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双轮驱动培养“订单定向”基层医生的探索
2021-12-03蔡小红
摘 要:在省内医疗机构调研的基础上,梳理基层医疗机构人员需求及对三年制基层医生的岗位能力、素质的评价和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指导思想,制定“订单定向”培养为主的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分阶段、分层次、四结合”的育人课程体系,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双轮驱动开展课堂思想政治教育。以医德教育为重点开展思政课程改革;以“盐溶于水”的形式开展医学核心课程的思政教学;举办以“沉浸式情感体念”为特征的医学人文教育活动;开展医学人文图书阅读及平行病历写作训练;创新教学方法,构建体现“德医并修”的实践技能考核机制。通过一系列改革,探索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双轮驱动培养“订单定向”基层医生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课程思政;“订单定向”;乡村医生;医学人文;平行病历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34-0145-04
Abstract: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medical institutions in the province, this paper sorts out the staff needs of grass-roots medical institutions and the evaluation and requirements for the post ability and quality of three-year grass-roots doctors. With the guiding ideology of "fostering virtue through education", a three-year training scheme for clinical medical professionals focusing on "order oriented" training is formulated. A curriculum system of "phased, stratified and combined" is constructed to carry out classroo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riven b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and "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specialized courses". The reform focusing on medical ethics education is carried out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s implemented in medical core curriculum in the form of "salt dissolving in water". A series of medical humanistic education activities are held characterized by "immersive emotional thinking". Students are instructed to read books on medical humanities and are trained to keep parallel medical records. Innovating teaching methods build a practical skill assessment mechanism reflecting the "combination of morality and medicine". The above series of reforms explore the talent nurturing mode of order oriented grass-roots doctors driven by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and "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specialized courses".
Keyword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urses; "order orientation"; grassroots doctors; medical humanities; parallel medical record
我國是拥有14亿左右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众多。实现“健康中国”国家战略,需要大量乡村医生才能满足乡村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需求。三年制专科医学教育正好弥补农村基层卫生人才队伍数量和质量严重不足的状况。为乡村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可发展”高素质实用型医学人才,成为高职医学院校的重任。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需求量大,但人才培养模式存在“本科压缩版”问题,难以适应岗位需求。本校于2016年开始为农村培养“订单定向”三年制高职临床医学专业人才,人才定位主要是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基层医疗单位从事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的高素质技术型医学人才。经过几年培养,毕业生的能力素质是否符合基层需求,农村需要什么样的医生、如何培养,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一、行业调研明确高职医学人才岗位职业能力素质要求
2018年7-8月,课题组对江苏省徐州、淮安、扬州、泰州、镇江、苏州、无锡、常州等8个城市的60家一级、二级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及社区服务中心等医疗机构的负责人、专家、实习带教老师等及135名实习生进行问卷调查与实地访谈。结果显示,江苏省基层医疗机构存在医学人才紧缺、人员流失比例较高,乡村医生的整体学历与服务质量亟待提升等突出问题。高职临床医学毕业生是弥补基层医生短缺的后备军,但其为乡村、社区居民服务的整体质量仍然偏低。医疗机构对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病情观察和判断能力、专业基础知识、基础临床操作技能”的认同率较高,分别为90%、85%、80%,但是对“人文学科知识、社会学科知识、外语应用能力”的认同率仅为35.0%、20.0%、18.3%。建议加强学生人文知识、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意识。受访的本校临床医学专业实习生中73%、68%、60%、48%、21%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团结协作、人际沟通、独立工作、组织管理能力及外语水平”需要加强。根据调查结果分析,三年制基层医生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1)爱岗敬业、扎根农村、服务百姓的精神与人文修养;(2)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过硬的实践操作技能;(3)公共卫生预防管理、社区居民健康管理及保健能力;(4)刻苦钻研的精神、团队协作意识和良好的醫德医风等。除了专业技能,基层医生的医德医风、人文修养、爱岗敬业、扎根农村、服务基层的精神等是确保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的关键,是高职医学人才培养的着力点。
