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扶贫时代行业特色型高校帮扶育人的内涵深化及实践思考
2021-12-04宋玮张武军沈强刘文博
宋玮,张武军,沈强,刘文博
(1.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6; 2.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6; 3.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通信工程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6; 4.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本科生院书院,陕西 西安 710126)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1]。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实践,本身就是一堂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大课,是高校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高校在助力扶贫和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如何树立育人与扶贫协同理念,构建协同机制,彰显帮扶的“育人元素”,实现帮扶与育人双赢具有重要意义。
2013年以来,根据党中央、国务院总体部署和当时国务院扶贫办、教育部具体安排,越来越多的高校承担了国家定点扶贫工作任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教育帮扶、产业帮扶、科技帮扶、民生帮扶、志愿帮扶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画出了最大同心圆,定点帮扶国家贫困县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帮扶的贫困县全部实现了脱贫摘帽。2020年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以后,党和国家消除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进入乡村振兴阶段,我国扶贫工作的重心将进入由消除绝对贫困转向缓解相对贫困的“后扶贫时代”[2]。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帮扶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更好地运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医学技术、生态保护技术和产业专业技术来持续推动农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文化发展、生活富裕等各个方面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另一方面,应该充分认识到,高校帮扶不是一个单向付出的行为,而是一个双向受益的过程,对于高校文化建设、产学研转化,尤其是高校育人工作具有深远和积极的作用。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除了综合性大学,还有若干行业特色型高校,高水平行业特色型高校学科相近且集中,与行业紧密联系,发展水平相对较高[3]。行业特色型高校作为面向行业、为行业服务的专业院校,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进程中更能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因而具有天然的优势,有必要对行业特色型高校帮扶育人工作进行系统研究,强化对于规律性问题的认识,探析推动行业特色型高校帮扶育人实践的有效路径。
一、帮扶育人的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和安排,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显著改善了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彻底解决了困扰我国数千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新篇章,是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战役,也为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了重大贡献。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十三五”时期,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十四五”时期,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乡村必振兴,迫切需要补齐农业农村短板,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诠释,育人是教育的本质要求和价值诉求,是教育的生命和灵魂。育人的本质是要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4]。高校作为育人的重要载体,首先应该明确育人的目标,也就是人才培养的目标,搞清楚“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问题,这也是高校谋划自身建设发展的根本出发点。纵观国内外知名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尽管侧重点和表述不同,但都是以各自国家对于人才培养的总要求为根本遵循,立足自身学科优势、办学传统和发展方向,贴近行业特色,瞄准国家、社会需求,培养大批符合国家战略发展的具有“理想信念、扎实学识、创新精神、国际视野”的高水平人才。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是为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所制定的法规,提出了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要求[5]。
