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体育学校传承的创新探索:基于海派花棍的个案研究
2021-12-04高小兰
■ 高小兰
传统体育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彰显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为传统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传统体育成为遗产话语体系下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并实现了价值与功能重构。“全民健身”“健康中国”“体育强国”等政策的实施,给传统体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文教政策推动传统体育回归学校教育体系,学校传承为传统体育提供了新的传承模式。上海市“打花棍”传统体育项目在学校开展传承活动,将“打花棍”融入课程和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开展德智体美劳教育,扩大了传统体育的传承空间和传承群体。等级评定标准和编撰传承谱系完善了学校传承传统体育的制度体系,为学校传承传统体育提供了优秀经验。
一、传统体育传承的现实困境与时代机遇
(一)传承空间缺失与传承主体断层的现实困境
传统体育源于人类早期的图腾崇拜与宗教信仰,运用于生产生活实践和军事活动中,并在发展过程中演变出各种表现形式。传统体育作为军事训练、道德礼仪教化手段以及娱乐消遣活动,对维护社会的稳定发展和道德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鸦片战争时期,西方体育传入中国并成为军队训练的主要内容,“旧式军队的解散使大部分传统体育扩散到民间”①韩军、李社旺、杜长亮:《西方体育传入对中国体育文化演变影响研究》,《体育文化导刊》2016 年第12 期。。传统体育活动作为祭祀、节庆等集体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广泛的民众基础,因此,传统体育作为民俗实践存在于特定范围的社会群体中。但是,随着现代化和城镇化的发展,传统体育发展所依赖的传承空间不断缩减,加之许多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人年岁已高,在缺乏新一代传承人的情况下,传承空间缺失与传承主体断层成为传统体育发展的现实困境。
“打花棍”是一项技巧性杂耍传统体育项目,因其具有健身性和娱乐性,成为民间艺人街头杂耍的热身项目。长期以来,“查氏海派花棍”作为“耍石担石锁”的热身项目在街头巷尾进行展演。“打花棍”在传统社会作为一种生存技艺,往往通过家族关系的血缘传承或者师徒形式的模拟血缘传承模式得以延续。随着社会变迁,“打花棍”失去了作为生存技艺的功能,年轻一代不再习得该技艺。同时,在现代城市发展中,“打花棍”的展演空间转移至公园等场域,成为少数人的健身、娱乐项目。“查氏海派花棍”第三代传承人查天培现已七十多岁,该项传统体育非遗项目也面临着传承人断层的困境。
(二)国家战略为传统体育发展提供了时代机遇
全球化使“文明的冲突”愈加激烈,在中西体育文化的博弈中,传统体育成为国家文化的象征,其文化性和精神性被不断强化,人们更加重视“从传统体育文化内部所衍生出来的传统价值观念,力求通过独特的价值观念体现一个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特征”②黄涛:《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变迁、转型与未来走向》,《体育文化导刊》2006 年第12 期。。中国传统体育思想“以气一元论生命哲学为基础,并形成整体健康观,不但注重自身内部气的运行和协调平衡,而且注重与环境的协调关系”③胡健:《论中国传统体育思想的内容与特征》,《体育学刊》2003 年第6 期。,其“天人合一”的理念对建设可持续发展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传统体育具有民族性、地域性、文化性、娱乐性、表演性、健身性等内在特征,并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持续的认同感。因此,传统体育成为了体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元素,同时也是维系国家文化认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兴起,传统体育已经超越本身的外在表现形式,成为遗产话语体系下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在非遗保护的语境下,传统体育拥有了新的身份,申遗唤起了保有地民众对传统体育的重视,重新审视和挖掘传统体育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同时,“全民健身”“健康中国”“体育强国”等国家战略的实施,推动了传统体育回归大众生活,民众成为传统体育传承的参与者,为传统体育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2015 年,“打花棍”被列入第五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打花棍”这一传统体育项目在非遗保护体系下,获得了更多的认知群体和更广阔的的传播空间。
(三)文教政策推动传统体育回归学校教育体系
