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西藏地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特点

2021-12-04卢少鹏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西藏现代化建设

卢少鹏

(西藏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咸阳 712082)

现代化问题是近代以来西藏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1](P700)清末张荫棠、联豫的藏事新政,由于英俄等帝国主义国家的染指和封建农奴主上层阶级的抵制终告失败,这说明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已经彻底丧失了自我修复的功能;摆脱帝国主义侵略、打碎封建农奴制枷锁,成为西藏社会进步的历史必然。西藏真正步入现代文明始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P1)1951年“和平解放开启了西藏迈向现代化的大门”“民主改革为西藏的现代化发展扫清了道路”。[1](PP703-704)在建党百年之际,西藏自治区与全国人民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了“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人间奇迹,并由此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西藏新征程。从百年党史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视域中,解读西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特点,对于深入理解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向着2035年、2050年现代化愿景目标勠力奋进,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西藏篇章

已故历史学家罗荣渠先生认为,从世界范围看,现代化研究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中迅速兴起的一门社会科学的边缘学科。[3](PP25-26)主要由于美国的推动,欧美学界试图论证资本主义世界三百年以工业革命为中心、伴随着经济革命、思想革命与政治革命的现代化之路是通行于世界的唯一路径,冷战末期这一理论的影响力向发展中国家汹涌扩展,其常用术语“发展”与“现代化”被吹嘘成第三世界摆脱纷乱与遏制共产主义的一剂良方。事实证明,这是一种历史性的幻想。20世纪70年代,旨在抵制美国式现代化理论的依附论开始流行,并形成了现代化理论研究的新范式,如发展经济学、发展社会学、经济成长理论等,作为社会科学新的学科分支或边缘学科,这些理论虽不成熟,但是提供了社会科学研究的新视角。中国的现代化实践与现代化理论是在这一世界背景下自主探索的基础上逐步展开的。

社会主义中国在现代化建设之初深受苏联模式的影响,但是不久即开始了独立自主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迄今为止,中国现代化国家目标的理论构建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这是中央制定西藏地方现代化建设方针政策、不断深化认识西藏现代化建设客观规律、最终形成系列治藏方针政策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思想背景和政策背景。第一阶段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奋力开创、以完成向工业国转型为目标的现代化国家目标。第二阶段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开创、并经过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的领导集体接续丰富与发展的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指向的现代化国家目标。第三阶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提出的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愿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国家目标。

自20世纪40年代起,毛泽东就高瞻远瞩,多次阐述了工业立国的思想。根据毛泽东的这一思想,1964年12月周恩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五六十年代,国家以发展工业为主打下的经济和国防基础,为西藏和平解放以驱逐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民主改革以摆脱封建农奴制桎梏、自治区政府成立以保障西藏各族人民当家做主提供了坚实的后盾,为西藏在历时十年的社会主义改造之后开展大规模、多领域、深层次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正式提出“中国式现代化”,①并将“翻两番、小康社会”确定为愿景目标。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从1980年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的32年时间里,中央根据国家现代化目标内涵,结合西藏地方的区情和发展现状,先后五次召开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从顶层设计和战略选择上为西藏提出明确要求,从强调让群众“休养生息”、到要求西藏与全国一致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逐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发展能源与交通运输到安排批量援建工程以推动西藏跨越式发展;从依法打击分裂活动到坚决进行反分裂斗争、大力加强意识形态安全工作;从部门援藏到全国援藏,对西藏定位为“两屏四地”,这一系列政策的完善和深化体现了党中央对西藏工作规律的认识达到了全面与科学的历史新高度,也说明了西藏地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逐步推进达到了历史新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六个必须”、加强“五个认同”,提出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要求遵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生态保护第一等原则,推动西藏现代化建设按照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要求开启新的征程。70年来西藏现代化建设,实现了由局部到全域、由低层级生产力向高层级生产力、由重在经济发展向“五位一体”全领域发展的跃升,为西藏在新时期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开展各方面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一发展逻辑既内含全国现代化的整体性特征,也具有这一整体性前提之下西藏地方现代化建设的特殊性特点,本文拟从五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求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②西藏篇章的理解。

