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舞蹈“中国化”过程中的跨文化传播研究
2021-12-04王子豪孙贻蕙肖丽琴
王子豪 孙贻蕙 肖丽琴
(1.浙江音乐学院,浙江杭州,310024;2.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浙江杭州,311231)
一、引言
体育舞蹈也称作国标舞,分为摩登舞(标准舞)系列和拉丁舞系列,包含了10 个不同风格、各具特色的舞种,其演变形成是欧洲和拉丁美洲多元文化融合的结果。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西文化融合同样是不可避免和不可阻挡的,并且随着双方交流合作的加深而日益密切,体育舞蹈“中国化”的过程是中西文化融合发展、相互促进的充分体现,对于我国来说不仅是兼收并蓄的采纳吸收,也是推动中国文化传播、助力文化走出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坚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文化自信”,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有力地传播中国文化、发出中国声音,让世界正确地认识中国、了解中国,对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形象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二、跨文化传播中的中国价值观
跨文化传播是传播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通常指处于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成员之间的人际交往与信息传播活动,也涉及各种文化要素在全球社会中迁移、扩散、变动的过程,及其对不同群体、文化、国家乃至人类共同体的影响。[1]跨文化传播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要过程,也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繁荣不可或缺的有生力量。我国历史上有许多跨文化传播的典范,如丝绸之路、张骞出塞、郑和下西洋等,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也为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合作提供了新的空间和契机,可进一步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度融合。
跨文化传播会因文化差异而产生文化冲突,但跨文化传播不能成为“文化殖民”“文化侵略”。然而国际社会中有些国家打着“民主、自由”的旗号却通过全球化进行着“文化殖民”“文化渗透”的行为,以一种高高在上、唯我独尊的态度凌驾于其他国家之上,这是一种强势的单向输出和洗脑同化。理智地看待文化多样性,尊重各国、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差异应是跨文化传播的前提和基础,诚如我国所提倡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也真正做到了“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作为西方文化的产物,体育舞蹈在中国的传播发展便是如此,从20 世纪初以“交际舞”的形态传入我国,到现在发展成为一项专业的体育运动,由当时被迫“开眼看世界”到现在拥有完备的国家队、青年队,并屡屡在国际大赛上摘金夺银,体育舞蹈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实现了中西方文化的相互融合和相互促进,使其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态势。
三、体育舞蹈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
体育舞蹈的形成和发展,源于欧洲和拉丁美洲一些国家的民族民间舞,最早作为人们社交和娱乐的活动流行于欧洲贵族间,后英国皇家舞蹈教师协会对其舞种、舞步、方向等进行了规范和统一,同“芭蕾舞”一样是西方传统且经典的艺术形式,男女对舞的形式是其显著的特点之一,这点与我国的舞蹈文化和习惯有着很大的差异,我国的舞蹈形式通常为独舞或群舞,男女贴合对舞的形式十分少见。19 世纪末体育舞蹈作为西方文化的“舶来品”传入我国,如今已发展成为具有艺术、竞技、健身、娱乐等多重属性的项目,体育舞蹈在我国的传播发展由被动模仿到奋发图强,由单向接收到反向输出,也映射了我国逐渐强大、建立文化自信的过程。
(一)中国体育舞蹈的传入接收
19 世纪末的中国积贫积弱,当时正遭受列强侵略瓜分,处于图强求变的过渡时期,留洋人员和传教士将西方的思想、文化、科技等传入中国,其中也包含风行于欧洲的交际舞,最初在租界的外侨圈中流行,一些买办和政府官员为与洋人应酬,也开始积极学习交际舞。随着后来越来越多人对交际舞的热衷,在社会民主主义思潮的推动下,这种打破封建禁锢思想的西方舞蹈,得到了更多人的青睐[2]。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频繁和人们思想的解放,中国的社会、人民的生活逐渐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一时期,交际舞的形态仅仅是对西方文化的浅层模仿,传播方向也呈现明显的单向性。
