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海归教师融入校园文化的困境与对策
2021-12-04刘鲁吉
刘鲁吉
(山东交通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7)
一、问题的提出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都要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因此,高校教师应当具有共同的目标追求、价值观念和文化认同,其融合度和凝聚力必然影响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根据教育部公开的数据,2016—2019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为251.8万人,80%选择学成回国就业,其中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海归人员往往把入职高校作为择业的首选。[2]同时,聘用海归教师和引进海外人才也成为高校建设一流大学的重要举措,有研究表明,越是重点大学聘用的海归教师比例往往越大。[3]因此,当前高等学校教师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海归教师已成为高校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高校思政工作必须重视的新变量。
从当前学术界的研究来看,对于海归教师的研究成果近年来明显增多,某种意义上已成为新兴的一个学术热点。目前的研究成果主要聚焦于四个方面:一是关于海归教师作用发挥情况的研究。例如:有学者从国际期刊论文发表数量、国际学术会议交流次数以及课程内容的国际化等方面将海归教师与本土教师进行了比较,分析论述了高校海归教师在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方面的重要作用(余荔,2018);有学者通过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20所中国大学的校长进行深度访谈进而分析海归教师在高校的作用发挥状况,论证了海归教师在国内高校任教中的具体优势和劣势(浦虹,2019);有学者基于国内博士毕业生的实证调查分析了“海归”博导相较于“本土”博导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具体优势和不足(李澄锋、沈文钦、陈洪捷,2019)。二是关于海归教师归国后文化适应方面的研究。例如:有学者认识到海归教师回国任教师时存在多方面的“不适应”,主张高校应从科研、教学和生活等方面主动为海归教师悉心服务,帮助他们尽快“软着陆”(季逸伦,2018);有学者对天津地区高校海归教师进行了调查,分析了海归人才再本土化面临的障碍并提出了应对策略(郎嬛琳,2020)。三是关于海归教师回国后专业发展面临的困境研究。例如:有学者从“团队归属氛围感知与信任”的视角分析了海归教师“同事间异质性”对知识分享意愿的影响(陈琳、张宇、袁庆宏,2019);对于海归教师科研障碍的影响因素,有学者指出海归教师回国任教实际上是“两种生态系统如何整合的问题”,而非简单的工作新环境的适应问题(赵显通、尹弘飚,2021)。四是如何做好“海归教师”统战工作或思政工作方面的研究。例如:有学者认识到青年海归教师政治认同的重要性,探讨了政治认同培育的相关路径(毕记满、董典同,2019);有学者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视角,分析了当前针对高校海归教师思政工作面临的挑战,从理念、机制、方法等层面探索了解决问题的方向和路径(胡雪娜、李华师,2020)。
综上所述,关于高校海归教师的作用发挥、文化调适、专业发展困境等方面,学术界已经取得了较为丰厚的理论成果并形成了一定的理论共识,这是令人欣喜的一面,也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但是,对于如何克服障碍,从而尽快融入校园文化这一重要问题仍然缺少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对于后者的进一步研究,有利于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助力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
二、高校海归教师的主要特点
海归教师具有国外学习和工作的经历,他们还深受国外文化的影响,与本土教师相比具有显著的特点,把握这些特点有助于开展针对性的管理和服务,帮助海归教师尽快融入高校教育共同体。
(一)年轻化与高学历
