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时代价值与模式构建

2021-12-03朱艳红张立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1年11期
关键词:理想信念模式大学生

朱艳红 张立

[摘    要]理想信念是大学生的精神之钙、成才之基。本文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高校“立德树人”、个人成长成才等方面阐述了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时代价值,从多个维度透视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存在的问题,探索了新时代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新模式,即坚持“一体化”、构建育人体系,实施“五融入”、建立育人链条,推动“三进”、凝聚育人合力。

[关键词]大学生;理想信念;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1) 11-0054-03

2018年9月,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1]2019年5月,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他再次强调,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2]2021年4月,习近平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深刻指出,广大青年要爱国爱民,树立为祖国为人民永久奋斗、赤诚奉献的坚定理想。[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对坚定理想信念的科学内涵和时代意蕴以及在新时代条件下怎样坚定理想信念等问题进行了深刻阐述。作为肩负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大学生,能否坚定理想信念,事关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兴衰成败。因此,找寻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新方法、拓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新路径,是新时代赋予的重要使命。

一、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时代价值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之义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102年前,中国青年用一场伟大的爱国运动,唤醒了沉睡的中华民族。102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革命年代,前赴后继、百折无悔;在建设年代,艰苦奋斗、激情燃烧;在改革开放年代,敢为人先、勇立潮头。党的十九大报告专门用一段论述青年工作,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对新时代中国青年寄予深厚的期许和深情的嘱托:“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4]青年大学生是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见证者和受益者,更将是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奋斗者和筑梦人。生逢其时,更重任在肩。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客观需要

当前,国际竞争态势尖锐复杂,世界科技日新月异,各种思潮交织激荡,大学生群体的成长环境、需求特点、精神追求和个人关切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新时代大学生身上呈现出许多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消极因素。高校作为培育英才的圣地,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其中人才培养是大学的基本使命。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学校要加快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实施时代新人培育工程,完善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5]“德”的核心是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健全人格和优秀品质。

(三)引领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动力

理想引领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高度、深度和广度。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如果大学生不能在大学期间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即使有丰富的知识、高深的学问,也难为党所用、为人民所用。坚定理想信念,有利于帮助青年大学生摆脱迷茫,瞄准未来人生方向;引导大学生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正、走得更远;培养大学生砥砺奋斗、敢于担当的优秀品质,在披荆斩棘中开辟天地、不断奋进;激励大学生心无旁骛学习科学知识、提高内在素质、锤炼过硬本领,珍惜韶华、不负青春;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立志听党话、跟党走,将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之中,勇立时代潮头,争做时代先锋。

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现实困境

(一)社会环境复杂多变,不良信息错误引导

当今时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思想文化交融交锋交汇,社会思潮多元并存,思想碰撞、文化竞争、价值冲突愈加尖锐复杂,这是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不可脱离的时代场域。[6]第一,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互联网开放共享的特点,各种短视频APP、网络游戏等承载着低级恶俗负能量信息,充斥着网络空间,削弱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力,严重影响青年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塑造。第二,多元文化的冲击,使得身心尚未成熟的青年大学生陷入文化选择的困境,一些消极腐朽的文化不同程度地削弱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第三,中国正处于社会结构调整期和利益格局重塑期,一方面在市场经济驱动下产生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等一些价值标准的错位;另一方面,西方国家鼓吹的英雄主义、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潮,严重干扰了青年大学生的价值选择,进而引发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偏差。

(二)高校教育方式单一,学生培养效果弱化

高校教师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导者,在各自岗位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讲授、辅导员班主任通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教师通过课程思政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高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仍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一方面,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脱离了新时代大学生的现实需求,忽视了塑造价值观过程中产生的冲突和困惑;另一方面,教育内容长期得不到及时更新,未能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新趋势、新要求。第二,教育方法缺乏創新性。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以课堂教学的理论灌输为主要方式,缺少隐性教育。各高校即便是尝试通过社会实践第二课堂和网络空间第三课堂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但开展力度不够、形式单一,教育效果也不尽如人意。第三,师资队伍水平参差不齐。各高校已经逐步形成各级党政领导、辅导员班主任、专任教师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但教师之间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水平存在差异,甚至部分教师因理论水平欠缺或是受到错误思想误导,自身不能够坚定正确的立场和方向,严重影响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树立。

(三)学生主体意识缺失,认知行为难以统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成长环境的多元发展,使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倾向发生深刻变化。[7]第一,思想尚未成熟与个性张扬的矛盾。新时代大学生热衷于积极表现自我,更加主动地参与互联网舆论场的信息创造、讨论与传播。第二,主动灌输与被动接受的对比。教育者积极创新教育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形式,但一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接受上表现尤为被动,存在重成绩、轻思想,重专业课程、轻思政课程的现象。第三,思想认知与实际行动的偏差。新时代大学生对社会和国家表现出较高的认同,展现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但在现实生活中,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仅仅停留在精神层面,不能付诸实践并指导自身行动。