(二)中国体育舞蹈的组织建制
20 世纪80 年代,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我国同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向纵深发展,国外来访的专业舞蹈团体逐渐增多,使人们重新认识了交际舞,体育舞蹈和国际标准舞的名字也是在那时被人们熟知。1989 年“中国舞蹈家协会国际标准舞总会”和“中国体育舞蹈运动协会”成立,2002 年经国家体育总局党组和文化部党组研究同意,中国体育舞蹈运动协会与文化部所属中国业余舞蹈竞技协会联合,组成中国体育舞蹈联合会,后并加入世界舞蹈总会ICBD。[2]体育舞蹈官方组织的设立,改变了原先民间发展、自娱为主、组织无序的状态。官方组织的建立,强化了国际间的交流合作,扩大了国内群众的参与度,促进了我国体育舞蹈竞技水平的提高。一些优秀的中国选手在国际赛场上不断涌现,其中的佼佼者还被邀请成为“黑池舞蹈节”讲习会的示范嘉宾,我国体育舞蹈选手的专业技术和竞技水平在这一时期获得了空前提升,也为后来我国体育舞蹈走向世界奠定了前提和基础。
(三)体育舞蹈“中国化”的成功探索
随着我国体育舞蹈运动员在国际赛事中崭露头角,越来越多的中国作品和中国元素也被带到了国际舞台上,并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003 年在德国斯图加特举行的IDSF 体育舞蹈大赛中,摩尔多瓦代表队在团体舞决赛中,大放异彩并夺得亚军。[3]他们作品中充分融入中国元素,将《快乐的人》《单身情歌》等9首中国歌曲剪辑串联,并配合歌曲进行巧妙地动作编排,令人耳目一新。整齐的队列、红色的翩翩长裙,不时赢得现场观众的阵阵欢呼,7 位评审也给予了一致认可和高度评价。外国体育舞蹈体团体通过中国元素尽情展现中国文化,这在国际大赛的舞台上是史无前例的,摩尔多瓦队的尝试越过了中西文化壁垒,开创了体育舞蹈中西文化融合的先河,也为体育舞蹈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国内通过体育舞蹈演绎中国文化的先驱当属成兵、瞿腊佳,他们曾在最权威的黑池世界舞蹈节获得5 次世界冠军,曾蝉联两届中央电视台CCTV 舞蹈大赛国标舞金奖。2005 年他们通过一段别样的拉丁舞作品《别》演绎了一段爱情悲歌,作品中无论是男演员手里的藤条箱还是女演员身上的大花旗袍,无论是20 世纪30 年代的上海滩背景还是其中悲惋凄凉的上海话独白,无不紧扣中国传统文化。舞蹈配乐选用了《阮玲玉》主题曲《葬心》,在凄美悲切的旋律中通过伦巴舞步,将男女主人公的离别之情演绎的淋漓尽致,其中还运用许多中国舞的托举技巧和表现手法。作品获得了业内一致好评,随后,他们又创编了我国第一部国标舞剧《花样年华》,在国际上也引起了强烈反响。
自成兵、瞿腊佳之后,国内外许多优秀的竞技选手纷纷在自己的舞蹈中尝试加入中国元素、融入中国文化,使自己的舞蹈更丰富、更新颖,一批批优秀的舞蹈作品也在国际大赛中屡创佳绩。2012 年在第87 届黑池舞蹈节上,融入我国巴蜀文化的作品《如梦令》和融入我国青花瓷元素的作品《青花》包揽了团体舞的冠亚军。而2018 年第93 届“黑池舞蹈节”团体舞的冠军——《丝路·行》,则把中国敦煌文化融入舞蹈作品中,[4]充满魅力的敦煌艺术让西方观众领略到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感受到了不一样的艺术体验。
四、体育舞蹈“中国化”的反向传播
跨文化传播虽然是来自于不同文化背景个体、群体或组织间的交流活动,但在传播过程中呈现明显的流向性,无论是直接传播还是间接传播通常都是强势一方向弱势一方输出。[5]体育舞蹈的传入同乒乓球一样,有着现实的社会历史背景,都是当时西方先进世界对落后中国进行的文化输出,完成工业革命的各国列强充斥着思想上的优越感和文化上的自信,他们觉得应该把他们的文化、思想、生活方式等一切作为标准,并传播给落后的、古老的中国。时至今日,这种优越感仍存在不少西方人的思想意识中。但无论如何,今日的中国已今非昔比,乒乓球发展成为我国的国球,并在世界体坛上独领风骚,这是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和重拾文化自信的具体体现,近年来我国体育舞蹈的发展也呈现了明显的文化反向传播。
除了前文提到的在体育舞蹈音乐、服饰、作品题材等方面出现大量的中国元素,许多业内的大咖开始用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来传授体育舞蹈技术和舞蹈理念。例如,标准舞世界冠军米尔科在讲习会中引用道家“气”的概念掌握标准舞的升降关系;而提摩西·豪森借助太极拳的身形,讲授标准舞的身体线条和重心稳定性……这种文化融合是互学互鉴、和谐共进的,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也深深地吸引了一些西方体育舞蹈从业者。
我国是目前世界上练习体育舞蹈人数最多的国家,全国有50 多所高校开设有体育舞蹈专业[6],在我国深圳举行的“世界杯”公开赛的影响力和规模逐渐媲美英国的“黑池舞蹈节”,拥有“质”和“量”的中国体育舞蹈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加持下,极大地丰富了体育舞蹈的文化内涵,推动了体育舞蹈“中国化”进程。
五、体育舞蹈“中国化”的传播策略
(一)洋为中用,搭建沟通桥梁
