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应援文化“打投”活动心理动因与行为特征分析
2021-12-04孔利利徐增颖
孔利利,刘 昶,徐增颖
(1.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广东 汕头 515063;2.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广东 汕头 515063;3.华北科技学院,河北 廊坊 065201)
近几年应援文化和应援经济从海外袭来,不断升温,“打榜投票”成为粉丝“在线应援”的重要部分,也成为他们的日常任务和表达爱意的方式,甚至是一种精神寄托。打榜、霸榜、后援会、打投组……已经成为娱乐经济中最核心的存在。本研究以传播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理论为指导,将“打投”活动、网络社区(尤其是微博等社交媒体形成的链式社区)、粉丝等现象有机结合在一起,探索三者间相关关系,对比不同类型粉丝对于应援的态度与参与度,剖析链式社区内粉丝“打投”实践的背后原因,从而揭示近些年应援性粉丝文化的心理动因、行为特征和内在规律。
一、粉丝参与“打投”活动的主要路径
粉丝应援活动中的“打投”活动最早来自榜单文化,榜单文化最早是由于1984 年美国两个年轻人创办的杂志《Billboard Advertising》,该杂志定期发布流行歌曲排行榜、点唱机流行榜、流行歌曲销量榜等。欧美流行音乐圈榜单的统计与发布,一般与歌曲的销量、付费下载量以及电台播放次数相关。歌手在发布新专辑的时候,会把专辑里某一歌曲拿出来做宣传,称之为“打榜”。随着应援文化的发展,一开始只是歌曲的“打榜”和“投票”活动,现在已经蔓延至娱乐圈各个领域。近些年来,“打投”活动也几乎成为粉丝应援的日常行为。接下来,笔者将对粉丝“打投”活动的主要路径和平台进行简要介绍。
(一)依托微博建立的与“打投”活动相关的粉丝社群
微博因为其开放度高、传播即时、操作简便等优势成为粉丝聚集的主要平台。近年来,明星陆续入驻新浪微博,粉丝可以在新浪微博上与偶像进行互动。由于微博发布内容主要在140 字以内,所以无论是明星还是普通大众都可以在微博发布一些琐碎的日常生活细节和碎片的感悟来表达自我[1]。微博的这一优点使得偶像与粉丝之间可以更加直接、频繁、自由互动,粉丝的参与感也更强。这一优点是贴吧等社区所不具备的。
根据高迪思对应援站的总结[2],依托于微博建立的粉丝“打投”社群分为三种,首先是围绕偶像应援活动而注册的应援博主聚集的粉丝社区,这些博主一般称为微博粉丝应援站,简称“站子”,站子有大小之分,一般按人数划分,但没有具体数字;其次是专门从事“打投”活动的微博博主,一般称为打投组、数据组;同时微博还有超级话题,围绕明星的超级话题又会形成一个开放的社区,这一社区围绕偶像话题,信息更为广泛,为没有关注相关应援活动的粉丝提供“打投”信息。
大站发布内容较多,包括偶像活动信息、“打投”信息、净化页面任务等。这一微博背后有更清晰的内部架构,包括管理组、宣传组、前线组、打榜组、数据组、注册组、资源组等,分工产出与偶像相关的内容。一般发布打榜信息为超级话题、偶像微博点赞评论转发等,为偶像制造热度,提升偶像影响力。
打投组是独立存在的个体,不隶属任何粉丝应援站或是组织,也不是官方组织。一个较为成型的打投组一般配置打投群、教学群,专职打投群分为注册组、打投组、管理组、发号组和数据君。由于每个账号可以投出的票数相当有限,需要注册组注册大量账号,然后交给管理组,管理组再分给发号组,打投组进行排班,数据君每隔固定时间出一个数据表敦促数据量[3]。这些微博博主专门负责“打投”活动,为偶像的新专辑、新单曲、新MV 在各大音乐榜投票支持,转发点赞评论等。面对重要“打投”活动,在有需要的时候各个投票组也会相互联合共同为其组织“打投”活动。对于日常打榜,各专职“打投”活动的微博博主会在月初发布一个月的打卡任务,并每天转发进行督促。