受儒家思想“礼”的影响,中国传统体育遵循道德和秩序的规范性,是古代社会重要的礼仪教化和规训手段,也是学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周时期的“六艺”涵盖“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其中“射”便是一种重要的传统体育类型,弓箭被赋予了深刻的人文内涵。射箭往往与个人礼仪和道德联系在一起,正如《论语》所载:“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①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 年,第27 页。射箭所体现的竞技性建立在“礼”的基础上,学习射箭不仅能提升武艺,同时也修炼个人的德行。射箭体育运动在发展中形成的“射礼”,上升为一种礼仪道德教育的形式,成为个人规训的重要方式。正如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所言:“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②王学锋、田政:《何为体育之真义——重读〈体育之研究〉有感》,《体育学刊》2002 年3 期。以体育智、以体育心乃是传统体育重要的教育功能。
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的完善以及“非遗进校园”等活动的开展,学校成为传统体育新的传承场域与文化土壤。建立在契约关系上的传统体育进校园,通过知识传递与技艺传授的普及型教育完成“契约传承”。③参见王智慧:《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本源、特征与传承方式研究》,《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5 年第1 期。2020 年10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将“推广中华传统体育项目”作为深化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将“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推广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体育发展新局面”作为工作原则之一。传统体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健康体魄、健全人格、团结合作和规则意识具有重要作用,符合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上海市积极开展传统体育非遗项目在中小学的传承活动,有效促进了传统体育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播,增强了青少年传承传统体育文化的自觉性。由于场地限制以及传承人群规模不足,“查氏海派花棍”传统体育项目在社区的传承效果不佳。2014 年,“查氏海派花辊”被引入上海市朝阳中学,传承人查天培进入学校开展传承活动,这成为“打花棍”传统体育项目发展的转折点。2020 年10 月,“上海市打花棍进校园实践案例”在全国第二届“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案例征集活动中被评为“十大创新实践案例”。
二、上海市“打花棍”传统体育项目学校传承的创新实践探索
2014 年10 月,在保护单位、传承人与朝阳中学三方合作下,上海市“打花棍”传统体育非遗项目被引入学校,开启了学校传承之路。朝阳中学通过兴趣社团、课程建设、师资培育、等级标准制定等措施,为传统体育项目提供传承场域、培育传承人群、创新传承模式,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取得了较好的传承效果。
(一)融入学校学生培养体系,延伸“打花棍”传承空间
传统体育的呈现以人的身体为载体,是身体活动的表现形式。学校开展传统体育教学不仅要习得技艺,更重要的是文化传播。上海市朝阳中学将“打花棍”非遗项目融入学生培养体系中,从课程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为“打花棍”提供传播与展示的空间,为传统体育提供了新的文化土壤。
在课程建设方面,朝阳中学体育教师与传承人共同编订了《查氏海派花棍初级课程资源》这一文字资料,介绍不同花棍招式的名称与动作打法,同时拍摄视频版的教学课程,更直观地向学生展示这一传统体育项目。另外,学校以“打花棍”传统体育项目为核心,充分挖掘“打花棍”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并与其他文化课程相融合,结合学校“育德八字”(礼、爱、美、诚、责、韧、搏、谋)教育,借助课堂教学开展“德智体美劳”五育教育。通过讲述第二代传承人查瑞龙先生抗日期间组织爱国义演和募捐等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对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正如传承人查天培所说:“每当我打起花棍时候,我就会想起小时候,我的父亲是怎么样教我打花棍的,这也是对我父亲的一种怀念。”如今,查瑞龙先生的爱国事迹和精神也会在新一代青少年的心中生根发芽。
