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超声检查应用于女性膀胱脱垂分型中的效果评价
2021-12-04王秋颖
王秋颖,任 冰
(北京市仁和医院 北京 102600)
膀胱脱垂是女性在分娩之后常遇到的困扰与尴尬,且充斥在日常生活中。该病症主要表现为尿急、尿痛、女性阴道口疼痛等,一旦咳嗽或腹部用力时,还会出现漏尿、轻微失禁等症状,对患者的身心状态均造成极大的负担。此外,膀胱脱垂还会累及血液循环,局部血流不畅,导致体内出现淤血,患者此时多表现为月经过多,经期紊乱。若患者膀胱长期保持脱垂状态,极易遭遇空气中细菌、真菌的侵袭,发生感染、白带增多,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1]。膀胱脱垂属于器质性疾病,临床上十分常见,但其诊断、治疗均比较麻烦。其对于女性患者健康的威胁程度非常高,多数患者就诊时自述会阴区存在异物感,走路、做家务等日常活动时摩擦明显,不堪折磨,遂前来就诊。然而现实情况下,诸多女性对于该病症的重视程度较低,未意识到自己需要接受治疗。或是因为自身观念过于传统,羞于启齿,出现症状后自行处理,从而延误治疗[2]。据资料统计,国内多数膀胱脱垂患者就诊时症状已较为严重,一经确诊即为中、重度脱垂,治疗难度直线提升。因此,尽早利用盆底超声检查进行疾病诊断与分型的意义重大。本研究针对女性膀胱脱垂患者实施盆底超声检查,进程及分型结果汇总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 取2019 年4 月—2020 年4 月 我 科 室 接 诊 的膀胱脱垂女性患者为对象,遴选出55 例参与研究。据资料统计,所遴选的患者年龄33 ~65 岁,平均(41.53±2.42)岁;体质量指数22.8 ~24.1 kg/m2,平均(23.43±0.25)kg/m2。患者均为经产妇,产次1 ~3 次,平均产次(2.03±0.22)次;经阴道分娩史患者有47 例,剖宫产史患者有8 例;其中伴有压力性尿失禁患者有36 例,伴有排尿困难患者有19 例。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①临床经妇科检查确诊为膀胱脱垂;②就诊资料完整、无误;③无盆底损伤史者;④对研究内容知情,自愿参与研究者。排除:①合并其他脏器严重衰竭或病史者;②合并恶性肿瘤者;③盆腔占位直径>3 cm 者;④依从性较差者;⑤存在长期便秘史者;⑥合并泌尿生殖道急性炎症者[2]。本研究已通过院内伦理委员会的审核。
1.3 方法
1.3.1 检测仪器 仪器选用GE Voluson E8 超声诊断仪。配置腔内探头及腹部探头,参数设置:频率6 ~12 MHz。
1.3.2 检查方法 于检查前指导患者将肠道排空,避免肠气干扰检查。叮嘱患者在检查前1 ~2 小时适量饮水(或饮料),喝水后不要排尿,适度充盈膀胱,以保证影像更能清晰显示脏器形态。同时,指导患者掌握正确的V a l s a l v a 动作:深吸气后紧闭声门,再用力做呼气动作,呼气时注意对抗紧闭的会厌。
指导患者保持截石位,全身放松。医师取探头,将其置于患者会阴部耻骨联合下缘处,进行探查。取盆底正中矢状切面,转动探头,直至耻骨联合及下缘清晰暴露于视野中,并且,使耻骨联合中轴线与水平线保持45°。随后,指导患者保持静息,以耻骨联合后下缘为参考线,观察膀胱后壁、尿道运动情况。具体测量数据包括:①近端尿道轴线与膀胱后壁的夹角;②近端尿道轴线与人体正中轴线的夹角;③此时状态下尿道倾斜角。记录完成后,指导患者做有效Valsalva 动作,于最大Valsalva 动作时测量上述一系列数据,并记录,完成检查。数据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1.4 观察指标及判断标准
