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路”精神融入交通类院校育人模式研究

2021-12-04张晓平袁鸣捷

关键词:交通思政育人

张晓平, 袁鸣捷

(重庆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74)

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川藏、青藏两条公路如同两条洁白的哈达,连接着西藏同内地群众的心,默默守护着西藏的和平、国家的安定。2014年8月,在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6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了“两路”建成的历史功绩。把千千万万交通人在建设和养护川藏与青藏公路中表现出来的不怕艰难、勇于牺牲、热爱人民的优秀品质总结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总书记提出殷切期望,希望能继续传承和弘扬“两路”精神,为我国交通运输事业提供源源不竭的精神动力,走新时代交通强国之路。

一、“两路”精神的深刻内涵

“两路”精神是在特定的历史和地理背景下形成的,但其所蕴含的价值特质仍值得世人探寻。在建设年代,“两路”精神激励着解放军官兵、交通技术人员、各族人民群众组成11万筑路大军,以“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的英雄气概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破土修路;在改革年代,一代代交通人为了保证“两路”畅通无阻,在高寒缺氧、气候无常、环境险恶的青藏高原上,脚踏实地地做着公路建设、养护、运输与服务工作,默默发扬着“两路”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两路”精神再放光芒,一批又一批交通行业的科研人和建设者循着前辈们的足迹再赴“两路”,用自己的热血和青春推动西藏交通运输发展迈上新台阶,续写“两路”精神新篇章。

(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

西藏位于我国的西南边陲,地形险峻,气候恶劣。川藏、青藏两条公路总长4360公里,穿越雀儿山、二郎山等14座大雪山;横跨岷江、大渡河等众多湍急江河;横穿龙门山、澜沧江等8条大断裂带;沿途更有数不尽的沼泽区、冻土区、原始森林……工程之艰巨、险恶为世界公路修筑史上前所未有。面对极其复杂的自然环境,面对冰山冻土的技术难题,筑路大军百折不挠、迎难而上,秉持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的革命信仰,誓死要把公路通进西藏。

被誉为“青藏公路之父”的慕生忠将军把自己的满腔热血都洒在了青藏公路的建设上,带领筑路队遇山开路、遇水架桥,不怕苦、不怕累,以英雄的气概、战士的豪情,征服了一座又一座高山、一条又一条急湍。他曾在铁锹上刻下“慕生忠之墓”。他说,如果我死在这条路上,这把铁锹就是我的墓碑,路修到哪里,就把我埋在哪里,头朝向拉萨的方向。正是这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激励着筑路军民们披荆斩棘,“跨怒江天险,攀横断山脉,渡通天激浪,越巍峨昆仑”[1]。历时五个春秋,三千多名烈士为国捐躯“两路”,川藏、青藏公路终于在1954年建成通车,西藏走向文明繁荣的新征程得以开启,同时“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也永存于世。

“两路”通车后,由于沿线地形复杂,各种自然灾害频发,受经济条件和技术水平的制约,公路阻路、断通情况时有发生。6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交通人为了保护藏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巩固国防、维护国家统一,继续发扬“一不怕死、二不怕苦”的革命精神,不断整修和养护着川藏、青藏公路。他们无怨无悔,将青春与激情都奉献给了“两路”,而神秘的雪域高原仿佛也在向世人诉说着她的前世与今生。

(二)“顽强拼搏、甘当路石”的奋斗精神

川藏、青藏公路修建之难,是常人无法想象的。英国人彼得·霍普柯克曾回忆他的西藏之行:“在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大多数的关口都被冰雪封锁着。”青藏公路的施工路段在平均海拔4000米的雪山上,极其缺氧的环境下,普通人连正常的呼吸和行动都十分困难,更别说架桥、凿隧、修路这种重体力劳动。除了施工环境的艰难,受当时施工设备的限制,几千公里的公路修建,筑路军民们只能靠铁锹、钢钳、铁锤等简单工具一点点往前挖;川藏公路修到雀儿山时,筑路战士们连一张正确的地图都没有,他们临时组建探路队,徒步山区勘测地形、绘制地图,确保工程顺利进行;在二郎山、唐古拉山、怒江等惊险路段,更有数不胜数的技术难题,这一切都宛如筑路战士们向雪域高原发起的极限挑战。即使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筑路战士们仍保持每天十小时以上的劳动时间,为了早日竣工,他们披星戴月、一路向西,累了就在雪地里睡觉,饿了就啃点干粮,渴了就喝一口带泥的雪水。“顽强拼搏、甘当路石”的奋斗精神无处不在,支撑着筑路大军在生命禁区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