微博超级话题是粉丝聚集的社区,在偶像社区中,任何人都可以参与,任何关于偶像的信息都可以发布,因此超级话题是粉丝获取偶像信息的重要途径。超级话题中也会发布偶像的“打投”信息,粉丝也可以通过超级话题中的相关信息来参与“打投”活动。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微博粉丝社群对于“打投”活动的参与更加自由,没有硬性的任务规定。但粉丝一旦加入应援博主组织的“打投”群,便需要完成每日任务。
(二)粉丝日常“打投”任务
目前来说,微博粉丝“打投”任务主要是以下三种:
第一,是以音悦台、QQ 音乐为代表的音乐播放平台,通过计算歌曲搜索播放量、MV 播放量、收藏、分享、下载等数据进行排名。粉丝通过播放、收藏、下载等手段来提升歌曲排名;
第二,是各大选秀节目或颁奖活动组织的投票,粉丝通过为偶像投票来帮助其出道或是获得奖项,例如创造101、微博之夜颁发的人气奖等;
第三,是以微博、贴吧为代表的网络社交平台,粉丝通过在各种社交平台搜索偶像信息,为偶像点赞、评论、转发,在超级话题内签到等活动来提升偶像人气。在粉丝群体内部这种任务被称为做数据,做数据已经成为粉丝的日常活动。
二、粉丝个体参与“打投”活动的心理动因
粉丝群体在参与线上应援——“打投”活动时,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那么粉丝是出于何种动机而愿意参与这种活动呢?
(一)粉丝类型及其参与“打投”活动积极性比较
基于互联网建立在微博平台的各个粉丝社群虽然较为松散自由,言论发表也较为随意,但任何一个群体都有其阶级划分。在庞大的粉丝群体内,粉丝的地位根据其为偶像投入的时间和金钱来划分。依照马志浩与林忠轩对粉丝阶层划分的方式[4],笔者按照粉丝对“打投”活动的参与度,即消费时间、金钱和对于粉丝规范是制定还是服从可将粉丝划分为以下三个阶层:一是,顶层粉丝,数量极少,花费时间、金钱最多,参与度最高,制定粉丝参与“打投”活动的规则,主导粉丝规范;二是,核心粉丝,数量少,花费时间、金钱多,参与度高,服从粉丝规范;三是边缘粉丝,粉丝数量多,与普通受众一致,花费金钱、时间少,参与度低,不被规范约束。
以上划分标准主要是按照粉丝对“打投”活动的参与度进行的划分,并不完全对应其在粉丝群体中的地位,例如大大(舆论引导者)、产出er(粉丝向作品创作者)、翻译等资源博主,主要时间用来制作、发布偶像信息等工作,投入“打投”活动的时间和金钱并不多,但其在粉丝群体的地位却不一定低。
根据对粉丝进行的分类,在研究中发现:对于顶层粉丝来说,他们拥有着对“打投”信息的筛选权力;对于核心粉丝来说,他们处于参与“打投”活动的粉丝群体当中,可以一起参与“打投”活动,因此比起边缘粉丝,核心粉丝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该活动;边缘粉丝对于“打投”活动的态度更加中立,参与度和热情度明显不如前两者。但事实上,粉丝的身份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当粉丝对偶像的态度或者对其他粉丝成员的态度改变时,粉丝所处的层级也会发生改变。
(二)“打投”活动——粉丝的情感认同与身份认同实践
要深入探讨粉丝参与“打投”活动的成因,不妨先了解一下他们如何从一个普通受众身份变为粉丝身份。粉丝对于偶像的喜爱一般基于对作品、实力的认可和喜爱,他们因欣赏并与偶像产生共鸣而生欢喜之心。正如张嫱在《迷啊,谜——传播学研究中的迷理论》中表达的观点:受众在媒介影响中看到自己,在消费媒介行为中建立认同,进而肯定自己的存在[5]。粉丝对于偶像的选择不论是出于对实力、作品的青睐,还是单纯对偶像本人的喜爱,亦或是两者都有,都能成为粉丝为偶像贡献热情的情感动因。这种情感也是鼓励粉丝参与应援活动的本质力量。
