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棚挂袋栽培黑木耳关键技术
2021-12-04邓春海
李 鑫 邓春海
(辽宁省微生物科学研究院,辽宁朝阳122000)
黑木耳是我国栽培的第二大食用菌,其栽培地已经遍布我国20多个省市,2017年全国黑木耳产量达758.15 万t[1]。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人工栽培黑木耳的国家,已有上百年的栽培历史。为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进一步提高袋栽黑木耳的产量和品质,降低自然环境的变化对黑木耳生长的影响,东北黑木耳产区采取蔬菜冷棚挂袋栽培黑木耳,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冷棚挂袋栽培黑木耳菌袋集中,便于管理,节约用工、用水成本;比地栽出耳提前20 d以上,出耳均匀,品质好,无杂质无污染物,价格比地栽耳高出20 元/kg[2]。冷棚挂袋栽培黑木耳已成为黑木耳栽培的主要方式,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是人工栽培黑木耳技术的第三次革命。
冷棚挂袋栽培黑木耳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出芽不齐,菌袋污染率高,流耳、烂耳,红根病,绿霉菌、链孢霉污染等。为了减少栽培户损失,笔者总结冷棚挂袋栽培黑木耳关键技术,以期能为广大栽培户提供参考。
1 菌袋制作时间
东北及内蒙古地区一般是上年底或当年年初开始制出耳菌袋,此时气温低,发菌慢,需要2 个月左右,菌袋不易感染杂菌,因此成活率及成品率均能提高。长满菌丝的菌袋还要经历15~20 d 的后熟期才能开口出耳。
2 低温发菌
接种后料袋进入发菌室后,前7 d 发菌室的温度要保持25~28 ℃,促进菌丝快速萌发,尽早定植,减少污染。该时期以保温为主,不通风,7 d 后菌丝已经萌发定植成功,室温可控制在20~25 ℃,每天中午通风20 min。当菌丝开始长透料时,由于菌袋自身产热开始升温,耗氧量增加,室温如不加以控制会迅速升高,导致烧菌现象发生。因此每天早晚要加强通风降温,每次通风20 min,使室温降到22 ℃以下。当菌丝长满袋后,为了防止烧菌现象的发生,同时为防止菌丝老化,要对菌袋进行后熟管理。首先将室温降到20 ℃以下,降低菌袋摆放密度;其次要加大通风量,增加通风次数,每天早、中、晚通风3 次,每次20 min;还要注意避光,否则菌袋见光后会在袋表形成耳芽消耗营养,不利于开口。
3 冷棚建造
春季挂袋必须上年秋季建棚。出耳棚建造类似蔬菜大棚,棚长30~50 m,宽8 m,顶高3.2 m,肩高2 m,用方管在棚内搭建挂袋用的架子,两个横杆为一组,间距30 cm;两组之间留过道80 cm,过道上下装水管,品字形装喷头间距60 cm,喷出扇形水雾半径1~2 m。夏天天气热,棚两头对开两扇门,利于通风,棚外要加盖一层草帘或遮阳网。棚长度35 m 以下的东西向建棚,东西两侧开门通风。棚长度超过35 m 的棚南北向建棚采光更好,可以打开东西两侧塑料膜通风除湿。3 月初清理积雪扣上塑料膜提高地温,两块大棚膜在棚顶重叠,以便棚内高温时能在棚顶开缝降温。用压膜绳将棚膜加固,挂袋前将吊袋绳拴好,安装微喷等,挂袋后再扣遮阳网[3]。
4 大棚进袋前处理
如果是旧棚,在进菌袋前要对棚消毒杀菌。棚内先用水管浇透水,水下渗后,撒石灰粉在地表,地表再铺一层3~5 cm 厚的河沙(也可铺砖或幕帘子)。这样既可以防止污泥喷溅到黑木耳上,又有良好的保湿效果。然后按15 g/m3硫磺粉来计算使用硫磺用量,以40 m 长的棚为例需要12.48 kg 硫磺。把硫磺粉分装在数个器皿中,均匀分布在棚内,用酒精棉球或报纸等物点燃,让其产生二氧化硫气体熏蒸消毒。大棚关闭24 h 后开门窗透气。如果是新棚,则地面平整后直接浇透水,在地表撒石灰粉,铺3~5 cm 厚的河沙。所有工作都结束后再用菇保(使用方法见说明书)熏蒸24 h后开门窗透气。
5 菌袋开口
5.1 菌袋入棚复壮菌丝
3 月中下旬进棚划口催芽。待棚内地面化冻60 cm 以上,棚内最低气温稳定在3 ℃以上,空气相对湿度达到80%时,棚内地面铺草帘等防寒物后,可将菌袋移到棚内垛放,每垛5 层高,垛与垛间隔5 cm,菌袋上覆盖草帘防寒遮阳,夜晚覆盖塑料膜防冻。4~5 d 后倒垛一次,待菌丝复壮变白后即可开口[3]。
5.2 开口
菌丝复壮变白后开口,开“1”字形或圆钉孔,长0.3~0.4 cm,深0.6~0.8 cm,每个菌袋开180~220 个。开口应注意:无菌丝处不开口,杂菌污染处不开口,袋壁分离处不开口,菌丝细弱处不开口,原基形成过多处不开口,雨天不开口[4]。