图像及测量数据分析由两名具有丰富经验的医师共同完成。膀胱脱垂分型的判断标准:①患者膀胱尿道后角(即近端尿道轴线与膀胱后壁的夹角)开放≥140°,尿道旋转角(静息与最大Valsalva 动作时尿道倾斜角的差值)<45°,属I型膀胱脱垂;②患者膀胱尿道后角开放≥140°,尿道旋转角度在45 ~120°范围内,属Ⅱ型膀胱脱垂;③患者膀胱尿道后角完整<140°,尿道旋转角度≥45°,属Ⅲ型膀胱脱垂。
2 结果
图像显示,在静息状态下,55 例患者膀胱颈均高于耻骨联合后下缘水平线,高出距离范围:11 ~36 mm,平均距离(23.8±11)mm。在Valsalva 动作后,仍有3 例(5.45%)患者膀胱颈高于耻骨联合后下缘水平线,其膀胱颈活动度26 ~51m m,平均活动度(39±11)mm;1 例(1.82%)患者膀胱颈高度与耻骨联合后下缘水平线持平,另51 例(92.73%)患者膀胱颈均位于耻骨联合后下缘水平线之下。此外,所有患者在V a l s a l v a 动作后,膀胱的最低点均低于经耻骨联合后下缘水平线。
在V a l s a l v a 动作状态后,55 例患者中46 例(36.36%)患者膀胱后角140°~180°,属于膀胱后角开放;其余9 例(16.36%)患者膀胱后角91°~139°,属于膀胱后角完整。40 例(72.73%)患者尿道旋转角≥45°,其余15 例(27.27%)尿道旋转角<45°。
3 讨论
因周围组织的固定作用,健康人群的膀胱功能正常,且尿道处于关闭状态,膀胱不易脱垂。与此相对,若膀胱及周围组织的稳定状态被打破,则可能出现膀胱下垂,甚至脱出的病症。以下为打破膀胱稳定状态,引发膀胱脱垂的主要因素:①妊娠。妊娠过程对于产妇盆底肌肉产生过度压迫,导致盆底组织松弛或损伤,括约肌收缩无力;②尿道手术。患者接受尿道癌切除术、宫颈癌根治术等之后,膀胱正常结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无法维持正常状态[3]。
在临床常见的膀胱脱垂检查手段中,超声无疑是最值得应用的一种。关于超声检查的安全性,超声波没有放射性的损伤,且目前临床上并无超声检查存在副作用的案例出现。因此,即使是对于妊娠期患者或无性行为的少女,也不会损伤身体,应用价值较高。超声检查可以动态检查患者器官任意方向的运动以及血流状况,同步获取功能和形态学方面的信息,利于病变的检出。关于检查费用,磁共振检查相比,超声检查价格低廉,但两者整体准确度相当,因此若患者需在短期多次进行检查,首选超声检查。在保证检查结果的前提下减轻患者及家庭的经济压力,性价比更高[4]。盆底超声检查兼具操作简便、实时、准确度可观等特性,不仅能输出静态图像,以供医师探查患者盆底解剖结构,还能够通过动态图像表现其功能变化情况,实属盆底功能障碍诊断及分型的首选影像学方法。检查时采用B 型法,所得膀胱切面的图像直观、清晰,容易发现较小病变,患者能及时获得早期诊断与分型治疗[5,6]。尤其适用于临床检查有阴道前、后壁膨出及子宫脱的患者;会阴指状突起伴肠道排空异常感的患者;压力性尿失禁或无意识漏尿患者,以及与膀胱相关联的疼痛的患者[7,8]。
检查结果显示,在V a l s a l v a 动作后,仍有3 例(5.45%)患者膀胱颈高于耻骨联合后下缘水平线,平均膀胱颈活动度(39±11)m m;1 例(1.82%)患者膀胱颈高度与耻骨联合后下缘水平线持平,另51例(92.73%)患者膀胱颈均位于耻骨联合后下缘水平线之下,说明患者膀胱颈活动度增加幅度较大,临床上可以此为指标来诊断膀胱脱垂。55 例患者中46 例(36.36%)患者属于膀胱后角开放;其余9 例(16.36%)患者属于膀胱后角完整。40 例(72.73%)患者尿道旋转角≥45°,其余15 例(27.27%)尿道旋转角<45°,所得数据十分精细,有力证实了超声检查探查患者膀胱解剖位置及功能改变的全面性及细致性。
综上所述,盆底超声检查能够为临床女性膀胱脱垂分型提供权威数据,利于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应用价值高,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