当普通受众对于偶像产生情感认同即认为自己喜欢某位偶像时,在他们的心里便将自己划分为偶像的粉丝。具有粉丝这样的身份后,他们的行为便向匹配粉丝身份的行为靠拢,而这些行为反过来也会加强粉丝对偶像的认同[6]。对于边缘粉丝来说,他们投票仅限于随手投,并不会主动检索这方面的信息。而想成为核心粉丝,就需要固定为偶像“打投”做数据。在观察打投组发布的相关微博下,粉丝评论为“顶”“卡”一类居多,这类话语的使用在粉丝群体内是有规则的,只有完成数据任务才能评论这一话语。边缘粉丝想要成为核心粉丝需要先进入新手任务群,完成新手任务才能进入正式群。顶级粉丝主要负责发布“打投”活动信息,进行宣传号召,并负责招新、分配任务等工作。顶级粉丝是正式群体的管理层,在粉丝群体内具有一定的话语权。
不同粉丝由于对于偶像的情感深度不同,会对“打投”行为采取不同的态度。核心粉丝被问及为什么参与此项活动时,他们表示做数据是为了让偶像拥有更高的知名度。而且他们认为自己的偶像有实力,值得拥有更高的知名度,这样他们就将自己的“打投”行为合理化,更加认同自己是在帮助偶像的想法。他们也认为这样做会被大众认为是流量明星,但是为了能让偶像获得更多关注度还是会做这件事。
粉丝在明确自己位于群体中的定位后便会进行相匹配的行为,以此来完成身份认同,获取群体内成员对粉丝身份的认可。在获取身份认同的过程中产生对“打投”这一活动的认可。
(三)与反对意见博弈中的情感认同变化
近些年来“打投”活动成为粉丝“在线应援”的重要部分,但是这一行为自出现以来就备受争议。粉丝在大众眼中是疯狂的、非理智的,且被认为年龄较小价值观还未形成,因此很容易在“打投”活动中被利用。
伴随着“打投”这一粉丝应援活动出现在大众视野,随之而来的是媒体大面积的报道数据造假话题。因此“打投”这一应援活动在媒体和大众的眼中总是以负面的、批评的角度来报道。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这些质疑的声音对于粉丝个体的影响因身份差别而不同。
首先边缘粉丝们会更加理性地看待“打投”活动,不会付出过多心力。核心粉丝对这一活动会有更高的认同,但认同的形成需要选择、维护、创造和管理,在面对外部质疑时,粉丝需要维护对这一活动的认同。更具体地说就是选择相信“打投”活动好的一面,忽略或减弱对负面影响的认同,或者寻找借口掩盖负面影响甚至将外部质疑不合理化,因此就更认为自己需要保护偶像。顶层粉丝因其主要职责是宣传“打投”活动,动员更多的粉丝参与这一活动,即使明晰“打投”活动存在数据造假,也会选择忽视。他们在宣传时更注重“打投”活动为明星带来的好处,并利用粉丝对偶像的情感认同鼓吹这一活动。
随着指责越来越多,粉丝面临的认同威胁越来越强,面对这种情况,粉丝群体会通过积极的应对策略来维护粉丝对“打投”活动的认同,同时粉丝的群体凝聚力也在不断增强。这也表明核心粉丝和顶层粉丝在面对外部认同威胁时会多一层群体的保护。
粉丝群体也会在打榜前预先了解情况,减少可能引发外部嘲讽的机会。例如,张艺兴在2019年3 月15 日发布合作单曲《Love Bird》,该歌曲的发布平台为网易云音乐,网易云音乐的路人流量巨大,评论多以感受为主,评论区风格与其他音乐平台有所差别。为了不引起网易云音乐其他用户的不适和嘲讽,微博博主@ UnicornLay-张艺兴打榜基地在发布打榜教程中对打榜粉丝明确表示:“歌曲评论区非常重要,务必多从歌曲本身出发,引发共鸣最佳。拒绝花痴,拒绝不合时宜的安利。”在粉丝“打投”这一活动中,顶层粉丝的态度和行为十分重要,严重影响了核心粉丝的做法,而被大众误解的粉丝行为大多是核心粉丝的做法。因此顶层粉丝在维护粉丝对“打投”活动的认同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三、粉丝群体背景下“打投”活动的参与动因