二、以“立德树人”为指导思想,制定“订单定向”培养的三年制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方案
课题组在调研的基础上,召开医教协同研讨会,结合我国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标准、执业(助理)医师资格标准等,进行岗位职业能力分析,确定乡村、城市社区基层医生岗位的知识、能力、职业素质要求,优化医学人文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技能课程三类课程,形成面向乡村、城市社区医疗服务的以“订单定向”培养为主的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突出体现培养“理想信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医德修养和人文关怀能力、过硬的专业技术能力”的课程体系。以“德医并修”为原则,创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及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探索“立德树人”理念指引下、“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的三年制卓越乡村医生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三、顶层设计构建“分阶段、分层次、四结合”的高职临床医学专业育人课程体系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1]中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开成协同效应。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2]中强调,医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加强医德医风教育,着力培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注重加强医者仁心教育。因此,在临床医学专业,构建了“分阶段、分层次、四结合”的“三位一体”的高职临床医学专业育人课程体系。(1)在“三全育人”理念指导下,从入学教育、思政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临床实习各阶段进行全程课程思政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以“敬畏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师职业精神及“爱岗敬业、扎根农村、服务基层”的执业理念培养为重点,以医学人文教育为特色,课题组带领临床医学院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实践。(2)课堂内外密切配合,主课堂中着重开展专业课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改革,形成“思政课程、基础课程、专业及实践课程”三个层次的思政育人课程体系,建设了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课程标准、实践教学及评价体系。在课外教育中,积极开展以“沉浸式情感体念”为特征的医德医风及医学人文教育系列活动。(3)形成了“理论与实践课相结合、网上与线下教育相结合、课堂内外相结合、校内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四结合”立体式、多维度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实现了“全员、全程、全方位”地培养医学生“理想信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医德修养与人文素质、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三位一体”式育人体系。
四、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双轮驱动开展课堂思想政治教育
(一)以医德教育为重点开展医学生思政课程的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思政理论课的理论性较强,缺乏示范性课程案例[3],相对于专业课程,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集体备课,所有课堂都紧紧围绕培养医学生“理想信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医德与职业精神、医学人文素质”这一共同目标,育人一盘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双轮驱动、同向同行。本校医学专业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共120学时,在思政课程中,强化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道德品质中强化医德教育内容,开设思政实践教学,如观看视频图片、案例讨论、参观实践基地、寒暑假参与乡镇医院和社区服务中心的社会实践活动等,提高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获得感。
(二)以“盐溶于水”的形式开展医学核心课程的思政教学
在专业课程中,有机融入理想信念、科学精神、奉献精神、职业道德等思政教育,培养面向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德才兼备的医学生,显得尤为重要[4]。在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药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等专业核心课程中,将挖掘的思政教育元素如“盐”一般溶于专业知识的“水”中,隐性渗透,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的趣味性、人文性和思想性。如解剖学课程中面对标本,介绍遗体捐献者的感人故事,激发学生对医学的兴趣和对大体老师大爱精神的感恩;开展“三明治”教学法让学生当“小老师”,开展小组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沟通、协作、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在诊断学课程中,将人物故事、案例融入模块课程中,以“塑家国情怀、践仁心仁术”为主题,将华佗、曾世荣、白求恩、焦裕 、抗洪战士、抗非典护士等名医及英雄故事与教学内容融合开展教学;床边问诊和体检示教中,以言语和动作教会学生如何尊重和关怀病人、进行医患沟通,操作考试中将医德、人际沟通和人文关怀作为重要的考核点,学生通过“模仿-反复训练-考核”,逐步将“尊重、关心病人、正确沟通”记忆在行为习惯上。在内科、外科等课程中开展案例讨论和情景视频展示,如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要分秒必争地救治,培养敬畏生命及无私奉献的精神;因病情危重家属不理解易引起医疗纠纷,引申出医生既要有精湛的医术,还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正确处理医患关系。在医患沟通课程中,邀请临床专家授课,结合情景模拟训练演示医患沟通技巧,提升医学生人文关怀和医患沟通能力。
