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职业认知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
——以医学院校教师对“住培”政策认知情况为例
2021-12-04仇莹莹
□谢 璇 仇莹莹
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临床实践是医学人才成长的必经之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住培”)作为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体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的重大举措。高校教师作为学生职业生涯的引路人,其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政策的认知情况,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起到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作用,应加强对高校教师(包括管理人员)的政策宣导、政策解读,以期引导学生以正确的心态对待职业生涯,以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思路择业、就业,追求与实现自我价值。
一、住培政策对医学生职业生涯的影响
(一)对医学生培养年限的影响
2013 年,国家卫生计生委等7 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制度的指导意见》,指出住培是培养合格临床医师的必经途径,并规定医学生在完成5 年医学专业本科教育后需要在培训基地接受3 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5+3”模式全面实施;2014 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认定标准(试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标准(试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办法(试行)》等配套文件出台,初步为住培制度搭建了框架,支持各地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发展、完善、成熟。
临床医学作为五年制本科专业,与其他四年制专业相比,本科阶段学业年限多一年,根据以往的政策,本科毕业一年,可以报考执业医师资格证,考试合格,取得证书,相当于取得了行医资格。但“住培”政策实施后,取得执业医师资格再不是可以行医的唯一通行证,取得住培合格证也成为执业所需。即在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同时还必须经过三年规培取得规培证,才得以行医。医学生培养年限也从5年到8年,产生的经济压力、家庭压力等都影响学生的职业规划。
(二)对医学生升学选择的影响
2014 年6 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出台《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提出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同时也是参加住培的住院医师,毕业时经考核合格可获得医师资格证、研究生毕业证、硕士学位证、住培结业合格证,即“四证”,自此,学硕与专硕有了更加明显、明确的区别,再不是传统的“学硕压倒专硕”的状态。2020 年9 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0〕34 号),对加快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创新、全面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作出系统部署。《指导意见》中围绕健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针对住培目前存在的主要矛盾,提出了夯实基础、强化技能、保障待遇、提升质量等系列指导意见。
临床医学专硕研究生毕业“四证合一”政策实施以来,一方面使得临床专业医学生考研意向及考研率大大提升,原因在于,本科毕业后想要继续从事临床专业的学生同样要面临三年规培才能顺利就业,而若报考专硕,在三年后经毕业考核也可拿到规培证,在节约时间成本的同时,自身学历也提升了一个档次,可谓“一箭双雕”。另一方面,随着政策的提出,医学学硕生源数量及质量均有下降趋势。“四证合一”使得临床医学生在报考研究生时越来越倾向于专硕,也不排除有较大数量的医学生就是因为专硕有此政策才报考的研究生。使得近年来专硕录取分数不断上升,甚至出现考生宁愿二战也拒绝调剂到学硕的情况,再加上临床导师本身业务繁重,没有过多时间去系统思考如何在科研、教育等方面保持较为合适的平衡状态,导致临床学硕研究生科研能力上不及其他基础研究专业,临床能力上不及专硕研究生,就业条件上缺少住培合格证无法持证上岗。在专硕研究生毕业备考主治时,学硕研究生却在准备规培,因此,在同批次研究生中,学硕研究生就业压力远超专硕研究生。种种因素堆积,导致医学生在升学选择上出现一边倒的现象。
(三)对医学生进入住培阶段规划的影响
相关政策表明,医学生在进入规培阶段后,不允许再报读专硕,这使得本科阶段未上岸的医学生面临进入规培阶段还是二战的选择。大部分一心考研的医学生会暂缓规培计划,而对规培政策不了解的同学会有规培期间考研的打算,等到进入规培后才知道无法报读专硕,而三年内不得再次进入规培的严重违约后果也常使他们不得不放弃专硕攻读,转而着眼于学硕的报考。这不仅违背他们本来的意愿,还使他们承担着学硕毕业后继续规培三年的压力,并且也无法在备考期间全身心参与规培工作,不仅影响了工作质量,也加重了医学生的思想负担和学习压力。贸然进入规培会使医学生付出惨重的时间代价,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由此可见,是否了解住培政策对医学生住培阶段规划的影响巨大。
二、教师对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
“职业生涯规划”最早由西方国家提出,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内容之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的是学生在大学就读期间,对自己有充分的认知,对自身的职业发展优势、专长等进行分析,加上对职业环境的充分了解,从而科学合理地确定和选择出自身的职业发展目标,并做出合理规划达到目标,进一步实现人才和岗位的充分匹配。