并不是所有粉丝都在“饭圈”(粉丝的圈子)之中,事实上,数量最广大的粉丝都在默默关注偶像,他们对于“打投”等应援活动的态度多是随情绪而做。他们是粉丝中沉默的大多数,即边缘粉丝。但那些加入“饭圈”的粉丝,即核心粉丝,才是真正制造出一个个数据神话的主力军,“打投”活动对于他们是基础工作,其劳动强度比之“半夜鸡叫”亦不逊色,但他们却乐此不疲。这一行动正是由粉丝对偶像的喜爱情感所驱动的。
通常来说,“打投”活动远不是点一个“签到”那么简单,而是有各种复杂的流程,核心粉丝会在顶层粉丝的指导下,有组织有纪律地完成“打投”行为。进入“饭圈”,意味着加入者选择遵守团体制定的规则。在“打投”粉丝团体中,有着明确的角色分配、群体目标、群体规范以及外部激励来促使核心粉丝和顶层粉丝有组织有纪律地完成”打投”活动。核心粉丝已经成为造星工业不可缺少的一环,他们深信不疑:自己的付出会直接影响偶像的命运。因此也要求与偶像建立更加共生共荣的关系。这种想法在加入“饭圈”之后被核心粉丝强化,且广泛存在于核心粉丝之间。
(一)“打投”活动——集体行动逻辑下的粉丝实践
在社会学和人类学意义上的集体行动强调多个个体达成的一致行动。在粉丝群体中,粉丝参与的“打投”活动就是在拥有为偶像出力的共同观念基础上遵守着由商业平台和顶层粉丝制定的规则所进行的集体行动。本章以集体行动发生的解释框架:观念—制度—利益为理论基础[7],展示粉丝群体参与“打投”活动的行为逻辑。
1.观念因素。观念的认同是群体内部一致行动发生的前提,任何集体行动的达成,其前提是获得粉丝群体内部成员的一致认同,集体提出的目标或方案能够获得粉丝成员情感心理的认同。在观察顶层粉丝动员粉丝参与“打投”活动的宣传语中,发现其中多用为爱豆做贡献的话语。例如“一切只能看我们的了。”“你不投我不投,偶像何时能出头。”这些话语中流露出粉丝以偶像的利益为第一位的观念。这些“打投”活动给每个参与的个体营造出一种美好幻象:你的偶像能不能占据榜首,能不能拿奖,全凭你的一点小努力——他(她)需要你。
微博上应援会发布的任务并不是强制性的,但是粉丝都非常自觉,因为他们希望自己的偶像得到更多的曝光度。而天天刷榜看偶像排名,一定程度上是虚荣心作祟。“打投”活动是粉丝“帮忙偶像”以及寻找“认同感”的过程,也是粉丝的核心需求。粉丝越来越组织化,而往往粉丝群体所做的事情都体现了“帮忙”的这个特点。核心粉丝会有比较强的荣誉感、归属感和认同感,也特别需要荣誉感和归属感来支撑他们。“打投”组进行的有组织、有纪律的“打投”活动在大众看来是一种“洗脑式”的相互促进的机制,但是身处“饭圈”的群体中,粉丝一起分工合作为偶像“打投”,一起分享“打投”过程中的紧张与快乐,感动与难过,这种情绪会相互传染。
2.制度因素。在这里笔者需要界定粉丝制度的概念:粉丝制度是指粉丝在“打投”活动过程中应该进行必要的金钱花费与时间投入。粉丝成员对粉丝制度的认同是粉丝制度发挥作用的前提。打投组在粉丝参与“打投”活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有组织、有纪律的集体“打投”行为是本文粉丝群体研究的重点。一旦粉丝长期关注并参与此类应援组织的“打投”活动就必须要遵守并维护粉丝制度,根据在“打投”活动中所做出的贡献分等级,长期活跃的核心粉丝可以申请成为工作组成员,而边缘粉丝对于粉丝制度的认可度较低。
打投组会发布相关打榜投票信息以及粉丝“打投”为偶像带来的荣誉。粉丝参与这一活动通常没有门槛,但如果想要加入群体便会有严格的审核。例如需要提供购买一定数量专辑等信息来证明自己为偶像粉丝的身份。进入群体后,在相关“打投”活动中,工作人员会在群体中发布用粉丝集资购买的账号,核心粉丝会根据自身能力领取账号。
打投组的管理者会将群体内不同职能的粉丝进行分组管理。打投组通常至少有两个工作组:一是管理层,二是由能提供技能服务的粉丝组成的技能组,负责包括文案、宣传、注册、财务等方面工作,管理层会对技能层进行领导,一些比较小规模的打投组成员较少,管理层便会兼顾技能服务的提供。工作组的粉丝是顶层粉丝,他们会对“打投”活动进行选择,并合理安排核心粉丝进行“打投”活动。核心粉丝听从顶层粉丝的指挥,有组织有纪律地进行“打投”活动。