在体育课堂上,在学习“打花棍”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花棍操、花棍游戏等特色体育活动,锻炼学生的头脑与身体的协调性。在美术课堂上,开展以“花棍文化”为主题的绘画活动,让学生发挥创造力,为花棍设计图样。在音乐课堂上,让学生了解与竹、木相关的民族乐器,寻找韵律感和“打花棍”节奏感相契合的音乐,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在劳技课程中,让学生动手制作花棍,对学生开展劳动教育。花棍的制作需要经过刨、修整、绑带等程序,并且需要在两端安装响片。学生在制作花棍的过程中提高了动手能力,更是对“工匠精神”的学习与传承。同时,“打花棍”还作为学生的寒暑假作业的一部分,深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严于律己的生活习惯。
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2017 年,朝阳中学建成“查氏海派花棍文化陈列室”,通过图文及事物讲述“打花棍”的发展历史,成为展示与传播花棍文化的窗口。朝阳中学为“打花棍”提供了课堂及课外传承空间,为学生们提供了展示花棍技艺的平台。
(二)加强学生与师资培养,扩大“打花棍”传承群体
目前,非遗传承的困境之一是传承群体规模不足,学校开展非遗教育同样面临着缺乏师资力量的问题,进而影响到非遗学校传承。2014 年,“打花棍”传统体育项目经保护单位介绍引入朝阳中学,传承人查天培入校开展传承活动。朝阳中学以传承人为中心,通过开展多种活动辐射全校师生,循序渐进地扩大“打花棍”的传承群体。
“打花棍”刚引入校园时,朝阳中学的师生对“打花棍”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在认知群体规模较小的状况下,学校以“打花棍”兴趣小组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传承人每周到学校开展两次教学,只有七八位同学跟随传承人学习该项技艺。之后,学校成立“打花棍”社团并将其纳入拓展课程中,学校体育老师参与“打花棍”课程建设与技艺学习,学校师资队伍初步建立。2015年,学校组织体育教研组教师对“打花棍”传统体育非遗项目开展技艺教学研究,探索更科学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该项非遗技艺。“打花棍”技艺的习得不可能一蹴而就,时间保障是掌握技艺的前提,朝阳中学每天专门安排一次大课间作为全校学生练习“打花棍”的时间,即使在下雨天,学校依旧坚持让学生在场馆内轮流操练。经过多年在校教学活动的开展,学校中每位学生都能掌握“旱地拔葱”“鲤鱼摆尾”等“打花棍”的基本招式。学生在切磋技艺的过程中,对“打花棍”单人呈现方式进行创新,发展出双人合作的表现形式,如两个人同打一根花棍,取名为“二人同心”;一人抛花棍一人接花棍,取名为“你来我往”。学生在身体实践和传统体育的一招一式中,践行传承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学校形成了“老生教新生、学生教老师”的良好传承氛围,生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互动扩大了“打花棍”的传承群体。除了学校体育老师之外,其他科目的老师也积极主动地学习“打花棍”,有些老师把花棍技艺带入自己所居住的社区、公园等场所,使花棍的传承突破学校传承场域,获得更广阔的传播空间。从最初整体认知程度不足到现在全校师生共同学习和传承,在这一历程中,“打花棍”重新焕发生机,青年一代的参与为传统体育的传承人群注入新生力量。
(三)制定等级标准与传承谱系,创新“打花棍”传承模式
2017 年,国家体育总局与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将“研究建立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评定标准”作为主要任务之一。“打花棍”作为民间传统体育,其娱乐性更为突出。为了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2018年朝阳中学制定了《“查氏海派花棍”传习三年规划(2018-2020)》,并明确了“打花棍等级评定标准”,按照掌握花棍打法的多少,制定从人人都可以轻松达到的“入门级”到“小成级”“大成级”“达人级”“大师级”“至尊级”的等级标准。这种等级式的评判标准,赋予“打花棍”这一传统体育项目竞技性,同时又不同于竞技体育严格的评判标准。花棍等级评定标准不仅激发了学生们的挑战欲望,并且在“升级”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勇于挑战和克服困难的精神。
千百年来,非遗依靠家族传承、师徒传承等模式延续文化基因,其外化形式便是文化传承谱系。“传承人依赖于血缘、地缘与业缘的文化传承体系,在相对较为封闭的场域空间中形成一种与日常生活实践与交往密切相关的自然传承谱系。”①李晓智、高亮、麻晨俊:《传统武术传承人的文化传承谱系、困境与消解》,《体育与科学》2019 年第5 期。文化传承谱系建构着一代代传承者的身份,维持着他们与非遗所代表的文化系统的认同。在现代化与城市化的冲击下,自然的传承谱系难以延续传统体育的发展,因此,应创新传统体育的传承模式使其适应现代社会发展。2019 年,朝阳中学梳理编纂了《查氏海派花棍传承谱系》,理清了“查氏海派花棍”的传承脉络,以“中华文化 源远流长 传承非遗 光大国粹”十六字划分辈分,并在学校举办了第一次“查氏海派花棍”开门收徒仪式,共有一百二十五位师生成为首批“中”字辈花棍传人。制定花棍等级评定标准、编纂传承谱系以及开门收徒等方式,创新了“打花棍”的传承方式。
三、传统体育学校传承的创新路径选择
(一)以课程为抓手融入教育体系,开拓传统体育传承场域
