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出版人才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以广东省出版集团为例

2021-12-04吴乐勇

人才资源开发 2021年17期
关键词:人才队伍人才专业

□吴乐勇

(作者单位:广东省出版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到2035 年建成文化强国。建设文化强国,繁荣出版事业,关键靠人才。2018 年以来,广东省出版集团深入实施人才强企战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在出版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多措并举,出版人才队伍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为广东文化强省建设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证。

一、基本情况

(一)编辑队伍

广东省出版集团各出版社编辑有510 余人,平均年龄36 岁。总体学历层次较高,研究生学历250 余人,本科学历240 余人。出版高级职称占比偏低,编审30 余人、副编审80 余人,各导向把关与“三审三校”压力较大。编辑人员里,中共党员仅占47%,在把握出版导向、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方面需进一步增强党员力量。

(二)印刷队伍

广东省出版集团印刷企业人员有420 余人,平均年龄36.3 岁,年龄结构呈金字塔状,总体较为均衡。大学本科以上学历70 余人、占比17%,有高级职称的3 人,专业技术与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三)发行队伍

广东省出版集团发行人员有3600 余人(含发行集团、出版社发行人员),平均年龄38.8 岁。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730 余人、占比20%,学历结构有待优化。有高级职称人员20 余人,中级职称80余人。各社发行力量配置不均衡,发行力量较为薄弱。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对人才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有的企业践行“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紧迫感不够强烈,压力传导不足,呈“上热下冷”现象。有的下属企业对人才工作缺乏系统谋划,机制创新和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工作的主动性不强,习惯等待上级的部署和工作安排。

(二)高素质专业化人才比较缺乏

一是复合型编辑人才较少。有的编辑市场感知能力、策划意识不够强,具有市场影响力的图书偏少,缺乏既熟悉编辑策划又懂市场营销、既熟悉内容生产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二是高技能印刷人才较少。生产一线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专业能力不够强,具有创新意识和工匠精神的技术带头人短缺。三是发行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各出版社发行人员数量偏少,尚未构建起专业、立体的营销发行体系。部分市县基层发行单位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开拓创新能力不强。

(三)人才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一是高级职称的编辑人才不足。拥有高级职称的编辑110 余人,与部分标杆出版集团相比总量偏少,与出版高质量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二是优秀青年人才偏少。40 岁以下的优秀编辑人才不多,存在青黄不接的现象,缺乏既懂管理又熟悉业务开拓、既懂党建又善经营的青年人才。三是媒体融合、数字出版、资本运营、文旅融合等高层次人才比较缺乏,培养引进力度有待加大。

(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有待完善

一是专业技术人员职业通道不畅。专业技术人才晋升通道单一,千军万马挤经营管理职务晋升“独木桥”,存在天花板效应。二是激励机制不完善。薪酬激励机制主要与职位职级挂钩,专业技术人才积极性、主动性有待激发。三是编辑行业人才吸引力弱化。由于出版行业毛利率低,薪资水平市场竞争力不强,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够,优秀人才流动性呈加大趋势。

三、加强出版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切实提升人才专业化水平

一是以改革倒逼人才专业能力提升。紧扣企业出版主业改革,切实推进动力变革、效率变革、机制变革,以改革促进人才快速成长,以改革促进人才脱颖而出。确保三年内,集团教育板块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其他各出版社在专业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道路上取得明显进步,在各专业领域排名显著提升。二是贯彻落实新时代人才工程三年行动计划,深入推进人才强企战略,实施人才聚集、培育、激励、保障“四大工程”,聚焦落实“11236”人才目标,培育、选拔、吸引、聚集一批领军人才、高层次人才、优秀青年人才。三是持续提升专业人才综合能力。加大专业人才开发力度,建设一批“出版名家工作室”,提升博士后工作站建设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员工专业精神、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

(二)补齐人才能力与素质短板

一是提升编辑人才队伍能力素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实施知识更新行动计划,精心组织对标学习和人才沙龙活动,补齐专业知识与学科背景短板。二是提升印刷人才队伍技能水平。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实施技能提升行动,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加强与省印刷协会、专业院校合作,共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平台。组织开展技能大赛,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三是提升发行人才队伍营销能力。完善对发行人员的激励机制,优化绩效考核体系,试行超额利润奖励分成制度,扎实做好大众图书营销体系建设,提升营销发行人员宣传推广和销售能力。四是强化编、印、发协同发展。建立长效沟通交流机制,运用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手段,构建出版、印制、物流、信息、营销、发行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机制,支持大众图书做大规模,做响品牌,做优效益。

(三)完善人才职业发展通道

一是加强职业经理人选聘。在新模式、新业态及市场化程度较高的领域,加大职业经理人选聘力度,探索推进股权、期权、分红权等中长期激励机制,优化基本年薪、绩效年薪与任期薪酬结构,激发经营活力。二是拓展职业经理人来源渠道。以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打通现有经营管理人员向职业经理人身份转换通道。三是搭建专业技术人才发展通道。加快推进编辑人员专业通道建设试点工作,以提升专业能力为导向,以岗位管理为基础,科学设定人才评定标准,提高编辑钻研业务的积极性,为专业技术人才搭建职业通道。

(四)构建人才创新创业平台

一是充分发挥各企业积极性主动性。围绕出版主业改革的战略部署,推行出版社领导班子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完善干部配备的提名权和薪酬考核的决定权,为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才提供舞台。二是搭建人才成长平台。以贯彻落实集团新时代人才工程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加强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完善轮岗交流、挂职锻炼、跟班学习制度,提高干部人才“四种本领”和“七种能力”。三是做好人才服务工作。做好国家、省级人才项目申报与职称评审,选派高级人才定期疗养,促进劳逸结合,树立尊重人才、关爱人才的鲜明导向。

(五)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一是释放求贤若渴的强烈信号,把引才育才用才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及时发现、培养、引进、使用“宝贝人才”。二是加大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力度。坚持上下联动、同向发力,坚持“高端、复合、适用”标准,着力在媒体融合、数字出版、资本运营、营销发行人才的引进上取得更大突破,聚集一批具有较强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行业领军人才、高水平创新团队和优秀青年人才。三是继续做好百万年薪引才引智工作。加大宣传推介力度,营造良好氛围,面向全国不拘一格降人才。坚持个别引进和团队引进、全职引进和柔性引进相结合,对“宝贝人才”可一事一议,在专项资金和政策方面给予支持,打造人才高地。

(六)营造干事创业良好氛围

一是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坚持政治标准和事业为上,重实绩、重实效、重实干,让优秀者优先,有为者有位,吃苦者吃香,让各类人才在单位实现理想抱负,展现人生精彩。二是鼓励员工担当作为。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宽容员工在工作中特别是改革创新中的失误,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为踏实干事、不谋私利的员工撑腰鼓劲。三是大力宣传改革创新、干事创业的先进典型。做好新时代人才评选,优化年度表彰项目,评出精气神,奖出正能量,激励广大干部员工奋发有为、勇当先锋,汇聚推动集团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

猜你喜欢

人才队伍人才专业
人才云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关于培养新时期青年人才队伍的思考
充分发挥培训引领作用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部分专业介绍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激发人才队伍活力 更好助力追赶超越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