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年来重大宣传期展播剧人物塑造的类型特质与艺术创新

2021-12-04方豪杰

关键词:展播创作艺术

闫 伟, 方豪杰

(1.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北京 100866;2.暨南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广州 510632)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在这些重要的历史节点上,电视剧作为大众文艺样式,承担着重要的宣传功能和文化功能。近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先后推出了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展播剧目,其中不乏一些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佳作,《大江大河》《外交风云》《最美的青春》等是代表。电视剧作为一种视觉化的叙事媒介,天生具有讲故事的优势,但好故事还需要人物来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人物形象作为电视剧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是否能够抵达观众的内心世界,是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基于此,本文以近两年重大宣传期的展播剧作为分析对象,力求探析优秀剧作中人物形象的类型特质与艺术创新,以期为未来的电视剧创作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视觉化想象:人物形象的多样化塑造

(一)革命领袖形象的创新性呈现

革命历史题材是展播剧创作中的重要类型。革命历史中的领导人成为此类题材的主角之一。在风云起伏、跌宕坎坷的民主革命中,革命领袖为了伟大的革命事业鞠躬尽瘁、奉献一生,我们需要在电视剧中树立一批真实感人、令人崇敬的领袖形象。但这些形象的塑造不是凭空想象,也不是利用摄影技术进行画面的拼贴,让革命伟人贴近群众、贴近实际才是此类作品人物塑造的重要方向。因此,深入生活,考据革命领袖所处的时代背景,真实立体地塑造可触摸的伟人形象,是此类题材创作的要义。近年的展播剧中,相当一部分作品都真实可信且生动形象地再现了革命领袖的“革命史”,这种叙述致敬了英雄,也致敬了历史。如《伟大的转折》一方面涵盖了长征途中遵义会议、南渡乌江、北渡金沙江等重要历史事件,另一方面把领袖形象进行了充满人性化的立体呈现,真切饱满。此外,《外交风云》在系统展现我国外交思想、外交风采和外交成就的同时,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几位共和国领导人的人格魅力;《共产党人刘少奇》透过斑驳的历史脉络,用细节书写了刘少奇同志的成长史和心灵史。

(二)时代变革中英模人物的立体化塑造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种力量可以穿透时空的阻隔,为不同时代的人民群众带来情感共鸣。本文所言之英模人物主要指为中国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榜样人物,如焦裕禄、廖俊波、谷文昌、王进喜等。他们在历史的变革中舍小家为大家,为国家和社会无私奉献。有学者认为:“中国艺术向来强调艺术在伦理道德上的感染作用,表现在美学上,便是高度强调美和善的统一。”[1]在英模人物的塑造中,主人公一般都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与此同时,伦理诉求是人们看电视剧的重要诉求之一[2],看电视是人们与他人交往时进行自我审视的一种重要途径。当观众在剧中找到熟悉的“镜中我”,他们很可能会将自己嵌入荧屏空间中进行自我审视,从而获得虚拟与现实相互交织的满足。因此,英模人物的立体化塑造可以成为观众日常展演的镜像,通过对英模人物的模仿,观众在现实生活中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圈定,让美和善充盈心灵。展播剧的创作非常重视此类题材,电视剧《谷文昌》《一诺无悔》等都是创作者在这个领域较为成功的实践。这些作品取材于现实中的真人真事,往往通过对英模人物一生的回顾并对重要人生事件进行细节化呈现,树立起可以用真善美去感染观众的丰满形象。

(三)普通人物的群像素描

电视剧是大众化的通俗艺术。所谓通俗,指的是思想明白,符合普通群众的审美习惯、观赏口味,喜闻乐见,从娱乐中获得教益[3]。这意味着电视剧需要在艺术的哲学思考中添加一些生活元素,让普通人能够在这种艺术中获得生活的灵感,而不是让电视艺术成为形而上的哲学。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普通人需要在文艺作品中“被看见”。在电视剧的艺术特性逐渐显露之后,普通人的喜怒哀乐逐渐成为电视剧的重要表现对象。电影美学家钟惦棐认为:“电影美学的时代使命和历史使命,既要从银幕上去寻找,更要从银幕下受其感染的观众中去寻找。”[4]对于电视剧来讲同样如此,从观众的镜像之中取材,再通过电视剧传播给观众,这样虚拟与现实之间的界限就会缩小,观众也能从荧屏故事中获得精神的交往。近年来的展播剧创作中,此特点表现得尤为明显。如电视剧《正阳门下小女人》以一系列重要历史事件作为故事叙述的时代背景,通过小酒馆老板徐慧真的经历,描述了改革开放给普通人带来的真真切切的影响,鲜活地呈现出普通百姓的时代画像。《那座城这家人》则描述了王大鸣和杨艾在一场大地震中痛失所爱,随后结成半路夫妻,最后组成了九口人、六个姓的新家庭,作品重点描摹了这家人在时代变迁中经历的阵痛与甘苦。

