以“目的专一性、措施专业性、公信专家性以及特色专长性”为着力点的应急举措,在应急工作中取得较好效果,为本所应急工作积累宝贵经验。

目的专一性是应急工作的核心,明确了应急工作的主体。本所应急工作的目的就是对正在发生或预测到的紧急状况及时采取应对措施[3],避免事故或衍生事故的发生。保障职工和国家的生命财产安全是一场永不放松的持久战,是应急工作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坚定决心。

措施专业性要求应急工作横向到边。对全方位、系统性规范应急工作的定位、内涵以及实施流程提出要求,确保各项举措的专业性,避免外行人干内行事。

公信专家性可提高应急工作的专业高度。在应急管控与效果保证中,专家的作用不可或缺,专家对应急工作的权威性使得协调管理工作得以有序进行。

特色专长性要求应急工作纵向到底。其依据行业特点、实施主体等系统构成,发挥专长,汲取不同领域对不同应急工作的特色经验,丰富斗争意识。

在本所应急工作中,充分发挥“四专特性”的重要作用,推进应急工作围绕核心,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高屋建瓴的多维度发展。

三、具体实践

本所围绕体系建设、演练效能、专家指导、人才优势全面开展各项应急工作。

(一)保证目的专一性,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1.应急管理法治化建设,规范运行应急体系

实现应急管理法治化建设是响应依法治国、应急工作有序开展的基础。依据法规标准(包含《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国家核应急预案》等多项法规条例),本所制定了《风险管理程序》《应急救援管理程序》等一系列文件,全所上下均严格按照制定的规章制度开展应急工作。这是应急工作从上至下,有效开展的前提。

2.应急管理团队化建设,应急队伍能打胜仗

突发性、矛盾性和复杂性是应急工作的常态,解决当前应急工作多元的需求变化,就必须有一支能力过硬的人才队伍。团队化是个人工作的协同统筹,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上下同欲者胜,团队化使得应急工作目标统一,方向一致,做到无往不胜。

个人是团队的基础单元,团队的进步要求个人能力的提升。通过对所内应急工作人员的严要求、高标准,定期抽查以及不定期考核,使应急工作人员在专业领域不断提升业务能力水平,深耕细作,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为应急管理团队拓展能力边界。

3.应急预案分级化建设,前移应急工作关口

作为应急工作的重要抓手,应急预案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许多单位却依然存在应急预案只是为了应付检查的现象[4],为了避免应急预案管理出现“书本化”“简单化”“无序化”,本所采用分级化应急预案管理模式,切实区分不同情况下的应急工作差异性,做到有针对、有场景,实打实的解决应急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通过应急预案分级化建设,使应急预案可靠、有预见性、可实施性以及针对性,前移应急工作关口。

4.应急物资分布式建设,做好系统分配工程

在现有应急体系中,应急物资储备形式分布是应急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组成部分之一[5]。合理的应急物资分布,可以大大保障突发情况下应急物流系统,是应急人员前线作战的基本保障。

5.应急教育常态化建设,提升应急人员水平

应急教育是保障应急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要大力培养应急管理人才,加强应急管理学科建设[6]。通过常态化教育,使应急教育具备系统性、规范性、针对性。

开展“所-室-班组”三级教育,使培训人员掌握从源头到分支应急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系统提高应急工作能力。对应急工作人员进行定期开展学习应急预案活动,确保各项现场处置方案深入人心,应急预案及规章制度落实落地,规范险情下的处置环节。围绕不同种应急险情场景开展应急考核工作,有针对性地提升应急人员业务水平能力。

(二)坚持措施专业性,提升应急演练处置效能

1.应急演练落实落地,行之有效

應急演练作为检验突发事件责任主体应急预案可行性、应急准备全面性、应急机制协调性及应急处置能力高低的重要途径,在应急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演练准备、开展、总结过程中,实现对当前应急工作的持续改进,包含管理决策者在“风险判定、事故分析、人员安排、预案合理性、处置及时性”、行动执行者在“控制影响、消除风险、保护自身、避免衍生事故”、受害意外者在“紧急避险、保护自己、保护他人、掌握基本方法”等方面保障突发情况来临时的有序行动。应急演练重在“练”,而非“演”,避免应急演练形式化,使之落实落地,行之有效。

2.应急工作专业可信,领域专攻

我所在开展应急工作中发现,专业化的应急工作人员能够在前期就识别出潜在的风险,制定对应详实充分的应急预案,持续改进突发情况的防控办法与救援办法,形成实施细则,进一步完善与应急制度相辅相成的配套制度,推动应急管理从个人专攻到团队专业的建设。