3.利益因素。利益因素是引发集体行动的关键动力,其包括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因为集体行动所追求的公共利益是偶像的利益,而为偶像争取利益所提供的只是一种集体性激励,既然集体激励不足以让一个理性的人为了获取公共利益而奋斗,那么选择性激励——个体利益就很有必要[4]。个体利益不仅包括物化的资源,还包括在粉丝群体内部的身份地位等社会资本。
顶层粉丝在进行“打投”宣传或招募时,会突出集体性激励——“打投”活动为偶像带来的利益,如知名度。同时为了减少核心粉丝的损失,顶层粉丝会不定期地进行抽奖,鼓励在“打投”活动中表现积极的核心粉丝。除了这些小奖品等物质类利益,更重要的是粉丝身份的变化。积极参与“打投”活动的粉丝能提升自己在粉丝群体中的阶层,从而在粉丝群体中拥有更强的社会资本,并凭借社会资本获得与偶像接触的机会。
(二)“打投”活动——粉丝群体内的展演与认同
粉丝在群体中参与“打投”活动能够获得线上应援的愉悦,粉丝在群体中共勉,当偶像获得奖项时相互分享荣誉与感动。在粉丝看来,每一次和粉丝一同为奖杯努力投票的日子,都是值得珍惜的时光。
粉丝在群体内展演前需要确定好场景,在新歌发布宣传时期,“打投”组微博的评论区内,粉丝展演多为学习“打投”活动的教程,并在招募微博下评论,鼓励更多粉丝参与打榜。有如“给哥哥最好的助力”这类语气和睦类型的鼓励,也有如“歌手粉丝不打榜等着发芽吗”这类语气不满类型的鼓励。还有一些想要入群但没有审核成功的粉丝在评论下寻找解决办法,同时在这些需要解决问题的评论下,会有很多粉丝进行耐心的解答。
在观察粉丝评论过程中,笔者发现核心粉丝以及虽然还未成为核心粉丝但认同“打投”活动和粉丝规则的粉丝更愿意在“打投”活动中进行展演。他们更愿意相互讨论“打投”活动的相关信息。
在投票活动期间,粉丝在评论区更多讨论的是投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参与投票活动的粉丝会在评论区相互讨论,解决问题。在获奖或打榜成功后,粉丝们会在微博中庆祝获奖,转发大V的祝福语,夸赞偶像,抒发自己的激动之情。有些粉丝也会转发一些“打投”活动的链接,口才差的附上大V 的鼓励话语,口才好的会自己组织动员话语。
无论是“打榜”还是“投票”,是参与使得这一活动对粉丝来说有了意义,在参与“打投”活动的过程中,粉丝通过话语、符号进行展演,表明自己对于这一活动的态度,成为这一活动的主体。个体通过参与成为集体的一员,并不断加深对“打投”活动的认同。
四、粉丝“打投”活动的行为特征
(一)在疯狂与理性之间摇摆:矛盾的粉丝个体
粉丝自从诞生就被认为是疯狂的,费斯克在《理解大众文化》中表示:粉丝是文本的过度读者,其对文本的投入是主动的、热烈的、狂热的、参与式的[8]。大部分粉丝在参与“打投”活动时是主动的、热情的。早在以发短信为投票方式的《快乐女声》时期,粉丝就因短信投票这种方式为其主办单位带来高达几千万的短信收入,近些年来,在艾瑞发布的《2018 年中国青年人兴趣社交白皮书》中,更是有79.6%的人参与过“打投”活动,位列2017 年中国青年社交用户追星行为的首位。更有甚者,在一些选秀节目中,粉丝为送偶像出道,花费上千万元购买印有应援二维码的牛奶,导致粮食浪费。虽然疯狂“打投”背后会出现各种问题,但他们仍然会因一个出道名额或是奖项而耗费大量人力财力。粉丝的理智有时会被情感吞噬,从而陷入疯狂状态,制造出各种“数据神话”。
但“数据神话”的制造毕竟是少数情况,一般只有在选秀节目、歌手发布专辑初期或是颁奖活动投票期间,粉丝才会出现疯狂“打投”行为。大多数情况下,粉丝的“打投”活动并不会影响正常生活。
这也正说明粉丝疯狂与理性的交融特征在“打投”活动中同样存在[9]。
(二)网络技术背景下链式粉丝群体:“打投”活动成为粉丝日常展演行为