“人在路上,路在心上。”[2]川藏、青藏公路是百年工程,“顽强拼搏、甘当路石”的奋斗精神不仅体现在敢为人先、百折不挠的筑路岁月里,更体现在一代又一代扎根“两路”、默默付出、用青春和热血续写“两路”精神的养路与护路人身上。海拔5232米、常年被冰雪覆盖的唐古拉山上有一群人,他们从父辈的手中接过养路重担,坚守在天路之巅,不仅出色地完成养路、护路任务,还主动承担救助远道而来旅人的责任,他们就是被誉为“天下第一道班”的青藏公路109道班。60多年来,无数养路、护路的“两路”交通人,像“天下第一道班”那样在平凡中坚守着伟大,成为一颗又一颗会闪光的“路石”。风雪高原路,千里冰封,但有人依旧热血,他们用“顽强拼搏、甘当路石”的奋斗精神续写着“两路”传奇。

(三)“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友爱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川藏、青藏公路通车60周年时指出,“两路”是民族团结之路、西藏文明进步之路、西藏各族同胞共同富裕之路,充分体现了“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友爱精神,更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使命。早在“两路”修筑期间,毛主席就下令进藏部队“决不侵扰老百姓”,邓小平同志也明确指出,“进军西藏‘不吃地方’”,正是奉行这样的指令,筑路大军遵守民族政策,努力筑路,为藏区人民带来便利。藏区群众为战士们的所言所行感动,很多群众带上自家的牛马加入筑路队伍,与战士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一起建造美好家园。为了解决部队的补给问题,毛主席提出“生产与修路并重”,鼓励筑路大军自力更生。战士们一边修路,一边生产,不仅吃上了新鲜的食物,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带动了“两路”沿线居民的生产积极性,军民情谊更加深厚。在部队修路进藏的过程中,战士们还热心为藏区同胞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例如帮助群众劳作、打扫卫生、提供免费医疗、表演文艺节目、播放电影等,增进了战士与藏区百姓的军民鱼水情,增强了藏区同胞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了民族团结和民族统一。

正是在这种军民一心、汉藏一家的良好民族氛围下,川藏、青藏两条公路在短短五年的时间顺利竣工,而“两路”的通车又进一步加强了藏区人民同内陆人民的交流和交往,极大地促进了西藏经济、技术、文化的发展。60多年来,川藏、青藏公路如同雪域高原上的两条彩虹,给藏区人民带去温暖和幸福。时至今日,默默守护在“两路”沿线的不仅有一批又一批的援藏干部、守边战士、交通人才,还有一代又一代的藏族普通群众,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将“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友爱精神牢记于心。“两路”和“两路”精神将藏汉两族人民紧紧相连,共同推动着西藏的繁荣发展和长治久安。

“两路”精神的实质就是对60多年来每一个默默无闻、迎难而上、坚守初心、甘当铺路石的交通筑路人修建,养护川藏与青藏公路的尊敬和赞扬。“两路”精神历久弥新,是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传统,是中国共产党对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的践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活体现,是每一个交通人竭力守护的精神之果,是中华儿女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在新时代弘扬“两路”精神,就是在激励更多年轻一代的交通人向前辈学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韧不拔,敢于创新,在平凡的岗位上绽放精彩人生,为我国迈向交通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交通类院校与“两路”精神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加快推进西藏高质量发展,建设更多的团结线、幸福线。交通类院校每年为我国的交通运输行业培养大量交通行业人才,在一代代交通人的奋斗和坚守中,川藏、青藏公路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两路”精神由他们产生,更在他们的传承中大放异彩。“两路”精神“作为一种具有鲜明交通行业特色和时代特征的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3],其中包含的红色基因正感染着更多新时代的交通人,丰富着交通类院校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一)交通类院校为“两路”精神产生和发扬提供现实土壤

