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染技艺在面料创意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2021-12-04严苑钟

纺织科学与工程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染料织物技艺

严苑钟,钟 玮

(四川师范大学 服装与设计艺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1)

随着“可持续”与“生态友好化”设计理念的不断增强,健康、绿色、环保的植物染色重新复苏,再次回归了大众的视野。植物染的染料取自天然植物,是一种经过提取、制液、上色等工序对织物进行染色的手工技艺,这与工业化学染料有较大的区别。茶染,是植物染的一种表现形式,即用茶叶的萃取液对织物进行染色。茶染织物多选用棉、麻、丝、毛等天然纤维,成品质朴典雅,且富有茶叶芳香,同时具有抗菌除螨的保健功能。

1 茶染技艺

1.1 染色原理

植物印染是利用自然界中植物的根、茎、叶、果实和皮等及其萃取液对面料进行印染的过程[1]。茶染,是植物染中的一种表现形式,茶染的染色原理是茶多酚中的酚羟基能与纤维素和蛋白质分子结合发生氧化聚合反应。因此,茶可染含纤维素分子的棉、麻等织物,以及含蛋白质纤维的丝绸、羊毛等织物。

1.2 茶染效果的影响因素

茶染效果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茶染料本身。不同品种茶叶的茶多酚含量以及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等色素成分的含量不同,故而可染出不同的颜色[2]。茶叶的发酵程度决定了这三种色素的含量不同,例如绿茶未经发酵,保持了茶叶的天然特性,茶多酚含量较高。而作为发酵程度较高红茶,在其发酵过程中,随着茶多酚的氧化聚合反应,茶多酚会依次氧化为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分别呈现黄橙色、红棕色、暗褐色。这表明茶叶发酵程度会直接影响茶染颜色的色相和深浅,即在同等染色条件下,茶染料发酵程度越高,染出的织物的颜色越深。二是媒染剂因素。媒介染色方法是植物染色中常见的染色方式,大部分植物染料的色素不易吸附在纤维上,这就需要借助媒染剂进行固色。这种方法不仅能有效提高色牢度,还能使同一种植物染料产生不同的发色效果。其中,媒染剂中含铝的成分,能使色彩鲜艳明亮且饱和度高。媒染剂中含铁的成分,能使色彩呈明度低的烟灰色。媒染剂中含铜的成分,能使色彩整体偏红色。三是被染织物的材质。用于染色的织物由于材质和组织结构不同,染色效果也会呈现不同的差异。茶多酚可通过氢键、疏水键与蛋白质、纤维素结合,但结合能力、结合牢度不同,一般与蛋白质的结合牢度较高[3]。也正是因为茶多酚与蛋白质分子的结合牢度高,茶在丝绸、羊毛面料上染色时,会呈现较深的颜色,而棉、麻面料颜色较浅。此外,不同面料的纤维结构不同,对光的折射率也有所差异,面料质感也会影响到织物最终呈现的染色效果。

1.3 茶染染色实验设计

综合上述茶染效果的影响因素,本实验从不同种类的茶叶与不同材质的面料进行染色实验,建立小部分的茶染色谱体系,将实验结果以表格的方式进行展现(表1)。表格中纵向为不同种类的茶叶,按照发酵程度由低到高分别为绿茶、白茶、黄茶、青茶、红茶、黑茶;横向为不同材质的面料,分别为棉布、亚麻、丝绸。通过染色实验,为后续的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表1 不同种类茶叶的染色实验

2 创新茶染技法

茶染作为植物染的表现形式之一,印染效果质朴典雅,给人一种空灵、平静、质朴的视觉感受。但其色彩单调,在面料创意设计中受到了一定的局限性,多维地运用茶染染色方式和结合艺术染色手法,不仅能拓宽茶染在表现形式上的艺术空间,也能为后续在多种领域的创意应用提供更多发展可能。

2.1 复染

复染是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染料染色的方法。这种方法在古代就已被发掘,是一种可以丰富色相的染色方法。茶叶本身的色彩较为单一,而植物染料给我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颜色选择,诸如高粱、苏木、红花所代表的红色系;黄洋葱、黄连、姜黄所代表的黄色系;紫洋葱、紫甘蓝所代表的蓝色系。茶与其他植物的套染可丰富茶染的颜色,增强艺术效果。又因为茶作为染剂,自身具有较好的色牢度,较适合作为套染底色与其他植物染料综合运用。

2.2 吊染

吊染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手工染色工艺,其成品艺术效果能让人体会到如同中国水墨画中的悠远意境。其操作简单,只需染色时将面料的一端接触染液,染液依附纤维向上爬升,便能形成由深到浅的过渡效果[4]。若想得到较为均匀过渡的染色效果,需要摆动面料,保证上色量的均匀增多。若想获得更具艺术感的随意效果,静置即可。这种染色方法,类似于定位应染,可将其利用于裙摆、袖口等服饰边缘位置。