社交媒体使得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粉丝因为相同的偶像而聚集在一起,分享、讨论、发表关于偶像的信息和态度,形成围绕偶像而建立的网络社区,例如官方网站、论坛、贴吧、QQ 群、博客、微博等各式各样的公开或封闭的网络社群。
彭兰将这些网络社区分为以话题为明显边界的圈式社区和以关系为连接、无明显边界的链式社区[10]。由于微博的开放性与弱连接性使得粉丝在微博平台建立的粉丝社区被划分为链式社区。在微博平台,粉丝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方便,且信息在传播过程中能出现几何级的传播增长速度,同时粉丝在发表意见时更加自由和平等。在粉丝群体中,与“打投”活动相关的信息成为粉丝日常展演行为之一。
但是正如《迷文化》的作者马特·赫尔斯所表示的,任何迷文化群体都存在社会层级,这个群体在分享共同兴趣的同时也会因相关知识、对迷对象的接近程度以及地位声誉而产生竞争关系[11]。无论多么自由的粉丝社群,都存在等级划分。在自由度较高的微博平台上,关于偶像的微博话题内也存在等级之分,在微博话题中参与度高的粉丝等级较高,能够获得一手信息的微博博主在粉丝群体中也处于较高地位。对于“打投”信息发布来说,只有粉丝应援大站和专门的打榜投票职能站才能发布“打投”活动信息,其他粉丝只能参与“打投”活动或是转载大站的“打投”活动信息。这说明在粉丝社区中,同样也会按照社会资本来划分等级。这种社会资本可以通过粉丝的展演来获得,也可以通过现实的金钱资本来获得。由于“打投”活动难度较低,粉丝参与度相对较高。并且粉丝在参与“打投”活动时会倾向于进行展演,其日常展演话语大多是“顶”“打卡”此类完成任务的话语,而在重要“打投”活动时期,其展演话语更多是动员和信息咨询类话语。
(三)在消费中参与:粉丝争夺话语权
传统媒体时代,偶像是由商业公司包装制造出来的,传统的偶像和粉丝保持距离,粉丝就算面对面也拿不到一张签名,这才是天王巨星的标准。而如今这一范本正在被互联网这一技术所颠覆。互联网这一技术使得受众拥有更多的权利,他们不再只是被动的观看者,而是开始充当传播者,受众这一名词也不再适用,逐渐被用户所取代。而作为受众中最为特殊的群体——粉丝,在这场技术赋权的活动中一直充当着先锋和受益者。在互联网的聚集下,粉丝不再是原来散落在各地的消费者,他们相互抱团,组成群体,发挥自己的力量,不仅在群体内相互影响,甚至开始凝聚力量成为影响偶像的角色。养成系偶像便是在这种情况下催生出来的。而老一代的偶像也开始走下神坛,与粉丝在微博等社交平台进行互动,从而加固粉丝与偶像之间的情感纽带。
无论是当今红火的《创造101》的粉丝投票类选秀节目所选出的养成系偶像,还是传统偶像造星时代的完美偶像,在数据为王的时代都不得不将文本制造的部分权利让渡给粉丝。粉丝为偶像造数据,已经成为常态。“超女快男”选秀时,作为大众媒体对粉丝权力的让渡,粉丝投票就已经火爆。而在现在的大数据时代,粉丝投票的方式更为方便,技术更加成熟,“打投”活动就成为粉丝为偶像应援的重要部分。
2019 年由@ 华晨宇全球歌迷会官博及@华晨宇网络舆情研究院共同完成的《华晨宇歌迷结构性调查报告(2019 版)》发现,在华晨宇的粉丝群体中,有46.51%的粉丝为华晨宇“打投”活动进行过消费。除了金钱消费之外,时间消费是参与这一活动的另一主要消费方式。正如陶东风学者说过,粉丝文化研究本质上就是消费者研究的一种,粉丝就是“过度的消费者”[12]。从粉丝角度深究这一消费行为背后的逻辑,会发现这是粉丝与媒体、商业公司争夺话语权的行为,粉丝希望通过打榜投票来向媒体传达喜爱偶像的范本,为自己的偶像争取商业机会、荣誉等[13]。
五、对粉丝“打投”行为的理性审视
本研究以认同为理论基础,将粉丝分为三种类型:顶层粉丝、核心粉丝以及边缘粉丝。通过对比不同类型粉丝对“打投”活动的积极性以及背后所反映出的认同程度发现粉丝对“打投”活动产生认同首先需要对偶像产生情感认同,这是粉丝参与“打投”活动的基础。在对粉丝的喜爱基础上,粉丝参与“打投”活动的活跃度是根据粉丝对于这一活动的认同感。粉丝群体以外的大众对于这一活动的态度会对粉丝“打投”的认同感产生影响,粉丝也会采取行动来维护自己对“打投”活动的认同感。