在川藏、青藏公路的修建过程中,除了筑路战士和汉藏工人的埋头苦干,交通领域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们的刻苦钻研、努力探索也在筑路队伍里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两路”沿线地形复杂危险,技术人员们在没有任何地图、地质、水文资料的情况下,徒步攀高山、渡险河、穿丛林,在雪域高原勘踏、测量、设计,每一个细节都反复斟酌,集体讨论决策。原川藏公路修筑司令部政委穰明德在领导川藏公路修建时非常重视实地调研,为了选择最佳路线,他组织领导了十几支勘察队,获取大量一手资料和数据,最后提出七条比较路线与中央领导商讨决议。穰明德生活上简单朴素,与战士们同甘共苦;工作上身先士卒,与战士们同心协力,战胜困难。在“两路”修建过程中,还有无数像穰明德一样的交通战士,他们迎难而上、百折不挠,是平凡伟大的“铺路石”,是“两路”精神的真实写照。穰明德在领导修建川藏公路时,从实践中积蓄能量,出版了《西南公路建设中的若干问题》《我国公路史上的奇迹》等著作,创办了交通学校,成为重庆交通大学首任校长,继续培养公路交通人才,将“两路”精神在交通类院校发扬光大。

铺下的是道路,连接的是人心。川藏、青藏公路不仅把汉藏两族人民的心连在一起,还将一代又一代交通人的心紧紧连在一起。60多年来,一批又一批乘风而来的交通“后浪”们拿起前辈们手中的接力棒奔赴“两路”,他们立足西南、面向祖国、敢于吃苦、勇于创新,为国家建设现代化精品路桥,推动我国从交通大国向交通强国转变,为国家的安定和边疆的幸福默默奉献,用自己的青春和理想践行着“两路”精神。

在革命峥嵘年代,交通前辈们秉持着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高尚信念,怀揣着不忘初心、无私奉献的为民情怀,在雪域高原架桥修路。在改革发展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总结出“两路”精神,大力发扬不畏艰难敢于牺牲的革命精神、理想伟大信念坚定的奋斗精神、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友爱精神。交通类院校培养的新时代交通青年将在新时期的交通建设中坚持恪尽职守、敢为人先的“两路”精神,朝着推动交通运输行业高质量发展、建设交通强国的目标奋进。“两路”精神始于川藏、青藏路上的交通英雄,是几代交通筑路人的精神结晶,也必然走向新一代不怕苦、敢拼搏的交通人。

(二)“两路”精神为交通类院校的发展注入精神力量

精神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只有跟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迸发出巨大的物质力量。在川藏青藏公路建设、养护中形成的“两路”精神,充分体现了筑路军民和交通技术人员艰苦朴素、敢为人先、自强不息、精诚团结的优秀品质,是带着浓厚交通行业特色的文化财富,激励着一代代交通人乘风破浪,向世界展示中国交通。交通类院校的学生作为未来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是推动我国交通高水平发展的强大动力。新时代,我国建设交通强国,需要坚持弘扬不畏艰险、无私奉献、勇攀高峰的交通精神,同时培养出一批敢想、敢做、敢拼、敢担当的交通运输精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两路”精神给予交通类院校强大的精神引领和支撑,针对交通类院校自身的特色来进行育人的思考和创新,可谓是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出于专业的特殊性,交通类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工作内容具有更强的实践性,工作环境较其他专业更加艰苦。这对交通类专业学生的自身素质要求也更加严苛,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还需要具备吃苦耐劳、勇于担当、善于创新、团结统一等优秀品质。“两路”精神体现在交通运输行业,恰好满足了交通类院校立德树人的育人需求,无论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还是“顽强拼搏、甘当路石”的奋斗精神,抑或是“军民一家、民族团结”所体现的诚心为民、与各民族同胞和睦相处的友爱精神,这些优良品德都是新时代交通学子应当追求的人生价值。“两路”精神内涵丰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交通领域的集中体现,将“两路”精神与新时代交通强国战略有机结合,是创新交通类院校育人模式的一次机遇,可以为交通类院校培养新时代交通运输人才、助推我国建设现代化交通强国提供文化支撑。