3.应急信息舆情控制,避免谣言

新媒体的爆炸式发展带来了信息流的快速传递,却没有对传达信息的准确度进行筛选,错误的信息往往带来人员不必要的恐慌,甚至造成更大的衍生事故。因此,对事件的及时发声,澄清事实,传达有效信息对应急工作的开展是正向的,发生事件后的避重就轻,答非所问反而会阻碍应急工作的开展。

(三)紧跟权威专家性,拓宽应急工作发展道路

1.突破发展瓶颈,发挥专家引领力

应急工作评估是应急规划、建设和发展中一项长期重要的任务,是突破应急工作发展瓶颈的重要手段。落实应急工作评估,一是充分发挥应急领域专家的引领力。二是提高专家对应急领域人才的培育力度,人才的不断成长和增多才能够突破现有瓶颈,为应急工作的发展拓宽道路,提升应急工作评估的水平和质量。

2.形成领域权威,提高应急公信力

公信力是应急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应急工作小组在应急领域充分发挥带头作用的保障。一是要加强应急工作总结,对开展的应急演练效果进行总结分析,撰写评估报告,分析存在问题,总结好的做法,收集意见建议,展开集中研讨,向职工普及应急工作的各项进度和成绩,提高职工对应急工作水平信心。二是正确研判应急形式,紧密围绕内外部环境变化,辨析存在的风险挑战,通过正规渠道发布及时准确的应急信息,提醒基层单位在不同特定时期的应急准备工作重点。三是坚持“打胜仗”,用真本事、真家伙做职工应急工作的守护者、执勤人。应急工作无小事,以高度的使命感打好每一次应急攻坚战,控制住一次次险情灾情,完成对职工生命财产安全的坚强保护,正是提高应急工作公信力的根本。

(四)发挥特色专长性,深化应急领域人才优势

1.梳理危险源,源头管控风险

从专业的角度很难实现专职人员的全覆盖。为进一步拓宽应急工作信息采集渠道,对不同研究领域存在的危险源进行辨识,确定不同类型危险源的种类特性,就要发挥特色专长性。这里的专长是指深入到各行业、各基层单位的一线员工、骨干员工在长期的工作中凭借丰富的经验和理论知识,对本行业存在危险源精准预判,实现风险管控的能力。

2.快速响应化,应急处置模式

分秒必争是应急工作的基本要求。突发事件往往稍有延迟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重大损失。因此,在处置模式上,必须实现快速响应。为避免事件影响进一步扩大,一是要充分发挥现场一线人员的力量,在其有能力、有准备、事态未升级的前提条件下,开展应急工作人员尚未赶到现场的先期应急工作。二是明确应急工作人员岗位职责,形成以应急指挥领导小组为核心,工程抢险、突击抢险、技术支持、医疗救援、环境监测、服务保障等多个小组的协同作战体系,依据规章制度与职责明细,将各项工作落实到人,明确到事,做到突发事情一旦发生,应急工作小组即可立刻收到情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准备工作,随时战斗。三是在人力监测的基础上,形成科技化、无人化电子监测与通信手段。搭建视频监控平台,对风险较高的事故多发地进行远程实时监控,确保通信畅通,使应急工作避免纸面化、理论化,切实增强应急工作实战化准备工作。通过发挥基层一线人员、应急工作人员以及科技支撑人员的特色专长,实现应急工作向纵深发展。

四、结语

应急工作的重点是预防,但应急准备工作中依旧存在对预案管理不充分,演练适宜程度难把握以及记录不全面难追溯的痛点问题,通过发挥“四专特性”(专一性、专业性、专家性以及专场性),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升应急演练处置效能、拓宽应急工作发展道路、深化应急领域人才优势,对应急工作如何开展以及怎样开展的方向性问题、应急工作落细落地的指令性问题、应急工作人员与物资行之有效的分布性问题、应急工作持续改进的源头性问题逐一规划,协同统筹,不断优化应急管理程序,构建安全体系平台。

参考文献:

[1]钱洪伟.应急科学与工程学科体系认知框架下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影响因素的几点思考[J].中国应急救援,2018(03):34-37.

[2]张小兵.对应急演练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0(03):54-59.

[3]王宏伟.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4]李树峰,王建平,袁岗,王永.危化品企业应急管理系统优化研究[J].中国应急救援,2020(01):13-16.

[5]李春茹.应急物资储备形式分布决策模型[J].中国市场,2017(25):135-137.

[6]罗宏森,钱洪伟.新发展阶段我国应急管理基本理论与实务研究[J].中国应急管理,2021(04):18-29.

猜你喜欢

专业性应急管理实践探索
气象宣传新闻性和专业性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演员的专业性和多样性
监狱管理专业警务技能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改革的思考
检察官办案与检委会议案的冲突与调适
民族地区旅游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研究
民族地区旅游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研究
政治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实践探索
新形势下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实践探索
浅谈新时期煤矿员工教育培训的实践探索
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