体育舞蹈在我国的发展,并不是照搬,而是经历了接收适应再到体育舞蹈“中国化”的过程,期间不断探索传播我国文化的优良路径。[7]另外体育舞蹈作为一种具有艺术、竞技、健身、社交、娱乐等多种属性的文化形式,为大众所喜闻乐见,易于普及,能较好地满足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等方面的需求,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大众文化形式。
当前,某些西方霸权主义国家占据着国际传播的话语权,它们借助全球化的趋势试图将“西方规则”渗透到全世界,并打压和限制他国文化。“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体育舞蹈源自西方文化,在我国却发展得有声有色,体现了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海纳百川的胸怀,体育舞蹈这一西方文化形式,是展示和传播中国文化的有利窗口,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也更容易搭建起文化沟通的桥梁。
(二)发掘资源,增进文化交流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与西方文化存在巨大差异也有许多相同之处,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应充分发掘体育舞蹈与中国文化的契合点,积极地进行科学合理的创作。前文中提到的《丝路·行》《如梦令》都是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于体育舞蹈的典范,这些精心创编的优秀作品找到了两者的契合点,通过这些契合点拉进了中西文化的距离,提升了中国优秀文化的吸引力,对于世界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走向世界都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多层次传播,树立中国形象
加强对外传播,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是实现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客观需要,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使命。当前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经济遭受重创,国际局势悄然发生巨变,然而一些西方国家、西方媒体为转嫁国内矛盾刻意歪曲事实、抹黑中国,为中国制造麻烦和负面影响,在此形势下我们需要多层次传播中国文化,发出中国声音。在跨文化传播中,人与人之间、群体组织之间、国家之间都存在交流传播,因此以大众为基础的体育舞蹈这一文化形式,任何个人和群体都应担负时代起使命,树立良好的中国形象,共同促进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
(四)艺术创新,和而不同
体育舞蹈“中国化”进程中有许多成功的实践,但我们也应清醒地意识到文化间的本质性的区别,不能盲目地将中国文化、中国元素填压进体育舞蹈中,那样就会适得其反、本末倒置;也不能为了“迁就”于西方认同感而随意曲解中国传统文化,那样就会失去本我。积极推动体育舞蹈“中国化”需要积极地进行艺术创新,但在艺术创新的过程中需要保持体育舞蹈的本质属性,恰当的融入中国文化才能打破文化限制,进而探索更多文化融入的可能性。
另外艺术创新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互联网发达的今天,“快餐文化”“娱乐至上”的现象蔚然成风,体育舞蹈“中国化”的发展应时刻警惕文化的泛娱乐化,体育舞蹈创作者应深深植根于中国文化精髓,并进行全面系统的研习,拥有灵魂的艺术创作才更具感染力和竞争力,才能在国际舞台上走出一条体育舞蹈“中国化”的特色之路。
六、结语
文化的传播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性,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必然会增强各个国家和地区间不同的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体育舞蹈“中国化”是建立在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基础之上的,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也是跨文化传播的必然趋势。但在目前的国际形势下需要我们通过多种渠道、多个突破口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体育舞蹈“中国化”的发展很好地展示了我国博采众长、海纳百川的广阔胸怀,树立了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时代形象。同时我们也应正确地认识体育舞蹈“中国化”的发展不是简单地将中国文化或是中国元素拼接进去,应秉承“和而不同”的理念和对文化的敬畏之心进行探索和创新,才能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更具内涵和感染力,从而打破国际社会的一些固有认知和文化偏见,推动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展示和传播,助力国家地位和国家形象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