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西藏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言
——首届“西藏乡村振兴研讨会”综述
2021-12-04王新王芳艳
王新,王芳艳
(西藏民族大学西藏文化传承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陕西咸阳 712082)
2021年4月24-25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和西藏民族大学联合主办、西藏文化传承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与西藏乡村振兴研究所承办的首届“西藏乡村振兴研讨会”在西藏民族大学秦汉校区举行。
一、研讨会概况
西藏民族大学党委书记欧珠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院长郑新业教授分别致辞,西藏民族大学副校长袁东亚教授主持开幕式。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东北林业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西安财经大学、成都大学、西藏大学、西藏农牧学院、西藏民族大学等高校和中国科学院、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西藏自治区党委党校、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的六十余位专家学者,和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研究室、西藏自治区扶贫开发办公室,昌都市、林芝市、山南市、日喀则市扶贫开发办公室和相关企业领导,以及西藏民族大学一百多名师生参加了本次研讨会,总结西藏脱贫攻坚成功经验,共商西藏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大计。
本届研讨会是在全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及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以及致我校建校60周年贺信精神背景下召开的一次高端学术会议,为扎实推进西藏乡村振兴建言献策,服务新时代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本次研讨会主题为“西藏脱贫巩固拓展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为期一天半时间的研讨中,与会专家紧扣党中央、国务院乡村振兴战略决策部署,围绕西藏脱贫巩固拓展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就西藏脱贫攻坚巩固拓展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着力推进西藏乡村振兴、西藏脱贫攻坚成功经验与典型案例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提出对策建议。
研讨会共有10位领导、专家学者作主旨演讲,18位专家学者分别在“西藏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西藏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两个分论坛发言。与会专家学者观点高屋建瓴,对策建议紧扣西藏乡村振兴与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主题鲜明、咨政服务意识强;学术水准高、见解独特;内容丰富、多学科交融;形式多样、交流广泛深入等特点。
此次会议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新媒体平台及时发布,国家学术网站“中国社会科学网”摘要报道此次学术会议中学者的主要观点。
二、主旨演讲
西藏自治区扶贫办政策法规处蒲正学处长做了题为《西藏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现路径——基于比较方法的研究》的主旨演讲。他分析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二者间的相同点及存在的差异,从对象衔接、机制衔接、政策衔接等角度,选择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现路径,提出:一是进一步发展壮大乡村产业,二是进一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四是有序推进农牧区改革,五是进一步建强基层组织,六是进一步激发广大群众内生动力。
东北林业大学材料学院院长、长江学者谢延军教授做了题为《农林生物质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主旨演讲。他认为:产业引领是乡村振兴的根本,而振兴的难点在山区;乡村振兴的一个主要资源是生物质资源,林业生物质资源是最丰富的资源;生物质资源非常丰富,但利用效率有待提高;农村生物质资源收集困难,运输和预处理是难点。他提出:加大产业引领力度,实现生物质资源工业化应用,助力乡村振兴。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拉萨农业生态试验站执行站长、西藏自治区脱贫攻坚指挥部评估研究中心余成群副主任做了题为《一步千年跨入西藏发展新阶段脱贫攻坚奠定高原发展新格局——西藏脱贫攻坚成功经验与典型案例》的主旨演讲。他认为:西藏人民牢牢把握“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克服高昂发展成本和最特殊困难,实现脱贫摘帽奇迹,跟上了全面小康步伐,为中国扶贫成就和减贫事业增添“西藏样板”。