二、西藏地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特点

(一)西藏地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加强调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更加强调坚定政治立场和提高政治站位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中国近代历史运动的产物,中国的政党制度根植于中国历史传统与现实国情。坚持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在西藏搞建设做工作,必须更加强调党的领导地位和领导功能,其因有三。首先,解决近代以来西藏两大矛盾即广大人民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广大劳动人民和封建农奴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只有依靠用马列主义思想武器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动员组织和领导人民以革命的无私无畏精神克服千难万险,才能彻底清除侵略西藏的帝国主义势力;只有依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定朝着人民民主的历史必然方向前进,同时又采取慎重稳进的工作方式,充分尊重人民意愿,让西藏人民群众看了八年时间,分辨了八年时间,终于从内心真正认可并理解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的政党,为赢得民主改革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而民主改革的胜利为西藏的现代化扫清了道路。因此,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为西藏地方的现代化创造政治前提。其次,由于西藏现代社会脱胎于历史漫长的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虽然经过民主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新型社会的经济政治基础,但是传统社会的文化观念与生活习俗将长期沿袭,某些消极作用会严重束缚人们的手脚,禁锢人们的心灵,阻碍西藏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推进。因此,必须要有一种强大的引领力量和推动力量,带领西藏各族人民紧扣时代旋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逐步掌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论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适应社会主义社会市场经济价值规律的基本规则,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实现这种继承创新和移风易俗,必须更加强调由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接续进行思想创新和实践创新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再次,西藏地域广袤,边境线长达4000公里,人口稀少,推进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坚持“长期建藏”原则,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只有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保证“全国援藏”发展战略的落实,确保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民族利益。西藏实现了长治久安,就是对分裂势力和反华势力的有力挫败,巩固全面小康成就、追求高质量发展就有了基本前提。这一切都需要更加强调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更加强调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定政治立场,提高政治站位,这是做好西藏所有工作的前提条件。

(二)西藏地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加强调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论,并与西藏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中国共产党对民族问题及民族工作规律的认识,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大背景下经过艰苦探索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制度下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没有现成答案可供参考。这是传统中国社会结构与文化体系在近代迅速裂变并跃向高级社会形态的现实所决定的。中国共产党在建党之初、长征途中以及延安十三年中,遵循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民族问题的主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并坚持一个基本方法即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在长征途中,共产党人与红军战士开始了直接接触并初步了解藏族同胞的生活现状与宗教信仰,党中央通过总结实践材料和征询爱国宗教人士与学者们的意见,明确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西藏地区的革命目标与全国一致,但在具体的革命实践中,中央依据矛盾分析法,决定西藏解决主要矛盾即清除帝国主义势力在先,推翻封建农奴主阶级统治在后,而全国性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是同时并举的。[4](P131)这与西藏社会传统、上层统治阶级在民众中的影响力、人民群众的认识状况和觉悟程度、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程度直接相关。西藏成功地进行民主改革,是中国共产党准确认识西藏各族人民追求解放、追求自由民主的历史必然性、曲折性和复杂性并最终取得历史性成功的经典案例,是中国共产党正确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胜利,这一胜利使西藏地区进入了现代文明不可逆转的历史轨道。

从1961-1965年,西藏没有立即实施社会主义改造,而是进入“稳定发展时期”,党中央准确判定当时西藏社会矛盾即新民主主义矛盾与西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矛盾的双重性、交叉性和过渡性,所以采取让劳动人民个体所有制稳定下来,让农牧民的个体经济得到发展,让翻身农奴群众确实尝到民主改革带来的好处。从1966年开始进行了为期十年的社会主义改造,比内地兄弟省份所需时间多达几倍,主要由于西藏社会生产力的承受能力与生产关系变革的复杂性。

20世纪80年代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央着力发展西藏基础设施,促进农牧业发展,兴办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民治贫致富。八十年代后期,西藏发生了一些社会动荡。原因是对于西藏社会宗教影响力的多面性、复杂性认识不足,对分裂势力的影响估计不足,对爱国统一战线中党的领导地位和作用强调不足,究其根本,还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力量发挥不足。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在八年之内召开了两次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强调抓稳定与发展“两件大事”,把“全国援藏”确定为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大力安排重大项目,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与人才建设,加快发展农牧产品加工业、民族手工业,重点发展商业、旅游业、服务业、运输业和信息咨询业,通过国家和各地的支持,直接引进、吸收和应用先进技术和适用技术,集中力量推动跨越式发展,为西藏现代化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抓紧抓好社会稳定、意识形态工作和统战工作。这一时期的工作为西藏现代化建设进入良性循环奠定了基础。这是正确处理了物质生活与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关系所取得的胜利成果。党的十八大继往开来,基于全国经济总量跃升和信息化的多重影响,针对国际格局的变动,中央从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出发,形成了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提出了内涵更丰富、范畴更全面、体系更严密、指向更具前瞻性的西藏现代化发展要求。从2035年、2050年愿景目标对“五位一体”发展内涵的顶层设计可见,中央紧紧围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依据来谋篇布局,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及其方法论,始终是党中央考量西藏发展问题的思想方法主线。

