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灰霉病发生规律与防治方法
2021-12-04颜媛媛
郭 蕾 颜媛媛
灰霉病是草莓栽培中常见的一种真菌性病害,设施和露地栽培均容易发生。主要危害花器和果实,果实感病表现在开花坐果后,病菌从残存的花瓣附近或接触湿土的果面部位入侵,然后沿果柄蔓延使整个花序干腐、枯死。发病果实初呈水渍状淡褐色斑块,后变暗褐色,导致组织软腐。在潮湿条件下,果面上覆盖一层灰色霉层,失去食用价值,严重影响草莓品质和产量。本地设施草莓大量上市时间集中在12月至翌年4月,部分早熟草莓品种如日本进口的隋珠10月开始陆续成熟,冬春季寡照及阴雨天气较多,设施内相对湿度较大,极易造成灰霉病菌的侵染,一般发生期病果率在16%左右,严重的可达40%以上,农户种植效益下降,因此预防灰霉病的发生很有必要。
1 发生规律
草莓灰霉病属气流性病害。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或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春天产生菌丝体和分生孢子,通过气流、雨水或农事活动传播。
1.1 适温、高湿是其发生的重要条件 温度16~23℃、相对湿度90%以上,有利于灰霉病发生蔓延。为提高种植效益,本地草莓种植户多选择设施栽培,日光温室和中拱棚种植面积占80%以上。设施栽培保温条件较好、光线相对较弱,空气相对封闭,湿度相对较大,加之冬春季常常低温寡照,通风透光不良,利于灰霉病流行。
1.2 重茬和连作栽培造成病源基数累积 灰霉病病菌腐生性强且潜伏期长,另外本地草莓保护地栽培中重茬连作现象普遍,加之病原菌寄主广泛,侵染农作物种类多,生产中可感染灰霉病的蔬菜作物如茄果类、瓜类等常常连片种植,病菌基数累积。
1.3 栽培管理不当引起发病 首先是设施内湿度较大,如灌水后又逢阴雨天;平畦栽培大水漫灌使果实浸水;定植密度大,偏施氮肥等造成株行郁闭。其次人工作务不当造成病菌重复侵染,如已染病植株病残体不能及时摘除带出田外深埋或焚烧;或去老叶、摘病果后未喷药预防立即灌水等造成病菌从伤口直接侵入感染。
2 防治方法
草莓灰霉病采取提早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防治策略。
2.1 预防措施 根据灰霉病的发病规律,建议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1)选用正规育苗公司生产的无病壮苗。本地种植的奶油草莓品种以红颜、章姬、小白等为主,苗子多外购,单苗价格在0.5~1.5元不等。果农栽培时选择适合本地栽培条件的,叶色浓绿、叶片肥厚、叶柄长短适度,茎基白、茎粗、根须多的无菌苗,从源头控制灰霉病的发生。
2)改变栽培方式降低湿度。采用深沟高垄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垄面覆盖黑色地膜,膜下铺设滴灌管,一般垄面宽 30~40cm,垄底 60~70 cm,高 30~40cm,作务行宽 20~30cm,每亩种植7000株。高垄地膜覆盖避免果实与地面接触,有效降低叶片及果实的发病率;膜下暗灌减少灌溉用水量,降低空气湿度,创造不利于灰霉病发生的环境。没有暗灌条件的田块一定注意灌水量,忌水浸果实。
3)加强田间管理。首先加强棚内温光调控,增施腐熟有机肥,合理调节磷钾肥比例,增强植株抗病力;其次,在草莓花期后进入感病高峰期,白天棚内温度应控制在22~25℃,夜间12℃以上,在此温度范围内可适当延长通风时间,控制棚内相对湿度在70%以下;草莓生长期及时清除感病组织和下部老叶,带出田外集中烧毁;对连茬种植田在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落叶,对棚膜、土壤及墙壁等表面喷雾,进行消毒灭菌减少重复侵染。
2.2 药剂防治 草莓进入花期后开始预防,可选用高效低毒的烟剂棚内熏蒸杀菌。花期后一定要加强监测,一旦发现植株感病,立即将感病组织轻轻摘下,装入袋中带出田外,然后再喷药,避免病菌随喷雾外力扩散侵染健康组织。防治药剂可选用啶酰菌胺、腐霉利、异菌脲、嘧霉胺、苯醚甲环唑等,1周喷施1次,连喷3次。药剂喷雾要均匀,交替轮换用药或混合烟雾剂施用,有利于提高药效,延缓抗药性的产生。对于蜜蜂授粉的果园,要注意农药的安全使用,喷药前先将蜜蜂移至棚外,等通风后再搬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