高校帮扶作为主动对接国家战略,服务经济社会的重要环节,自然也包含育人的要求。帮扶育人是指高校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主战场上,把帮扶与立德树人工作有机融合起来,把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系统结合起来,把学校资源和包括帮扶对象在内的社会资源优化统筹起来,培根铸魂,坚定青年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筑牢思想政治之基,强化综合业务素质。
(一)从宏观上看,帮扶育人强调实践教育与国家战略的高度统一,有利于提升学生政治意识和路径认同
高校开展帮扶工作,充分体现了我们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好大事的优势,既是高校服务社会功能的直接延伸和拓展,也是高校实现自身更好发展的需要。通过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各省区专项帮扶计划等多种形式,高校在助力脱贫攻坚过程中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的主战场,如何准确理解国家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将高校助力国家战略的历史使命和“三全育人”体系有机结合起来,如何使广大青年学子在高校扶贫的进程中更好地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和农村基层的状况,厚植大学生的爱国心、强国志和报国情,将专业理论与基层实践相结合,自觉将自身的发展融入乡村振兴战略中来将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时代命题。
(二)从中观上看,帮扶育人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有利于优化高校思政课程体系,更好实现育人功能
高校结合“三全育人”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帮扶实践,一方面,强化了高校思政课知识传授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把传统的“说教型”方式转化为“参与式”“体验型”教育模式,避免纯粹的书本式、直线式的知识传授,注重渗透式的知识传播和价值传递,丰富了高校思政课程体系,另一方面,帮扶育人对大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进行体验式的引导,使青年学生更好地了解国情民情省情社情,领会党和国家开展精准扶贫方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的伟大意义,近距离感悟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个人在帮扶一线的责任担当、精准施策和工作成效,近距离感受精准扶贫方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为贫困地区带来的巨大变化和新的希望,有助于高校培养出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立足中国大地,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和扎实专业技术的时代新人。
(三)从微观上看,帮扶育人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有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6]。大学生是青年中的特殊群体,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是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阶段,未来也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可靠生力军。同时,新时期的大学生具有更强的自主意识、更为广泛的信息获取渠道和更为全面的知识体系,需要在高校助力乡村振兴进程中,潜移默化地塑造自身坚定信仰和自觉意识,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培养大学生的多方面能力,促进大学生的自我实现和全面发展。
二、行业特色型高校帮扶育人实践的时代特征
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进程中,行业特色型高校立足自身学科特色,充分发挥紧靠行业、服务行业的优势,主动对接帮扶地需求,深入开展工作,以教育帮扶和科技帮扶为先导,在教育优势领域助力扶贫地基础教育软硬件的跨越式发展;在科技帮扶领域,运用科技优势为帮扶地产业发展赋能,拉长并优化产业链,推进特色产品深加工;除此之外,结合校地实际打造帮扶品牌统揽相关扶贫内容。八年以来,行业特色型高校帮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绩,有力推动了帮扶县经济社会发展。与此同时,各高校秉持育人宗旨,围绕“三全育人”实施细则的相关要求,深入理解“三全育人”概念包括主体要素(全员育人)、时间要素(全过程育人)、空间要素(全方位育人)三个方面,三要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不可分割,共同支撑形成“三全育人”机制[7]。持续强化对于人才培养规律的研究和认识,将进行的如火如荼的高校帮扶实践作为研究对象,探索帮扶与育人的高质量契合点,将两者有机融合。
通过对国内行业特色型高校帮扶育人实践进行梳理和分类研究,总结当前帮扶育人实践主要呈现出以下三个特征:一是融合帮扶育人元素打造帮扶品牌,二是科技助力发展过程中对于帮扶育人的支撑,三是特色教育帮扶助推帮扶育人实践的系统开展。
(一)融合帮扶育人元素打造帮扶品牌
行业特色型高校立足自身实际,围绕“扶志+扶智”的主线,倾心打造了一批具有鲜明本校特色的帮扶品牌,该品牌涵盖了高校帮扶的典型案例、帮扶育人元素及优秀帮扶经验的规律性总结,可以称之为高校帮扶的“靓丽名片”。
北京林业大学持续推进帮扶“林翼”计划,构建“党建引领、志智双扶、多育并举、科教协同”的帮扶模式,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将思政教育始终贯穿于每一个环节,引导帮扶地中小学生和青年学生爱党爱国、积极向上,塑造踏实严谨、坚忍不拔的优秀品质,把个人发展与乡村振兴、与祖国发展紧密结合、同频共振。北京科技大学积极探索将学科优势转化为帮扶优势的路径,逐渐从“科大所能”过渡到“秦安所需”,提升扶贫成效;同时,注重定点帮扶工作对于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反哺,在帮扶工作中推进创新,加强“三全育人”实践[8]。另外,该校统筹“研究生-教师-志愿者-干部”集成的“四位一体”工作任务,正确认识研究生在帮扶工作中的多重身份,实现帮扶工作和学校事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二)科技助力发展过程中对于帮扶育人的支撑