(三)西藏地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加强调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以更好发挥其在西藏现代化进程中的“动力引擎”作用

从静态看,我国现代化的内涵对应于“五位一体”的发展布局,就此而言,“现代化”是个整体多层的概念;从动态看,则是这五个层面的建设交融互动的过程,其中最具活力和动能的因素是治理机制、技术手段、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概而言之就是“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因为“治理”所具有的主观能动优势和组织优化效能,可视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动力引擎”。比照兄弟省区,西藏需要更加强调这一动力引擎的作用,这是由西藏现代化建设中社会层面所独有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西藏社会治理的重点是消除宗教消极影响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现代社会意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因此更加强调政策引导、舆论宣传和基础教育的社会培育功能;更加强调治理措施的规制性、引导性和前瞻性。所谓规制性,是指要通过依法治理宗教来逐步消除其消极影响;引导性是指思想意识的转化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要逐步引导让越来越多的人理解并认可唯物主义、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科学性;前瞻性是指瞄准2035年、2050年现代化愿景目标,认真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这就要求对藏传佛教的消极影响有理性准确的认知,其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方面和社会方面。就社会方面来说,藏传佛教强调佛法智慧、修行功德是最大财富,乐善好施是财富的由来,导致过多的功德法会和布施供养等增加了信教群众的宗教负担和经济负担,寺庙和僧尼数量膨胀影响人口增长和生产力发展;藏传佛教易于引发虚无悲观和消极情绪,逃避了社会现实与社会责任,消弭人们改造现实社会的务实思想;在宗教观上,还存在着将宗教认同等同于民族认同的现象;盲目崇拜、“神秘主义”色彩过度,且具迷信色彩。[5]这些都与现代世俗社会崇尚劳动创造财富、勤俭致富、积极进取的现代价值规范相悖。所以要通过政策措施鼓励勤劳进取者,约束消极避世者;通过长期的教育,弘扬社会主义劳动观、工作观和价值观。强化培养现代社会成员应有的时间意识、效能感、开放理性的心态、职业技能,增强在陌生人社会生存发展的独立意识,减少对熟人社会的依赖感。

从经济关系现代化的角度看,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重构了经济关系,以产权为中心将社会分化合理化,并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予以规范和保障。在西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这种社会分工和社会分化的速度会加快。随着信息技术对经济生活的加速渗透,人们就业机会弹性增强,工作创新的要求日益提高,各类发展性差别会加速凸显。对此,需要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以人民为中心”“新发展理念”和新时代“共同富裕”的丰富内涵,在法律框架内保护效率,以保护现代社会竞争力这一必需动力;同时要强调兼顾公平,确立新发展理念的实践评价指标体系,这个指标体系必须要能消弭市场自发功能产生的负面效应,又要防止计划经济惯性思维的干扰,充分发挥“动力引擎”的作用,持续培育西藏经济内生增长潜能。

(四)西藏地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加强调全国援藏力量与西藏地方内生动力的有机结合,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援助体系

西藏地区要从简单的农牧经济转向现代的市场经济,单靠经济的自然演化是无法实现的,这是高寒缺氧的自然地理条件所限定的。按照古典政治经济学奠基人之一亚当·斯密的观点,人性中自保与自利的隐秘动机是促使人进行劳动与交换的根本动力,也是致力创新与市场扩张的根本动力,这一基于人性的经济自发发展理论构成自由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学和西式现代化理论的核心思想,在欧美世界有着发生演化的特定历史背景。但是,冲破资本主义殖民体系、从殖民地半殖民地深渊中站立起来的新中国要实现现代化,这套理论就不灵验了。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必须独立自主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方式,地处中国西南自然地理条件特殊且具有“两屏四地”战略地位的西藏,要进行现代化,更加需要考量地域特点,需要来自中央政府和全国兄弟省市的援助,通过相当长时期的“输血式”发展之后,再逐步转化为“输血式”与“造血式”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新中国成立之初,党中央就确定了西藏必须实行特殊发展政策的基调。1955年底,毛泽东主席指出“西藏不能和新疆、内蒙相比,那是一个很特殊的地方,要用特殊的办法解决”。[6](P87)1955年中共中央关于目前西藏进行的改革属于什么性质问题的答复中提出:“我们党在西藏地区的任务也就是这样,必须用长期的帮助来实现西藏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事实上的平等”。[7](P142)由于条件所限,中央最早给予西藏的支援主要是选派进藏干部与工程技术人员、运输物资到西藏,支援西藏农牧业生产;1965年自治区成立后,城市基础设施成为支援的重点,少数省市开始加入支援行列。

