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全育人”理念下的高校实践育人体系探究

2021-12-04闫婷

理论观察 2021年7期
关键词:实践育人三全育人体系

闫婷

关键词:三全育人;高校;实践育人;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1)07 — 0022 — 03

引言:

高校在长时间发展中,始终将“教育为本,德育为先”作为教学宗旨,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这一背景下,高校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和健全的育人体系,为各行各业创新发展提供了大批高素质、高水平人才。众所周知,学生是教育主体,想要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和学习能力,需要将学生健康发展作为出发点,通过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实现高校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目标。“三全育人”作为当下较为流行的一种教育理念,既能满足高校人才培养基本需求,又能体现高校立德树人教学宗旨,所以探索“三全育人”理念下的实践育人体系,是高校创新发展的必然需求。

一、“三全育人”的时代意义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模式不断创新和完善,在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的同时,也为高校发展带来一系列新问题和新挑战,尤其对思政教育提出更高要求。在这一背景下,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其中“三全育人”理念作为大学生思政教育新机制,已经在多年实践和创新中逐渐在高校教育阵地站稳脚跟〔1〕。所谓“三全育人”,就是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充分满足了高校立德树人教学宗旨。

在新时期背景下,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各种文化相互交融和渗透,促进高校学生思想观念逐渐向多元化趋势发展,使得思政教育要素发生巨大改变,导致“三全育人”理念在实践中呈现多元化面貌。结合当前高校人才培养实际情况来看,虽然大多围绕“三全育人”理念构建育人体系,但在实施中普遍存在育人模式与思政工作割裂现象,没有充分发挥“三全育人”的优势和作用。

众所周知,人才培养是一个动态过程,所以在“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需要采用唯物辩证法中的发展观点、联系观点看待育人过程,以此来突出高校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而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水平人才。由此可见,探索“三全育人”理念下的高校实践育人体系构建方法,不仅是强化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有效措施,也是高校实现多维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途径,有利于为高校创新教学理念和教育模式奠定良好基础。与此同时,“三全育人”还能够反映党中央对高等院校教育规律和教育本质的认识,突出了高校立德树人教育宗旨,满足了新时代人才培养基本需求〔2〕。也正因如此,我国教育部积极推行“三全育人”理念,并加大力度探索育人方法、整合育人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教育新格局构建速度。在这一背景下,高校想要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快速适应新时代教育改革环境,就要积极构建“三全育人”实践育人体系,快速形成可借鉴、可推广教育模式,全面贯彻我国教育大会精神基本要求,履行好新时期复合型人才培养重要职责。

二、“三全育人”在高校实践育人体系建设中的重要性和关联性

(一)重要性

教育是促进社会发展,强化综合国力的重要基础,因此受到党中央及社会各界高度重视。当前,国务院针对高校人才培养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强调将实践育人与理论教学深度融合。众所周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深刻认识知识和理解知识的有效途径。实践育人是建立在主体与客体协调发展基础上开展的教学活动。高校想要构建“三全育人”实践育人体系,就要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突出其教学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教学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和健全人格。由此可见,实践育人突出了高校以人为本的教育方针,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让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同时提高综合素质。这里提到的实践活动,不仅指课下活动,也涵盖课上活动。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也是知识和实践良性循环的过程,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而言,实践育人模式不仅能够提高教学质量,还能够体现高校立德树人育人宗旨〔3〕。

(二)關联性

“三全育人”与高校实践教育存在密切联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实践教育需要贯穿、落实到“三全育人”全过程,“三全育人”则能够为实践教育指明发展方向。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第一,高校全员育人涉及到学生、教师、辅导员、管理人员等诸多要素,其中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主体,需要在实践活动中相互交流和配合;辅导员则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校园活动或社会活动中;管理人员主要职责是为高校学生提供服务,帮助学生解决问题。除此之外,学生之间也可以将实践活动内容或学习经验分享给他人。只有充分满足全员育人需求,才能够促进学生协同发展、共同进步,同时为高校输出更多人才奠定基础。第二,学生大学期间,学校会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培养人才,包括志愿活动、创业活动、服务活动等,这些活动贯穿学生整个大学生涯,这也进一步突出了全程育人目标〔4〕。第三,高校实践育人体系中,教学方式和方法发生巨大转变。这些教学方法无论在制定制度方面,还是具体落实方面,都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重要性,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这也突出了高校“三全育人”理念中的全方位育人宗旨。

三、“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构建实践育人体系的方法

“十三五”时期,既是我国加快高等教育强国的关键时期,也是建立特色高水平大学的重要阶段。国家出台的一系列育人战略,为高校创新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水平、促进教育国际化发展进程、提高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不仅成为高校响应国家战略需求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必要需求。但是新时期,高校在落实“三全育人”理念方面中依然面临各种问题和挑战〔5〕。如何能够解决问题、克服挑战,并在人才竞争中突出高校育人特点,成为高校构建实践育人体系的重要任务,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构建实践育人共同体

