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影像技术诊断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进展
2021-12-04何玉梅
何玉梅
(重庆三博长安医院妇保科 重庆 400023)
先天性心脏病是威胁胎儿健康的首要病症,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新生儿心脏部位很容易发生形态上或功能上的畸形。有相关研究数据表明,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率约为10%~15%,在整体的胎儿病症中占据了较多数。需要注意的是,这份研究数据剔除了部分因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导致死亡的胎儿(通常为在子宮内已死亡)。因此,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胎儿整体发病率将会明显高于此数据。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胎儿不仅会增加其死亡几率,且家长会感到异常痛苦。为了更好的落实我国“优生”计划,如何在检测时更好的对先天性心脏病的新生儿进行筛查并根据筛查结果选择切实可行的方法便成为了首要因素。在筛查过程中,使用超声显像模式可以对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胎儿进行良好的诊断。通过超声影像技术,可以明显的得知子宫内胎儿心脏形态的结构,并根据现实结果对胎儿进行“CHD 评测”。
1 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应用探究
在超声影响技术中,需要从胎儿心尖部的四腔心切面对胎儿的心脏位置进行细致观察。同时就观察结果对胎儿的“心房室大小”、“心内结构”、“心房室瓣膜活动”及“肺静脉与左房”连接情况等进行检查[1-2]。在检查过程中,胎儿自身的“四腔心切面”在检测中出现了“血流信号异常”以及“左右心不对称”,则可基本判定其为先天性心脏病。此外,在使用超声影像技术对胎儿进行先天性心脏病筛查时,还可以从大动脉短轴切面处进行切入,了解胎儿的主动脉与肺动脉之间的交叉点有无异常。同时就大血管心室的连接进行检查,查看有无异常。通过“大动脉短轴切面”,可有效提升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检出率。
2 M 型超声
M- mode Ultrasound(M 型超声)可以有效的监测胎儿心脏组织的运动,并将胎儿心脏的整体运动规律进行搜集,同时通过相应的设备进行记录,依照相应的顺序呈点状反射显示在监视器上[3]。在M 型超声的检测中,其特性早在1954 年便由瑞典学者“Edler”与“Hertz”发现,在后续的检测中,“Edler”与“Hertz”利用M型超声对人体的心脏运动规律进行检测,通过M 型超声,“Edler”与“Hertz”成功的观察到了患者的心房壁的运动轨迹。因此,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技术,“M 型超声”对于当时的医学界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检测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3 二维超声
静态二维超声诞生于1965 年,可帮助临床进行患者身体内部器官与血管组织的清晰展示。1972 年相关学者对多例新生儿与胎儿利用二维超声进行心脏定位检测,在检测精准性、清晰性等方面表现出较大的潜力。但是因心脏组织存在复杂性的特点,加之二维超声无法做到对心脏的全面检测,故需要进行心脏切面的多个动态获取来保证心脏检测的全面性。在此基础上,相关学者提出三节段检测分析法,即在超声检测期间将新生儿、胎儿心脏分为大动脉、心室、心房进行检查,无需在检查时依据心脏空间位置的判断来实现全面检测,仅需通过对心脏检测部位组织特点、交界组织特征的分析来提升检测精准性,实现对胎儿误诊现象的有效避免。正因此,二维超声节点检测成为当时临床医学检测常用手段之一。
第一款二维超声设备诞生于1974 年,该设备在当时可做到人体器官组织的实时性检测。而随着超声分辨率的持续提高,借助超声技术进行人体心脏结构组织的细致化观察检测逐渐成为可能。1980 年,某前瞻性研究中对多例胎儿进行二维超声联合M 超声检测,研究中胎儿右心发育不全、节律不齐、肺动脉瓣闭锁等症状均被有效检测出,表明在胎儿先天性心脏病检测中,应用二维超声检测技术有着巨大的前景和优势。
