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2021-12-04苑海燕卢丽华
苑海燕,卢丽华
(1. 沈阳大学 师范学院,辽宁 沈阳 110041; 2. 大连大学 教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如何提高小学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按照新时代卓越小学教师的专业标准和规格实施教育教学,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其中,实践教学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实践素养、形成教育实践能力的关键。
一、 实践教学价值定位
1. 高品质的专业实践
职前小学教师的实践教学是在虚拟或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建构教师素养和身份的行动[1]。 卓越的教育实践能力是高层次小学教师的重要核心素养之一,实践教学是培养职前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关键途径。 研究生在真实的教育实践情境中体验教师职业角色,感受小学教育实践氛围,领悟教师职业价值,了解并熟悉教师实践教学范畴,掌握教师从教的基本技能,能够为从事小学教育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育实践能力是小学教师实现内涵式专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小学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应着眼于未来卓越小学教师核心素养的培养需求,以有效的教育实践为桥梁,训练在真实教育实践中教学和育人的能力。训练过程要区别于本科层次职前小学教师的培养规格和品质,体现研究生层次小学教师的培养诉求。
第一,以核心素养为引领。将核心素养体系中高度抽象、概括的实践素养条目细化为实践教学的具体培养目标和发展要求,设计教育实践过程和实践教学方案。
第二,培养和强化学生实践反思能力。基于教育实践的教育教学经验反思是小学教师实现专业化成长的必要条件,也是研究生层次小学教师实践教学的核心诉求。实践教学的过程是目标与任务-行动、分析-反思、实施-总结和提升的螺旋发展的实践行动[2]。在教育实践学习的过程中,不能把教学技能训练作为唯一目标,更不能把机械模仿、复制一线小学教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作为主要内容,应该在教学实践中学会反思,进行智慧思考,发现并尝试解决问题,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行为的合理性和智慧性。
第三,高品质的教育理论浸润。教师教育的重要功能在于启迪思想,培养未来教师的理性与智慧,不能简化为单一实践技艺的习仿[3]。高品质的实践教学不能以单纯训练程序化教学技能为主要目的,要培养研究生基于实践的教育反思智慧,形成理论与实践融合,思想与实践同步,知行合一的教育能力。
2. 实践教育智慧的培养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职前实践教学改革倾向“实践中之理论”取向,教师职前培养过程中的实践教学环节得到重视,呈现出不同于传统实践教学的特点:以培养实践智慧作为教师职前实践教学的目标,以探究现场经验作为教师职前实践教学的核心[4]。
实践教育智慧是超越教师的惯常教育教学技能经验及一般教学规则应用的能力,是教师基于教育现场对教育问题带有发现性的深层次的观察与思考方式,是教师追求教育本真意义的教学判断与决策能力。小学教师的职业身份和职业角色具有特殊性。小学教师面对的是身心发展尚不成熟的儿童,教育过程要围绕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需要,教育实践行为必然要体现出鲜明的情境性特点,在教育教学情境中不断根据儿童的新变化、新需求调整教育路线和思路。优秀的小学教师必须具有灵活应变的教育智慧,善于观察、发现实践教育场域中的情境性事件甚至是错误资源,具有敏锐的教育洞察力和判断力,能够及时捕捉到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教育资源,抓住有利契机,对学生施加有效的教育影响。小学教师只有善于应对复杂多变的教育情境事件,通过在实践教育场域中不断地教学反思与探索,不断调整教学思维和理念,与受课者的动态发展过程同向同步,才能形成角色的教育智慧,形成自身的教学风格,由优秀走向卓越。小学教师的教学过程必须是一个基于实践的,不断探索、更新、发现、创新的过程。卓越小学教师的教学技能应是富含“现场性”“问题性”和“发现性”的技能。
从小学教育的教育实践过程来看,能够影响小学教师教育教学效能的是融合了教学原则的应用能力及教师实践智慧的关键能力。影响小学教师教育水平和层次的不仅仅是教学技术和能力,更是教育判断力、教育引导力为核心的教育智慧。实践教育智慧是成为卓越小学教师应具备的关键能力之一,实践教育智慧提升也是构成职前小学教师实践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
3.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职前小学教师的教育实践教学强化在教育实践场域中自觉运用教育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通用能力和迁移能力。 脱离了理论指导的固化的实践技术训练,只能解决一些既定的程序性教育问题,对于深层次的复杂问题,很难基于自身独特的视角进行阐释。
教育理论能够为研究生提供必要的实践方向和反思性智慧,为探索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复杂问题提供智力支持。教育理论也是小学教师教育创新、原创性教学研究与探索的智慧之源和思想根基。从某种程度上说,小学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水平决定着该群体的专业发展高度。教育理论素养水平越高的教师通常更加具有教育智慧,容易取得更大的成就。高层次、高水平小学教师的培养更应强化对学生教育理论素养的培养。