五、开展以“沉浸式情感体念”为特征的医学人文教育活动
近三年来,课题组在本校高职医学生中开展了一系列以“沉浸式情感体念”为特征的医学人文教育活动。如:(1)对入学新生开展“大爱无疆、生命永恒,感恩无语良师”的感恩教育活动,带领新生举行庄严隆重的默哀、献花、致辞仪式,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思考生命的意义和医生的初心与使命,感悟捐赠遗体的“无言良师”的无私奉献精神,感悟敬畏生命和医学人文关怀的精神,参与新生达6436人。(2)在生理实验课中进行以“敬畏善待生命,培育仁心仁术”为主题的动物伦理教育活动,介绍实验动物对于医学事业的进步做出的贡献和牺牲,使学生心灵受到震撼,懂得对生命的敬畏,参与新生达7740人。(3)举办“白求恩广场医学生宣誓仪式”,在白求恩雕像前,带领新生学习毛泽东《纪念白求恩》的文章,学习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庄严宣誓医学生誓言,激发学生对医学的热爱,坚守为人民的生命和健康学医的信念。白求恩精神和医学生誓言像灯塔般照耀医学生在医学道路上前行。(4)特邀专家学者为医学生作医学人文教育专题讲座,如在“走好从医之路的第一步”讲座中介绍了古今中外许多医学前辈的感人故事,使医学生懂得什么是医学的初心和本质。(5)邀请临床一线的专家作医德医风与医学人文关怀专题讲座,介绍优秀医生的故事及医疗纠纷的原因和教训,让医学生感受良好的医德医风和醫学人文精神的重要性。(6)邀请抗疫英雄宣讲医疗队“一声令下、一夜成军”,舍生忘死与武汉人民共同战疫的故事,让医学生体会医师的职业精神、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提高医学人文关怀能力。通过一系列医德医风与医学人文教育活动,提升了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弘扬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为医学生职业生涯奠定良好的基础,打造了临床医学院“一院一品”素质教育项目。
六、开展医学人文图书阅读和写作
(一)“校园阅读节”中开展医学人文图书阅读,提高人文素质
“校园阅读节”中,课题组与图书馆员一起向医学专业学生推荐优秀的医学人文图书,包括医学专家人物传奇、心理与健康方面的推荐书目、大学生励志性好书、人际沟通方面的好书4类图书46本,如《大医精诚》《感悟医学家》《吴阶平生平》《医之魂》《幸福的方法》《方与圆》《生命的重视》《永不言败》《海伦凯勒心语 珍爱此生》《人生和谐曲》《倾听》等。通过阅读,医学生从榜样身上感悟到医学名家的医德修养和人文关怀精神,懂得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提高共情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更加珍爱生命,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对医德修养和医学人文素质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
(二)开展平行病历阅读和写作训练,提高叙事能力
2001年美国内科医生Charon[5]首次提出医务人员要写“平行病历”。平行病历是医生或护士通过医患共情而进入病人的内心世界,经过深刻反思来书写病患的疾病故事、痛苦体验以及自己的主观观察与反应。它用平常的语言来记录在医疗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是以人文关怀的理念体验病人的疾病故事、生活境遇、心理感受和内心痛苦,为医务人员理解病人与反思医疗行为提供参考。在诊断学、内科学课程中,运用叙事医学“平行病历选辑”图书《照亮生命》[6]《温暖生命》[7],对医学生进行拓展阅读,通过医务人员协助病人与疾病作斗争的真实故事,激发医学生的同理心和人文情怀。每位学生在诊断学课间见习后书写双份病历:标准医疗病历和平行病历。在平行病历中,学生写出了对病人所受疾病痛苦的观察、理解、感受和思考,表达了要做一名好医生的决心。
七、创新教学方法,构建体现“德医并修”的实践技能综合考核机制
开展教学方法与考核机制改革,将医德与实践技能培养有机融合。改革理论课教学方法,理论教学中综合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法、翻转课堂、思维导图法、PBL、研究性学习等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实验课中开展虚拟仿真、情景教学、床边学习、“三明治”教学法、活体触摸定位法、虚拟仿真训练法等。基于“德医并修”内涵,诊断学课程中开展客观结构化多站式考核,在问诊、体格模块中,融入医德医风与医学人文关怀要求。在人体解剖学实践课程中,开展模块化考核,评分中融入人文关怀、沟通能力要求。在临床思维与综合实训课程中,在胸穿、腹穿、腰穿、骨穿操作考试中融入人文关怀要求。在实习生出科考试中融入医德、医学人文关怀考核要求。在临床医学专业最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将临床技能考核作为两门毕业考核课程之一,其中将“医德与医学人文素质”作为考核重要内容进行终极考核。由此,逐步形成了医学生“医德医风、人文素养及临床技能融合”的实践技能综合考核评价体系。
本校通过一系列改革与探索,探索了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双轮驱动培养“订单定向”基层医生的人才培养模式。有研究显示[8],自2009-2018年我国31个省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诊疗人次数从3.77亿人次增加到7.99亿人次,乡镇卫生院诊疗人次数从8.66亿人次增加到11.6亿人次,服务量年均增长率为8.71%、2.72%,每家机构服务量年均增长率为5.75%、3.33%,上述两类机构中高于每家医院的服务量增长率(1.51%)。农村地区的基层医疗服务主要由乡镇卫生院中执业(助理)医师担任,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成为农村群众健康的基本保障。要使三年制高职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符合基层实际需要,应以“立德树人”“三全育人”理念为指导,构建“德医并修”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将“理想信念、医德与职业精神、医学人文关怀”为思政教育重点,开展教学改革,通过系统培养,使医学生既拥有医德及人文素养的“软实力”,又有医疗技术的“硬实力”,成为有“仁心仁术”的卓越基层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5-28).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3]钱晓蓉,蔡小红.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发展的思考[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18):65-66.
[4]顾润国,刘艳艳.基于资源库建设的高职医学院校课程思政体系构建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20,41(11):71-75.
[5]Charon R.Narrative medicine:form function,and ethics[J].Ann Intern Med,2001,134(1):83-87.
[6]王平.照亮生命[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9.
[7]王平.温暖生命[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20.
[8]李明月,刘晓云.中国城乡不同类型基层卫生机构服务量变化的差异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20,40(121):853-887.