近年来,高校在引进人才上注重引进有科研潜力的年轻教师,海归教师的引进更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并有年轻化的趋势,这也决定了他们思想活跃,富有朝气,容易接受新事物。同时,与一般留学人员不同,高校海归教师都具有较高的学历层次,近年来高学历化更为明显,往往以博士研究生为主,他们掌握了国际前沿的学科知识并具有较高的科研水平。
(二)多元化价值观倾向
海归教师受中国文化和国外文化的双重影响,在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上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对社会主流价值观认同度较低,在行为方式上表现为不随主流、秉持个性。一方面,归国前长居国外造成了对我国发展状况和基本制度等缺乏全面客观的认识;另一方面,他们从国外媒体获得的对于祖国的报道本身可能有失偏颇,对我国主流价值观认同度不够高,国外功利主义、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对他们影响较大,归国后不同价值观念往往在他们意识里不断碰撞和纠缠。
(三)国际化的行为方式
海外的学习和生活经历使他们具备了一定的国际视野,善于在工作中积极开展国际科研协作,具备了较强的国际交流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相对较强;另一方面,由于受国外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影响,他们集体意识较为淡化,团队精神不强,在科研和教学中倾向于“单兵突击”和“单打独斗”,归国后国内学术人脉不足,与强调学科团队建设的高校发展实践有时会产生冲突。
(四)政治上需要正确引领
根据有关学者的调查,从政治面貌上看,海归教师尤其是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海归,中共党员较少,党外人士居多。[4]一方面,他们具有利用国外所学知识报效祖国的爱国主义情怀,另一方面,由于受国外自由主义、功利主义等思潮影响,他们在工作中奉献意识相对淡化,对于科研和教学成果期望学校给予丰厚的物质奖励,未能满足要求时容易做出过激的反应,如果不能及时正确引导,对整个高校教师群体也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三、高校海归教师融入校园文化存在的主要障碍
曾经的国外学习或工作经历塑造了高校海归教师鲜明的个性特征,这种个性特征在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实践中有优势,亦有不足,高校海归教师在融入校园文化时还存在诸多问题,急需正确引导和科学应对。
(一)多元价值观冲突造成了思想困惑
首先,国内外文化的双重影响,造成了高校海归教师价值观上的多元化的倾向,面对转型期中国特有的社会现象,面对高校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不同价值观念会在他们意识里碰撞和纠缠,思想上的困惑时有发生。其次,海归教师一般是从经济发达国家学成回国,国内高校尤其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高校的物质条件与教学设施与国外一流大学相比仍有不少差距,海归教师心理上往往会产生落差,预期的工作待遇与新入职场的“囊中羞涩”也会使他们滋生怨言,如果不及时疏导定会影响他们育人功能的发挥。再次,部分高校对海归教师“重引进”而“轻服务”,人来学校之后缺乏针对性的服务措施和有效的思想引领,对于刚入职国内高校的海归教师而言更加剧了“陌生感”,进而形成思想问题以及造成他们在融入学校环境过程中感到诸多不适应。
(二)科研方式的差异造成了学术体验不佳
如前所述,在从事科研过程中,海归教师国际化的行为方式有其有利的一面,如创新能力较强,也有其不利的一面,如团队意识较弱。人文社科领域的海归教师尤为突出,根据相关学者的统计数据,海归教师一般是“研究个体户”,缺乏主动与同行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在开展科学研究时喜欢“单打独斗”。[5]这种科研方式在国内目前的学术环境下容易碰壁。以申报科研课题为例,高层次的科研项目不仅要看申请人的学术实力,而且要看整个申报团队的前期成果。刚回国的海归教师对于国内相关研究领域的实际问题及其背景可能了解较少,发现实际问题的视角可能与评审者有差异,抓住有实践意义的研究重点比较困难。其次,由于国内外学术养成方式存在较大差异,国内培养的高校教师在读研究生期间大多数已经参与了导师的项目,接受了国内申报项目的训练和指导,相比较而言,海归教师对于国内课题申报材料的撰写缺少前期的学术训练和指导,在申报国内科研项目时存在不小的障碍。最后,海归教师在国内发表高水平论文时也存在困难,主要是国内外研究方法和写作风格的差异造成的,另外不容忽视的一个因素就是海归教师在国内的“学术人脉”比较弱,又缺少与在国内学术圈有着较高知名度的学者合作,文章发表起来就比较困难。
(三)教学方法的匮乏影响了教学团队建设