二、 实践教学异化问题
1. 实践教学异化为低层次的去理论的“做”和“技术训练”
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育观摩、教学实习、顶岗实习、教学见习、教育调查等。小学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基本以教学训练和获取从教方法与技能为主要目标。研究生被分配到各个小学校,像技术工人的职业技能实训一样,或是机械地照搬和模仿一线小学教师的教学程序和方法,或是单纯地训练和演练未来小学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技能,奉行“职业取向”的“技术训练”理念。教育实践教学强调“做”和“练”,强化教师教学技能和经验的积累,在实践训练的过程中,理论处于完全的“休闲”状态。带有实训性质的教育实践演练虽然对研究生的教学技艺和经验发展有所帮助,但这种狭隘的实践主义取向的职业训练并不是培养研究生核心素养的最佳路径。机械化的模仿和教学技能训练很难培养出具有卓越潜质和发展后劲的教师,以“术”代“理”的实践主义现象存在很多弊病。
第一,简单的教学技术模仿和演练练就的是单向度的可感知的教学动作程序,推崇的是“熟能生巧”的理念,获得的是程序性的感性知识,具有机械的“即插即用”性特点,缺少探究程序性知识和教学方法背后的原因和原理的意识,获得的是碎片化的教学技能。程序化、碎片化的教学方法和经验通常只能应对简单的、固定化的教育问题,当面对复杂教育现象及新的教育问题时,教师就会因为缺少必要的灵活应对的教育智慧而难以胜任新任务。如果教师缺少必要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处理实践教学问题的效率自然不会高,实践教学水平的有限性就会暴露出来。
第二,片面强调技能性训练和模仿的实践教学理念和模式,不仅不利于实践教育能力的深层次发展,而且会制约教育理论素养的形成,造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弱化。实践主义和技术主义教育价值取向下,教师培养过程中疏离和排斥教育理论的思想普遍存在。研究生一味强调教学技能训练,不重视理论学习,缺乏必要的发现、理解、反思、洞察问题的意识和觉悟,亦缺乏探讨教育现象背后的规律,总结教育教学经验教训的能力,很难构建对教育教学的独特观点,很难诠释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成因[3]。
片面的技术性实践不仅助推了工具理性教师教育危机的出现,也造成小学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实践教育能力下降,发展后劲不足,缺乏教育理性、教育理想及教育信念等问题。
2. 实践教学过程中反思与生命体验的缺失
经验证明,小学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观摩和教育见习后,大多数人总结的是在小学里观察到的教师教的过程及小学生学的经过,并附上自己的教育演练程序,以记流水账的方式概括教育实践的经历。鲜有研究生谈及诸如体验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小学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一个共性问题是:有教育经历而无教育体验与反思,教育实践程序化、形式化,教育教学思考能力有限。
在模拟教育实践的过程中不仅要有教育的经历,更应该有基于教育经历的体验和反思。在教育实践活动之后应该思考教育实践所观摩的教育事件与所学的理论有着怎样的关联,现实中的小学教师角色与理想中的教师形象是否有差距,教育经历的教育体验是什么,发现了什么,能够分享哪些经验和体会,自己在实践中的角色塑造是否成功,等等。基于上述反思,在教育实践过后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实践性知识和智慧,教育实践的价值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实现。
此外,较之其他专业人员,教师遇到的问题的情境性、对象的独特性、题解的复杂性、环境的不确定性等,决定了教师应是反思性实践者[2]。基于教育实践行动的反思是小学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是积淀思想素养、知识素养和能力素养,走向卓越的必要条件。教育实践过程中,反思与生命体验的缺失已经成为制约实践教学效率提升的原因,需要引起相关研究生培养部门的重视。
3. 实践教学的“量化危机”
实践教学领域普遍存在“唯实践化”的不良倾向,简单地认为影响未来小学教师职业胜任度的关键因素就是实践素养的培育,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过分地夸大和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甚至将实践知识和技能作为评判小学教师核心素养及专业化水平的“最高标识”,直接引发了职前小学教师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的“量化危机”。
“唯实践化”的教师培养观念,造成职前小学教师教育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失衡。一些职前小学教师培养机构片面地认为实践实训课程越多,时间越长,越有利于学生实践素养的培养,以至于在对职前小学教师教育实践的本质、目标和任务等实质性问题缺乏科学、理性认知的前提下,把提高职前小学教师培养质量的重心聚焦到大量增加教育实践活动课程,延长实践的时间上来。
小学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是否能够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并不在于参与实习的时间长短,而要看在实习的过程中获得的体验和经验,以及在后续学习过程中怎样看待并运用这些经验,使经验产生拓展教育智慧并引导合理的实施方法的价值。教育实践是提高从教能力的重要途径,应该树立理性的实践教学观,不能片面地强调实践的“量”,更应认真考量实践的“质”,抓住实践教学的重点,杜绝“放羊式”的低效实践。
三、 实践教学质量提升策略