5.3 开口处菌丝休养愈合
开口后菌袋继续在棚内堆垛,棚上盖草帘保温保湿,夜晚加盖塑料膜防冻,3~5 d 将菌袋倒垛一次(上下对调),棚温控制在22 ℃以下。通过喷雾状水及地面喷水保湿,开两侧门通风以增氧降温。温差大,湿度高,开口处菌丝愈合就快,忌直射阳光。一般开口后5~7 d 菌丝可封闭开口,这期间还要注意伤口不能进水,否则会引起细菌感染。
6 挂袋
春耳挂袋时间一般是4 月上旬,当菌袋开口处菌丝封闭后即可挂袋,挂袋方式有两种“单钩双线”和“三线脚扣”。“单钩双线”是将两根尼龙绳拴在吊梁上,另一头系死扣,先将一个菌袋倒放在两股绳之间,袋上面放一个对向弯曲的铁丝勾(长4~5 cm),在菌袋的上部钩住两股绳,铁钩上面如此继续挂菌袋,每串可挂8~9袋;“三线脚扣”是用三股尼龙绳拴在吊梁上(间距30 cm),另一头也是系死扣,挂袋前先放置4 个等边三角形塑料脚扣,作用是束紧尼龙绳固定菌袋,挂袋时先将一个菌袋倒放在三股绳之间,袋的上端放一个脚扣,脚扣上端再倒放一个菌袋,如此方法继续挂菌袋,每串可挂8 个菌袋。相邻两串间距20~25 cm,要求最底部菌袋距地面30~50 cm,底部菌袋之间要拴上链接绳,风大时能减小菌袋摆动幅度,不相互磕碰。
7 催芽
挂袋后至原基形成阶段,以提温、保湿、通小风为主。挂袋3 d 内不能喷水,只能往地面喷水,空气相对湿度维持在80%。3~10 d 少浇水,等待菌丝完全恢复后才能往菌袋上间歇喷水,使空气相对湿度达90%。挂袋7~10 d 不能喷水过多。挂袋后一要通风,可避免杂菌感染;二要遮阳避免强光直射,强光直射菌袋表面会形成阴阳面。拉大温差,使棚内温度达到15~25 ℃,温差10~15 ℃促耳芽形成。若菌袋开口处菌丝未完全恢复,喷水进入菌袋内部会在菌袋开口周围形成棕褐色菌圈或产生青苔影响耳芽形成,温度高时还会引发绿霉菌感染。一般挂袋催芽10 d左右即可形成黑木耳原基。
8 原基分化期管理
此阶段原基进一步分化出完整的耳片,管理上主要是控温增湿和通风,保持空气相对湿度85%左右。中午温度高时不宜喷水,不宜干湿交替,温度不得高于24 ℃,同时还要加强通风,早晚各通风30 min。通风不良耳片会畸形,若温度再过高会引发杂菌感染。因此要严格控制棚内温度,可采用遮阳通风和向棚外浇水的方法降低棚内的温度[5]。经过5~7 d的管理,原基分化结束,长成完整的耳片。
9 耳片伸展期管理
这一阶段管理上以控制温度、温差刺激、加大通风量、干湿交替、散射光照射为主。
9.1 控温管理
棚温应严格控制在25 ℃以下,温度高,耳片生长过快,耳片颜色发黄,耳片薄,且容易发生杂菌感染。可通过覆盖遮阳物或通风换气以及向棚外膜浇水的方式来降低棚内的温度。
9.2 通风管理
黑木耳生长期需要大量的氧气,通风不良,棚内二氧化碳累积,棚温上升,给病害的发生创造了有利条件,易发生红根病、流耳、烂耳。在大棚上部和侧面各留1~1.5 m 的通风带,形成上下循环风[6]。同时打开棚两头的四扇门,侧膜掀到棚肩部,棚顶叠加的膜拉开露出棚顶。早春温度低,可在白天浇水,夜晚少浇水。晚上通风结束后要把棚膜重新盖好保温,只留对侧四扇门通风。挂袋栽培黑木耳保湿容易通风难,入夏后应全天通风,可将棚膜卷至棚顶,只盖遮阳网。
9.3 水分管理
耳片伸展期既要保证有充足的水分满足耳片生长的需要(棚内相对湿度达90%以上),又要防止因相对湿度过高,温度过高,耳片生长过快变黄变薄影响木耳品质;还要防止因通风不良发生各种病害,如红根病、烂耳、流耳、绿霉菌污染、长绿苔等影响产量。因此水分的管理要采取干干湿湿、干湿交替的管理方法。
一要看耳片浇水,如果停水后耳片很快变干显白,则应继续浇水;反之不用浇水,保持棚内相对湿度要90%以上。二要看天气浇水,雨天少浇水或不浇水。当耳片长至1 cm时,浇水与晒袋相结合,浇水3~5 d,停水1~2 d,延长散射光照射时间,即采取干湿交替的水分管理[7]。早春温度低宜白天浇水,晚上少浇水。春季在15:00—7:00浇水,入夏后应在17:00—3:00 浇水,浇水时一般放下遮阳网、棚膜,不浇水时应将棚膜及遮阳网卷至棚顶或棚肩处。
9.4 光照管理
耳片伸展期黑木耳对光非常敏感。光照弱,光照时间不足则耳片发黄影响品质;光照过强会伤害菌丝使菌袋出现阴阳面。光线透过遮阳网形成的散射光照射强度就能满足黑木耳生长对光的需求。晒袋是提高黑木耳品质,减少杂菌污染恢复菌袋养分积累的一项有效措施。刚浇完水时不能马上晒袋,也不能刚晒好袋就马上浇水,要等通风后耳片上无明显积水时才可晒袋,否则会因温差过大长出大筋木耳。
10 采收
冷棚挂袋栽培黑木耳比传统方法开口要早45 d,采收也早。4 月底 5 月初开始采收,6 月底 7 月初全部采收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