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
2021-12-04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华林学校赵松平
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华林学校 赵松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教学过程中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随着数字化校园建设成果越来越显著,我们在教育信息化推进方面取得很大进步,中小学学校已经认识到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价值,各学科教学方式正在面临转变,教育资源得到了丰富发展,整体教学环境呈现良性转变的态势。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融合,为素质教育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都提供了支持,教育工作者应该立足学情分析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径,理性看待传统学科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解决问题,以达到建设新型学科教学模式的目的。
一、依托信息技术,构建完善的学科教学模式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技术在各领域中都得到了广泛应用,为社会生产、生活提供了便捷。“互联网+”模式下,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拓展到教育领域,为构建理想的教育环境提供了思路。在探索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有效融合的路径过程中,首先需要思考的就是在课程教学过程如何高效应用信息技术,在结合学科特点的基础上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引导学生参与自主探究学习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传统的课程指导模式,让学生可以接触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同时起到减负增效的作用。我们以微课资源的应用为例,在微课支持下不仅可以共享教学资源,同时还能够建立翻转课堂,最大限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比如,利用微课支持课前预习环节,可以帮助学生明确预习目标、提供预习资源和方法指导,全面提高学生的预习效率。微课教学模式下,学生学科学习的潜力不断被挖掘出来,教师是微课制作者,负责筛选优质的教育资源,此外教师也可以尝试鼓励学生借助互联网渠道自主获取学习资源,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比如在《长征》《金色的鱼钩》等课文的阅读学习环节,可以在课前预习阶段给学生布置资料查阅和补充的任务;如针对“飞夺泸定桥”“抢渡金沙江”等重大战役搜集历史资料,课上学生作为背景资料的介绍者与补充者,全面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再如《将相和》《晏子使楚》等类型的文本预习环节,同样可以鼓励学生以熟悉事件发生背景为目标自主获取史料,引导学生逐步树立起互联网思维,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应用方式,同时实现拓展知识和开阔文化视野的目标。
二、以提升教师素养为前提,提高信息化技术应用效益
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融合需要教师作为推进者与支持者,部分教师在岗位工作中可能存在信息素养不足的问题,这严重阻碍了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前进步伐。基于此,学校应该有序组织教师培训活动,将教师培训规划纳入学校教育工作总规划,将信息技术内容融入教师培训体系,从课件制作、网络工具使用以及电教设备应用等角度,基于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实际需求,引导教师参与信息化教育资源开发、优质教学平台建立与应用等过程,提高教师参与教育信息化改革工作的实践能力。优化教师网络进修学习机制,建立实名制的网络学习平台,为教师个人学习和师生互动、教研活动等提供优质环境。此外,建立数字化校园平台,给学校教师提供参与校内外教研活动和实践经验交流会的机会,让教师能够在开放性的教研环境下获得专业成长。基于视频会议系统,开展远程教育研讨工作,激发学校教师队伍的教研活力,帮助教师开阔学科视野,提高其教育指导和教学研究的整体能力。学校在这方面应该提供保障性条件,增强对校园教育平台建设的投入力度,鼓励教师参与教育信息化研究与改革工作。
三、重视教学课件的开发与管理,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价值
将信息技术融入教材研究和课件开发、管理过程中,可以全面提高课程资源建设水平,推进课程教学模式创新发展。基于对各学科执行教材的研究情况,我们可以发现尽管新课程改革标准下各学科教材在内容和排版上都更加科学合理,但是对于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依然重视不足,因此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最终还是需要依赖于教学者。我们要树立教材重构和学科资源整合理念,利用信息技术丰富学科教育资源,合理利用远程教育平台,提高优质教学资源利用率,体现互联网的交互性、多样性特点,关注学生的信息素养发展,以更丰富的课程资源和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学习和实践学习潜力。远程教育工程建设以来,城镇和农村基础教育工作者都认识到远程教育模式的应用优势,丰富的教学资源、先进的教学经验成为我们提升学科教学效率的支持因素,一些优质课件只要结合班级学情稍做修改就可以直接应用在课堂中。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 等软件给教师制作课件提供了便捷。利用课件制作平台,如优教通、优教助手、希沃平台等进行课件制作,弥补了单一板书教学模式的缺陷,使信息技术真正服务于学科教学工作。我们还可以依托信息技术在教育资源整合上的优势,建立教学资源库,目前已经有相对成熟的共享教学资源平台可供我们日常教学应用,大量优质课件、补充资源,按照学科、年级、教材版本等要素进行分类,用户能够自主下载和保存,获得课程资源后可以基于实际需求进行引用与改进。在管理教学课件的环节要强化对课件使用情况的记录,反思课件改进需求并提出建议,逐步完善教学课件。最后,课件的开发和管理应用都要参考学科特点和学生特征,总目标是提高课程指导水平、达成课程教学目标、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具体到教学信息反馈、人机互动指导、教学情景创设等环节,保证课件的实用性和适用性,营造学生自主参与、教师有效指导的优质学科教学环境,体现新型课件的教学应用优势。
四、拓展信息技术应用范围,提高学校管理信息化水平
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不仅要体现在课堂教学指导环节,还要针对教学管理环节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整合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建立办公自动化体系,提高信息化服务能力,鼓励学校各部门、全体教职工人员推进办公无纸化、档案数字化、教研设备网络化等工作进展,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管理平台,为学科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提供保障。以此作为基础,基于信息化教育环境,学科教师要参与探索多样化教学模式、课程建设方法的工作,推进教育信息化格局形成和进一步发展。此外,学校要组织各类线上的学科教学、信息技术融合课程的竞赛,在竞赛活动中推动教师专业成长,使教师能够在教学比赛中了解前沿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积累信息技术应用经验。最后,对于学科教学模式的探索应该密切结合学科教学需求,分析学生特点,充分利用微课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模式、小组合作探究模式,发挥信息技术在支撑学生自主学习方面的优势,提高学科教学效率,促进课程内容重组。为了深化交流课程建设经验,学校或者教研小组要定期针对融合课程建设工作进展组织成果展示活动,让优秀教师参与总结教学经验、分享方法指导的过程。
综上所述,学科教学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教学过程无法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目标落实难度大、师生互动缺乏等等,因此在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工作中我们需要思考新方法、探索新路径。以新媒体环境的形成和发展作为背景,我们在一线教学工作中开始认识到信息技术推动其他学科教学模式创新上的突出应用价值,因此促进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课题也就呈现出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可以解决传统学科教学活动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营造互动教学氛围,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使教学过程生动化、具体化、形象化,能够面向全体学生,使课堂活起来。
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融合发展是现代教育改革工作不断推进的必然结果,给课程建设、教师培养、教育管理等工作都提供了全新思路。显然,在有效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前提下,我们需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实践工作,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工作方法,为学生的有效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