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疗法治疗小儿积滞的理论及现状研究
2021-12-04米继强陈金凤段晓征
米继强,陈金凤,刘 爽,段晓征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长春 130021)
刮痧疗法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用特制的工具在体表进行相应的手法刮拭,出现皮肤潮红,或红色粟粒状,或紫红色,或暗红色的血斑、血泡等出痧变化,达到活血透痧、防治疾病的目的[1]。此疗法作为中医传统(针灸、按摩、刮痧、拔罐)四大特色疗法之一,因其具有简、便、易、廉,安全、有效、适应广泛等优势逐渐被广大群众所接受并运用。它是一种以诊断、治疗和预防为一体的多重功效的中医绿色疗法[2]。本研究就刮痧疗法治疗小儿积滞的理论浅析,探讨如下。
1 小儿积滞的发病机制
1.1 中医认识
小儿积滞病又称“伤食”“食积”“食滞”“食不消”“乳滞”“乳积”等[3]。小儿脾常不足,乳食不知自节,若调护失宜,喂养不当,极易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叶天士曾云:“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胃主受纳,为水谷之海,其气主降;脾主运化,为生化之源,其气主升。若乳食不节,脾胃受损,受纳运化失职,升降失调,宿食停聚,积而不化,气滞不行,则易发为积滞。《诸病源候论》有云:“小儿食不可过饱,饱则伤脾,脾伤才能不消于食,令小儿四肢沉重,身体若热,面黄腹大也。”《备急千金要》中曾说:“小儿衣甚薄,则腹中乳食不消……”《小儿药证直诀·食不消》中云:“脾胃冷,故不能消化……”现今社会,家长在喂养小儿过程中,对饮食问题过分关注,过早过快得添加辅食,过度喂食高能量食品,而当天气变化时,家长未能及时增添或删减衣物等诸多因素,导致小儿积滞病的发生。先天脾胃不足,后天喂养不当、调护不周最终形成小儿积滞。
《内经》曰:“脾胃者,仓廪之官,胃为水谷之所聚也。儿之初生,脾薄而弱,乳食易伤,故曰脾常不足也。”小儿禀赋不足,脾胃较虚弱,或病后失调,脾气匮乏;或过用寒凉攻伐之品,致脾胃虚寒,运化腐熟功能减弱,乳食稍有增加,即停滞不化,引发积滞。《小儿杂病诸候·宿食不消候》所云:“宿食不消由脏气虚弱,寒气在于脾胃之间,故使谷不化也,宿谷未消,新谷又入,脾气既弱,故不能磨之。”由此可见“乳食不节”“脾常不足”为积滞主要成因。
1.2 西医认识
现代医学认为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属于非器质性病变,重者伴有失眠、焦虑、注意力不集中等一系列精神症状。此病在儿童中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国外报道小儿发病率在10%~20%,占儿科门诊人数的2%~4%,国内报道其患病率为5%~10%。FD虽对小儿生命不产生威胁,但其症状呈现出持续性、反复性等特点,若不及时治疗会对小儿的生长发育、智力发育、营养状况等诸多方面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西医在治疗本病时多以对症治疗为主,常用药物有助消化药、胃动力药、抑制胃酸分泌药、胃粘膜保护剂、微生态制剂联合促动力药等,在改善临床症状、缓解病情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是在病因治疗、减少病情反复、及耐药性的产生等许多方面尚未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而且小儿体质本就娇弱,并不能排除西药的不良反应及其产生的代谢产物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
2 刮痧治疗小儿积滞的理论依据
2.1 中医理论依据
2.1.1 刮痧的理论基础 疗法治疗小儿积滞时其主要以刮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之处为主。督脉位于人体背部属阳,总督一身之阳气,且与人体六条阳经交会于大椎,督脉有调节阳经气血的作用,故称为“阳脉之海”。《经络汇编·脏腑联系分合详说》记载:“督者,都也,行背部之中行,为阳脉之都纲,总督一身阳”,具有总领阳经经气的作用,能够联合、统帅和调节各经气血盛衰。阳气在人体中起着主导作用,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记载“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由此可见,阳气具有温煦体表,护卫机体,润泽肤腠等重要作用。督脉又与任脉相通,故又可联络一身之阴,具有平衡阴阳的功效。通过运用刮痧疗法,可起到振奋督脉阳气,疏通经脉,调节五脏六腑,从而达到驱散郁阻于皮肤脏腑的阴寒、风热、痰毒等邪气,补充人体阳气,进而提高机体兔疫力的作用。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于脊柱两侧旁开1.5寸处,脾俞、胃俞、大肠俞等五脏六腑的背俞穴分布与此。《针灸大成》记载:“脾俞,主腹胀,引胸背痛,多食身瘦,……善欠,不嗜食。”“胃俞,主霍乱,胃寒,腹胀而鸣,翻胃呕吐、不嗜食,多食羸瘦,……”故通过刮痧疗法剌激背俞穴中的脾俞、胃俞、大肠俞等穴位,可达到调节脏腑功能、健脾益气、和胃消积之功。