改革开放后,随着全国开放格局的形成与拓展,援藏政策也逐步丰富与机制化。八十年代,国家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九十年代,开放延边、沿江城市和内陆省会,构成全面开放格局;从2013年开始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至今已有21个自由贸易区,临近西藏地区的有成都、重庆、陕西、云南自贸区,这为西藏地区扩大开放与吸纳现代化要素提供了广阔空间,形成了巨大的示范效应。在这四十年间,援藏政策加快了机制化。在八十年代,国家财力有限,“全国援藏”模式尚在酝酿探索阶段。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之后,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援藏政策的频度与力度逐次加强。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确立了“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方针,实现对口关系明确化、支援任务清晰化。2001年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增加了央企对口援藏,突出了“经济援藏”,提出“造血式”对口援藏方式。座谈会要求,承担对口支援任务的省市和中央、国家机关要把西藏受援地区和部门作为本省市、本部门的一个特殊地区和部门对待。2005年中央12号文件,增加了人才援藏,为受援地区定向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把农牧区实用人才列入对口支援。到2005年,西藏自治区全部被纳入对口支援的范围。

中央第五次、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明确建立援藏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强调资金倾斜用于民生领域、用于基层和农牧区。在此期间,于2014年召开对口援藏20周年电视电话会议,新增加了“教育援藏”“就业援藏”政策,把“经济援藏”放到首位,“干部援藏”放在最后。这反映了西藏地区市场的自发需求和对外开放的能力明显增强。此后援藏工作将重点呼应市场需求、政府推动和法治监督的客观要求,以培育新兴经济业态、激励技术创新来推动援藏效能的提升。这是“造血式”发展的重要体现。中央和国家机关于2015年8月和12月分别推出了“组团式”医疗、教育人才援藏政策,国家多部门组织针对援藏工作的“联合考核”,目的在于推动全国援藏力量与西藏地方的内生动力加速形成有机结合,让援藏工作迈向体系化、机制化、法治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于2017年所指出的,在深度贫困地区,要“加大内生动力培育力度”“要注重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注重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8](P16)2020年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要求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以要素和设施建设为支撑,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要求改进职业教育和学科设置,加强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自治区政府出台政策,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农牧民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的政策扶持力度,着力提高农牧民就业水平,大力发展技工教育。系列政策导向十分明确,在西藏地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要着力推动援藏力量与内生动力的结合,着力提升作为生产力第一要素的劳动者的素质,为西藏稳步迈向高质量发展创造必要条件。

(五)西藏地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加强调深刻把握反分裂斗争的尖锐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特点,构建统一立体、功能前瞻的反分裂斗争体系

十四世达赖集团分裂势力是近代帝国主义侵略西藏的产物。作为历史阶段性现象的帝国主义总体上被历史洪流荡涤殆尽了,但是国际上反华势力作为分裂势力的后台和幕后黑手却始终存在,因而西藏的反分裂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这将长期影响着西藏的现代化建设进程。其因有二:首先,以十四世达赖为总头目的分裂势力,代表着享有各种特权的西藏封建农奴主阶级残余势力,他们不甘心业已丧失的种种特权,他们不愿承认、甚至大肆歪曲和攻击西藏地方70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其次,某些西方反华势力出于制衡、要挟、遏制、瓦解中国的目的,甚至出于其国内党争噱头之由,借分裂势力大做文章。他们出资豢养分裂势力,为其提供活动舞台,将其打造成俯首听命的忠实工具。特别是近十几年来,随着中国经济体量的迅速增长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以美国为首的反华势力焦躁不安,不择手段妄图阻断中国人民现代化建设进程,为各种分裂势力撑腰打气,反分裂斗争面临需要长期作战的国际形势。

