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课堂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实践
2021-12-04福建省福州格致中学程保权
福建省福州格致中学 程保权
教师想要有效提升高中化学课堂的教学效果,要充分认识和理解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同时,为确保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教学模式的有效构建,应促进高中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和实践应用能力的不断提升,充分激发高中生对化学学科的自主创新实践意识,让学生用自身的知识和行动来检验实验的结果,进而有效促进在校学生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强化提升。
一、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理念
要想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要正确树立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实现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为主的学科教学模式主要包含两大类的教学理念,第一,学科核心素养教学不是教学科知识,而是培养学科核心素养,因此教师必须首先明确正确的教学观念。核心素养教学的课程内容就是教师对课程的理解、观点和态度。教师不能就教学论教学,一定要有新课程高度和新课程视野。课程本质是学科核心素养的综合培养,是新时期课程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第二,学生的学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开始,同时也是教学的目的,教学的主要目标其实就是学生的学,并不是教,教必须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进行课程教学设计。
二、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结构
一是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素养。要求学生必须能从不同知识层次角度去正确认识物质的多样性特征,并能正确掌握各种物质变化的分类和规律,同时也要求学生从物质宏观性质和微观结构层面来分析性质和结构之间的联系,强化学生对宏微结合的化学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二是变化观念和平衡思想素养。要求通过引导使学生认识到任何物质都是运动变化的,学生在认识物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利用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去分析化学变化的规律。同时针对比较复杂的各种化学变化进行化学分类研究,并有效地分析每种事物的变化特点,用平衡思想认识每种化学变化有一定的限度,同时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需要一定的条件。
三是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素养。要求学生对物质变化能提出合理假设,同时根据证据对事物的变化进行分析和推理,通过分析和推理进行证实或证伪。还特别要求学生根据物质变化本质特征、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来建构相对应的学习模型,为之后的化学学科教学中解释化学现象以及揭示化学本质和规律提供科学思维模型。
四是科学探究和创新意识素养。要求全体学生在主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及时地提出具有科学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根据探究目的,设计探究方案,在完成实验探究后,进行记录和观察,获得最后的结论。在同学互相交流的过程中,可以探讨实验方案和提出需要改进的意见,同时可以对实验进行大胆的设想,甚至对异常现象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具有创新意识素养。
三、高中化学课堂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践
(一)结构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宏观意识和微观探析能力
这需要教师不断通过发问,让更多学生寻找性质背后的“结构原因”。教师可以围绕多种结构相同、性质一样的物质进行探究和实践,为学生创造丰富多彩的“结构决定性质”教学情境模式。同时也可以分小组进行探究,让学生可以对事物的本质进行辨识。
例如,在有机化学基础教学中,教师让学生了解常见的烃,指导有机化学学习基本思路,初步形成“官能团结构决定性质”的认识,对这些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教材第一单元中初步学习了苯的结构和性质,这对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同时本节课对学生学科核心观念建构,即官能团观的建立,以及学科思维方法的创新,还有对之后的有机化学课程的学习都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能为今后的有机合成和推断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在课堂实践教学活动中完善学生变化观念和平衡思想
在实际的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意识到,化学教学仍然是一门以化学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课堂的实验教学将成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实验教学,让学生在实验教学探究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提升探究合作的主体意识,进而充分完善变化观念和平衡思想,培养学生有效分析化学知识和独立解决化学问题的综合能力。
例如,在教学盐的水解课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化学教材的主要内容,提前组织安排好化学实践性和探究性的活动。首先,我们需要让学生学会利用pH 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性。对盐溶液的酸碱性产生认识后,学生再据此将盐进行分类。基于此,学生就能更好地进行盐溶液酸碱性探究实验。为了更好地呈现实验,教师可以在同学开始实验之前利用动画视频的方式进行演示,形象地说明盐溶液呈现酸碱性的原因,让学生可以在实验实践的情况下,掌握水解反应的表现方式。通过本次探究活动,学生充分地认识到水的电离在某种条件下才能建立平衡,加入其他离子之后,或者当条件发生变化,水的电离平衡被破坏,等待一段时间,就会重新回到新的平衡。这个实验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物质是不断变化和运动的,同时不管是外在的因素或内在的因素,都可以影响化学平衡,进而培养学生变化观念和平衡的思想。
(三)实践运用的完善,增强学生的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水平
高中阶段教学中,化学课程的教学时间比较有限,仅仅利用课堂时间就想让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得到有效培养,肯定是不现实的。因此,教师应该在课下或者自习课帮助学生加强化学的实践运用,延伸课堂的空间,让学生的实践运用技能和创新能力得到良好的发挥。当学生具备证据思维,就可以有效地基于证据对物质的构成和变化提出合理解释,同时建立对应结论和合理的观念,讲述其中的逻辑关系,也可以建立完善的知识模型,揭示现象和规律。
例如,在氯气的生产原理教学中,学生应该提前掌握氯气是一种活泼性强的气体。在整体的高中学习中,氯气实验在习题教学中占重要地位。由于氯气有毒,教师可以让学生用电解饱和食盐水来制取氯气,以对实验室制作气体具备系统的认识。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合理提问:“目前情况下实验制备的氯气是否纯净?里面是否参杂其他的气体和杂质?如果出现了杂质,是怎样产生的?”通过这些问题,可以让学生在互相讨论的同时完善制取气体的想法。
(四)学科多角度拓展,帮助学生构建多维度化学核心素养
化学作为高中基础学科,课程中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是相互关联的,内容上彼此融合,逻辑上彼此依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需要让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物质性质以及实验的方法进行规范的实验操作,并在宏观辨识的基础上对部分微观的化学探析有更加完善的认识,充分认识事物存在和变化的多样性,并且能做出深层次的辨识和分析,进而增强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教师也应该让学生明确科学性探究活动的实验流程,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就需要对这个问题进行大胆猜想和提出假设,在指定并且完成实验计划后,对实验进行证据收集和分析,同时学生也可以大胆地猜想和实验论证。
综上所述,要想在高中化学学科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要做到两个关键。第一,教师要始终确保在化学学科课堂教学管理过程中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建立以核心素养培养为核心的教学价值理念。第二,教师要在教材教学内容基础上,为学生提供科学且多样化的实践环境,让学生在有效参与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增强自身的宏观辨识和微观探究技能。在教学实践中,要注重变化观念和平衡思想,同时还要主动完善学生对证据的推理能力,有效提升学生对化学模型的认识,让他们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都获得极大的提高,进而促进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