2.3 扎染

扎染也称“绞染”,古称“绞缬”[5],是一种古老的手工印染技艺,具有“国粹染织”的称号,现已被正式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扎染关键在于利用各种工具手法对面料进行防染,例如用线绳缠绕、用橡皮筋捆扎、用木板夹合,然后将处理好的面料放进染液染制。待固色以后拆线,面料呈现色底白花的图案纹样,且具有晕渲渗染效果,利用此染色手法可弥补茶染在色彩上单调的缺陷。除了单独使用打结法、捆扎法、缝针法、折叠法等扎染手法,几种方法相结合也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6]。

2.4 蜡染

蜡染,是我国民间传统纺织印染工艺,其原理是利用蜡的拒水性防染。《通贵州通志》记:“用蜡绘花于布而涂之,既去蜡,则花纹如绘。”蜡的拒水性能优越,被涂抹处染液很难浸染上色,染液只会在未被涂抹处显色。经过褪蜡处理后,面料会呈现色底白花的图案纹样,其效果精美别致,与扎染形成风格上的对比。蜡染的制作思路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使用不同的工具蘸取蜡液直接在面料上进行绘制图案,这是利用不同绘图工具自身的绘画效果特性,绘制出不同的表现风格和艺术特征的精美图案;另一种是直接利用蜡的特性,将液体的蜡均匀铺在面料上,待其冷却凝固,可将其掰开,形成不规则的裂纹后再进行染制,这称为裂蜡法。除此之外,蜡染常用的还有刻蜡法和泼蜡法,其形成的风格粗犷不羁。

3 茶染技艺的价值

茶染技艺作为茶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相较于现代化学合成染料染织和其他植物染具有许多自身特有的价值。

3.1 文化价值

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国家,茶与人有了交集,便被赋予了一定的寓意。我国的历史文化发展与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甚至可以说,中国文明史就像一部茶文化史。茶文化渗透在人们种茶、制茶、饮茶的全过程中,在这当中形成了包括茶艺、茶画、茶书等在内的茶文化体系[7]。茶染,是茶文化的一种延伸。中国的茶文化推崇“德”、“和”、“俭”、“真”,简单四字浓缩了中华文明的精华,这也赋予了“茶染”技艺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更高的精神境界。

3.2 环保价值

茶染染料源于自然中可再生的植物,其操作工艺和染色完成后产生的废渣都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从现代对于天然环保理念的角度来看,茶染是一种绿色的染色方式,具有一定的优越性,这是化学染整所不能及的。《茶经》中对茶的功效有所评述,即“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8]由此可见,茶的起源是以药用功能为出发点的。从当代的研究中可发现茶不仅有着防虫防蛀、杀菌除螨的作用,还能给人的身心带来宁静的体验,可以说茶染的织物在一定程度上能保护人的心理和生理健康。

3.3 经济价值

中国茶叶种植面积广、产量大,茶经济已成为中国特有的文化名片。在我国茶产业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可以看到茶叶在生产过程中会出现因气候条件变化、采摘手法不当、制作工艺不过关等情况所造成的残次品,以及储存不当、过期而产生的滞销品,都是不容小觑的数量。若将这些不能入市的茶叶进行合理的二次利用,这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茶染”技艺所用到的茶叶原料可以是新鲜的茶叶,也可以是已被浸泡过的茶叶渣,甚至是过期的茶叶。如果“茶染”技艺能得到很好推广,这不仅为我国茶叶残次品、滞销品提供了更好去向,也为正常的茶叶销售开拓了更广的道路,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茶叶库存压力大的问题,为茶产业升级提供源动力。

3.4 美学价值

儒家崇尚“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主张人与自然相互调适、和谐共处,提倡造物要尊重材料的自身属性[9]。茶染所选用的茶、棉、麻、丝绸等材料都源于自然,作品保持了天然之美。茶染顺应天时、融于自然,可推动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地良性发展。茶染所呈现出的艺术特征不仅淡雅宁静,赋有禅意,而且能很好的融入所处的自然环境,与当今快节奏的社会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与“天人合一”的思想不谋而合。在茶染艺术中,人们能感受到人与自然相互尊重、协同发展的人文思想。无论是从茶染的外在艺术形式,还是从茶染的内在文化精神来讲,它都具有丰富的美学功能。

4 结语

数千年来,由于中国人对茶的喜爱已使茶文化深入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茶文化重要载体的茶染技艺,在传承的同时也需要开拓创新,扩展自身发展前景。将茶染与植物肌理拓印、套色染、吊染、扎染、蜡染等多种艺术染色技法相结合的运用,仅是为茶染艺术的多元开发提供了一点参考,还需要设计师同仁进一步思考茶染艺术效果的创新形式,将其运用到更广阔的领域。推动茶染技艺的发展壮大,不仅能更好传承茶文化的内涵,还能解决实际的经济问题,带动茶产业发展。

猜你喜欢

染料织物技艺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无Sn-Pd活化法制备PANI/Cu导电织物
新染料可提高电动汽车安全性
《纺织品织物折痕回复角的测定》正式发布
中国染料作物栽培史
竹纤维织物抗菌研究进展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染料、油和水
技艺并举 厚积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