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如何关注体育能力弱的学生
2021-12-04杨龙
摘要: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的目的是让每一位学生都受益,实现学生的不断进步。但是,实际情况却是许多体育能力弱的学生在课程教学中得不到应有的关注,体育素养迟迟得不到提升。基于此,文章从课程改革背景出发,结合教学实践,分析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如何关注体育能力弱的学生,并从引导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知识、引导学生掌握体育运动技能、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引导学生的体育行为、发展学生的体育个性、树立学生的体育品德等角度给出建议。
关键词:小学生;体育与健康;体育能力;训练指导
随着现代教育改革的推进,根据“立德树人”的教育要求,在基础教育阶段加强体育教学,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则成为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坚持“教育要面对全体学生”的基本理念,为学生提供科学合理的教学指导。但实际上,一些体育能力弱的学生在体育训练中的参与度不高,对运动不感兴趣,身体素质也比较差。这导致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难以有效实现,影响了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完成。针对此,教育工作者应深入研究,重点关注体育能力弱的学生,优化教学策略,提高体育教学效果。
一、 小学生体育能力弱的表现
在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体育能力发展的因素多种多样。例如在影响学生体育能力非智力因素中,学生对体育这门学科的兴趣爱好和对体育锻炼的热爱程度,将会导致学生参与体育课堂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以及对体育这门学科的期待,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健康知识和体育知识的学习效果。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和兴趣也会对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程度产生一定的影响。对班级中一些身体素质较低的学生来说,这一类体育能力薄弱的学生主要体现出对体育这门学科缺乏正确的认识,导致学生在体育课堂中锻炼意识较薄弱,又对体育这门学科缺乏较高的期待程度,所以现出意志力较差和综合表现较差等情况。例如在体育课堂上,教师总是能够发现一些学生对运动缺乏兴趣,对教师介绍的运动项目,设计的体育活动中提不起精神,无法在运动中表现出积极进取的态度。体育能力的发展需要长期的坚持。对于学生而言,无法产生强烈的运动动机,就难以对一个运动项目坚持到底,自然难以掌握其中的理论知识,运动技能,对以后的运动锻炼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此外,还有一类学生由于身体等因素导致不能正确把握技术动作要领,不能正确完成技术动作。身体素质是体育活动的基础,通过调查研究可以发现,约有23%的体育能力弱的学生认为是身体素质差,影响了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同时还有的学生认为体育锻炼的技术较高并缺少练习,这样也会影响学习效果。体育能力比较薄弱的学生,通常表现为在教师示范的时候不集中注意力听讲,然后在课上或课下进行自主锻炼的时候无法提高参与热情,最终导致体育运动项目不能有效开展。
通过长时间的观察和研究,可以发现这一类学生也会受到智力因素的影响。在体育教学中,有的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体育技能的传授和示范上,而忽略了对学生的训练,忽略了对学生智力的开发。在这样的教学情景下,学生的体育能力得不到有效发展,自我运动潜力得不到开发,体育素质也逐渐降低。
二、 提升学生体育能力的策略
(一)引导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知识
体育与健康知识是学生科学开展体育训练,提升体育能力的基础。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方法,引导那些体育能力弱的学生不断地、系统地学习和领悟体育与健康知识,形成一定的体育理论素养,为学生主动、科学地展开运动锻炼做好准备。在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中,教师可以采用如下方法指导体育能力弱的学生进行学习。
第一,组织体验学习。体验是获取知识的最为基础的手段,学生在充分调动了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感官的过程中,可以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基于此,在小学体育课堂上,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体验运动锻炼的机会,营造运动氛围,让学生通过体验真正获取知识,提高认识。
第二,保持宽容的态度,引导学生在错误中不断纠正、完善体育与健康知识。体育能力弱的学生在运动锻炼中总是犯错,教师应给学生试错的机会,并在保证学生安全的情况下使之认识到运动方法的不合理之处,进而促使其在认识层面进行调整,完善体育与健康知识。
第三,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主动发现知识。在小学体育课堂上,教师可以进行示范指导,让学生观察其他学生的運动,或者播放错误运动的视频,让学生在他人的经验或者教训中优化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体育与健康知识学习效果。
(二)引导学生掌握体育运动技能
掌握科学的体育技能能够促使学生更好地进行运动锻炼,提升体育能力。在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教师应关注体育能力弱的学生,通过肢体活动和思维活动,引导学生掌握技能,实现自我运动。具体来讲,教师在指导体育技能学习的过程中,应进行以下设计指导:第一,传授运动的技术、技巧,指导学生学习动作。教师可以设计微课,将技术动作进行分解,并辅助体育能力弱的学生按照技术要求完成动作,强化学生感知和记忆;第二,结合所学技术设置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发现自己在自主运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促使学生在问题中调整技术动作,确保达到技术标准,提高运动效果;第三,启发学生思考运动技术结构特征,鼓励学生举一反三,让学生在自主运动中提升自信,拓宽运动锻炼的范围;第四,适当引导学生延伸知识,研究动作与知识的关系,并在提升运动技术的基础上丰富体育知识,激发体育能力弱的学生突破自我的积极性;第五,鼓励学生进行运动技巧自主锻炼。例如,在小区的运动健身区域内,在公共运动场内等开展自主运动,将运动技能转化为运动行为,促使学生体验运动乐趣,感悟成功的喜悦。
(三)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