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在西藏的光辉实践,是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西藏特殊区情的有效结合,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扶贫开发理念和“扶贫组合拳”的贫困综合治理的有效融合。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刘金龙教授做了题为《关于西藏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的战略判断和发展建议》的主旨演讲。他认为:现阶段,西藏跟全国一样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但奔向乡村振兴则面临一些挑战。当前西藏基层政权和党建还面临着较大压力。因此,要坚持从西藏实际出发,围绕核心实施“四轮驱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
四川大学工程设计研究院院长、四川省健康人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唐柳教授做了题为《西藏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路径探索》的主旨演讲。他认为:西藏乡村振兴必须依赖于产业兴旺。他在分析西藏乡村产业发展面临问题、障碍和任务的基础上,从动力、本质、路径三个方面提出促进产业兴旺发展的对策建议,特别提出智慧治理理念,将大数据智能融入西藏产业发展中,整合西藏产业数据资源,推动产业“活络联通”,构建合理的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生态,推进产业优化升级。
西藏林芝市扶贫办党组副书记、主任乔多吉做了题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高质量推进林芝市乡村振兴》的主旨演讲。他认为:要全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现稳定脱贫和乡村振兴,必须深刻领会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乡村振兴战略思想,全力推动农村高质量发展。他提出:一要明确工作,重点巩固脱贫成果;二要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引领乡村振兴;三要进一步强化产业升级,夯实振兴之基;四要进一步强化农村改革,丰富更新内涵;五要持续发展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
四川大学中国西部反贫困研究中心主任王卓教授做了题为《西藏教育扶贫:内涵、政策体系与长效机制》的主旨演讲。她认为:教育资助是免除贫困生教育费用的一种扶贫方式,要发挥教育援藏作用,加大西藏教育就业以及教育帮扶扶贫力度。她提出:要在全国教育系统组团式援藏促进西藏教育发展基础上,完善教育扶贫多元主体互动机制,完善可持续教育扶贫帮扶,完善教育扶贫政策协同保障机制,全面促进西藏乡村振兴。
西藏农牧学院食品学院副院长、国家万人计划获得者、西藏藏药材研究首席专家兰小中教授做了题为《藏药农业如何助推西藏产业振兴》的主旨演讲。他总结了西藏脱贫攻坚的显著成效,并对乡村振兴战略提出背景、要求、目标、基本路径和实施关键进行解读,提出发展藏药农业助推乡村振兴的建议:一要明确藏药开发种植选择;二要进一步与观光农业、休闲康养、生态环境治理巧妙结合。他提出藏药农业助推西藏产业振兴保障措施:一是政策保障,二是资金保障,三是人才保障,四是科技支撑。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宋彪副教授做了题为《脱贫攻坚体制机制创新及其在乡村振兴的再运用》的主旨演讲。他认为:脱贫攻坚一系列举措全面提升地方政府治理及府际合作动力与能力,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关键体制机制保障。而乡村振兴在广度、深度、难度等方面远大于脱贫攻坚。他分享了乡村振兴体制机制保障经验:一是“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二是“五级书记一齐抓”;三是挂包帮;四是东西部对口帮扶协作;五是驻村工作队促进乡村与城市治理的全面接轨;六是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为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发展及乡村振兴提供了可资借鉴“试验田”“制度飞地”。
西藏民族大学狄方耀教授做了题为《我国西藏边境地带乡村振兴研究》的主旨演讲。他分析了西藏边境地带乡村特点,总结扎实推进西藏边境地带乡村振兴的意义,就如何推进我国西藏边境地带乡村振兴提出建议: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二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三要进一步发展产业;四要持续传承文化;五要边贸富民;六要固边兴边;七要着力提升民众文化与技术素质;八要进一步改善边境地带基础设施条件。
三、分论坛一:西藏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
“西藏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分论坛共有9位专家发言,围绕西藏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与乡村振兴所涉及的语言能力提升、社会治理以及扶贫搬迁安置、农牧业现代化等问题展开研讨。
中国传媒大学李大勤教授以《提升村民语言能力助力西藏乡村振兴》为题交流发言。围绕西藏边远乡村群众整体跨族群语言交际能力水平与乡村整体脱贫速度关系,他提出:要把跨族群语言交际能力提升纳入到乡村振兴战略中,并作为一个必要环节来看待或作为扶贫教育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设计;把成人通用语言作为乡村振兴一项前置工作;构建网络媒体平台、编写跨族群语言词典、开发普通话与藏语对译APP等多媒体手段,提升村民跨族群交际能力;打通学界、业界、政界、社会壁垒,共同为提升村民跨族群交际能力做贡献。