2.1.2 小儿积滞具有反复发作、病程长等特点 中医认为,病久易致瘀,致使气血流通不畅,新陈代谢功能较差。六腑以通为顺,经脉以流通为畅,凡脏腑、经脉受外邪侵袭,或肠胃为乳食所伤,中阳不振,经脉瘀滞等,均可引起气机壅阻。刮痧具有疏经通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功效,因此,刮拭膀胱经及督脉,可以促进气血运行,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而且,有研究表明刮痧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时,能够加快胃肠的蠕动,促进其津液的分泌,达到润肠通便的功能[5]。
2.2 西医理论依据
2.2.1 刮痧的作用机理 目前普遍认同的作用机理主要是刮痧从出痧到消散是一个人体自身溶血的良性弱刺激过程,它使机体的免疫机能得到了良性的调整,从而达到治疗疾病和提高免疫力等作用。江氏[6]认为刮痧可能由于它使微细血管扩大或破裂,造成充血或瘀血,转换为一种刺激源,形成一种反射,使生理机能得到活跃,血液循环得到改善,细胞代谢加快,促进了毒素排泄,机体免疫力得到增强,从而达到了抵御疾病的目的。曾上劼[7]通过对比刮痧前后外周血象的变化发现,刮痧可以刺激白细胞产生一种良性的增高。而且经刮痧后最具有特点的现象是,粒细胞与淋巴细胞同时具有显著性增高。因此得出结论,刮痧能够使人体免疫功能得到增强,达到治病、防病的作用,是由于它可以过对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数量产生良性增高调节。
2.2.2 刮痧的理论基础 人体的神经节、神经干大多分布在脊柱两侧。脊柱两旁的椎旁神经节借节间支连成交感干,并随着脊神经分布到各个器官或脏器当中。从解剖角度来看,脊神经的出口恰好位于夹脊穴,相对应的脊神经后支伴行于夹脊穴附近,夹脊穴的主治作用主要是与其每一节段对应的脏腑有关。T10-12夹脊穴主治脾胃消化系统的疾病。通过刺激脊神经根,使自主神经、植物神经功能得到恢复,且有促进胃肠血液、淋巴循环,改善消化系统功能的作用。因此在解剖学与经络学方面也为刮痧治疗胃肠类疾病奠定了相关的理论基础。
3 刮痧治疗小儿积滞研究现状
陶军民[8]将64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分成2组,治疗组32例采用刮痧疗法配和薏苡仁粥,对照组32例采用口服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观察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尼平消化不良症状指数评分及尼平消化不良生活质量指数评分,并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8%,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8.1%。王秀丽[9]采用刮痧辅助疗法治疗儿童积滞发热200例,观察组用常规治疗外加刮痧辅助疗法,对比组用常规治疗加物理降温疗法。结果 观察组体温下降更加平稳持续,退烧程度高于对比组,体温复温次数少于对比组(P<0.05);退烧患儿比例高于对比组,住院时间短于对比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米继强[10]运用刮痧治疗小儿积滞化热证120例,治疗组给予穴位刮痧治疗,对照组给予保和丸口服,治疗20 d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3.3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8.1%。
4 结语
刮痧疗法因其简便易行、安全有效的优势更容易走进社区为广大群众所接受,作为中医非药物疗法具有很好的推广实用价值[11]。其内涵不断丰富,理论日趋完善,治疗范围逐渐扩大,适应病种也更加多样。同时,刮痧的工具、介质得到了创新。因此,在今后的临床应用中统一刮痧的操作规范变的至关重要,操作规范的制定不仅能让我们将刮痧更好的发展下去,而且还可以有效防止医患纠纷的发生;在现代医学的研究中,刮痧治疗疾病的机制还需进一步的探索和发现,减少刮痧疗法在临床应用中的局限性;在刮痧部位进行研究,使其在临床上应用更广泛;要善于创新,利用不同疗效的刮痧油,使其治疗效果更加显著;将刮痧更好的与临床融为一体,促进医疗界的进步与发展;刮痧具有补虚泻实的作用,对于不同的病证要辨证论治。在临床实际操作中还需注意以下三点:1)熟练掌握刮痧的治病原理;2)操作要点及规范;3)临床施术的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