二、编织人物的多重法则:形象塑造的深层逻辑

(一)主流价值的隐形嵌入

与其他艺术相比,电视剧其实是最接近生活的艺术[5]。海德格尔曾言:“人存在的意义在于对世界诸种现象的分析。真理不仅是论说,而更是显示。”[6]在电视剧创作中,对人物形象进行真实而多维的呈现,而不是说教式的描述,可能更有利于人物塑造。近年来,很多电视剧创作者在这方面进行了实践创新,重新发掘电视剧的艺术本质,将主流价值观潜藏起来或者隐形嵌入,着力于对人物形象的立体化呈现,一些展播剧也由于在此方面发力而取得了不错的传播效果。电视剧《大江大河》的时代背景是改革开放,剧中以宋运辉、雷东宝、杨巡三位普通人物作为代表,分别叙述了三类经济形态的发展历程。作品以小人物的视角,巧妙地将要表达的意识形态隐藏起来,通过对时代发展中普通个体的描述,让观众心领神会:改革开放的历史洪流中,人民群众才是最大的受益者。

(二)日常经验的真实呈现

现象学创始人胡塞尔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提出,实证科学所描述的“生活世界”是通过知觉实际地被给予的、被经验到并能被经验的世界,即我们的日常生活世界[7]。这强调了日常生活世界是被经验的,而非建构出来的。艺术学家泰纳认为:“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精神和风俗概况,这是艺术品最后的解释,也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基因。”[8]因此,以日常生活为素材进行真实呈现,才能够刻画出最贴近时代原貌的历史表征。电视作为一种媒介,通过对日常经验的拟像化处理,进而向观众传播媒介化的世界。如果这个世界是脱离现实的,则日常生活就会陷入一种超现实的表意之中。为了不让电视剧受到后现代符号化形象的影响,应该着力于真实世界的媒介呈现,而非让剧中人物离开日常生活,成为影像化的符号。近年的一些展播剧创作者抓住这一创作命门,从生活中找素材,生产出一批充满烟火气息的作品。这些剧作以普通百姓为主角,以日常生活为叙事话语,描绘出时代变革中的真实图景。如电视剧《奋斗的旋律》以改革开放为背景,故事中涵盖了工、农、商、学、军等多个领域,让小人物在时代变革的“实验场”中奏响了最华美的乐章;电视剧《麦香》聚焦出生于江南水乡的普通姑娘麦香,以军属荣誉为线索,通过对主人公起起伏伏的人生经历的展现,刻画出充满励志品格的“最美军属”形象。

(三)流动的人物性格

有研究者认为,每一次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不仅意味着一次再创造,而且意味着一次后结构主义意义上的“重述”[9]。电影是情节的艺术,注重在有限的时间内加强内容的冲突性来吸引观众;电视剧是人物的艺术,注重以连续的人物形象来让观众沉浸到剧中人物与现实自我的相互比照中[10]。从某种角度而言,在电视剧创作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是一种现实人物的影像化再造,可以被认为是后结构主义意义上的“重述”,因为真实空间中的人物被视觉化以后,媒介的变化、人物的虚拟表演性都意味着荧屏中的人物不同于原来的人物,是一种再造后的新生。但是这种再造或者说是重构要基于两个要求:一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如前所述,日常生活的影像化是在创作时需要注意的重要理念;二是人性性格要多元化,长久以来,我们经常陷入一种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思维中,从而使得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单一化。但艺术精神的掌握方式是辩证的艺术本体观,艺术生产要以“实践”作为中介,在创作主体和客体的互动中进行生产[11]。人物性格需要在实践过程中辩证地呈现,让其在影像空间中自由地流动,这才是影视艺术真正实现价值的归宿。展播剧中,很多优秀作品都深刻领会这一艺术创作的精髓,人物塑造过程中让其在与周边客体充分互动的语境下,呈现出饱满可感的形象,而不是创造出生活在仙境中、不食人间烟火的有距离感的形象。如《你迟到的许多年》改编自严歌苓的小说,主要讲述了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中,转业军人沐建峰在商海、情场中不断辗转,几十年的颠簸让他最终找寻到自我、获得了成长,但故事并没有单一地以主人公的感情线或者转业线为主,而是多条线索相互交织,从而呈现出一个立体传神的转业军人形象。