实践教学质量影响实践教学素养的养成。研究如何顺应新时代小学教师培养需求,创新小学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理念和模式,提升实践教学效率重要而且必要。既要认清当前研究生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更要了解研究生培养的前沿理论,构建新时代背景下的研究生实践教学模式。
1. 由“放羊式”走向“主题式”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的理念和形式直接影响研究生对教育实践知识的获得效果。以量取胜“熟能生巧”理念下低效的“放羊式”实践教学模式,缺少明确的目标和任务引领。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效性需要从根本上转变教学的理念和形式,由“放羊式”实践走向基于实践教学共同体的“主题式”实践。
走向实践教学共同体的“主题式”教学实践是近年来教育教学领域探究的热门话题。实践教学共同体由实践参与者等多个个体要素按照一定组织规则有机组合,不断发展积淀而形成[1]。应突破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由大学教师-研究生-中小学指导教师组成的实践教学共同体,以切实的教学实践目标和任务为载体,促成实践教学共同体共同追求教育教学领域的知识和智慧。
在基于实践教学共同体“主题式”的教学实践中,实践目标的构建及共同体间的有效合作是关键。要拓展教学实践的目标,构建基于学生实践能力发展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目标体系主要包括:培养学生实践智慧并开展有意义的情境教学经验为主题的实践教学活动;通过指导教师的引导,帮助研究生完成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与学生的共处,从中获取现场经验的反思及探究性对话,获取教学经验;以“问题”为导向创设教学实践活动主题。
在实践教学共同体中,教育实践的主体构架是多方参与的探究互动,不是与实习指导教师之间的单向度的交流与互动。如何将共同体中大学教师与小学指导教师之间的知识视界进行融合和扩大,从而形成一股合力发挥对研究生实践教学活动的有效引导,需要一定的组织规则来约束和规范。要构建必要的维护实践教学共同体发挥功能的制度体系,调动各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各主体在教育实践中的能动作用。
2. 由“技术性”走向“反思性”实践教学
引领实践教学走出“实践主义”的误区,培养“反思性”实践者需要重新设计实践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共同体中教育实践指导者的价值启发与行动引领功能。
建构基于教育理论引领的“反思性”实践教学模式,需要跳出传统的以教学技能机械训练为主导的教育实践模式,摆脱“技术主义”思维的禁锢,积极创设在实践中“嵌入”理论性研讨的环节。在每一个实践教学主题活动完成之后,共同体成员应开展相对应的理论研讨,引导研究生运用相关的教育理论知识,针对已完成的课堂观察或教学任务进行理论分析和反馈,反思影响实践的多维因素,探究优化课堂教育决策和行动的策略。通过反思,引导研究生养成深层次的观察与思考方式,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形成自觉运用理论思考的意识,使教育理论与实践真正走向融合,共同完成塑造教育思想,培养高层次小学教师的目标和任务。
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增长知识,更是培养创新能力[5]。实践教学不仅要让研究生获得程序性知识,更要培养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探索新知的创新与创造能力。通过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嵌入”相关教育理论的研讨,建立分段反思式实践教学模式,使教育实践能力的形成过程成为有理论浸润的专业化过程,在基于行动和观察、研究与反思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实践教学的合理性[6]。
3. 由“外控式”走向“体验式”实践教学
无论是理论课还是实践教学过程,理想的教育效果一方面取决于教师教的方法和形式,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受教育者学的状况。通常,只有在受教育者主动参与、乐于参与的前提下,学习的潜质才能充分挖掘出来,才能在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活动中,真正养成卓越教师所应具备的核心素养。
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由低级到高级的向上发展过程,同时也是教育情怀不断充实和教育心理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 教师的培养过程要充分关照其情感体验和心理需求,转变传统的制度化强迫学习模式,挖掘自我专业发展意识,主动走进学习和知识的探索世界。
当前,小学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基本上采用的是和本科生同样的,至上而下的程序化实践模式。该模式基于传统的教育实习理念,由学校统一安排,统一分配和管理,是一种“外控式”的实践。学生不能根据自身的学习意愿进行选择,实践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学习效率普遍不高,甚至形成厌学、焦虑及排斥心理,实践教学的应然价值很难得到有效发挥。
改变传统的“外控式”实践教学模式,需要切实关注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实践教学应以激发研究生的实践性学习需求为出发点,以启迪智慧,激发思想,提升实践素养为根本目标,变机械地模仿、演练为富有创造与探索意义的真实教育情境中的师生交往与合作,在完成实践教育叙事的过程中获得实践教学的真实体验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