川藏、青藏两条公路的通车,改变了西藏原始的运输方式,给藏区人民带来了便利,极大促进了西藏经济的发展,增进了汉族与藏族人民的感情。“两路”精神的形成源于交通类院校培育的一代代交通人,“两路”精神又激励着新时代交通学子成长成才,成为交通类院校的治校理念,交通类院校与“两路”精神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的关系。“两路”精神是交通运输行业宝贵的文化财富,在新时代继续弘扬和发展“两路”精神,必须把传承“两路”精神同培养交通创新人才结合起来,探索交通类院校立德树人新路径,推动我国交通运输行业供给侧改革,加快建设交通强国。

三、融“两路”精神于交通类院校育人模式中

2017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提出“三全育人”的概念,即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要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根据交通类专业的自身特色,坚持“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创新交通类院校的育人模式,是提高交通类院校思政育人实效,帮助交通学子坚定理想信念,探索新时代育人工作方式的根本途径。

马克思指出:“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4]将“两路”精神融入交通类院校的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中,可以提高交通类院校思政教育的针对性、说服力和渗透力,达到全员、全过程育人的目的。将“两路”精神融入交通类院校的管理育人中,有利于学校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培养对时代具有敏锐嗅觉的交通新人,达到全方位育人的目的。通过将“两路”精神融入交通类院校,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管理育人”的育人模式,实现“三全育人”协调发展,不仅是对顽强拼搏、默默奉献、甘当路石的“两路”精神的坚守和传承,更是为我国交通运输事业发展打造坚强的后盾。

(一)融“两路”精神于思政课程中

思政课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不可替代的主导地位。思政课程强调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与把握世界,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个人自觉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两路”精神是共产主义革命传统、爱国主义理想信念在交通行业的具体表现,是新时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将“两路”精神融入交通类院校的思政课程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思政课堂中产生情感共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仅在潜移默化中培植爱国红色基因,更能增强交通学子献身现代化交通事业的使命担当,将个人理想与民族复兴事业相结合,在新时代交通强国建设中实现个人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将思政课程定位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5],思政课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自身具有一套独立成熟的课程体系,有着政治性、主动性、显性教育等主要特点,这是思政课程不变的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变革和教育主体的多元化,学生吸收外界信息量变大、渠道变多,思想动态更加复杂多变,对高校思政课程的深度和广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思政课程变化的一方面。结合时代的变化和思政课程的本色,思政课程教师需要在“变”与“不变”之中把握时代发展脉搏,坚持思政课程的社会主义育人方向,创新思政课堂教学,培养现代化建设的时代新人。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交通强国战略是交通类院校推进人才培养的一次机遇,也给交通类院校的思政课程创新提出挑战,这不仅需要交通类院校思政课教师及时向学生宣传国家的战略部署,还要求教师更加注重对学生进行交通领域的价值引导。新时代弘扬“两路”精神为交通类院校创新思政课程提供了新的思路,将“两路”精神融入交通类院校思政课程中,让交通学子熟悉领悟“两路”精神,了解前辈遇山开路、遇水架桥的英雄气魄,树立为国争光、建设交通强国的远大理想,这不但是思政课程政治底色的价值取向,更是思政课程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政理论课创新要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对于交通类院校而言,思政课程应当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让思政课程更具有学校特色和行业特色。在交通类院校思政课程中融入“两路”精神,不仅应该体现交通类院校能吃苦、愿奉献、敢担当的精神风貌,而且应当将交通行业特有的文化财产发扬光大,感染更多交通行业及其他行业的奋斗者。为更好地实现这个目标,首先,在教材编写方面,应当在确保教学内容规范性、科学性、权威性的情况下,适当加入“两路”精神中艰苦创业、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热爱祖国等红色元素,编写一批融入“两路”精神理想信念教育的交通特色思政教材,做到既贴合实际又科学有序。其次,在课堂教学方面,思政课教师应该入心入脑,把握课堂节奏,将“两路”精神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来传授,讲好“两路”故事,传播“两路”精神,让学生在敬仰筑路前辈中实现自身理想与“两路”精神的紧密结合。最后,在课程设计方面,应该科学规划,综合考虑教学主题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创造性地将 “两路”精神的价值教育融入思政课程的每个章节,凸显循序渐进的特征,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发挥文化润物细无声的功能,在“两路”精神的不断感悟下,学生的内生情感将得到升华。

(二)融“两路”精神于课程思政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6]376这一重要论述指明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和目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思政课教师的专责,更需要广大专业教师的配合和引导。高校的教育教学目标不但要立起学生的“专业柱”,更需要筑起学生心中的“承重墙”。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高校应该强化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价值引导功能,坚持德才兼备,提升思政教学质量,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