从社会制度的演进来看,西藏地区由于其独特的自然地理和历史文化因素的制约,在较短的时期内完成了从封建农奴制度向社会主义制度跨越的深刻社会革命,各族人民在经济和政治上实现了翻身做主,跟上了时代的步伐;但是在思想观念和生活习俗上,还深受一些消极文化现象的深刻影响,这种消极作用会与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种种矛盾相互交错碰撞,从而影响人们对现代社会的认知与认同。与之同时,现代化的快速进行带来了物质的丰裕和生活的便利,同时也会滋生一系列发展中的社会问题,譬如传统伦理道德的扬弃问题、发展差距问题、机会平等问题、收入分配问题、人口流动问题、生态环境问题、语言权利问题等,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和及时科学地处理这些问题,就会演化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为分裂势力所利用。所以只有从宏观层面深刻把握西藏地方现代化建设的特殊性与复杂性,才能从微观实践层面更加积极主动应对各种问题和挑战,善于化解发展中的矛盾,保持社会稳定健康发展。

要深刻理解西藏地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特点,尤其是重点理解西藏的特殊矛盾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特别需要一种比较现代化的视域和思维方法。在比较中研判整体与局域、共性与个性的历史辩证关系。譬如,将社会主义中国和平崛起对世界的重大贡献与资本主义世界的殖民侵略史进行对比;将印第安人的历史悲剧和美国少数族裔的现实遭遇与中国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民族关系相比较;将天主教、新教、印度教、伊斯兰教等宗教派别在现代化、世俗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宗教治理相比较。用诸类比较说理的形式,来凸显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渊源、复杂国情与优越性,让青年学生以更加理性的态度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在此前提之下,进一步深刻理解西藏地方现代化建设的特点,从而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进一步夯实反分裂斗争的社会基础,筑就反分裂斗争的铜墙铁壁。

三、深刻理解西藏地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点的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西藏地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特点独有而特殊,将西藏70年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特点放在百年党史进程中进行理解,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两个一百年”发展目标中进行理解,有三个方面的重要意义供我们思考。

深刻理解西藏地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特点,有助于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内涵的研究。中华民族实现独立自主、使得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生深刻变革的现代化建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多年来发生的。70年来,西藏的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消除了绝对贫困,并与兄弟省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推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理论是实践的指引,实践是检验和推动理论发展的基础。70年实践的快速发展,要求我们站在五千多年悠久文明史发展的特定历史时刻,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高度,站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高度,站在推动西藏地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角度,对西藏地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前提保障、政治原则、治理体系、动力机制、反分裂斗争、生产力发展、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文化建设、生态建设等层面所表现出来“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基本原理与立场,展开超越区域性局限、侧重于国家共同性层面进行理论思考,因为这些“特点”,主要是由于现代文明要素的推动而形成的“新特点”,在这些新特点中,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因素代表了西藏地方社会主义现代化前进的正确方向,这正是我们深入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内涵必需储备的实践材料。

深刻理解西藏地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特点,有助于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而确定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要求和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的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以及“十个必须”的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现代化建设以“平衡、协调、高质量”发展为指引,包括西藏自治区在内的民族边疆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我们既要抢抓历史机遇加速发展,又要根据西藏地方基层具体情况量力而行,只有对具体问题的“特点”及其成因形成科学认识,才能准确预判未来,进行科学施策,推动治藏兴藏的政策措施实现预期目标。

深刻理解西藏地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特点,有助于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贯穿西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工作主线。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具有非完全同步性,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或消极的阻碍作用。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相对落后的地区,社会意识的这四个特点体现得尤为突出。就西藏而言,我们要从西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和特点出发,牢牢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坚持不懈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和社会意识的引导,使之“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四个共同”和“五个认同”,以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

只要我们透过“特点”,掌握规律,正确运用规律,就一定能在中国2035年、2050年现代化愿景目标的指引下,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西藏的壮丽篇章。

[注 释]

①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从中国的特点出发,“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1984年3月25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时明确提出:“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百美元,就是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翻两番、小康社会、中国式现代化,这些都是我们的新概念。”发展中日关系要看得远些.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

②2021年7月1日,习近平在《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猜你喜欢

西藏现代化建设
都是西藏的“错”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发达国家审计发展及其对中国审计治理现代化的启示
党的政治建设怎么抓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神奇瑰丽的西藏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人大建设》建设人大的故事
一个人的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