三、多维向度的和谐共生:展播剧的未来走向

(一)思想价值的镶嵌表达

毋庸讳言,自从电视剧的商品属性受到重视以来,有些电视剧在创作生产过程中唯收视率至上,人物形象的典型与否、品质高低都不重要,反而是有流量明星参演的作品经常成为受关注的对象,这对于电视剧的健康发展极为不利。电视不仅仅是一种商品,它也是一种文化。电视艺术美的最高境界是文化美[12]。其实,对于电视剧而言,其具有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双重标准,向下需要把握真实和细节,向上则指向思想性和文化性。电视剧创作可以将思想价值镶嵌表达,让其既符合普通百姓的审美需求,也具有深邃厚重的人文价值。近年来有些展播剧在创作实践中取材于生活故事,置身于时代背景,同时对正向价值观进行嵌入式表达。如在豆瓣评分高达8.3分的《最美的青春》,以塞罕坝植树造林为背景,选取第一代造林人冯程、秦雪梅等大学毕业生为主角,通过塑造他们在恶劣环境下的拼搏历程,谱写了人生中最美丽的篇章。该剧既表现了几位主要人物无私奉献的宝贵精神与爱国情怀,同时又具有青春剧的类型特征,将主流价值观镶嵌进主人公真实的人生历程中,让观众在富有吸引力的情节和人物中深受教益。

(二)艺术价值的文化提升

究其本质,电视艺术是随着现代生产力中的高科技发展而形成的新兴艺术门类。电视剧的终极目标之一是艺术价值的追求。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价值观受到各种新思潮的影响,一些文学艺术作品中的文化取向和艺术价值面临着种种冲击。与之相似,电视剧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当下,电视剧究竟应走向何处,是需要深入考虑与亟待解决的问题。有研究者认为,主旋律电影要想走向大众,可以选择走向一种“共同文化”[13]。这里的“共同文化”指的是大多数人可以共享的文化,它是多数人共有的并且可以相互理解与交往的文化框架,而非指单方面的文化认同。格尔兹在《文化的解释》中认为,文化是一种通过符号在历史上代代相传的意义模式,他将传承的观念表现于象征模式之中[14]。因此,对于电视剧来讲,要想发挥其最大的文化价值,可能需要聚焦人类历史中代代相传的意义模式,对这些符号进行影像化叙事,就有可能创作出最具艺术价值的文化作品。对展播剧而言,若想提升艺术价值,需思考作品中所包含的时代故事的文化意义模式。普遍为大众所接受或者能与大众心灵同频共振的文化符号,才能成为剧作中最大的“意义”。如电视剧《外滩钟声》聚焦上海老弄堂的几户百姓人家,时代跨度从“文化大革命”到改革开放,通过深刻描述十年间的人情冷暖和时代变迁,编织出那个时代的普遍的文化符号,在众多展播剧中展现出别样的文化光彩。

(三)商业价值的市场对接

在电视剧创作生产方面,除了思想价值、艺术价值之外,商业价值也是不得不考虑的一个因素。如果没有市场的接纳,电视剧创作者无异于单方面的自娱自乐。作为商品的电视剧要想在市场上获得青睐,必须立足实践,尊重观众的欣赏品味和收视习惯,在此基础上对商业价值进行最大化挖掘。随着20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的发展,电视剧开始涌向市场规律之下的生产逻辑之中。对于展播剧而言,在注重思想价值内嵌的同时,如果能够兼容商业考量,让二者完美融合,该类剧作就会获得更大的发展机遇和潜力。如电视剧《激情的岁月》以科研工作者为主要人物,描述了他们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下毅然归国、扎根戈壁、奉献青春、报效祖国的故事。该作品在内容创作上有意识地平衡了主旋律精神主题与大众化欣赏口味的关系,以高还原度的场景设计、有血有肉的科学家形象等获得了很多观众的真心喜欢,在豆瓣评分上达到7.6分,较好地实现了有意义和有意思的和谐统一。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典型人物所达到的高度,就是文艺作品的高度,也是时代的艺术高度。只有创作出典型人物,文艺作品才能有吸引力、感染力、生命力。”从某种角度而言,电视剧就是人物的艺术;如何将人物塑造好,是电视剧创作生产的核心目标之一。本文以近年来的展播剧为研究对象,从不同角度思考了这些作品中人物形象塑造所表现出的类型特质和艺术创新,希望能为电视剧创作者带来些许借鉴。

猜你喜欢

展播创作艺术
全国优秀“战疫”公益歌曲展播广东省作品(一)
中自协“轮记·生活”主题展播活动征集通知
《一墙之隔》创作谈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创作随笔
爆笑街头艺术
创作心得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