行业特色型高校往往在某些学科具有显著的优势,俗称为“看家本领”,同时又有面向行业、服务行业的特点,在对接扶贫地经济社会发展,强化科技助力产业方面能够发挥出更大作用,进而对高校帮扶育人工作产生明显的支撑作用。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持续挖掘和优化“三团一队”模式在高校帮扶中的示范作用,在科技助力产业发展方面,建立“研究生助力团科技示范田”14 块,与地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绑定,依托团队专家和研究生助力团的科技和智力优势,帮助引进新品种100 余个,推广实用技术60 余项,助推扶贫地产业发展升级,夯实脱贫基础,强化人才综合素质培养,凸显科技帮扶在育人中的关键作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立足电子信息学科优势,组建科技专家帮扶团和博士服务团,定期赴帮扶县开展科普服务、科技咨询和科研攻关。为产学研基地配备专家团队和学生科研实践团体,集中开展技术攻关和产品优化,打造出具有鲜明特色的科技帮扶品牌。很多计算机、人工智能、电子信息专业的研究生将自己的研究方向及学位论文的选题与科技帮扶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把专业理论知识和帮扶实践无缝衔接起来,在科技助力产业发展和帮扶育人方面实现了校地共赢。
(三)特色教育扶贫助推扶贫育人实践的系统开展
高校面向帮扶地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教育帮扶活动,取得帮扶实效的同时,极大地锻炼了青年学生的意志品质,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对高校帮扶育人工作带来正向的促进作用。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精心策划设计了帮扶工作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实践活动,2017年8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实践队全体队员回信,勉励广大青年学生“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用青春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我校牢记总书记嘱托,坚持将“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实践活动作为学校定点帮扶和帮扶育人工作的重要载体,在帮扶县中小学建成10 间“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科创小屋”,并为每间小屋配备博硕士研究生作为科技辅导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由专家教授领衔,整合并指导全校学生志愿服务优质资源,依托“志愿服务银行”平台并联动“灯芯”“北极光”等专业志愿服务团队,主动对接帮扶县需求,发挥学生志愿者专业优势,培育出一系列教育帮扶项目,实现了教育帮扶与育人工作的有机结合。
三、行业特色型高校帮扶育人成效提升的思考
行业特色型高校开展帮扶育人工作是立足自身特色,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落实“三全育人”工作要求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项长期、光荣的任务,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完善政府、社会、高校、帮扶地相结合的共建机制,形成多层次推进、多元化协同的格局。
(一)行业特色型高校要全面提升帮扶育人工作的软硬件实力
“三全育人”对于高校的育人工作提出了高的要求,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不是一个时期、一个方面、部分人努力就能完成的任务,不但要全面提升师生培训、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文化传承融合的水平和质量,还要不断完善内部制度规范,理顺内部治理体系,实现“三全育人”导向的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帮扶育人作为“三全育人”的一个重要内容,与高校的优势学科和专业人才密切相连,对高校的实践组织能力和对外协作水平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1.系统完善帮扶育人工作的组织领导,推动帮扶实践与帮扶育人有机融合
高校根据国家和主管部门的统一部署,对自身帮扶实践工作有系统的研究、安排和推进,但是对于帮扶育人工作可能存在认识不足的问题,系统谋划和推动落实欠缺。因此,在缺乏硬约束的条件下,高校尤其是行业特色型高校应该在学科特色与帮扶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将帮扶育人的内容有序植入其中,确定校内主管部门来管理、组织帮扶育人工作,引导以校内学工干部、帮扶管理干部、思政课教师为主导,全体师生共同参与的格局。依托学科特色、帮扶实践和学生情况,策划、组织、实施更具针对性的帮扶育人活动。对帮扶育人成效进行专项考核,与校内相关部门和人员的绩效挂钩。
2.持续强化学科建设,提升优势学科与帮扶育人结合的水平
行业特色型高校的特色学科是此类高校最核心竞争力,行业特色型高校更应该充分明晰自身的办学定位和发展方向,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原则,花大力气持续做好主业,以传统优势学科为基础,紧跟时代特点和国家重大需求,持续挖掘优势学科深度和广度,注重优势学科和相关学科的交融渗透,营造更为广阔的学科群,彰显具有时代特征的鲜明行业特色,进而提升行业特色型高校的办学质量,促进内涵式发展。同时,立足自身优势,深入调研帮扶地的历史文化、自然风貌、教育科技、传统优势产业、风土人情等实际,通过校地多轮对接和研讨,清楚帮扶地需要什么,高校能做什么,制定循序渐进的帮扶方案,将特色学科的触角深入帮扶地的教育、科技和产业中去,形成符合需要的帮扶产学研基地、大学生帮扶实践基地等实体,将帮扶育人与推动产业发展更为紧密地结合起来。
3.逐步构建高等继续教育助力帮扶育人的实践机制