身为老师,不能做只会教知识的教书匠,更要成为教授学生为人处事的道理和高尚品质的大先生。新时代所倡导的课程思政,并不是要把所有的课程都当作思政课来上,而是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理念的灵魂,所有学科的教学不仅仅要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更是要把育人摆在首位。对于交通类院校而言,教育教学的目标就是为国家交通运输行业培养大量的储备人才,而具有交通行业特色的“两路”精神正是交通类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富矿”。“两路”精神中“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激励当代青年学生自强不息,奋力向前;“顽强拼搏、甘当路石”的奋斗精神表现的是默默无闻的个人品格,引导当代青年学生勇于担当,无私奉献;“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友爱精神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激发当代青年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热爱和平的赤诚之心,这样的红色基因更能与交通类院校的老师和学生摩擦出思想的火花。把“两路”精神作为交通类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试金石”,既能与交通专业课程完美贴合,又能深入、深刻地完成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课程思政改革与弘扬“两路”精神携手共进,开创交通类院校协同育人新格局。

课程思政的教学体系就是要突破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学科局限性,强化所有学科的育人功能,要让高校的教学活动都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把党和国家倡导的精神意志融入教育活动中,加强顶层设计,把培养学生的品质、品格放在育人首位,发挥思想政治“隐性育人”的功能,与“显性育人”的思政课程一道,共同构建全员、全程育人育才的“大思政”格局,确立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融“两路”精神于课程思政,第一,要充分挖掘“两路”精神与专业课程的“契合点”。提炼交通类院校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社会责任、爱国情怀、人文关怀、职业操守等“两路”精神价值典范,在课程思政的设计上将“两路”精神与专业课程有机融合、无缝衔接,尝试把“两路”途中的典型事迹作为课程引入,深入浅出地阐释“两路”精神,将立德树人与培养育人相统一,课程整体性与协同性相统一,发挥课程思政“1+1>2”的育人效果。第二,提高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和“两路”精神的认知程度。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专业课教师都认为思政教育是思政课教师的职责,专业教师只要负责将专业知识教好就行。为了消除这种误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6]379只有让“两路”精神融入交通类院校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深入人心,才能激发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主动性,打破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之间的壁垒,让课程思政活起来、趣起来、用起来,真正让交通类院校学子汲取更多“两路”精神的营养,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助力添彩。第三,“两路”精神融入课程思政以学生为主体。相对于思政大课,专业课教师教学的针对性更强、伴随学生的时间更多,更容易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思想动态。专业课教师可以对症下药、因材施教,结合专业热点和学生的接受程度适时、适度讲解“两路”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历程,如在讲授解决港珠澳大桥交通技术难题时,回顾交通前辈修筑川藏公路时跨越怒江天险的壮志豪情,在学生心中埋下“两路”精神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的种子。新时代,鼓励更多的青年交通学子传承“两路”精神,为民族的统一、西藏的进步、祖国的发展付出自己的满腔热血,攻克两路养护技术难题、保障两路畅通无阻,让川藏青藏公路始终成为联系两族人民的团结之路、藏区经济文化发展之路、两族同胞的共同富裕之路。

(三)融“两路”精神于管理育人中

交通类院校的学生作为新时代交通事业的接班人,在青年时期掌握过硬的专业本领,树立高尚的品格、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价值取向,可以受益终生。同时,这也是每一个交通类院校的使命与责任。融“两路”精神于交通类院校育人模式中,不仅要形成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联动育人、协同育人的育人格局,而且要在学校管理层面加强顶层设计,把“两路”精神融入交通类院校的管理育人中,有效整合校内资源,彰显合力优势,形成齐抓共管、高效联动的“立德树人”综合育人体系,为建设交通强国培养品德兼优的青年技术人才。