大多数海归教师在回国任教前没有涉猎教学方法的学习,更遑论针对国内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培训。国内任教后,在节奏紧张、竞争激烈的高校氛围下很少有时间再去系统学习教学方法,他们在课堂教学中往往表现为“国外怎么学,国内怎么教”,教学形式多样化而且随意性较强,主动参加“课程思政”建设的意愿不强、方法不会,如不解决这些问题势必会影响整个教学团队水平的发挥。例如,国内课堂教学往往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已习惯于这种被动接受知识的方式,而海归教师在国外接受教育时往往是以主动学习为主,参与的更多是像workshop、seminar等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强调学生主动学习或者叫“课堂翻转”,这些教学方式有积极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学生如果没有良好的学习主动性以及进行充分的课前准备,在课堂上就会无所适从,往往学习效果很差,从而对任课教师评价较低,这会影响师生交流和同事之间的教学协作,如不正确应对必然会影响整个教学团队的教学质量。
四、促进高校海归教师融入校园文化的主要对策
海归教师的自身特点,决定了他们入职国内高校后不仅存在思想上的困惑,而且在科研和教学等具体方面也有诸多不适应,融入整个校园文化需要克服这些障碍,走出“水土不服”的困境。
(一)加强思想引领,提升文化认同
思想引领是主体对客体思想观念和文化认知等方面进行的引导,目的在于消除思想困惑和达成共识认同。面对国内外文化的双重影响造成的海归教师价值观上的多元化倾向以及由此产生的诸多困惑,必须加强思想引领,引导他们统一思想认识、认同校园文化。具体而言,既要激励他们爱岗敬业、发挥特长,在工作中实现自身价值,又要引导他们增强对我国主流价值、政治制度以及校园文化的认同,融入到整个校园文化中。为此,高校应高度重视海归教师思想工作,明确责任部门,完善组织领导。例如,学校应明确具体责任部门,负责统筹开展海归教师思政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完善校院两级工作协同机制,形成多方合力、共同推进的工作局面,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海归教师思想引领的重要抓手,在招聘引进、职称评聘等关键环节,严把政治关和思想观,将思想引领的标准贯穿海归教师管理全过程。
(二)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团队意识
一方面,国内外科研方式上的差异造成了海归教师学术体验不佳,系统掌握适应国内学术氛围的科研方法对于海归教师在国内的科研起步非常重要,这离不开学校组织的系统培训。另一方面,由于大多数海归教师在回国任教前没有涉猎教学方法的学习,也没有参加针对国内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培训,入职后由学校组织关于教学方法的系统培训尤为重要,培训应针对海归教师单独组织,不能以全体新教师的业务培训来代替。针对科研和教学中的“单打独斗”和“单兵突击”问题,需要学校加强科研和教学团队建设,提高其团队意识。例如,可以探索建立“领军人才+创新团队+职业引导”人才建设模式,[6]打造年龄结构合理、学科背景交叉的科研团队和教学团队,突出中外融合,取长补短,为海归教师融入校园文化奠定业务基础。
(三)健全相关制度,完善工作机制
首先,学校需要建立和完善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制度,组织海归教师深入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感悟思想伟力,提高政治自信和文化认同。其次,学校要建立全过程海归教师思政工作机制,创新工作途径和形式,建立海归教师职业生涯发展档案,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开展针对性引导工作。再次,学校要注重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联动,提高服务意识,改善服务能力,解除海归教师工作的后顾之忧,让海归教师感受到来自各层面的尊重与认可,树立正确的职业认同,[7]提升海归教师对于学校的认同度,促进其快速融入校园文化。
五、结语
高校海归教师入职后并非一路坦途,他们在教学、科研以及生活上有着诸多不适应,融入整个校园文化存在着不少障碍,这种“水土不服”的困境应当引起高校的足够重视。高校海归教师具有的多元价值观以及国际化的科研方式和教学方法某种意义上既是优势又是劣势,要发挥其正向作用离不开正确的思想引领和制度保障。正如有学者指出,“海归教师进入高校就业应被理解为两种生态系统如何顺利整合的问题,而非通常意义上的个人对于新工作环境的适应问题。”[8]因此,从践行“三全育人”的高度,多措并举、系统推进方能解决海归教师回国任教的“软着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