西藏阳光庄园农牧资源开发有限公司马吉锋董事长以《拉萨市中央厨房和智慧社区营销实践》为题交流发言。他认为:目前西藏特色公司发展最缺的是人才。希望通过与相关单位或部门开展深度科研合作,增强公司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提升产品附加值;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努力强化品牌传播,全面提高质量战略,实现产业附加值提升;促进西藏农业和畜牧业生产升级、结构优化、市场发展和产业链延伸,有效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和乡村振兴。
西藏民族大学张志恒教授以《西藏易地扶贫搬迁点后续建设与乡村振兴》为题交流发言。他认为:西藏乡村振兴阶段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选址和设计一定要充分重视特色产业发展,重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与后续产业发展的同步性,提高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就业安置能力,弱化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逻辑,全面解决好搬迁点遗留人口问题。他提出:西藏全面加快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在于加快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配套与帮扶,补齐易地扶贫搬迁点社区管理与公共服务短板,有序有效化解易地搬迁遗留人口隐患。
南京大学郭未副教授以《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青年参与农村社会治理:发现与启示》为题交流发言。他分析了我国乡村发展的主要困境,提出:在农村社会治理中,除国家推动,还要有社会资本参与;要动员和组织社会各界组织与志愿者参与到乡村社会治理中来;要重点发力于青年人才开发引进;“大学生村官”在乡村治理场域中应成为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社会治理工作的重要力量。
西藏民族大学李继刚教授以《西藏农业现代化的基本认识》为题交流发言。他围绕西藏农业为西藏占绝大多数人口提供就业机会、创造稳定社会环境、保障西藏现代化有序推进、承担着重要精神文化等功能,提出:首先要保证农业生产基本条件,要解决水利灌溉等基础设施建设;其次要提高村社组织能力,要充分发挥村两委作用;最后要建立完善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西藏农牧学院刘天平副教授以《西藏易地搬迁脱贫成果巩固问题——来自城镇集中安置点的调查》为题交流发言。他分析了西藏易地搬迁脱贫中医疗、教育、就业、住房、配套设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要多谋划长远发展,少出台短期措施;要多一些精神帮扶,少一些物质帮扶;要多一些市场力量,少一些计划手段;要多一些主体参与,少一些政府包办。
西藏大学张建伟博士以《绝对贫困何以终结:中国贫困治理的可视化图景、运行逻辑与未来指向》为题交流发言。他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扶贫的六个阶段,展示了我国脱贫治理成就,从体制、机制、制度等方面分析中国贫困治理运行逻辑,提出:要通过建立巩固脱贫成果跟踪监测机制、加强脱贫回头看制度以及建立相对贫困标准和政策制度,构建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制度框架;通过建立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政策和组织机制,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西藏民族大学禄树晖教授以《林芝市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的思考》为题作交流发言。他提出:推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需要培育大乡村特色产业,做强现代种养业,做精乡土特色产业;要提升农畜产品加工流通业,优化乡村休闲旅游业,培育乡村新型服务业,发展乡村信息产业;要提升乡村流动公共服务水平;要转变购买服务方式;要建立企业扶持评估、考评制度;要构建乡村振兴指标体系。
西藏民族大学张剑雄教授以《产业结构优化与西藏农牧区高质量发展研究》为题交流发言。他对西藏农牧区高质量发展的代表性指标、要素投入指标、产业结构优化相关指标建立了数据模型并进行分析,表明产业结构优化对西藏农牧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消费水平和粮食产量提升存在积极影响;生产要素投入优化亦能有效提升西藏农牧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消费水平与平均每公顷粮食产量。他认为:立足新发展理念,进一步推进西藏农牧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优化,进一步合理构建现代化高原特色农牧业产业体系,是西藏农牧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西藏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四、分论坛二:西藏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西藏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分论坛共有9位专家发言,分别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西藏乡村振兴的风险评价、西藏农牧民生计可持续发展、西藏乡村振兴路径等角度对西藏等涉藏省区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问题进行广泛深入探讨。