4 四维超声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实力的不断发展,四维超声(four-dimensional)被广泛应用。四维超声检查基于以往的三维超声技术,是一种“衍生型技术”。因此,也可以将四维超声称之为“实时性的三维超声”。与传统的二维超声相比,四维超声可以在成像技术中实现“有效性”。对于胎儿在母体内生长发育以及相应器官的结构,四维超声可以有效地对胎儿整体的发育详情进行显示,便于医生对胎儿产前筛查。李强,王淑梅,周立霞等[4]研究发现,四维超声在“时空关联成像”技术当中,具有明显的实用性。李强,王淑梅,周立霞等在对300 例疑似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产前检查当中,通过四维超声,明确诊断出了胎儿自身的“心跳准确率”,“心跳敏感性”,“心跳特异性”等预测值,并根据实时显示结果,分别得出其相应结论为“82%”、“63%”、“39%”等。因此,通过四维成像技术,可以对胎儿的心脏缺陷进行实时观察,有利于医生进行定性判断。此外,经唐华宇,曾施,谭雅[5]等研究表明,使用四维成像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彩色多普勒技术”有助于显示其必要的成像平面。这对于胎儿的心脏内部的结构有着明显的诊断,帮助医生可以更好地实施相应的决策。由此可见,在四维超声技术的帮助下,胎儿心脏研究可以对不同胎儿的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原因有着重要的辨别作用。四维超声对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影像筛查具有明显的检测作用,同时对于其病历的筛选,亦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5 彩色多普勒技术
为了更好的对先天性心脏病胎儿进行检查,1979 年,彩色多普勒(comtinuous wave aoppler,CWD)技术便由Brandestini 等提出。在Brandestini 的设想中,彩色多普勒技术可以利用红蓝信号来展示,根据检查者自身的血流方向,进行一定的显示。在彩色多普勒的测试中,Brandestini 清楚的认知到了这种信号可以有效加强血流模式的可视度。并且以红蓝信号为基准,还可以提升彩色多普勒的“综合敏感性”以及“综合特异性”。日本学者Omoto 于1984 年利用“传统脉冲多普勒系统联合自相关仪”(auto-corre-lator)对检测者的血流信号进行有效追踪。在Omoto 的追踪中,可以看到传统脉冲多普勒系统联合自相关仪可以有效的获得实时心腔血流信号[6,7]。此外,其还可以根据颜色的不同,提供不同亮度的指示灯。在1987 年,Devore 对传统脉冲多普勒系统联合自相关仪进行合并,将其与彩色多普勒进行联合,对140 例幼儿进行检测(胎儿的大小约为18 周至41 周)。检测部位包含“胎儿脐带”、“心腔”以及“大血管”在传统脉冲多普勒系统联合自相关仪与彩色多普勒的联合诊断下,4 例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胎儿被检测出来。因此,彩色多普勒同二维超声一样,在对胎儿进行先天性心脏病的筛查中具有明显的作用。
6 小结与展望
在超声影像技术的更新中,随着我国几十年来的综合发展,其自身得到了有效地加强。在新生婴儿的筛查中,超声显像技术被广泛运用到针对于胎儿先天性心脏病检测的临床应用当中。通过超声影像技术的有效性,其极大地提升孕妇子宫内的“可视性”,便于医生对胎儿心脏的发育程度进行检测。通过直观性的观察,医生可以以更加简易的方式检测幼儿的心功能。同时为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检出提供了较多的手段。在整体的检测结果中,由于胎儿心脏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以及在检测中,胎儿整体的体位以及母体的题体位等因素的干扰。其整体的应用性在胎儿的先天性心脏病中仍然是个艰巨的挑战。纵观超声检测中的问题,其最主要的难题在于对新生儿的先天性心脏病检测结果只有大约15%~35%左右。在整体的检测中,对于胎儿先天性的心脏病检测效果具有一定“失效性”。因此,在后续的检查中,如何提升超声显像技术对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检出率是目前医学界急需解决的问题。在国际中,超声显像技术被广泛应用。如荷兰与2017 年引入后,荷兰胎儿整体先天性心脏病检测率由过去的35.8%提升至59.7%。因此,在整体的发展中,超声显像技术对胎儿整体的先天性心脏病检测可以起到有效的提升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