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貌对Pr3+:Y2O3 荧光粉发光性能的影响*
2021-12-04金泽昊杨浩松
金泽昊,杨浩松
(西南石油大学理学院,四川成都 610599)
在稀土氧化物家族中,氧化钇(Y2O3)属立方晶系,具有优良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如高温稳定性、耐腐蚀性和宽的透明范围等,作为三价稀土离子掺杂发光的基质材料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比如添加Pr3+、Eu3+、Yb3+等稀土离子的Y2O3可作荧光材料及固体激光器的工作物质[1-2]。目前采用溶胶-凝胶法、水热法、共沉淀法等方法成功地合成了Y2O3粉体[2-4]。其中,共沉淀法制备Y2O3纳米粉体具有成本低、环保、易扩大化生产等优点,倍受青睐。然而,Y2O3粉体的形貌和尺寸受共沉淀条件的影响较大,进而又会影响稀土离子掺杂的Y2O3荧光粉的发光性能。众所周知,作为发光中心的三价镨离子(Pr3+)具有复杂的能级结构,发射波长涉及从紫外到红外区域,在照明和显示技术,荧光显微镜或生物医学等方面应用广泛[5-6]。本文采用共沉淀法制备Pr3+:Y2O3荧光粉,分析讨论不同沉淀剂和分散剂对Pr3+:Y2O3形貌的影响,并研究了形貌对Pr3+:Y2O3发光性能的影响。
1 实验
实验所用盐原料为Pr(NO3)3·6H2O(99.9%)和Y(NO3)3·6H2O(99.9%)。根据化学式(Y0.995Pr0.005)2O3称量这些盐两份,一份溶解于蒸馏水中以获得Me3+浓度为0.5 mol/L 的混合溶液,再以适量聚乙二醇(PEG,A.R.)为分散剂。将碳酸氢铵(NH4HCO3,A.R.)溶解于蒸馏水中,制成浓度为1 mol/L 的沉淀剂。然后以200 mL/h 的速度将600 mL 沉淀剂溶液滴入400 mL 混合溶液中,并在室温下搅拌。滴定后,将悬浮液陈化3 h,过滤并用蒸馏水和无水乙醇洗涤。另一份盐和40 mL 三乙醇胺(A.R.)与5 mL 聚乙二醇溶于400 mL 水中,在80 ℃水浴中加热4 h,过滤后用蒸馏水和乙醇洗涤。将上述两种情况得到的沉淀物在80 ℃恒温干燥器中干燥24 h 后,将得到的前驱体在1 000 ℃煅烧2 h,便得到Pr3+:Y2O3荧光粉。
采用X 射线衍射(XRD,D/max-rA 型)和扫描电镜(SEM,HITACHI,S-4800)研究Pr3+:Y2O3粉体的物相形成和微观结构;用日立荧光光谱仪(F-7000)测定了粉体的荧光光谱。
2 结果与讨论
2.1 Pr3+:Y2O3粉体的相结构
图1 是分别以NH4HCO3(A)和三乙醇铵(B)为沉淀剂制备的Pr3+:Y2O3粉体的XRD 图谱。由图1 可知,这两种样品结晶良好,它们的衍射峰与Y2O3的标准JCPDS 卡(编号83-0927)一致,说明所得样品为立方相的Y2O3粉体。未发现其他杂质相,表明掺杂离子Pr3+成功取代了Y3+格位而进入Y2O3晶格。
图1 不同沉淀剂制备的Pr3+:Y2O3 的XRD 图
2.2 不同沉淀剂和分散剂对Pr3+:Y2O3粉体形貌的影响
图2是沉淀剂分散剂条件下制备的Pr3+:Y2O3的SEM图。图2(a)是以NH4HCO3为沉淀剂、不使用分散剂获得的Pr3+:Y2O3粉末的SEM 图,表明该样品近似为菱形片层结构块体,块体尺寸约为10~60 μm。片层相对较脆,且片层之间并非密实结合,而是部分蓬松叠在一起。图2(a)的插图是对某一片层进一步放大所得到的结果,可看出每一片层是由平均直径约为70 nm 的球形粒子平面排列形成的。这些结果表明,制备过程中沉淀物颗粒倾向于沿平面聚集成菱形片状,由于螺旋位错的生长机制,致使片晶又倾向于聚集形成块状。在随后的煅烧过程中,前驱体的形貌被继承,因而形成图2(a)所示的菱形片层结构块体。若在沉淀过程中加入适量的PEG,得到的粉末转变为近似球形颗粒,平均粒径约为70 nm,如图2(b)所示。这说明PEG 在沉淀过程中吸附在胶体颗粒表面,产生空间位阻效应,有效地阻碍了沉淀颗粒沿特定方向的聚集,从而使各颗粒分散开来。在后期焙烧过程中,分散剂的这种空间位阻效应也起到重要作用,因而得到单分散的球形纳米粉体。图2(c)和(d)是以三乙醇胺为沉淀剂、分别不加和加PEG 所制备的样品的SEM 图。由图2(c)和(d)看出二者都是由平均粒径约为50 nm 的粒子沿平面方向而形成的不规则片状体,当添加PEG 时,虽然不规则片状体的分散性得到改善,但所得粉体的片状形貌并没有改变。这说明以三乙醇胺为沉淀剂时,PEG 的添加并没有阻止沉淀颗粒的定向聚集。
图2 不同条件下制备的Pr3+:Y2O3 的SEM 图
2.3 形貌对Pr3+:Y2O3荧光粉发光性能的影响
图3 分别给出了在288 nm 激发下球形、片状和菱形块体样品在300~1 000 nm 波长范围内的发射谱。从图3 可以看出,所有样品的发射峰位置相同。在300~580 nm 的波长范围内没有明显的发射峰。580~700 nm 范围内的红色宽峰是由几个斯塔克组分(Stark components)的重叠引起的,这些斯塔克组分分别在619 nm、631 nm、642 nm 和654 nm 处,经分析,这是由1D2能级的斯塔克组分向3H4能级跃迁的结果。在红色区域的其他峰(717 nm、733 nm、746 nm)被认为是1D2→3H5的跃迁产生。800~1 000 nm 范围内的宽峰,对应于1D2→3H6和1D2→3F2跃迁的叠加;特别是在948 nm处有很强的发射峰,经分析应该是1D2→3F2的跃迁所致。
以上分析表明,Pr3+:Y2O3荧光粉来自Pr3+的3P0,3P1和1I6能级的蓝色荧光完全被淬灭,图3 所示区域内的荧光均来自低于3P0能级的1D2能级。尽管各样品的发射峰位置相同,但发射峰强度不同;球形样品的发光强度最强,不规则片状样品的发光强度次之,菱形层状块体样品的发光强度最低。这表明单分散的球形颗粒更有利于荧光粉的发光,原因可能是球形发光颗粒可以获得更高的堆积密度,从而减少发光体的散射。另外,由于球形发光颗粒的堆积密度高、孔隙率低,透射光损失也小。因此,荧光粉的理想形貌是单分散的球形颗粒。
图3 不同形貌的Pr3+:Y2O3 的发射谱
3 结论
以NH4HCO3为沉淀剂时,制备出菱形片层块体状Pr3+:Y2O3荧光粉,添加适量PEG 为分散剂时,可制得单分散的似球形粉体;以三乙醇铵为沉淀剂易于获得片状粉体,添加PEG 并不能改变所得粉体的不规则片状形貌,只是粉体分散性变好。所制不同形貌粉体中,球形Pr3+:Y2O3荧光粉发光性能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