所谓构建实践育人共同体,及时整合政府、学校、企业、社会等各种资源,在整合资源的同时,需要遵循全国教育大会提出的“九个坚持”重要方针,确保育人共同体与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保持一致,全面遵循党的领导。具体来说,学校需要积极开发社会育人资源,构建社会育人实践基地,组织各种实践活动,通过榜样的力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另外,伴随着政府、学校、企业、社会等共同体的建立,学校逐渐形成了全员开放课程、全员培训等保障机制。例如:通过校企融合,能够使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实现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教需目标,还能够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另外,高校还要结合新时期人才培养标准和要求,做好党建工作,通过对基层组织建设进行统筹规划,完善党建述职评议制度,有效提高党员干部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总而言之,高校在加强党的全面建设的同时,需要不断丰富党建内容,创新党建工作方式和方法,促进党建业务与高校教育相互促进和深度融合,为高校构建“三全育人”体系奠定良好基础。

(二)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学生学习、成长与校园环境质量息息相关,所以,想要促进学生健康发展,高校需要构建和谐、文明的人文环境。尤其在新时期背景下,国务院针对校园文化建设给予高度重视,并强调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师风师德建设、提高大学生健康教育水平等方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在这一背景下,高校想要更好地顺应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就要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6〕。例如:以中国传统节日为契机组织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如国庆节开展“青春告白祖国”相关主题征文活动;五四青年节开展重温入团誓词活动。如此,不仅能够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还能够培养学生爱国情怀。除此之外,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够真正体会到活动的意义和价值,有利于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综合水平。

(三)强化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

理论育人是高校教育的重要方式,需要广大师生共同参与。众所周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自由、平等、公正、诚信、友善价值取向的具体体现,高校师生作为社会一份子,应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者、传播者和践行者。现阶段,高校为了实现“三全育人”目标,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学生更加深刻地掌握知识奠定基础,不仅理工课程需要设置相应的实践课程,还要认识到思政教育活动开展的重要性。尤其随着社会环境日益复杂,高校学生思想道德观念也越来越多元化,为高校思政教育增加难度和挑战。在这一背景下,教师不仅需要面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还要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形式活动〔7〕。例如:引导学生前往红色革命纪念馆参观学习,使学生在置身于真实环境的同时领悟革命精神,培养爱国情操。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夯实知识,还能够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使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以理论联系实际,以实际认识理论。

(四)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活动,是高校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目标的重要手段。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也是思政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合的过程。另外,社会实践活动来源于真实生活,能够使学生在切身体会的同时,有效提高社会责任感,这也是大学生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之一。为了满足这一需求,要引导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及社会实践,现如今,很多高校将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活动纳入第二课堂范位内,并制订了明确的考核计划,围绕大学生发展需求建设校园特色化匹配,将思政内容与志愿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相融合,有效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综合素养,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

(五)实施双院制育人机制

结合我国教育部门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强化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重要指示来看,高校想要全面落实“三全育人”模式,就要积极推行“双院制”育人机制。上文提到,当前虽然很多高校围绕“三全育人”构建了实践育人体系,但在实际落实中依然存在盲区和难点,具体体现在育人方法千篇一律、育人方案流于形式等方面。对此,高校需要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方式加以改进,采用专业院系与书院制相互融合的培养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双院制协同育人背景下,高校志愿服务、科技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等工作能够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如此,可以将“三全育人”教学理念提升到一定高度,从而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目标。同时,在培养学生个性素質基础上,高校也会随之产生一系列文化品牌教育项目〔8〕。尤其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立德树人成为高校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方针,实施双院制教学机制,有利于促进高校深化改革,进一步提高高校教育水平。

结束语:

综上所述,围绕“三全育人”理念构建高校实践育人体系,既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措施,也是高校加快改革步伐、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的必要需求,通过提出几点高校实践育人策略,希望为学生和高校协同发展贡献个人力量。

〔参 考 文 献〕

〔1〕张亚光,曾丹旦.“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科研育人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01):91-93.

〔2〕张强,程玉莲,吉祥.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档案管理育人路径探析〔J〕.浙江档案,2021,(01):62-63.

〔3〕席海涛,吴新燕,王永红.高职“双区协同、三全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创新实践——以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物流技术,2021,40(05):155-160.

〔4〕王雷.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学生社区育人模式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21,(01):58-61.

〔5〕林蓓,沈海军.高校“三全育人”模式的多维构建与实践创新 ——以汕头大学为例〔J〕.现代教育科学,2021,(02):63-69.

〔6〕宋月鹏,张军,韩云,等.“三全育人”理念下农业院校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建设模式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21,(01):70-74.

〔7〕赵耀,王建新.论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共同体"的内涵与建构 ——基于利益趋同、价值共同和行动协同的思考〔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03):11-24.

〔8〕车辉.“三全育人”视阈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有效路径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2020,(12):186-190.

〔责任编辑:丁 冬〕

猜你喜欢

实践育人三全育人体系
仁爱至和 笃行达慧——至和教育的理念体系与实践体系构建
基于实践育人理念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
共青团在地方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