当前,国家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乡村振兴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国家重大战略。高等继续教育是紧密结合实践的高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除了传统的自学考试、成人高考、电视大学等形式以外,远程网络教育逐渐成为了高等继续教育的主要模式,高等继续教育在职业技能培训、促进产业发展、乡村生态建设等方面具有独特的软硬件优势,行业特色型高校继续教育尤为明显,必将在乡村全面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行业特色型高校各类学生也必将在这一进程中受教育、长才干。因此,行业特色型高校有必要结合高等继续教育实际,构建高等继续教育助力乡村振兴,助力帮扶育人的实践机制,推进“立体化”育人格局的呈现。
4.深度激发高校全员参与帮扶育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行业特色型高校要结合“三全育人”的要求,注重对于优势学科与师生帮扶实践相结合典型案例的加工、凝练与宣传,将帮扶一线的感人事迹和帮扶育人的生动实践相结合,用身边人、身边事感染人、教育人,形成崇尚帮扶、关注育人、创先争优的高校环境,促进形成学科引导、全员参与、倾情投入、协同创新的高校帮扶育人良好局面。
(二)政府主管部门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激励,强化政策支持力度
1.构建科学、可行的帮扶育人工作机制和评价指标
进入后扶贫时代,政府主管部门在引导高校高质量完成帮扶工作的同时,探索构建将帮扶与育人工作相结合的科学、可行的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模式的完善,有针对性地促进形成帮扶反哺育人,育人强化帮扶的双赢格局。
2.强化政策对于帮扶育人的支持和保障力度
根据所构建的帮扶育人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系统分析和研判现有相关政策与高校帮扶育人实践的结合情况及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通过有针对性的政策调整和完善,专项资金支持等途径,关注重点、补齐短板,形成长效机制,促进高校帮扶育人工作落实落地落细。
3.积极引导行业特色型高校立足学科特色形成高校帮扶合力,为帮扶育人提供更好的舞台和实践
引导并强化行业特色型高校帮扶合力团的建设和完善,通过不断实践进行检验和强化,进而逐步建立起科学的管理制度和实施办法,形成长效机制,使每个行业特色型高校都能更好地发挥出学科优势和相关特色,将农业、林业、药业、电子信息、人工智能、公路交通、城市规划等学科有机整合,做好创新和帮扶的协同,从整体上推进帮扶地的高质量发展,为帮扶育人提供更为广阔、新颖的舞台,更为丰富、生动的实践,更为全面、系统的素材。进一步加强帮扶育人实践基地和产学研示范基地的认定和联合建设,持续促进高校帮扶育人工作软硬件水平的提升,鼓励行业特色型高校更好开展、合理组织帮扶育人的协同工作。
(三)政府、社会、高校、帮扶地协同推进帮扶育人实践
1.协同构建帮扶育人的大格局
在政府的激励和支持下,高校作为帮扶育人工作的主体,积极引导帮扶地和优质社会资源参与其中,构建帮扶育人工作大格局。高校、帮扶地及其他社会资源积极协作,切实做好帮扶工作的同时,为高校师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和更为便利的条件来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将劳动教育、教学实践、社会实践、科技创新等帮扶育人的元素有机融合起来,构建协同机制,推进高校帮扶育人实践的有效开展。同时,由于行业特色型高校具有优势特色学科和长期服务行业的特点,拥有大量具有专业水平的校友个体、校友企业和服务行业的合作企业等社会资源,而高校又具有天然的优势可以将这些优质的资源调动、整合起来,在共襄帮扶的同时,为高校帮扶育人工作创造更好的实践基础和专业条件,高校帮扶育人工作也为这些优质社会资源提供了丰富精神食粮和潜在德才兼备的人力资源,相得益彰。
2.协同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为帮扶育人实践提供良好载体
教育信息化是提升教育公平和推进高校帮扶工作的重要途径[9]。近年来,国家充分运用4G/5G 网络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全面推进“互联网+教育”建设,今天的大数据能够帮助人们高效、准确地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帮助人们提高教育管理与服务效能[10]。在后扶贫时代的教育帮扶和帮扶育人领域,更需要政府、社会、高校和帮扶地多方协同,充分运用网络媒介和信息技术,打造高质量教育帮扶和帮扶育人平台,推动形成帮扶育人体系的网络化和立体化,促进教育大数据精准施策成为帮扶育人的重要途径。
3.营造全社会共同推进高校帮扶育人工作的良好氛围
政府主管部门、高校、帮扶地积极引导全社会支持、助力高校帮扶育人工作,形成良性的参与模式和长效机制,营造帮扶育人工作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为高校帮扶育人工作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支持更多的高校学生有序参与帮扶工作,在帮扶实践中经受考验和接受教育,进而内化为正确的价值观和自觉的行动。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和不断实践,逐步实现高校帮扶育人的目标。
四、结语
本文将立德树人融入高校帮扶实践,对行业特色型高校帮扶育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本文的理论意义在于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维度深化了高校帮扶育人内涵;梳理了现阶段行业特色型高校帮扶育人实践特征。实践意义在于,本文有针对性地从行业特色型高校本身,政府主管层面,政府、社会、高校、帮扶地协同推进层面提出提升行业特色型高校帮扶育人成效的系统格局、评价体系及创新机制。本文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包括:1.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进一步丰富高校帮扶育人的内涵和外延,研究构建更具针对性的行业特色型高校帮扶育人体系;2.参考相关文献并开展专项调研,研究构建行业特色型高校帮扶育人成效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