西北师范大学周文杰教授以《市场潜力的挖掘与公共资源的配置——涉藏省区实现有效衔接的理论背景与政策基础解析》为题交流发言。他认为:自由市场和有为政府是贫困地区优化资源配置的一组“悖论”;公共资源优化配置是首要理论问题;精英俘获是公共资源反贫困效益释放的关键制约因素。他提出实现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政策路径:一是反贫困仍然是第一要务;二是公共服务均等化是首要目标;三是市场内在潜力激发是根本动力;四是公共资源优化配置是主要抓手。
西藏民族大学毛阳海教授以《以“有机种养加”融合为基础,推动西藏乡村产业全面振兴》为题交流发言。他回顾了西藏“有机种养加业”的发展概况及取得成就,提出:一要按照“有机种养+”或“有机种养加+”模式促进乡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二要加快乡村农牧业结构调整并拓展农牧业多种功能;三要延伸农牧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四要大力发展农牧业新型业态;五要适度推进有特色的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六要引导产业集聚,集群发展。
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徐伍达副研究员以《西藏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衔接的关键》为题交流发言。他提出巩固拓展扶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主要途径:一要协调理顺组织领导关系,凝心聚力,稳步推进乡村振兴路径实施;二要发展经济,创造就业机会,探索符合西藏特点的经济增长模式;三要健全社会保障,适当提高核算标准;四要投资于人,合理开发人力资源,提高人口综合素质;五要激励和鼓励西藏各族群众自强不息,顽强奋斗。
西藏自治区党委党校王娜副教授以《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助推西藏乡村振兴》为题交流发言。她认为:当前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为农业规模经营和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提供了机遇。她提出: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助推乡村振兴发挥路径:一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动农业转型升级;二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促进农民增收;三是产权制度改革,推动农业农村全面进步;四是产权制度改革,完善乡村治理体系。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格桑卓玛研究员以《西藏脱贫中的几点重要经验与巩固脱贫成果面临的风险考验——基于实地调研的观察》为题交流发言。她总结了西藏脱贫工作的重要经验,并分析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面临的风险考验,提出:扶贫政策要顺势调整,还要加强发展、生态、文化等方面的全方位统筹思考和研究。
厦门大学杨玲副教授以《西藏乡村振兴中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为题交流发言。她认为:西藏乡村振兴战略应实施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指标体系要包括一级指标风险类别和二级指标风险因素。她建议:应进一步加强对西藏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风险识别和研究;要确立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要组建专业化的风险评估团队。
西藏民族大学马宁教授以《中尼边境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为题交流发言。他认为中尼边境县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效果会对尼泊尔民众产生影响,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他提出中尼边境乡村振兴建设路径:一是加大国家投入力度,优化乡村发展布局;二是制定优惠政策,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三是发挥地缘优势和语言优势,扩大中尼边境贸易规模;四是推广基层党支部带头的“霍尔模式”,走集约化发展道路;五是发挥旅游业优势,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六是发挥乡村“能人”作用,以产业带发展,培养致富带头人;七是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繁荣中尼边境乡村文化,实现文化共享。
中国科学院邹荟霞博士以《乡村振兴背景下西藏农牧民可持续生计研究》为题交流发言。她基于提高农牧民可持续生计水平、助推乡村振兴战略视角,围绕兼顾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当地减贫、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牧民可持续生计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问题,提出提升农牧民生活水平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建议,以更好实现西藏农牧区经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