体育意识是运动者价值观念的体现,是对体育的认识和理解。例如,运动者对体育锻炼作用的认识,对体育价值的理解,参与体育锻炼的欲望和要求等都属于体育意识的范围。思想决定行动。对体育能力弱的学生而言,培养其体育意识,能够有效带动其体育行为,提高对体育价值的评价,提高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基于此,在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体育能力弱的学生的体育意识。
第一,注重价值培养,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可度。例如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为学生播放奥运会中,体育健儿努力拼搏的影像资料,让学生看到运动员不断突破自我,为国家争取荣誉的积极形象,并提高对体育价值的认知。
第二,展开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例如在“篮球传球技巧”的教学中,教师针对那些对篮球缺乏兴趣的学生,设计“篮球操”,组织学生在活跃的氛围中增加对篮球趣味性的体会,进而形成学习动力。
第三,优化体育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教师应重视那些体育能力弱的学生的心理状态,通过环境的引导和干预,缓解学生压力,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运动观。
(四)引导学生的体育行为
体育行为包括的内容十分丰富,例如体育活动、体育消费、运动时间及空间的利用、体育成绩与锻炼效果。在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中那些体育能力弱的学生,通常缺乏积极主动的体育行为。针对此,教师在课堂训练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构建科学、合理的体育行为,促使学生改善体质水平,提升体育技能。
第一,设计课堂比赛,丰富课堂体育活动。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小组比赛或集体比赛,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缺乏运动动机的学生,感受到运动带来的益处和乐趣;引导学生直接面对比赛过程中遇到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利用比赛形式促使其运动技能的提高和加强。
第二,组织学生观摩比赛,扩充视野、增长知识。对体育能力弱的学生而言,提高他们对体育的欣赏能力也是激发其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引导其体育行为的重要方式。在观摩比赛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在热烈的氛围中感受运动员的精神,进而逐渐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第三,鼓励学生参加体育竞赛。引导体育能力弱的学生参加竞赛,让他们接受挑战,是促使其自我锻炼、自我提高的重要方式。竞赛是运动者之间技术和技能,意志品质的较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其端正态度,在竞赛的氛围中提升运动绩效,提升体育成绩。
(五)引导学生的体育个性
体育个性主要表现为体育个体需要、兴趣,以及个体心理特征等内容。对体育能力弱的学生而言,他们通常是不敢或者不愿意表现自己的体育个性,在运动锻炼中“随大流”,找不到自己的兴趣偏好。针对此,在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第一,承认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对体育能力弱的学生给予充分的尊重。每一个学生在运动中会表现出不同的兴趣爱好、品质道德、性格以及能力。教师通过调查,着重了解体育能力弱的学生的实际情况,并尊重不同体育能力学生之间的差异,采取因材施教、对症下药的策略,提高这些学生展示自己体育个性的自信。
第二,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引导体育能力弱的学生扬长避短,实现有效运动。在小学体育与健康课堂上,教师应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及组织形式,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给体育能力弱的学生自由选择学习感兴趣的体育项目的权利,创造适合自由展示的空间,促进体育差生个性得以健康发展,正确认识自我。
(六)培养学生的体育品德
体育道德它包括体育品德的认识、体育品德的情感、体育品德的意识和体育品德行为等。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体育品德作为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一部分,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在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教师针对体育能力弱的学生的培养,需要重视其体育品德的发展,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提升思想道德水平。具体来讲:
第一,教师应渗透道德教育,提高学生对体育品德的认识。在小学阶段,学生体育品德表现为在运动或练习中吃苦耐劳、拼搏、奋勇向前;在体育活动中不会故意伤害他人,尊重规则和裁判等。对于这些行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不断强调,提高学生在运动中的道德感,并主動规范自己的言行,展开积极运动。
第二,注重榜样激励,引导学生主动提升自我。例如对体育能力弱的学生,教师可以了解他们所喜欢的体育明星,并以此为榜样,引导学生从他们身上看到体育品德的价值,促使学生“见贤思齐”,提升自身的运动能力。
第三,教师结合体育运动项目,有意识地、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例如在篮球、排球、足球的教学指导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团队运动,培养其团队意识、规则意识,培育学生的体育品德。
三、 结语
总之,在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教师应重点关注体育能力弱的学生,并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从学生的体育知识、运动能力以及体育品德等角度进行优化,提高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提升其体育素养。
参考文献:
[1]侯照新,杨帆.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对小学体育教学的启示[J].青少年体育,2021(5):75-76+130.
[2]周洋.小学体育教学应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J].田径,2021(5):77-78.
[3]朱志华.谈体育分层教学对小学生体质健康的作用[J].运动精品,2020,39(8):37.
[4]辛敏,程传银.合作式学习培育小学体育学困生核心素养的实证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9,9(12):167+169.
作者简介:
杨龙,甘肃省定西市,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洮阳镇五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