其次,由核心粉丝和顶层粉丝组成的粉丝群体会对处于其中的粉丝个体产生影响。位于粉丝群体中,粉丝拥有共同的观念——以偶像的利益为第一位,并制定相关粉丝制度,参与其中的粉丝会遵守并维护它,使得粉丝群体能够长久稳定地运行,有组织有纪律地参与“打投”活动。粉丝参与“打投”活动的关键动力就是利益,这些利益既包括公共利益也包括个人利益。
再者,粉丝在参与“打投”活动过程中的展演也十分重要,研究发现,乐于参与展演的往往是核心粉丝,他们在参与的过程中表明自己对于这一活动的态度,成为这一活动的主体。个体通过参与成为集体的一员,并不断加深对“打投”活动的认同。
最后,粉丝“打投”行为从出现以来无论是对个人还是社会都有着深远影响。
在个人层面,粉丝在参与整个“打投”活动的过程中,一定程度上锻炼了个人的信息获取和辨别能力、宣传能力;同时通过粉丝群体,结识来自五湖四海志同道合的朋友。从社会层面角度出发,在国内的音乐行业不景气的当下,粉丝“打投”这一应援方式无疑是为歌手发行歌曲给予直接支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有了音乐版权意识,这从行业的角度来说,其实也为整个音乐市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但是目前“打投”活动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女性话语权不断崛起,青年女性群体成为“打投”活动的中坚力量,粉丝经济也随之迅猛发展,伴随粉丝经济增长的同时,是粉丝文化观念的革新。在整个粉丝文化的发展中、在资本方与平台的助推下、在信息技术的加持下,“打投”活动越来越常见。这一活动是给予粉丝话语权的活动,但是粉丝多是青少年,还没有成熟的价值观,有时会做出疯狂、不理智的行为。部分粉丝为助力偶像上榜,滋生出了买榜的灰色产业。更为严重的是,2021 年5 月,一段为偶像“打投”而疯狂倒奶的视频在网上热传,为了给某综艺节目选手“打投”应援,粉丝花费数千万购买赞助商的“奶票”,从而出现只要瓶盖(印在瓶盖内部的投票二维码)不要牛奶的荒诞一幕。这次“倒奶”事件的发生,反映出粉丝文化与粉丝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所呈现的畸形价值观,这种畸形价值观的形成仅是粉丝不理智造成的吗?资本与平台在其中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媒体、社会大众对“打投”数据的认同度又起着什么作用?这值得我们深思。一味地谴责粉丝并不能更好的解决“打投”活动中产生的问题。如何更好地规范“打投”活动,粉丝、艺人团队、商业平台、大众媒体应该共同承担起责任。
总的来说,粉丝“打投”活动有正面积极的作用,也有负面缺陷的存在,媒体应加强粉丝媒介素养教育,对粉丝在参与“打投”活动时所表现出的不理智行为进行规劝。粉丝在“打投”活动中极容易被商家和平台利用,因此,面对“打投”等线上应援活动,我们应该学会引导粉丝正确表达爱意。在这个过程中,粉丝、艺人团队、商业平台都应该共同承担起责任,树立正确的“打投”意识。其中,顶层粉丝和艺人团队发挥着重要作用,顶层粉丝是制定粉丝规则的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粉丝群体的秩序和氛围。同时,偶像运营团队应该是连接粉丝与偶像的桥梁,其与偶像应通过指导粉丝正确追星来获得更长久的发展。最后,商业平台也要合理设置榜单,而非过度消费偶像与粉丝,从而能为大众提供更具可信度的榜单排名,使得资源能够得到合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