传统体育的传承需要特定的文化空间,但在其发展式微的困境下,学校为传统体育提供了新的传承场域。学校以课程为抓手,将传统体育融入文化课和实践课中,通过有组织的课堂教学,包括传统体育技艺传授和文化知识学习让学生形成一种体育惯习。“体育惯习是行动主体在日常生活的实际行为中持续形成的隐形规则,对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参与和对待体育有重要的影响。”①李琛:《布迪厄体育思想研探》,《山东体育科技》2012 年第5 期。学生在体育惯习的约束和引导下了解、接受和喜爱传统体育。学校通过传统体育对学生体育惯习的培养,使传统体育项目在学校形成稳定的传承场域。
同时,发挥传统体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深入挖掘传统体育的文化内涵,塑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传统体育彰显的健康观是学校开展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正所谓“欲文明其精神,必先野蛮其体魄”,拥有健康的体魄是学生开展学习、接受文化熏陶的基础保障。学生以健康体魄为载体建立起积极的校园文化,可以为传统体育的传承构建良好的文化场域。
(二)以学生为主体培养传承人群,弘扬中华传统体育文化
传统体育的传承和发展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建立在“契约关系”上的传统体育学校传承模式,突破了以往通过家族关系的血缘传承或者师徒形式的模拟血缘传承模式。传统体育学校传承模式以在校学生为传授对象,依托传承人和学校师资力量,通过知识传递与技艺传授的普及型教育为传承体育的发展培养新一代传承人。以学校为传承场域的传统体育教学,不仅仅是对传统体育外在表现形式的习得,更是对传统体育蕴涵的人类智慧与文化精神的继承。
传统体育是“一种社会行动和社会过程,同时也受到整个社会制度的塑造与制约”②张爱红:《身体、社会与体育——西方学者视野下的体育》,《体育科学》2011 年第6 期。,在文化和社会运行机制中成为一种文化符号象征,具有内在的文化性。传统体育文化与中华体育精神一脉相承,蕴涵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维系群体成员保持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文化基因,是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手段。“身体不仅是物质实体,也是一种行动系统和实践模式,是维持自我认同的基本途径。”③[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方文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 年,第111 页。学生以身体参与践行传统体育,了解我国传统体育的历史与文化,不断增强自身的归属感与认同感,进而提升文化自信,形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力量。
(三)立足项目本身创新传承模式,丰富传统体育表现形式
“传统”并非固化,与“现代”并不是割裂、对抗的关系,传统体育作为“人类创造的经由历史凝聚而传承、流变的一种特殊的体育文化形态”④涂传飞、陈志丹、严伟:《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的概念及其关系辨析》,《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 年第8 期。,一直处于动态发展和活态传承的状态中。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在保持自身传统体育文化自信的同时,也要积极迎接挑战,坚持守正创新,实现传统体育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进行自我革新,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
在传承模式上,传统体育要打破封闭的传承模式,通过学校传承模式扩大传承群体。在表现形式方面,传统体育项目应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在保存文化内核不变的基础上,创新传统体育的外在表现形式,使传统体育更加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与此同时,还可以借助科技手段对传统体育的器材进行改良,增强传统体育的趣味性与吸引力,提升学生学习传统体育的积极性。
结语
近年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倡导促使人们重新审视传统体育,认识到它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和功能。“非遗进校园”活动的开展为传统体育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学校传承创新了传统体育的传承模式、开辟了新的传承场域、扩大了传承人群;同时,传统体育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对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校园文化的塑造发挥了重要作用。新时代背景下,青年一代将从传统体育中汲取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