第一,融“两路”精神于实践育人。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并在工作生活中得以体现,所以实践育人是对理论学习的升华,也是对思政教育成效的检验。我国古代有“百闻不如一见”,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言“从别人那里听来的知识也许能使人产生某种行动,……这种知识不能培养个人的主动性和使他忠于他人的信念”[7]。高校共青团委每年都组织学生进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交通类院校学生可以利用这样的机会,走访调查“两路”沿线地区,收集整理跟自身专业有关的调研资料,不仅开阔视野、丰富社会阅历,还能亲身感受“两路”修建给西藏人民带来的物质和精神变化,在实践中体味服务社会带来的成就感。以重庆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例,近些年来每年暑期开展“重走‘两路’”活动,学院老师带领学生深入“两路”沿线调研,并且与当地政府、学校洽谈合作,在沿线围绕“两路”精神开展理论宣讲、文艺演出、支教帮扶等活动,不仅加深沿线群众对“两路”精神的认同感,青年学生也在弘扬并践行“两路”精神中实现了育人与育才的统一。

第二,在管理育人中强调“两路”精神的时代性。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马克思主义之所以经久不衰,成为我党一直坚持的真理,是因为它是一门不断发展的科学,能够与时俱进,不断丰富自己的内涵。同样,“两路”精神从60多年前形成一直延续至今,能够经受岁月的考验,也是因为这些优秀品质在川藏青藏公路修建、养护过程中得到继承,并注入新的血液。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融“两路”精神于交通类院校的管理育人工作也要顺应时代发展。一方面,交通类院校应当组织带领学生参观“两路”精神博物馆、纪念馆,组织观看以“两路”为题材的影视作品(如电影《天慕》《慕生忠将军》、电视剧《雪域天路》、舞台剧《天路》等),通过图片、影像等现代技术再现“两路”修筑的励志场景,让一个个令人动容的英雄事迹在青年学生心中埋下奋进的种子。同时,布置学生撰写观后感,在敬仰历史的同时憧憬未来,历史记忆与时代发展碰撞出火花,“两路”精神在新时代会得到更好的传承。另一方面,交通类院校应当顺应新时代学生的思想变化,在管理育人形式上做出回应。如支持学生组织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以“两路”精神为主题的趣味知识竞赛、读书分享会、学术沙龙,鼓励学生申报“两路”精神调研课题,举办“两路”精神专题讲座……让青年学生亲自参与其中,在查阅资料中深刻理解“两路”精神,感受“两路”精神的魅力,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坚定交通文化自信。

第三,融“两路”精神于管理育人,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随着以互联网为主导的智能时代的到来,新时代青年学生每天接受着海量的互联网信息,享受着互联网时代带来的便利。交通类院校想要增加“两路”精神影响学生的实效性,必须在新媒体平台上拥有一定的话语权,最常见的就是“两微一端”(即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如果学校宣传部门将“两路”精神的相关资讯发布在微信、微博、手机APP等公众平台上,学生便可以及时接收到信息;如果学生能进行二次传播,受众影响将更加广泛。学生可以通过这种相对开放的平台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疑惑,学校安排专业课老师及时给出反馈,增加互动,达到更好的育人效果。同时,交通类院校可以针对青年学生更愿意接受微课、微视频、微电影等简短又创新的教学资料的特点,组织以“两路”精神为主题的视频拍摄、制作比赛,从中选优并在公众平台上传播。以“两路”精神的内涵实质为创作素材,通过视频的方式声情并茂、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主动占领新媒体传播的舆论阵地,引导青年学生的网络舆情向着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方向发展,更加广泛地传播“两路”精神,全方位、有效地发挥“两路”精神的育人功能。

四、结语

伟大事业成就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激励继续前行。“两路”精神发源于川藏、青藏公路的修筑,60多年来,人民交通为人民的初心在一代代交通人中传承,他们肩负着振兴中华民族交通事业的伟大使命砥砺奋进。新时代,交通类院校要以弘扬“两路”精神为引领,以建设交通强国为契机,创新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管理育人”的育人模式,将“两路”精神融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青年学子的价值引导功能,强调以学生为导向,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在学生心中深植敬业奉献、团结统一的爱国情怀,增强交通学子献身交通强国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文化的生命在于传承,文化的繁荣在于发展。新时代,新征途,交通学子踏循着“两路”前辈的足迹,站在建设交通强国的新起点,“两路”精神给予的强大勇气和力量,将带领全体交通人为推进我国现代化交通体系、提升我国在世界交通的国际话语权、实现伟大交通强国梦而拼搏奋进!

猜你喜欢

交通思政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小小交通劝导员
图说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