三、构建新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模式

(一)坚持“一体化”,构建育人体系

第一,上下一体化。理想信念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整体性工程,也是一项艰巨的长期任务,必须系统规划、整体推进、立足全局,而不能偏废其一,这样才能避免出现“短期效应”。只有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相关职能部门联动、教学单位落实推进的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格局,形成全面立体的全方位育人机制,推动各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才能有序推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开展。

第二,校内校外一体化。打通“校内+校外”通道,健全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协同育人机制,推动各方密切配合,形成强大育人合力。政府部门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重视青年发展、心系青年成长,从政策制定、经费保障、资源整合等方面支持高校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高校要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的育人力量,密切校企合作,建设好各级各类理想信念教育基地。要搭建稳定密切的家校沟通平台,引导家长积极树立良好家风,及时掌握孩子思想动态,全面参与学生成长过程,努力树立榜样,提供成长支持。

第三,课内课外一体化。打通“课内+课外”通道,按照“项目化运作、品牌化建设、持续化推进、系统化发展”思路,在多样多元师生互动实践中引领学生实现自信、自省和自觉。通过课程学分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社会调研、田野调查、实操实训,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社会教育资源和第一、第二课堂相互渗透,互补互动,积极引导学生在提升理想信念的同时强化专业能力。

(二)实施“五融入”,建立育人链条

第一,融入新生入学教育。通过“新生第一课”“我的青春故事报告会”等入学教育活动,帮助新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明晰科学的成才观、事业观和幸福观,帮助学生提高思想政治素养,不断增强时代感和责任感,使学生意识到作为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奋斗者和筑梦人的主体使命,意识到自身建功立业的发展需求,激发学生为了实现理想不懈奋斗的成长内动力,助力筑梦启航。

第二,融入“青马工程”。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不断提高大学生骨干的思想政治素质、政策理论水平、创新实践能力,培养造就一批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起来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高校共青团通过邀请专家学者、党政领导举办专题讲座、形势报告会等形式,帮助大学生骨干学习和掌握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推进青年学生骨干坚定理想信念、不懈逐梦奋斗。

第三,融入党员教育培养。高校党组织是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实际工作中,要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利用“三会一课”、党日活动、学习汇报会、交流讨论会、调研考察等多种形式,开展好理论学习,发挥好思想引领作用。同时,通过校院两级党校对入党积极分子、党员发展对象、学生党员开展全面系统的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坚定学生党员的初心使命,充分发挥优秀典型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第四,融入社会实践。要积极搭建实践平台,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安排学生进行专业学习相关的专业实践、实验实训、生产实习,将理想信念教育渗透其中,达到坚定理想信念、强化专业能力的目标。建设德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引导大学生走进革命纪念馆、红色文化展览馆、历史博物馆等,深切感悟老一辈革命家为了革命理想英勇牺牲的精神力量。组织开展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调查研究等服务性社会实践,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过程中以知促行、以行求知。

第五,融入校园文化活动。文化具有涵育德行、滋养心灵、培根铸魂的作用。高校要确立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价值导向,坚持将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其中,做好文化育人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8]通过组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传统节日民俗文化活动,重大纪念日、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劳模精神进校园”“抗疫英雄进校园”等先锋领航活动,精心打造文化艺术节、社团巡礼节、科技文化节等校园文化品牌,不断增强大学生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推动“三进”,凝聚育人合力

第一,理想信念教育进课堂。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充分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整体规划思政课课程目标,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学生不断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要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优势,[9]深入挖掘专业课程和其他各类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积极探索不同课程与理想信念教育的结合点,实现理性知识与价值引领的融合统一。

第二,理想信念教育进公寓。教育者深入学生公寓,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和思想行为特点,组织学生骨干、学生党员开展理想信念进公寓系列活动,服务学生需求,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

第三,理想信念教育进网络。长久以来,网络是社会思潮暗流涌动、意识形态激烈交锋的场域。社会思潮传播的趣味化、生活化、碎片化,成为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思想渗透的新特点。[10]教育者必须加强对新媒体时代网络传播规律的学习,增强自身理论修养和网络素养,建强用好“思政工作网”“党史学习教育”、知行青年网等专题网站,加强易班平台建设,科学防范与及时化解网络舆情危机,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抢占理想信念教育制高点。

新时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大学生是否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不仅影响大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还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后继有人。因此,教育者要立足培养肩负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高度,牢牢把准政治方向,顺应时代发展,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创新理想信念教育内容、方式方法,努力构建多层次分类别一体化的理想信念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9-11(1).

[2]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5-1(2).

[3]习近平.习近平在清华大学考察[J].党建,2021(05):2.

[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7-2(2).

[5]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J].旗帜,2021(08):5-6.

[6]邵捷,李艳.培育时代新人的三重维度[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7):49-53.

[7]張睿,吴志鹏,黄枫岚.“00后”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及行为倾向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21(06):93-99.

[8]罗莎,熊晓琳.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实现理路探赜[J].思想教育研究,2020(04):135-139.

[9]刘建军.课程思政:内涵、特点与路径[J].教育研究,2020,41(09):28-33.

[10]卜建华,陈铭浩.新媒体环境下社会思潮对青年学生思想的影响与对策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02):136-139.

(责任编辑: 杜家和)

猜你喜欢

理想信念模式大学生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永续债券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增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