2007 年教育部颁布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教高厅〔2007〕7 号),明确要求全国所有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大部分高校职业生涯规划相关课程的授课教师来自于思想政治教育人员(包括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两课教师等,经过各级各类专业培训指导后从事教学工作,熟悉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利用测评工具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但要依据学生专业特点进行深层次职业探索就会遇到瓶颈,只能泛泛涉及职业探索的基本点。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因素研究上,普遍提出三个主要的影响因素:学生自身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分析后发现,三个因素均与教师有密切联系。
(一)教师与学生自身因素的联系
初入大学校园,离开家庭,对学生来说是一次新的人生挑战,高考志愿的选择,多数受父母、亲戚的影响,加上自身的兴趣来确定,但学生本身对所选专业无法做到全面了解,甚至有的学生对未来从事的工作范围并不明确,只是听从长辈意愿而选择了该专业,从而对职业生涯规划感到迷茫。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成为他们寻求帮助的第一人选,也是学生在正式接触自身专业后,对于专业了解的第一印象。教师通过系统细致的入学教育、职业讲座、面对面交谈等形式辅助学生加深对专业的理解。在深刻了解专业领域及前景的基础上,学生可以更加明智、务实地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从而更好、更充分地利用自身专业优势,觅得心仪岗位。因此,教师作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领路人,在学生规范合理就业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二)教师与高校因素的联系
高校是社会的缩略版,也是学生在彻底步入社会之前的最后一张温床。高校为学生提供专业知识、发展特长、做好未来规划、学习就业指导的各种课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适应工作、发挥特长。而有课程必然需要授课教师,优秀的教师不仅能够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还可以根据专业的特点、职业的特点、环境的特点给出专业、合理、综合性的建议,避免学生走弯路、走错路,真正起到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此外,许多单位常在学生毕业季来校招聘,给予高校内毕业生一定数量的招聘名额,这时,丰富的就业资源使得高校成为众多毕业生就业的跳板,而高校教师也成为招聘单位与毕业生之间的桥梁,毕业生除了在网上与招聘人员交流来了解企业之外,也会向教师咨询。教师可以根据对不同单位、岗位的了解,综合以往毕业生在相应企业的工作环境与条件给予毕业生更加客观、实际的参考,以便毕业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单位。
(三)教师与社会因素的联系
职业生涯的选择,社会因素占到很重要的地位,社会对专业的评价如何、对专业的发展有何规划、专业环境是不是良好,这些都是每个家庭需要考虑的问题,不会有家长让自己的孩子选择一个没有前途或者环境很差的专业。临床医学的特殊性使得大部分的专业课都是由临床医生来授课,此时,授课的教师同时也代表了所在的工作科室。在他们身上也能反映出临床工作者的工作状态与工作环境,因此教师在日常授课教学中的一举一动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选择,积极的态度会让学生认为自己的专业选择没有错,从而继续努力,争取更好的发展;反之消极的态度则会让学生对于这个科室持怀疑态度,留下不好的印象,进而放弃本来的规划而选择其他科室。
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大学生明确奋斗目标、合理安排大学的学习生活,有利于提高就业率和就业满意度,有利于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教师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起到重要的作用,除了一线的授课教师,高校中的其他教职工,包括辅导员、行政管理人员等,都承担学生职业生涯引路人的责任,在这种责任下,全面了解国家相关政策是必须的,也是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要求。
三、提高教师对政策的了解,引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
(一)加大普遍性的政策宣传
住培政策实施已有多年,大多数教师对此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并不全面,一方面说明国家在此方面的宣传力度还有待加强,另一方面说明高校对于住培政策对学生的影响也没有足够的重视。学校应该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更多了解政策的平台和渠道,除了单纯地宣讲政策文件,也可通过与培训医院合作,邀请住培基地的管理人员到校宣讲的方式广泛宣传相应政策与最新动态。尤其是临床医学类专业授课的教师、管理人员、学生工作者更应该重视对政策的深度了解,做到人人懂政策、人人都可以是职业生涯的引路人。
(二)设计符合医学生需求的就业指导课
医学有其特有的职业发展路径,面向医学生的就业指导课应针对其特点进行课程设计。住培政策及相关意见的深入解读应纳入临床医学类专业学生的课程大纲中,作为重点内容。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的特点,不断完善在线课程的建设,以互联网为有效传播平台,从而给予学生更具针对性以及更及时的职业规划引导。课程的开放不应局限于学生,相关的教师、管理人员也应有课程学习的要求,课程内容根据政策文件随时调整,保证内容的时效性、有效性。据了解,高校就业指导课的授课教师多为辅导员、两课教师等,教师本身的专业背景并不一定与医学相关,这样对政策的解读上就存在一定的盲区,对于学生的疑问也存在无法解答的情况。因此,在授课教师的遴选上,可以选择具有医学背景、接触过住培,甚至经历过住培考核的教师来担任,既符合医学教育的特点,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专业的建议。
(三)制定相关指导教师阶段性考核政策
在开设就业指导课、师生共同学习的基础上,高校可对相关教师进行阶段性的有关政策考核或举办相关内容的知识竞赛,以调动教师主动学习政策的积极性。考核内容可包含近年来施行的医学生就业政策、最新改革,以及个别地区的特殊政策等,从而促进教师对政策的理解与掌握,进一步保障相关教师对医学生就业指导的时效性、准确性、可靠性,最大限度避免医学生做出因对相关政策不了解或误解而导致的错误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